中国创伤救治培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中国创伤救治培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连阳,白祥军,张茂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7729
ISBN:978711728531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1261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张连阳,白祥军,张茂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531-5
Ⅰ.①中… Ⅱ.①张…②白…③张… Ⅲ.①创伤-治疗-教材 Ⅳ.①R64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98636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
主 编:张连阳 白祥军 张 茂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531-5
策划编辑:孙玥
责任编辑:孙玥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编委
(以姓氏拼音为序)
巴 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白祥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都定元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
度学文 上海市松江区医疗急救中心
费 军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高 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何海涛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胡培阳 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
金 平 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
李 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李 阳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李占飞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孙士锦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谭 浩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肖仁举 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
徐 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徐善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许永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汪 方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姚元章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易成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张连阳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张 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张岫竹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赵光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赵小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周 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主编助理
李 璇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主编简介
张连阳,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创伤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创伤学分会常委,创伤急救与多发伤专委会主任委员。《创伤外科杂志》主编,《中华创伤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解放军医学杂志》《解放军医药杂志》《伤残杂志》副总编或副主编,《中华消化外科》《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等10余种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创伤外科及普通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多发伤紧急救治和损害控制外科技术,腹部战创伤及其并发症救治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伤、休克及手术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等腹部并发症的防治研究、严重多发伤救治中损害控制策略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学术成就: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分题等国家级课题7项,承担全军后勤科研计划重点项目、全军十一五面上项目等军队课题6项,总经费2 0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共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主编或主译专著11部,副主编、参编专著2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以上科研成果11项。
个人荣誉:2006年重庆第10届青年“五四”奖章,2007年总后勤部优秀教师,200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银奖,2010年裘法祖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奖,2015年王正国创伤医学突出贡献奖,2018年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急诊医学),2019年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急诊医学)。
白祥军,医学博士,教授(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卫健委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兼中法新城院区院长,创伤中心技术总监。
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长(创伤急救与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急诊外科医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创伤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临床急诊》《创伤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副主编,《中华急诊医学》《中华创伤外科》编委。
专业特长:从事急诊创伤外科工作32年,在创伤急救、多发伤/复合伤、创伤危重症、创面修复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方向创伤急救、创伤危重症、创伤感染与免疫、创面修复。主张在中国建设创伤中心分级救治制度,开展严重创伤一体化救治;牵头了原卫生部“十年百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推广应用。
学术成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湖北省攻关项目、武汉市重点项目等课题6项,参与了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卫生部行业专项等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主编、参编和翻译了创伤医学系列书籍。
个人荣誉:获2000年武汉市十佳好医生、2013年湖北省卫计委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物、2014年湖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5年王正国创伤医学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张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急诊医学教学委员会主任,急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位,《中华创伤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WJEM等杂志编委。
专业特长:长期从事急诊医学的临床、科研、教学与培训工作,擅长于严重创伤和各种疑难复杂危重症救治,主要研究方向为严重创伤救治和心肺脑复苏,急危重症超声。
学术成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37篇;主译/主编著作6本;获国家专利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个人荣誉:曾获“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第二届“国之名医-青年新锐”等多项荣誉称号,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王正国院士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些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创伤却没有明显减少,甚至有增无减,已经成为青壮年人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伤害约2亿人次,死亡70多万人,约占死亡总人数的9%,居死因第5位。与疾病诊治不同,严重创伤患者可能存在多脏器/体腔严重毁损伤,生理机能紊乱或濒临失代偿,可能存在大出血和重度污染,没有充足的时机评估和诊断病情等;另一方面,创伤累及组织、脏器“从头到脚”,但医学多数学科分科越来越细,创伤救治时常需要其他专科会诊支持,从而导致时效性差、对非本科损伤重视不够等弊端,不能满足严重创伤救治“黄金时间内给予确定性处置”的要求,这种情况在我国越是高级别的医院越明显。
创伤预防是目前最安全和最廉价的创伤管理方法,时间和关键决策能力影响抢救患者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处理威胁生命的严重创伤,标准的培训课程越来越得到重视。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978年开始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的实施改进了创伤治疗并有效地减少患者死亡。2004年由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启动的“初级创伤救治培训”(primary trauma care,PTC)也已在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一。但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对创伤救治的系统的培训项目,在救治中暴露出缺乏共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救治标准、救援水平低下等现象。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时常见到在院内急救阶段伤情评估方面存在诊断先入为主、体格检查不全面或者影像学检查手段选择不当等问题所导致的漏诊,以致错过救治的最佳时机甚至产生医疗纠纷。
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CTCT)是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针对严重创伤紧急救治阶段的培训项目。在两年多时间里,CTCT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每月2~4期的速度,走了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经成为我国创伤救治培训的品牌项目。
CTCT除了创新技能教学方法,注重项目的标准化实施外,还特别强调培养非技术能力(non-technical skill,NTS),每一例严重创伤都是高能量交换超过人体承受能力的结果,都是潜在的多发伤患者,多学科团队是其成功救治的基础。许多医疗差错形成的原因大部分不是基于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而是由于NTS缺陷所造成。创伤救治时医护人员常面对许多突发状况,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决策等方面的技能。CTCT项目强调团队协作,注重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培养学员的NTS,团队中责任到人,且成员间彼此熟悉和信任。
CTCT总结凝练了6个字的创伤救治核心理念:安全、规范、高效,得到了国内同道的高度认可,被誉为“创伤救治培训的黄埔军校”。其讲师团队在项目实施一年半后,结合培训中发现的问题和难题,编写这部《中国创伤救治培训》。本书篇幅不长,但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①在张连阳、白祥军和张茂等教授的带领下,聚集了全国20余位中青年专家,他们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对创伤整体化救治有深刻认识,教学经验丰富,且朝气蓬勃。②本书是针对多发伤等严重创伤的教科书,且内容精炼,聚焦院内紧急救治,着重介绍严重创伤救治关键的复苏、生命支持和损害控制性外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③每章除了正文外,还列出了“知识点”和“常见错误”等,便于理解和记忆。
总之,本书虽然是为CTCT量身定做的教科书,但也可供参与创伤救治的医护人员借鉴参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手册。希望该书的出版对于我国日益火热的创伤中心建设和严重创伤救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军军医大学教授、博导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
二〇一八年八月
付小兵院士序
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伤害约2亿人次,死亡70多万人,约占死亡总人数的9%,居死因第5位。21世纪以来“9·11”恐怖袭击、“5·12”汶川地震等大型灾难都凸显了创伤救治的重要性,为在突发事件中的伤员提供第一时间的有效创伤处理措施至关重要,美国外科学会创伤分会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的“初级创伤救治培训”(PTC)等项目为创伤救治规范化培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有鉴于此,2015年5月在中国医师协会第一届创伤外科医师年会期间,我与中国医师协会领导讨论建立适合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训项目,并交由张连阳、白祥军和张茂教授牵头负责,在很高兴今天能看到“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hina trauma care training,CTCT)已经成为我国创伤救治培训的第一品牌。
我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顽疾,多数项目属国际新进展类,技能培训类型项目明显偏少。ATLS、PTC原样照搬可能出现南橘北枳,如ATLS强调全天候提供CT检查,但在我国基层医院难以实现。从教学对象看,ATLS强调其是针对平时较少参与救治严重创伤的医生;PTC则主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