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甄氏流派杂病验案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岭南甄氏流派杂病验案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忠德,金连顺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2-01
书籍编号:30617710
ISBN:978711728495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2573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岭南甄氏流派杂病验案集/张忠德,张曈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495-0
Ⅰ.①岭… Ⅱ.①张…②张… Ⅲ.①内科杂病-医案-汇编-中国-现代 Ⅳ.①R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95404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岭南甄氏流派杂病验案集
主 编:张忠德 张 曈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2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495-0
策划编辑:张科
责任编辑:周玲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吕序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历史上一大批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特色优势明显、业界推崇公认、历史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临床诊疗体系的丰富发展。各种学术流派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会极大地推动中医药的学术发展。
岭南中医药流派可谓中医药的重要分支,中医药世家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岭南中医流派百花齐放。从源头发掘岭南中医药世家,传承与发展中医学术流派,可充分发挥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加快提高临床疗效。广东省中医院85年来成就了不少名医和名方,也形成了不少独到的流派,通过挖掘和整理院内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成立了众多流派研究室,让医院的名医经验和学术思想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由广东省名老中医甄梦初老先生创立,从岭南地区发展而来,以当地气候环境、饮食文化等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去盈补亏,达到治疗疑难杂症、强身健体的目的。张忠德教授1988年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接触到了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同年,拜于甄梦初老先生门下,一心从医,尽得师传,后来又师从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使自身中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甄氏医学的第四代传人和甄氏医学的发展者。
为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的学术思想,张忠德教授带领他的弟子,借助团队的力量,在继承、挖掘流派理论方面下功夫。目前已启动流派的梳理与总结工作,并且初步看到了效果,很多参与此项工作的弟子自身的诊疗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岭南甄氏杂病流派验案集,包括《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呼吸系统疾病验案集》《岭南甄氏流派杂病验案集》等,通过对成功案例的挖掘和整理,从对疾病的认识到证候规律的把握,从病因到病机,从治疗思路、治疗原则到理法方药,从特色疗法到单方、验方,从生活起居到调养护理等方面系统总结,用以指导临床。
希望本书能让更多的人学到名老中医的经验,也必定有助于整个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培养。
名老中医很多临床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不断挖掘整理,把名医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从继承、总结到发扬、创新,推进中医药学术的繁荣与提高,这是我们岭南后继医者的使命与任务。
吕玉波
2018年12月
樊序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是谓国粹,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不同发展时期,涌现了大批著名的医家,在诊疗中独树一帜,在学术上各领风骚。由于他们所掌握的材料不同,认识研究事物的途径、方法和结果不尽相同,因而在对同一对象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中医发展离不开学术流派,研究中医就要研究其学术流派,传承中医也必然要传承中医学术流派。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是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之一,张忠德教授是甄氏医学的第四代传人,也是甄氏医学的发展者,临床以呼吸内科见长,尤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他将甄老的“通瘀”理论、“透利通补”并举的核心学术观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肺结核、胸膜炎、胸腔积液、肺间质纤维化等病,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对外感高热,以及风湿痹证、痨证、瘿瘤等内科杂病同样颇有心得。他用药不求名贵,常以寻常之药救治疑难沉疴,主张用药简便验廉,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医学实践中。
临床疗效是中医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之一。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最基础的工作,要求我们做大量的基础挖掘和梳理工作。张忠德教授将其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的临证经验整理的同时,又整理出自己30多年的临床经验,汇集成《岭南甄氏流派杂病验案集》。本书集内、儿、妇、杂病于一炉而不乱,对每一病案的诊断观察、病因病机分析较为明晰,辨证立法严谨,对方剂的运用、药物的配伍都有独到之处。对每一病案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系统性、规律性说理较强。所述病种,从临床实用考虑,以介绍临床疑难病、常见病为主,充分发挥甄氏医学治疗内科杂病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医临床工作者开拓内科疑难病、常见病的中医辨治规律及学术理论视野。
本书编写注重强调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及临床疗效,并有编者的认识、观点与经验体会,内容精练、丰富,既有实用性,又有深度和广度,能够启发临证思路。
樊正伦
2018年12月
前言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是岭南医学代表性流派之一。流派创始人甄梦初老先生从医60余年,善理论,又重临床,既重继承,又强调发展,敢于创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求新务实和与时俱进的观点,诊疗工作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古籍,但又不拘于古方,屡有创新且立意新颖,不但对岭南地区最为常见的热病有独到的诊疗经验,更以擅长治疗杂病而闻名岭南地区,对很多疑难杂症如肺结核、痹证、小儿疳积、妇科疾病等的治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创立了穿海汤、玉泉饮等一系列方剂,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以“祛邪泄实,攻补同方”“疑难诸疾,首重肝脾”“岭南诸疾,辨湿为要”“诸痹痨症,必兼瘀证”为主要学术思想,善用岭南本草,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剂量轻,用药不求名贵,常以寻常之药救治疑难沉疴。岭南甄氏杂病流派治疗疑难杂症的优势日趋明显,治疗的领域涉及内、外、妇、儿等杂病。如:治“痹”证,攻中有补,攻不伤正,在祛瘀通络的基础上加调和气血;治结之疾,辨体—辨病—辨证为一体,提倡“病证索源”;治疗胃脘痛,分寒热、虚实,在气在血而治,以“养胃阴、降胃气”为主;治疗胆囊炎,主张“一清二疏三止痛”原则;治疗失眠、抑郁症、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以疏肝理气、养心安神为主,并与中医传统外治法(中药熏洗、穴位贴敷、刺络放血等)相结合。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的第四代传人张忠德及其弟子历时5年,将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的众多杂病临证验案进行挖掘整理,最终结集成《岭南甄氏流派杂病验案集》,书中验案的诊治特点是流派独特学术思想的体现,也形成了其具有岭南特色的用药经验。
全书以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临床经验为基础,结合张忠德教授多年来诊治中医疑难病证的验案,内容涵盖脾胃系、肾系、心系、肝胆系、皮肤疾病、儿科杂病、妇科杂病、血癌、痹证、口疮、汗症以及其他常见杂病。每一案例,均分为诊治概要与医者按语两部分。诊治概要部分,描述诊治全貌,详细记述患者就诊时的特点、诊察要点、辨病辨证诊断结论、复诊时的分析判断、治法方药等要素。医者按语部分,视病案特点,分层次或分要点评析,翔实解析各个疑难病案诊治的难点、疑点、要点,详细记述诊治时临床思维发展变化的脉络,阐释流派独到的诊治方法与技巧,探讨疑难病证诊治的中医之理。
希望本书有助于名家经验的挖掘和传承,促进不同学派间的交流和争鸣,最终提高临床疗效,服务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本书不足及谬误之处,欢迎指正。
编者
2018年12月
第一章 脾胃系疾病
第一节 胃痛
一、胃痛概述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或近心窝处出现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伴有脘腹胀满、嘈杂、纳呆、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胃痛在脾胃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籍中有较多关于胃痛的论述。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胃气阻滞、胃络瘀阻,或胃失所养,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顾氏医镜·胃脘痛》中对胃痛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做了描述:“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按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
甄氏多年临证胃痛,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痰湿内蕴、肝气反胃等证候多见。岭南特殊人文、气候与中原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其地处亚热带,天气炎热,雨湿偏盛,地卑雾嶂。岭南人久处室温之地,腠理疏松,正气易散,湿邪易侵,湿热之气交争,常留着于脾胃,脾喜燥恶湿,湿热之邪,最易伤脾,脾胃易虚则湿热易聚,湿热久蕴,损伤脾胃阴液,且岭南人喜食生冷冻物、鱼虾海鲜等多湿资腻之品,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易酝酿湿热。针对岭南的气候特征,所用药物大多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消暑的功效,加之岭南广泛流传药膳、凉茶,更易损伤脾阳,形成脾胃虚寒、兼夹痰湿之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心脑过劳而运动不足,情绪波动大,情志不畅,每多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气阻滞,胃失和降,则发胃痛。
甄氏认为辨治胃痛时,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辨,则虚实自明。需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湿热等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阳虚、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和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甄氏临证处方多喜择用岭南中草药,每见良效,如救必应清胃热止痛,为我国南方地区民间惯用草药,用于治疗胃热疼痛有较好疗效;布渣叶清暑消食,广东民间制作凉茶常用的中草药,有较好的消滞除积、和胃降逆的功效。另外,甄氏特别强调日常起居、饮食和精神方面的调摄,认为这些是治疗及预防胃痛发作不可或缺的措施。
二、胃痛案
【案一】
郭某某,女,50岁,2008年4月22日初诊。
患者1年前开始胃脘部隐痛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给予治疗后好转,但半年前开始胃脘部隐痛加重,伴有胀闷,入夜尤甚,纳呆,且近半年来体重减轻约6斤,遂于门诊就诊。症见:胃脘部隐痛,胀闷,无嗳气反酸,眼睛干涩,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口干,眠差,难以入睡,纳呆,大便烂,小便调,舌淡红,舌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
慢性胃炎
中医诊断:
胃痛
辨证:
脾胃虚寒
治法:
健脾理气,温胃散寒
处方: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大枣20克 陈皮5克 何首乌15克 阿胶20克(烊服) 麦冬15克 炒麦芽15克 首乌藤20克 夏枯草10克
共7剂。
2008年4月29日二诊:胃脘部隐痛较前缓解,疲倦乏力,易汗出,少许口干,纳一般,大便偏烂,舌淡红,苔薄,脉细。上方去陈皮、炒麦芽、制何首乌、麦冬;加茯苓15克健脾渗湿,防风15克祛风固表止汗,盐山萸肉15克补益肝肾,沙参20克养胃阴。共7剂。
2008年5月13日三诊:已无胃痛,疲倦乏力减轻,汗出减少,已无口干,睡眠改善,少许头晕,纳一般,大便可,舌淡红,苔薄,脉细。上方去首乌藤、阿胶、夏枯草、茯苓、防风、盐山萸肉、沙参;加天麻15克平肝息风,陈皮5克、炒麦芽15克理气健脾和胃。共5剂。
2008年6月17日四诊:昨日饮食不当,再次出现胃脘部胀痛,少许疲倦乏力,大便偏烂,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治以益气健脾,消食和胃,行气止痛,处方如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