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实践方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经方实践方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冯向东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7705
ISBN:978711728431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0782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经方实践方法/冯向东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431-8
Ⅰ.①经… Ⅱ.①冯… Ⅲ.①中医临床-经验-中国-现代 Ⅳ.①R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79534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经方实践方法
著 者:冯向东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431-8
策划编辑:陈东枢
责任编辑:骆彩云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勤求古人训 博采众家方
陈瑞春先生题词
序
《伤寒论》的突出成就,是首创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推演其变化,则灵妙无穷。所载113方,乃“经方”,被后世誉为“医方之祖”。“经方”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衰,是因其“经典”内涵,在后世医家孜孜以求的探索、实践中,代不乏贤,薪火相传,于创新中得以升华,成为中医学一座永恒的丰碑。
冯向东先生是“经方”的积极践行者,所著《经方实践方法》,旨在探讨“经方”应用中必须首重六经辨证论治之真谛,而后四诊合参,依次辨其证候、病有轻重缓急,证有进退出入、传变、坏病等,若能辨证准确,则方之与法,自可灵思妙用。例如冯先生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青龙汤等方的临床应用中,较为娴熟地处理了以上关系。作为学者,贵在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是优秀中华文化的瑰宝。为打开这个伟大宝库,弘扬优秀中华文化,需要一大批像冯先生这样勤于思考、上下求索的中青年学者,共同奋斗。
冯先生《经方实践方法》业已成书,邀余作序,感其诚意,余愿与之共勉,是为序。
2016年10月于武汉
前言
我出生在山西孝义永安古镇老街边的一所小院中。无论如何也无法忘记小时候,妈妈领着二哥背着发烧的我,在夜里穿行在昏暗狭窄街道,去医院求医的事情。那匆匆的脚步声,时时刻刻敲响在我耳边。本来我是喜欢文史专业的,该考学时,父母却坚持让我学中医,虽不情愿,但还是顺从了,从此开始了学习中医的历程。
可是在中医学院快毕业的时候,妈妈得了哮喘,所有的计划都改变了,只能回到故乡照顾妈妈。从此用了三年的时间,翻遍所有能查到的治疗哮喘病的资料,试用了无数方剂,终于让妈妈的病得以痊愈。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后来的临床中,偏爱肺病专业的原因。在其后的临床实践中,我开发研制了制剂“麻杏口服液”,同时也获得山西省科委星火计划奖。在“麻杏口服液”的研制过程中,与广誉远中药厂的师傅们在工作中,学习到了许多制剂工艺方面的知识,对丸、散、膏、丹等制备工艺也有了体会,中医学方面的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到了1998年,正值全国各个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我被抽调主持全市的中药材种植方面的工作。在此期间我跑遍了全国道地药材的产区,向当地的药农在中药材种植的环境、气候、土壤、施肥、采集、加工、鉴别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其中有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尤其是对道地药材的鉴别,方法简单,效果准确,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学习思路。
记得2002年的冬天特别的冷,“非典”来袭。对抗此顽症期间,有幸结识了恩师朱进忠先生,在他的面前,一向自负的我,才发现在中医学方面还没有入门,于是下决心跟朱老学习。得先师认可,随师习诊两年余,尽得恩师传授。在恩师“天人相应”“疑难病症从肝论治”的理论指导下,对内科疑难杂病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业结束后,总觉得《伤寒论》的许多条文习不明白,经朱老介绍,得遇伤寒大师陈瑞春先生。时值陈老身体有恙,与陈老的大公子一边照顾陈老,一边悉心学习,有幸得陈老庭训。对《伤寒论》113方、397法有了新的认识。陈老结合其五十年的临床经验,把《伤寒论》中经典处方的实践,自己的心得体会,临证中的应对方法都进行了细心传授,我深感终身受用不尽。并且从这些老中医的身上也学习到了敬业的品德,更增强了我对中医的热爱。
但不幸的是在我随陈老学习完后不到一年,两位恩师先后都走了,这怎不叫人扼腕长叹:天妒英才!悲痛之余,老师的薪火不能断。于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和学习中的心得,把老师们临证中的经验与方法,一并整理出来,奉献给同道们,于是就有了此书的出版。
冯向东
2018年1月
我的呐喊
中医学的根本核心究竟是什么?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我的老师陈瑞春先生在其《中医的路该怎么走?》一文中用“二胡”作比中医文化,是中医药的民族性的问题。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它完完全全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它的理论来源于中国的哲学,它的药材取之于自然于我们这块土地的恩赐。所以从古到今都是以人为本,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来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现象,根据这种理论指导临床,对千差万别的症状进行“辨证论治”。而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没有过像欧洲那样几百万、上千万人死亡的瘟疫灾难,都是因为“天佑我中华有中医”,对于我们华夏民族的繁衍生息有着极其辉煌灿烂的业绩。
前一段时间有人叫嚣取缔中医,这些看似可笑的无知,难道我们这些中医的传承人了解以后不感到后脊骨发冷吗?危机是存在的,也是现实的。我们这支庞大的中医队伍中不就有些人是“洋装穿在身,没有中国心”吗?试想,中医发展走了五十多年的崎岖道路,时至今日,似乎仍然没有走出误区,中医能不陷入困难的境地吗?
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中,为了明确诊断也常常利用各种物理诊断、生化检验。但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运用纯中药处方治疗内科领域中的某些病,疗效并不在西医之下,而且有许多的疑难病证的疗效往往是西药所不能达到的。
何谓疑难病证?临床中经常遇到西医们不能治疗的说是让去找个中医调理调理的患者。这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好像中医包容万物。如果是在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又推给谁去?然而“医者仁心”,西医不管了,树下够得着的桃子都摘走了,剩下够不着的“你”中医看着办。难道我们忍心看着患者数日、数年甚或数十年辗转于保命的寻医问药之路,有的长期缠绵于病榻之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转化为更加严重的疾病而致死亡?作为一名祖国文化培养出来的中医工作者如何能够等闲视之?然而疑难病证治法之路的崎岖又可想而知。所谓难治,一者患者症状极其繁杂,或者症状又极其缺少或少见,而又难于确定病机、病因、病位、病性等,这些病证既有内科的,又有妇科、眼科、皮肤科、外科的,而且大都是常见病、多发病。这些病证虽然比较多见,可偏偏存在的问题最多。按西医目前的水平,多数疾病无法明确诊断,而中医使用的一些常规辨证方法,由于过正或过曲,甚或少见的一些症状有时也是无从下手。但是对于这些常见或少见疾病中的疑难问题,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治疗呢?其中又有哪些普遍的规律可以遵循呢?如何获得治疗这些病证的战机,达到迅速治愈疗效呢?
“非伤寒不可以治大病,非伤寒不可以成大家。”我们经常讲“饮水思源”这句话,什么是“源”?源就是根。中医的根是什么?就是指《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这些著作总结了上古三千年或更长时期中医学的精华,是名副其实的中医的根。忘了这些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祖宗。它们的理、法、方、药贯穿于中医临床各科,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后世各家学说的形成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但在中医学中到底什么是核心中的核心呢?我们在生活中或是科学实践中讲最多的一个词可能就是“方法”了。为什么不是讲“圆法”或“柱法”等什么的,而是叫“方法”,而中医又有“处方”“药方”“配方”等呢?说明“方法”这个词由中医而来,讲的是“方”和“法”:有“方”即有“法”,而有“法”不一定是“方”。故此“方”就太重要了。
有“方”即可处“法”,例如有些不一定有多少医学理论的人,用一些“秘方”“验方”“偏方”治疗一些让现代科技手段和中医临床家们都束手无策的病证,屡屡获效,甚至痊愈,就充分证明这些“方”是多么的宝贵。但是由于历史的、利益的原因,这些宝贵的中医学财富得不到广泛的推广。然而对于“方”来讲,是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经常用“汗牛充栋”这个词来形容中医典籍的浩繁,然而如何寻觅在临床上能够实实在在治愈患者的秘方呢?
陈瑞春先生在世时讲,中医的“秘方”在哪里?如果有的话,《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处方都是秘方。张仲景的著作中,有方有药的条文那就太重要了。这些经方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验累积,其组织严密、配伍精当,是历经若干代人,数千年积攒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方剂的鼻祖,后世的方剂都是依据经方的法度化裁出来的。故此,方证的理论是一种高层次、终端性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它能够使辨证的思维最直接地体现到医疗实践中。
说到底,临床治病得有“方”,无论是什么方都应当强调经典的原始方是临床治病最直接有效的武器,也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历史赋予了我们神圣的使命,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当患者病魔缠身的时候你能不能开出一张好处方。
方古人之法,究今世之路。
冯向东
2018年1月
一、桂枝汤
桂枝汤可谓天下第一方,方中五药,不可缺一,都是主角,天工之制也。柯韵伯曰: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证,脉浮弱,汗自出,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矣。用以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因此知仲景公之方可通治百病。故而温病大家吴鞠通将桂枝汤列为其著作《温病条辨》的第一方也就不难理解了。医家虽多有贬义,认为其诬圣误世,是因不解仲景公辨证施治之精义也。我的老师陈瑞春先生曾讲过,温病家是仲景先师最好的学生。
其方用桂枝赤色通心,支条纵横,宛如经别孙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解风寒第一品。而桂枝汤是为卫不与营和谐而制,其诸症首先反映卫强营弱的病理特点,故非桂枝不能担其君药之责。芍药性敛,内收营气,故能止汗。是剂用桂枝发汗,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里;桂芍以相须,姜枣之相得,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能和血,为安内攘外之第一品。是方调和气血,既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也。刚柔相济之和,与安内攘外之和,共创和营调卫、解肌祛风之剂,非天工造物,安得此方。
是方用治表虚而发营中之汗,血汗同源,表虚自汗自当不同,邪风迫劫汗液而外泄,当知仲景公告诫之“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之语的重要。取汗是因服桂枝汤后,辅以啜粥,充实胃气用正汗以祛邪汗。而邪风迫劫之汗,乃血中之液。营中本为风邪扰攘,辛散太过,以火济火有动血之嫌,故叔和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一戒,医者不可不深究。
还应当知道,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这是《温病条辨》中,桂枝汤列为第一方的原文。仲景公《伤寒论》原文,是“太阳病,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在此提出此条,是因为此论被后世医家争论较多,理越辩越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争辩往往是真理的试金石,通过此可以反佐桂枝汤,在众方之中被誉为天下第一方绝不是沽名钓誉。叶子雨认为吴鞠通此作是有意将学识远驾于仲景公之上,售奸欺世,莫此为极;认为鞠通立言之意,以仲景公原文,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而用桂枝,则仲景公是自相矛盾,其所立之银翘散实为正治,深之曲意,大斥仲景公之非。当年仲景公制方对禁忌证谨慎严谨,对温病必有专论,可惜佚失。后世王叔和又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告诫,所以其禁忌证的学习,对后学者都应当认真学习领会,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而废食,需辨清而用之。
还需要明确提出的是,无论仲景公立法,还是鞠通立论以承接仲景公之法,都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有的放矢。桂枝汤是用治卫与营不和谐之法,后面我们还要深究营与卫不和谐之治,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