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血管病证中西医治疗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实用心血管病证中西医治疗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阶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7704
ISBN:978711728277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98958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实用心血管病证中西医治疗学/王阶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ISBN 978-7-117-28277-2
Ⅰ.①实… Ⅱ.①王… Ⅲ.①心脏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Ⅳ.①R259.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44267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实用心血管病证中西医治疗学
主 编:王 阶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20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8277-2
策划编辑:张 科
责任编辑:刘 颖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王阶教授简介
王阶,男,汉族,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四、五届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医院协会理事。
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善于运用中医辨证方法诊治心血管常见病及内科疑难杂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等课题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及其他省部级奖励9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63篇,其中SCI收录97篇,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及参编医学书籍10余部。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91名,博士后22名,北京市科技新星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
前言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位死因,已经造成国内外重大卫生经济负担。尽管临床诊疗技术迅速发展,但由于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流行,我国的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在未来十年仍将快速增长。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在预防与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中、西医学不断碰撞,交互影响,中西医结合医学应运而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与努力,中西医结合医学在疾病防治中取得卓越成绩,同时也摸索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病证结合”模式。现代医学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病证结合”模式,是中、西医学优势的结合与互补,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开创了中医学临床诊疗与研究的新时代,并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系统总结心血管病证中西医防治的理论与临床经验,我们着手编撰《实用心血管病证中西医治疗学》。
本书旨在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提供实用可靠的参考书籍,全书内容力求权威,西医部分紧贴国内外最新指南,中医部分聚焦临床疗效,凸显中医特色和优势。具体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为中西医心血管病学的理论与临床基础,其中第一至四章介绍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心血管药理学、肠道微生态与心血管疾病;第五至七章介绍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辨证与治疗;第八章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康复治疗,重点叙述了中医心脏康复的原则与方法。第二部分(各论)为心血管病学临床,其中第九至二十三章介绍常见心血管病证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第二十四至二十七章介绍了心血管疾病与其他器官系统疾病、心脏神经症、心脏肿瘤、肿瘤心脏病等非常见病的西医防治方法,并创新性提出了中医防治策略。此外,书中增添了国内外最新指南比较、中医单方、验方、名家医论及医案精选等精华内容,以及大量图、表的合理运用,均是本书的特色部分。总之,全书整体设计以临床实际诊疗为主线,突出实用性。
本书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家重点学科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为依托,召集北京、广州、天津、长春、河南、江西、云南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权威专家进行编写。本书编写的作者遍及全国,既有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等临床、教学与研究机构的临床医师,也有来自地市级医疗机构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
感谢参与本书的各位专家学者的辛勤劳动,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领导和相关编辑对本书编辑出版的大力支持!由于参与编写的各位作者来自不同领域,同时,对本专著编写的理解程度和行文风格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加之心血管病研究进展迅速,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疏漏或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道不吝赐教。
中华中医药学会 副会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原副会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王 阶
2019年2月16日
总论
第一章 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心血管的结构
心血管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两部分,心脏主要由心腔、心脏瓣膜及纤维结缔组织组成。血管包括主动脉、冠状动脉、各级血管及其分支和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在器官或组织末端将动静脉系统相连,与中大型的血管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基本密闭的循环的管道。心脏和血管中的瓣膜使血液在循环系统中只能以单一的方向流动。心脏内的特殊传导系统,如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具有自律性,并可将节律兴奋传导到心脏各部分心肌,通过兴奋-收缩偶联机制,引起心房和心室的有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心脏将血液泵入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运送到组织利用,又将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从而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一、心脏结构
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其主要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心腔
正常情况下,心脏位于胸腔纵隔中,由左右两个心室和左右两个心房组成,左右房室之间分别由二尖瓣和三尖瓣进行分隔。两个薄壁、压力低的心房腔,即右、左心房,其功能主要是分别接受、储存和转运由体静脉和肺静脉回心血液;两个厚壁和压力高的心室腔,即右、左心室,其功能是充分接收由心房来的血液后,立即由心脏冲动引起心室肌收缩,使血液排入肺动脉和主动脉及其分支,分别将血液输入肺进行气体交换并输送至器官组织以供代谢需要。
2.心壁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心外膜三层构成,内外膜很薄,肌层肥厚,心脏舒缩是靠肌层活动。心内膜紧贴于心腔内壁,由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表面被覆内皮细胞所构成。心内膜皱折形成瓣膜。心外膜透明而光滑,紧密贴附于心脏表面及大血管起始部。心肌层由心肌纤维构成,是心壁的主要部分。心房肌薄,心室肌层厚,两者由房室口上的纤维环隔开,故心房与心室可在不同时间内收缩。
心室肌层由内、外螺旋肌及环形肌构成。螺旋肌为纵走纤维,呈螺旋状从心室基底部纤维环绕至心尖,而后转入深层内外螺旋肌互相垂直,收缩时心腔沿长轴(心底至心尖)缩短,环形肌在内外螺旋肌层之间,为环形纤维,收缩时可使心腔横径缩短,左心室中大量的环形肌,射血收缩主要是横径缩短多,纵轴缩短少。
3.心脏大动脉
主动脉根部与主动脉瓣三个半月瓣相应部向外膨出处为主动脉窦、分别为左、右、后冠状窦。冠状动脉是主动脉的第一个分支动脉,为心腔的营养血管。主动脉弓的左侧部与肺动脉之间,在胚胎期有动脉导管相连,出生后,此导管闭合而为动脉韧带,如出生后不闭临床上称为动脉导管未闭。左、右冠状动脉分别开口于主动脉窦的左前及右前窦内。左冠状动脉发出后称为左主干,向前分为前降支与左旋支。前降支是左主干的直接延续,沿室间沟走行,末梢多绕过心尖到达膈面,向下分为对角支、左室前支、左圆锥支、前间隔支等分支,供血给左室前壁及部分侧壁、前间隔及心尖。
左、右圆锥支有时吻合成环,冠状动脉阻塞时可有侧支循环的形成。左旋支行走于房室沟中,呈弧形弯曲从前绕向后,终止于心脏膈面,分支有左室钝缘支、左室前支、左室后支和左房支,向左室钝缘部、侧壁及后壁(膈面)以及左心房供血。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状窦内,起始部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分支有左室后支、后降支、锐缘支、右圆锥支、右室前支和右房动脉,向右心房、右心室前壁与心脏膈面的大部分心肌供血。
4.心脏纤维结构
心脏纤维结构是整个心脏的支架,包括结缔组织、腱索和瓣膜,其作用是将心房和心室肌以及各瓣膜组织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对固定心脏形态及控制血流的方向起重要作用。从横断面看,瓣间的纤维三角和二尖瓣环和主动脉环是其主体,肺动脉瓣环及三尖瓣环以小部分与主体相连接,各心腔和间隔均依托心脏骨架,是心脏手术解剖的基础。
二、循环中各级血管
血液由心室泵出,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串联形成血管系统,再返回至心房。在体循环,各血管在供应各脏器时又呈并联关系。各类血管不仅管壁厚度不同,而且构成管壁的内皮、弹性纤维、平滑肌和原纤维等四种主要成分的相对比例也不相同,正是这种结构的区别决定不同的血管生理功能的差别。根据血管的生理功能,又可将心脏血管分成以下几类:
1.弹性储器血管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称为弹性储器血管。这些心脏血管具有管径粗大、管壁厚实,富含弹性纤维的特点,同时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左室收缩射血时,一方面推动血液向外周流动,另一方面通过暂时储存部分血液于大动脉中,扩张管壁,升高动脉压,将收缩时产生的部分动能,转化为血管壁的势能弹性。心室舒张时,主动脉瓣关闭,主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贮存的血液继续向动脉系统推动至外周。大动脉的这种弹性贮器功能,可以使心脏的间断射血变成血管系统中的连续血流,并减小每个心动周期中血压幅度的波动。
2.分配血管
分配血管是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又叫中动脉,它的特点是中膜的平滑肌较多,故管壁收缩性较强,因其通过收缩和舒张能够将血液输送到相应器官及组织,并调节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血流量,故又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包括小动脉和微动脉,它们的管径细小,管壁含有丰富的平滑肌,对血流的阻力大。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使外周形成一定的外周阻力,故称这段血管为阻力血管。最小的动脉分支称为微动脉,直径约为几十微米;小动脉属于肌性动脉,根据粗细不等的分成不同等级分支。较大的小动脉一般没有外弹性膜,结构由内到外,有内弹性膜的内膜,有几层平滑肌组成的中膜,外膜与中膜厚度相近。阻力血管一方面可以维持器官、组织一定的灌注量,另一方面,对于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起重要作用。
4.交换血管
交换血管是指真毛细血管,其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常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强,是血管内血液与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5.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小静脉和微静脉,它们的管径细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它们的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情况。
6.容量血管
容量血管是指静脉系统,与同级的动脉相比较,静脉的数量多、管径粗、管壁薄、可扩张性大、故容量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安静时,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因此静脉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故称为容量血管。
7.短路血管
在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吻合支的血管叫短路血管,主要分布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中。短路血管开放时,形成动-静脉间的短路,使血液由动脉直接流入静脉,皮肤血流量增加,故皮肤温度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