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进口原版 > 医学 >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论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论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论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论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本书是段金廒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理论研究(973)项目\\

作者:范欣生,段金廒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1-01

书籍编号:30617694

ISBN:978711720687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47536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医学

全书内容:

cover.jpg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论述/范欣生,段金廒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ISBN 978-7-117-20687-7

Ⅰ.①中… Ⅱ.①范…②段… Ⅲ.①中药配伍-配伍禁忌 Ⅳ.①R289.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87733号

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

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论述

主  编:范欣生 段金廒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0687-7

策划编辑:张科

责任编辑:孔雪

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


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序言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对药物认识的深入,药源性疾病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药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事实上,中医自古以来就重视药物合理使用的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仍指导着临床用药。如《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有“勿用相恶、相反者”的论述,成为千百年来医家用药配伍禁忌之圭臬。

“十八反”乃传统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今中医用药配伍禁忌的核心内容,历代本草著作多有记载,虽然具体内容略有出入,但以金元时期张从正《儒门事亲》所载“十八反”歌流行最广。其歌曰:“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采纳了“十八反”的内容,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毒性反应或药效拮抗。

“十八反”虽属配伍禁忌,但其中每一对反药是否真反?如何反?一直未有深入研究。历代医药学家,遵信者多,持异议者,亦复不少。不少中医师认为相反药同用,或能相反相成,产生符合临床需求的效果。我也经常将附子、半夏与贝母同用一方,疗效很好,且未见不良反应。因此,“十八反”中药反与不反的客观界定及其科学内涵的阐明,对于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传承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是以段金廒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理论研究(973)项目“基于‘十八反’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团队系统研究成果的一部分。编者博极医源,沿历史发展脉络,辑成了历代数百部本草、方剂医籍中“十八反”相关资料,考证其产生衍化过程和配伍禁忌的历史发展,详述反药药性、化学成分、功效、生物活性,同时收集历代一千多首反药同方配伍的方剂,汇集反药同方配伍的历史实况,并结合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了“十八反”同方配伍特点,由此展现了历代中药“十八反”理论发展全貌,为借助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文献支撑。

此书是中药配伍禁忌相关文献整理专著,将为丰富完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体系做出贡献,为中药正确配伍、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造福苍生,功莫大焉!

是书付梓,感而为序。

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论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工程院 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 院长

天津中医药大学 校长

癸巳年春于西子湖畔

前言

在中药药性理论中,反药属于配伍禁忌。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这是中药配伍禁忌的基本依据。“十八反”中的相反药物是反药的最早记载,也是古今中药配伍禁忌的核心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版中对相反药物均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这是中医临证用药必须重视的理论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医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安全性,包括“十八反”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十八反”虽属配伍禁忌,但其能否同用也存在争议。有医家认为,对于沉疴痼疾,只要运用得当,则可收效。揭示“十八反”配伍反或不反的实质、阐明其科学内涵、明确其宜忌转化特点,实乃中医药现代化中迫切需要多学科共同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希望得出正确结论,以便指导和保障临床安全有效用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有益的贡献。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理论研究(973)项目“基于‘十八反’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的成果之一。编者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沿历史发展脉络,研究整理了历代以“十八反”为主的配伍禁忌论述,集成了数百部本草、方剂、临证医籍的宝贵资料,考证中药“十八反”的衍化过程,梳理历代医家相关理论阐述、实践经验,并吸收了现代《中华本草》以及临床和实验报道,展现了“十八反”理论的发展全貌,尤其是介绍了近数十年以来“十八反”研究的成就和发展,同时结合数据挖掘方法、反映了“十八反”同方配伍的适用病证、用法特点,是全面系统的对中药“十八反”源流及进展的一次总结,为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的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丰富和发展了以“十八反”为核心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

本书分为三篇、十章。上篇介绍了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发展、配伍禁忌的研究方法,以及“十八反”反药组对文献记载;中篇对“十八反”相关药味进行考证,详述反药药性、功能主治、禁忌、化学成分、功效生物活性;下篇介绍“十八反”宜忌研究、同方配伍特点,集中了一千多首历代反药同方配伍的方剂,整理了方源、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宜忌等内容,反映了古今反药同方配伍的历史情况。为便于读者对反药同方配伍方剂的检索,书后附以索引。

本书在历代文献的基础上对“十八反”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可供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药配伍禁忌和安全性问题的研究者,以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由于古今文献卷帙浩繁,加之编者水平有限,整理中出现错讹之处,敬请诸家指正。

期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中医药配伍禁忌理论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并推动中药配伍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编 者

2015年10月25日

上篇 中药配伍禁忌概论

第一章 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核心内容。随着人类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及现代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安全性应用、中药配伍禁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面对人们关注的这一问题,系统研究中药“十八反”药物配伍关系,阐明其相互作用、宜忌条件以及化学本质和生物学基础,揭示中药“十八反”的科学实质,对于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 绪论

药物及药物配伍具有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两重性,发挥药物治疗作用、避免毒副作用是临床选药组方的基本原则。用药禁忌是指药物使用后可能产生毒副作用,应当在治疗时加以避免。

祖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用药的安全性。从《黄帝内经》《伤寒论》到历代各家,都有相关论述,古代本草、方剂、临证等医籍文献中蕴涵着大量与安全用药相关的理论和经验,记载了有关药物毒性、配伍禁忌、药食禁忌、妊娠禁忌、证候禁忌等用药禁忌的内容,以及用量、解救等控制毒副作用的方法和丰富经验,既有理论基础,也有临床实践,对疾病防治、养生保健等具有重要价值,形成了指导临床安全用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中药安全用药

中医药历史悠久,前人在用药及配伍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包括对药物毒性、药物配伍的认识和应用,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等情况合理用药,使得千百年来中药效果显著而副作用较少。

中药“毒性”的内涵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西汉以前是以“毒药”作为治病中药的总称,“毒性”即中药的偏性,是药物发挥效用的基础。《黄帝内经素问》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提出,所指的毒性也是指药物的一种偏性,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其二,中药毒性是指中药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损害性。《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物有毒、无毒来分类的。下品指有毒药材,不可久服多服。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后世诸多本草书籍在药物性味之下以“有毒”、“无毒”、“小毒”等加以区别,同时通过必要的炮制、配伍、制剂等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有害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为了安全使用药物,传统文献中对治疗用药有反、禁、忌、不可等描述。一般认为,中医用药禁忌主要包括证候、配伍、妊娠及服药禁忌等内容。现代对药物禁忌主要分为慎用、忌用和禁用三类,“慎用”是指谨慎应用,并非绝对不能用,提醒服药期间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通常是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这部分患者由于生理上的特点或病理上的原因,机体代谢能力低下,或某些重要脏器功能低下,在使用某种药物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忌用”是进一步的警告,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及后果比较明确,最好避免使用,但也因为服药者的个体差异而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禁用(禁忌证)”,是绝对禁止服用,禁用对象服用该药物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明显危及病患安全。

目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列入毒剧药管理的有28种毒性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记载有82种有毒中药,包括有大毒药物10种,有毒药物41种,有小毒药物31种。其中对有大毒、有毒和有小毒中药沿用历代本草记载,作为临床用药的警示性参考。

有些中药本身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安全度小,容易引起人体中毒反应。如剧毒药砒石、轻粉、升药等,中医常外用治疗顽固性皮肤病,起到以毒攻毒的作用。一些药物具有毒性,经炮制后可供临床内服。这些药物在使用时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毒副作用的发生。例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所含乌头碱类生物碱易引起中毒。其中毒症状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表现为主,常见恶心、呕吐、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畏寒、呼吸困难、血压及体温下降,心电图发生改变等。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可以降低毒性。生川乌主要含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通过加水和加热处理,水解成亲水性氨基酸醇类乌头原碱,毒性大为减少。

有些药物本身无明显毒性,但若使用不当则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主要包括使用过程中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有报道对1949~2007年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中,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药物炮制不当或未经炮制、毒性药物使用不当、药材来源混淆或误用和其他药物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反应,所占例数超过了总例数的90%。

中成药是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之一,应用广泛,为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国内外总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来看,近年来临床中成药不良反应主要见于注射剂。中药注射剂是在中药传统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具有注射剂所共同的优点,又一定程度地保留了中医药的特色,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药品不良反应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有发热、过敏样反应等全身性损害,皮疹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损害,以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损害等。这些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与药物合理使用、药材配伍、制剂工艺等因素有关。加强中成药现代制剂尤其是注射液研究,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配伍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或破坏和降低原药物的药效,因此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各种中药之间常具有相互作用,在合理的配伍情况下,这种相互作用能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如不按照中医理论指导,配伍不当,则效果相反,同时可能带来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后果。中药配伍禁忌既包括有毒药与有毒药配伍,也包括有毒药和无毒药配伍配伍等情况;除此以外配伍禁忌还包括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

(一)中药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禁忌的范围主要指药物七情中相反、相恶两个方面的内容。《神农本草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在程度和性质上有所差异,相恶配伍主要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而“相反为害,甚于相恶”,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中药配伍禁忌,核心是“十八反”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