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传承人:蔡正仁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京剧艺术传承人:蔡正仁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蔡正仁,刘连伦
出版社: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书籍编号:30617630
ISBN:978788952083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270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戏剧影视
蔡正仁,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蔡正仁,上海昆剧团小生表演艺术家,江苏吴江震泽人,1941年7月2日出生于浙江吴兴南浔镇。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学习昆曲,师承俞振飞、沈传芷、周传瑛等昆曲名家。毕业后曾向京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姜妙香学习京剧小生,对于昆曲、京剧的表演都有很深的造诣。蔡正仁音色宽厚洪亮、表演洒脱大方,唱念俱佳,常演剧目有《牡丹亭》《贩马记》《长生殿》《琵琶记》《群英会》等,近年来致力于昆曲艺术的传承工作。
序言
京剧以其剧目的丰富性、表演的细腻性、流行的广泛性屹立于中华戏曲之林。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国粹”京剧不但得到了我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此次推出的《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项目,由40位京剧名家传戏说艺视频及其经典唱段的音频组成,同时还配有由名家谈戏说艺的口述实录、唱段唱词、经典照片组成的画册,形成拥有音视频、纸质图书组成的立体化的大型京剧传承类产品。
在二百多年发展历史中,京剧经历了孕育与形成(1790年至1850年前后)、成熟与兴盛(1851年至1916年)、发展与鼎盛(1917年至1948年)、新生与推陈出新(1949年至今)等四个时期。当前,面对多元文化及多样娱乐形式的冲击,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面临着历史性的大变局。一方面京剧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出现了人才断档、艺术水准滑坡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则被提高到国家层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京剧这门国粹艺术,便成为我们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传承京剧表演艺术及流派特点的《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也得以顺利实施。
《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项目旨在将各行当、各流派顶级艺术传承人的表演理念、技巧及流派的精髓通过视频及图书记录下来,为京剧的发展留下宝贵的可资借鉴的艺术史料。本项目的实施得到多方的支持。首先是资深专业人士的鼎力相助。他们以传承京剧艺术的赤诚之心,以公正不失偏颇的态度遴选参与录制的艺术家、精心策划录制内容为保证项目的权威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40位京剧艺术传承人的鼎力配合。他们完全不计个人得失,只是力求将自己所思、所学、所创的京剧艺术讲解全面,在视频录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这里有耄耋高龄又艺术卓绝的上海戏剧学校正字辈的刀马花旦张正芳,有来自于梨园世家、得到先辈艺术真传而又艺术精湛的传承人李鸣岩、李玉芙、萧润增、吴钰璋、钟荣、陈志清、杨少春、李欣、薛亚萍、叶金援、尚慧敏,有师从名师、天赋异禀的李光、杨春霞、李崇善、王展云、蔡正仁、林懋荣、沈健瑾、王玉珍、安云武、辛宝达、龚苏萍、范以程,有艺术精湛、有创新意识并成果显著的京剧传人张建国、张四全、王平、侯丹梅、刘子微、裴咏杰,有在京剧传承教育上卓有成效的艺术家陈国卿、蔡英莲、王志怡、李文敏,有京胡演奏家燕守平、宋士芳,有史论研究家胡金兆,还有对祖、父辈艺术有独特视角和理解的后人荀皓、杨健先生以及在京昆艺术上得到过真传并很有研究的名票顾铁华先生。
在京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京剧舞台上涌现出的名家巨匠,势如河汉繁星、不胜枚举。他们所塑造的众多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及丰富的艺术经验,为我国民族戏曲艺术谱写了辉煌的一页。本次参与拍摄的传承人作为京剧艺术变迁过程中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对京剧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本项目通过记录他们的讲述,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全面阐释京剧艺术,力求能系统地反映出京剧艺术的魅力和本真。
能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一直是本项目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国粹”,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虽然目前京剧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京剧艺术还是拥有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希望《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的出版,能够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长生殿》中蔡正仁饰演唐明皇 张静娴饰演杨贵妃
蔡正仁/Cai Zhengren
蔡正仁师承俞振飞和沈传芷等昆曲名家,同时得到姜妙香、周传瑛等指点。曾出访演出于美国、日本等众多国家并到香港、台湾地区演出和讲课。他音色宽厚洪亮,表演洒脱大方,能昆能京,唱念俱佳,有“小俞振飞”之美誉。
家庭熏陶,喜爱京剧/00:01:58
蔡正仁(摄于60年代初)
《太白醉写》中蔡正仁饰演李白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父亲是一个开小店的商人。他就是很喜欢看戏,尤其喜欢看京剧,曾经票过马连良的《借东风》。我父亲因为喜欢京剧,所以有京剧团到我的家乡来演出的时候,他常常把我带到剧场里去看。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穿龙袍的戏,特别是像孙悟空这样开打的戏,比较讨厌的是唱小生的戏。那个时候我看见小生,真假嗓子一块唱,感觉这个很难听,我就不要看。
进入戏校,结缘小生/00:03:06
辛清华老师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后排左一为蔡正仁)
蔡正仁小学毕业以后,他的父亲在《解放日报》上看到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招生的消息。这个训练班管吃管住免学费。父子俩一商量,既能让孩子从事喜欢的戏曲工作,又可减轻家庭负担,何乐不为呢?于是决定前去报考。
我12岁那年赶到上海,去报考昆曲演员训练班。当时有四五千个参加报名的学生,通过初试和复试,取了60个人,我非常荣幸,就是这60个人当中的一个。1954年3月1号我再次来到上海,进了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我还记得当时这个班就办在上海市华山路1448号,当时招生简章上规定的是要学习九年。我们第一个学期,全班60个学生学的一出戏是《长生殿》的“定情赐盒”,所有男同学学两个角色,一个角色是唐明皇,另外一个角色是高力士;一个是大官生,一个是小丑。所有女生都学一个角色杨贵妃,同时还兼学宫女永新、念奴。学习结束以后,就进行大考,当时的记分是五分制,三分就可以到及格线,你得三分是及格了。那么我的唐明皇得了三分,勉强及格,高力士很遗憾,我不及格,得了两分,第一学期我是这个成绩。
沈传芷给学生蔡正仁、岳美缇说戏
这次大考以后,老师给学员们分行当。一开始蔡正仁分到了老生组,没想到半年之后,他又机缘巧合地去了原本特别不喜欢的小生组。
老师就问,蔡正仁你喜欢什么行当?我毫不犹豫地说老生。学老生学了半年以上,有一次俞振飞老师从香港回到上海,他听说上海招了一批非常可爱的小孩,学的就是昆曲,他第一件事就说我要去看看他们。那么老师就来到我们学昆曲的地方,看完了以后,他就跟传字辈老师里赫赫有名的闺门旦朱传茗老师合演一出戏给我们这60个学生看,在一个大草棚里头搭了一个台,两位老师就在这个台上,演了一出昆曲,叫《评雪辨踪》。
我那个时候坐在下面,早就听说俞老是赫赫有名的小生表演艺术家,到底好在哪?我就目不转睛地看着俞老师演出,越看越喜欢俞老师演的这个角色。那么这个戏演给我触动非常非常大。因为我在想,为什么俞振飞老师演的小生是那么可爱,那么讨人喜欢,这样的小生我就非常非常喜欢,一点都没有讨厌的感觉。我觉得俞老《评雪辨踪》的表演,把我从小对小生的这种非常不好的印象全部给推翻了。我心里想,要是能像俞老师这样的演小生,我倒是非常喜欢。
到了下个学期我们继续学戏的时候,小生组的老师是沈传芷老师,他们那一组教的戏是《雷峰塔》的《断桥》。大家都知道,《断桥》主要有三个角色:白娘子、小青还有一个许仙。毫无疑问,许仙应该由昆曲小生来担任。沈传芷老师就开始教《断桥》,教了几次以后呢,叫那些小生组的学生一个一个来试演,当时小生组大概有八个同学,沈老师看下来都不太满意,他说你们这个不大像许仙。沈老师下了课以后就跟教老生的郑传鉴老师说:“传鉴,你能不能让我到老生组的学生当中,我来挑一挑,看看有没有哪个男同学可以演许仙的。”郑传鉴老师当然说好吧,你来挑吧。于是沈传芷老师就到老生组来挑。挑啊挑啊挑啊,他的目光看到我就停住了,他说这个同学叫什么名字,郑老师说他叫蔡正仁。他就问郑老师:“能不能我把他借出来,跟着我学许仙?学一学期再看,如果不合适,他还可以回到你的老生组。”我就这样被沈传芷老师挑中到了小生组,学习了《断桥》。从此以后我就跟小生结缘了,而且《断桥》就成了我以后经常演出的剧目。
受教于艺术大师俞振飞/00:22:59
俞振飞,京昆表演艺术家,1902年7月生于苏州,父亲是曲家俞粟庐。他自幼秉承家学,先后拜沈锡卿、沈月泉等名师学艺,后正式下海,成为专业演员。曾长期与梅兰芳、程砚秋等名家合作。他学识渊博,能诗擅画,表演儒雅优美,倜傥不群,擅演官生、巾生、穷生、雉尾生。昆曲《牡丹亭》《太白醉写》《千忠戮》《墙头马上》,京剧《群英会》《春闺梦》《玉堂春》等剧中的小生均为其擅演的角色。
俞振飞大师
蔡正仁与俞振飞大师合影
俞振飞大师讲解《拾画叫画》,右为著名演员葛兰
俞老正式来教我们这些学生的时候,好像是1959年,第一次给我们从头开始拍曲子的是《牡丹亭》当中的“拾画叫画”,是柳梦梅一个人的独角戏。这个戏里头,有几段很著名的昆曲。主人公拿了把扇子边唱边舞,他一个人要演40多分钟。直到现在我还常常演“拾画叫画”这个戏,俞老当时给我们拍这个戏,使我在昆曲艺术的唱念上得益匪浅。
俞振飞老师的拿手好戏是《贩马记》,我听其他老师跟我介绍,“你们老师啊,只要这个《贩马记》的戏码一贴出去,那准保是客满、爆满”。后来俞老就从唱念做表等方面,把《贩马记》详细地教给我们。我们昆曲班当时每周有两场演出,《贩马记》成了我经常演出的剧目,每次老师看完了我演出后,我第二天一定要跑到老师家里去问:您看我昨天有什么问题吗?哪些地方是不准确的?哪些地方是还要好好加加工的?老师有个小本本,他一边看他一边会记,都非常详细,所以老师在这方面,每次都给了我非常非常大的帮助和教育,我至今是历历在目。
俞振飞大师
俞振飞题诗
《太白醉写》求学始末/00:35:06
《太白醉写》中俞振飞饰演李白
《太白醉写》这出戏没有一个演员可以达到俞老这样的高度。从李白上场一直到他演完下场,大概有45分钟左右这么长的戏从头醉到尾,它的难度就是要演员通过各种醉态和眼神的运用,以及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况的笑:大笑、狂笑、冷笑、讥笑,等等等等,这些东西要演员在这出戏里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他的醉从微醉到深醉,最后爬不起来,整个过程都要表演得非常清楚。你哪怕醉得晕头转向,也不能像一般喝醉的人,也要被看出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个就非常非常难。俞老演这个戏最难的也就是他始终表现出的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书卷气表演得特别特别精彩。那么从这个方面来讲,如果仅仅是模仿俞老师的各种醉态、各种神气,还不是很困难,但是你要把这个人物的仙气、书卷气表演出来,那真的是很难。
俞振飞《太白醉写》剧照
《太白醉写》中蔡正仁饰演李白(摄于2014年蔡正仁从艺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我跟俞老师已经很熟了,但是我始终开不出口说俞老师我想学这个《太白醉写》。因为我知道,俞老在20岁左右就向沈月泉老师学会了这出《太白醉写》。但是老师当时觉得自己太年轻,演不出李太白的这种姿势、姿态,这种诗人的气质他演不出来,就一直没有演,一直到他40岁以后才敢把这个戏演出来。那个时候我才18岁,我怎么敢演呢,我连学都不敢学。后来学校的领导鼓励我们,说你们应该要敢于攻尖端。什么叫“攻尖端”呢?就是敢于把最难学的戏,敢于把俞振飞老师这样一位大师的一些拿手好戏把它学下来。说句心里话,我是想学的,可是实在不敢开口。
经过了好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我终于咬着牙向俞振飞老师开口,我说老师,我想学《太白醉写》。我以为老师会婉言来谢绝,或者说现在还太早,或者说以后我一定会教你,我想可能我会碰这个软钉子。没想到老师说你要想学这个戏,好啊,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他提出来了,他说这样,你是不是可以先跟沈传芷老师把这个戏学下来,然后我再来给你加工,再来给你说哪个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