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传承人:杨少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京剧艺术传承人:杨少春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杨少春,刘连伦
出版社: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书籍编号:30617624
ISBN:978788952091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023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戏剧影视
杨少春,北京京剧院一级演员,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教育家。
杨少春出生于梨园世家,11岁入中国戏曲学校,随贯大元、雷喜福学老生。后随茹富兰、傅德威等名家学武生。1958年入北京京剧团,拜高盛麟、王金璐为师。艺宗杨小楼,又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序言
京剧以其剧目的丰富性、表演的细腻性、流行的广泛性屹立于中华戏曲之林。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国粹”京剧不但得到了我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此次推出的《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项目,由40位京剧名家传戏说艺视频及其经典唱段的音频组成,同时还配有由名家谈戏说艺的口述实录、唱段唱词、经典照片组成的画册,形成拥有音视频、纸质图书组成的立体化的大型京剧传承类产品。
在二百多年发展历史中,京剧经历了孕育与形成(1790年至1850年前后)、成熟与兴盛(1851年至1916年)、发展与鼎盛(1917年至1948年)、新生与推陈出新(1949年至今)等四个时期。当前,面对多元文化及多样娱乐形式的冲击,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面临着历史性的大变局。一方面京剧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出现了人才断档、艺术水准滑坡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则被提高到国家层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京剧这门国粹艺术,便成为我们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传承京剧表演艺术及流派特点的《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也得以顺利实施。
《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项目旨在将各行当、各流派顶级艺术传承人的表演理念、技巧及流派的精髓通过视频及图书记录下来,为京剧的发展留下宝贵的可资借鉴的艺术史料。本项目的实施得到多方的支持。首先是资深专业人士的鼎力相助。他们以传承京剧艺术的赤诚之心,以公正不失偏颇的态度遴选参与录制的艺术家、精心策划录制内容为保证项目的权威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40位京剧艺术传承人的鼎力配合。他们完全不计个人得失,只是力求将自己所思、所学、所创的京剧艺术讲解全面,在视频录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这里有耄耋高龄又艺术卓绝的上海戏剧学校正字辈的刀马花旦张正芳,有来自于梨园世家、得到先辈艺术真传而又艺术精湛的传承人李鸣岩、李玉芙、萧润增、吴钰璋、钟荣、陈志清、杨少春、李欣、薛亚萍、叶金援、尚慧敏,有师从名师、天赋异禀的李光、杨春霞、李崇善、王展云、蔡正仁、林懋荣、沈健瑾、王玉珍、安云武、辛宝达、龚苏萍、范以程,有艺术精湛、有创新意识并成果显著的京剧传人张建国、张四全、王平、侯丹梅、刘子微、裴咏杰,有在京剧传承教育上卓有成效的艺术家陈国卿、蔡英莲、王志怡、李文敏,有京胡演奏家燕守平、宋士芳,有史论研究家胡金兆,还有对祖、父辈艺术有独特视角和理解的后人荀皓、杨健先生以及在京昆艺术上得到过真传并很有研究的名票顾铁华先生。
在京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京剧舞台上涌现出的名家巨匠,势如河汉繁星、不胜枚举。他们所塑造的众多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及丰富的艺术经验,为我国民族戏曲艺术谱写了辉煌的一页。本次参与拍摄的传承人作为京剧艺术变迁过程中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对京剧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本项目通过记录他们的讲述,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全面阐释京剧艺术,力求能系统地反映出京剧艺术的魅力和本真。
能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一直是本项目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国粹”,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虽然目前京剧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京剧艺术还是拥有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希望《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的出版,能够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齐天大圣》中杨少春饰演孙悟空
杨少春/Yang Shaochun
从王金璐学《林冲夜奔》《长坂坡》《挑华车》等诸多剧目,从张世麟学《武松打虎》《蜈蚣岭》《诈历城》《十八罗汉收大鹏》,从李盛斌学《伐子都》,从厉慧良学《英雄义》《钟馗嫁妹》,从袁金凯学《哪叱闹海》,从黄元庆学《战马超》《狮子楼》,从徐元珊学《金雁桥》,从王鸣仲学《卧虎沟》《闹天宫》,还和张云溪老师老师学戏、演出《三盗令》。他经多师授艺,又刻苦学艺,技艺精湛。在大量表演传统戏的同时还参与了样板戏、新编戏的武打创排工作。他在京剧武生唱念表演方面有着深刻见解。近年来杨少春以振兴武戏为己任,先后培养出王磊、詹磊、魏学雷等多名优秀青年武生演员,为京剧传统戏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孙悟空
出身于京剧世家的杨少春/00:01:28
杨盛春少年便装照
我们老家是安徽桐城,现在又叫安庆。我的高祖杨福元,他原来是唱昆曲的,小生,也兼演旦角。他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我的曾祖杨隆寿。杨隆寿是十二岁随着四大徽班从安徽进北京的,在北京落户,在北京演出。他是“小荣椿”的创始人,他是武生,又是武小生,而且还是编剧、导演,在当时是比较有影响的一位武生大家。我的祖父杨长喜也是武生,我父亲杨盛春是盛字辈的,所以我们家史到我这一代是第四代武生。我们这个家族亲戚朋友特别的多,梅兰芳先生的妈妈是杨隆寿的女儿,是我父亲的亲姑姑。梅兰芳的外公是杨隆寿,所以说梅家跟我们杨家是近亲。我们跟谭家的亲戚关系也很近,谭富英先生是我舅舅,元寿老师跟我是表兄弟,谭富英先生的大妹妹是我妈妈,二妹妹就许给了叶盛长先生,所以叶盛长先生是我姨夫。我们跟叶家又是世交又是亲戚,这个亲戚套亲戚,尚家、裘家等,很多全联姻。咱们演戏的人,人家外行高的看不起,低的够不上,所以基本全是梨园家庭之间联姻,这样能互相提携。整个环境有一个互相帮衬的关系,所以说梨园界亲戚特别多,全连着。
京剧“同光十三绝”画像
杨盛春便装照
我父亲这一代姻亲关系就比较单了,他只有一个姐姐,这姐姐也不是外人,是王瑶卿先生的儿媳妇。我的姑父叫王幼卿,是王瑶卿先生的儿子。说“江湖无岁,戏班无辈”,你这么论是大辈,那么论你又是小辈,那么论又是平辈,说的就是“戏班无辈”。“肩膀齐了为弟兄”这个老话过去就是说戏曲界的。因为多种因素,也为了生存,在那个时代促成这种情况。
母亲谭静英与杨少春
曾祖父杨隆寿:宫里排戏,宫外办班/00:04:32
杨隆寿是一代武生宗师,也是著名的戏曲教育家,他在被内廷供奉进清宫演出的同时,还负责教升平署的太监学戏。后来杨隆寿联合八位同人一起创办了小荣椿科班,培养了众多身怀绝技的京剧艺术大师。同时小荣椿科班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被后来的众多科班所延续,形成了旧中国戏曲正规教育的开端。
据我所知,我的曾祖开始成立科班以前有三个手把徒弟,就是自己带着的,一个叫张淇林,一个叫董凤岩,一个叫茹莱卿,把这三个学生收作徒弟。董凤岩是以演武生、老生、武老生的剧目为主,张淇林先生是以猴戏、勾脸戏为主,茹莱卿先生就是以小生、武生为主,这三位也是当时的大家。后来成立了小荣椿,这三位大家又是师兄又是老师,带着师弟连教带演。杨小楼先生那猴戏就是跟张淇林先生学的;茹莱卿先生他儿子是茹锡九,后来也入了小天仙。小荣椿是办了两届,第一届办了两科,荣字科和春字科,后来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就歇业了。后来又集资办起了小天仙,像程继先、迟月亭、谭小培、茹锡九就是小天仙的学生了。
茹锡九先生是茹莱卿的儿子,茹富兰先生是茹莱卿先生的孙子,一直到茹元俊,也是好几代武生。我的曾祖把这艺术分类地传给下头他的几个徒弟,他们又把他们的艺术传下来了。后来杨隆寿先生就不太上台了,就排戏,进宫给西太后她们演出。在颐和园那两层的戏台上演闹妖闹鬼的戏,他就是创始人之一。而且在当时他在宫里给排戏,宫里演戏的主要演员是民间一些著名的角儿,进到宫里演出,群众演员就是由宫里安排。
当年宫里头有些小太监,从六七岁就开始练功、学习、学戏,这些太监就是为了做班底,在那排戏、排练,因为宫里的戏全是整本大套的。西太后坐那看排戏,赐杨隆寿一个座位,只有他一个人能坐那儿给大家说戏,艺人当中其他人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因为宫里的戏有一百多本,什么闹妖精的戏、孙悟空的戏、杨家将的戏,全是整本大套。通过后来我排这些戏,我的体会就是,宫里西太后看戏主要是看故事、看情节。演员如何把角色创造好,用角色感动观众,是以演人物为主,过去说咱们京剧是以歌舞形式演故事,所以说重点是塑造人物。清朝灭亡以后,京剧传到民间,就慢慢地从成本大套的戏改成折子戏了,但是它的重点还是以演人物为主。
武生茹富兰
诸多名师培养的梨园之后/00:09:09
杨盛春所在的盛字科是富连成科班出人才最多的一科。班主叶春善出身于杨隆寿的小荣椿科班,他为了报答杨隆寿对自己的培养,倾全科班之力精心培养杨盛春,使杨盛春迅速成长为科班中武生行的佼佼者。杨盛春与同科的李盛斌、高盛麟并称盛字科三大武生。
我父亲演戏我全跟着,坐着那个洋车,坐到二档底下,到剧场看戏。演完戏他走了,有时候我还不走,那阵有跟包的,收拾完了再给我带回家。小时候在外面拿刀、拿枪瞎蹦跶,就跟疯了似的,就喜欢这个。后来说干脆你孩子就学这个吧,因为学这个比较近,父亲也是唱武生的,而且我从小时候就在这个家庭的环境下受熏陶。
富连成虎坊桥路旧址
我入学校以前什么也不会,我在家里头没练过一天功。我父亲那阵演出多,没时间让我练功、看着我压腿,没有。那阵我们进校,不管你是什么行,先得学老生,你有了文戏的基础,会走脚步,腿也能踢了、能扳了,再学武戏你就方便了,所以说那个教学方法还是很科学的。而且开蒙全有开蒙的戏,我们学老生,开蒙我学老生戏是跟贯大元先生学《上天台》《御林郡》《黄金台》这些剧目,学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后来又跟雷喜福先生学戏,学《二进宫》《鱼藏剑》《斩黄袍》,有这么几出文戏,完了学校再看你适合演什么,你基功怎么样。你武功不错,你去学武生;你形象不好,你就去学花脸。学武生也有两轨,现在看来很科学,这也是从小荣椿传下来的,一轨课叫《石秀探庄》《林冲夜奔》《蜈蚣岭》,一轨课叫《神州擂》《武当山》《白水滩》。怎么这么分了?一看这小孩形象不错,大眼睛,身上挺好,基功不是特别冲,就学第一轨课。学这戏为什么呢?是为了以后你唱大武生。后来我改武生了,就开始跟茹富兰先生学戏。
《白水滩》中杨盛春饰演莫遇奇
《八大锤》中杨盛春饰演陆文龙
《恶虎村》中杨盛春饰演黄天霸
茹富兰出身于梨园世家,工武生、小生。祖父茹莱卿、父亲茹锡九都是著名武生演员。茹富兰自幼入富连成学戏,技艺精湛。中年以后,他因身体原因转而更多地从事教学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培养了众多武生、小生演员。
武生茹富兰
茹富兰先生是一个大艺术家和大教育家,中国戏曲学校从史若虚校长、王瑶卿王老那开始就认为武生开蒙就要跟茹富兰学,不管哪班都是他。为什么呀?他说的东西特别规范。按武生来说,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如何到位特别讲究,我跟茹先生学戏,开蒙第一出戏就是《石秀探庄》。那阵我比较木,理解慢,后来茹先生老说,礼拜天到我家去。我每个礼拜天到他家去,那阵住的全不远,单给我加加功,补补课。因为什么,他说:“这些戏茹派没有,这是杨家门的东西,你必须学会了,你要掌握,我得还给你们。那阵我老想把我这些个学的东西介绍给盛春师叔,他太忙没时间学。”茹先生就对我说:“你现在有这机会,你礼拜天来,我单给你加功。”所以说我跟他学这出《石秀探庄》受益匪浅,受益一辈子。
这一出戏学了两个学期,虽然小时候我比较木,但是这个戏学的还比较扎实。怎么知道扎实呢?后来我分到北京京剧团,马先生说:“你以前跟谁学戏,学过什么戏啊?”我说我学过《石秀探庄》,跟茹先生开蒙。“好,业务组安排他演,演这戏。”因为这戏很闷,一般的剧团也不会派这戏。由于是马先生的提议,我演了那么六到七场。隔了五十多年,我也不教这戏,我也不演,我平常也不背,但是拿起来马上我就能说,基本没忘。所以说这小时候的这个功,扎实不扎实就体现出来了。学东西一定要踏踏实实地砸好基础,老师教学不是让你死学,是教你方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