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戏剧影视 >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光,刘连伦

出版社: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书籍编号:30617622

ISBN:978788952089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584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戏剧影视

全书内容:

cover.jpg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光,1941年生于北京市,主工京剧武生。


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荣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华表演奖”,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李光9岁登台,11岁进入中国戏曲学校,受到贯大元、鲍吉祥、王连平、孙毓堃、茹富兰、孙盛云等老师的悉心培养。李光天赋条件优越,扮相清秀,嗓音清越纯正,功夫深厚扎实,武技干净潇洒,表演细腻传神。不仅长于演文戏,更精于翻、打、跌、扑、舞,善于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堪称文武昆乱不挡。在继承优秀传统剧目、创排现代剧目和近代史剧目中,他锐意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艺术道路。

序言


京剧以其剧目的丰富性、表演的细腻性、流行的广泛性屹立于中华戏曲之林。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国粹”京剧不但得到了我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此次推出的《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项目,由40位京剧名家传戏说艺视频及其经典唱段的音频组成,同时还配有由名家谈戏说艺的口述实录、唱段唱词、经典照片组成的画册,形成拥有音视频、纸质图书组成的立体化的大型京剧传承类产品。


在二百多年发展历史中,京剧经历了孕育与形成(1790年至1850年前后)、成熟与兴盛(1851年至1916年)、发展与鼎盛(1917年至1948年)、新生与推陈出新(1949年至今)等四个时期。当前,面对多元文化及多样娱乐形式的冲击,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挑战,面临着历史性的大变局。一方面京剧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出现了人才断档、艺术水准滑坡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则被提高到国家层面。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京剧这门国粹艺术,便成为我们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传承京剧表演艺术及流派特点的《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也得以顺利实施。


《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项目旨在将各行当、各流派顶级艺术传承人的表演理念、技巧及流派的精髓通过视频及图书记录下来,为京剧的发展留下宝贵的可资借鉴的艺术史料。本项目的实施得到多方的支持。首先是资深专业人士的鼎力相助。他们以传承京剧艺术的赤诚之心,以公正不失偏颇的态度遴选参与录制的艺术家、精心策划录制内容为保证项目的权威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40位京剧艺术传承人的鼎力配合。他们完全不计个人得失,只是力求将自己所思、所学、所创的京剧艺术讲解全面,在视频录制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敬业精神让人感动。这里有耄耋高龄又艺术卓绝的上海戏剧学校正字辈的刀马花旦张正芳,有来自于梨园世家、得到先辈艺术真传而又艺术精湛的传承人李鸣岩、李玉芙、萧润增、吴钰璋、钟荣、陈志清、杨少春、李欣、薛亚萍、叶金援、尚慧敏,有师从名师、天赋异禀的李光、杨春霞、李崇善、王展云、蔡正仁、林懋荣、沈健瑾、王玉珍、安云武、辛宝达、龚苏萍、范以程,有艺术精湛、有创新意识并成果显著的京剧传人张建国、张四全、王平、侯丹梅、刘子微、裴咏杰,有在京剧传承教育上卓有成效的艺术家陈国卿、蔡英莲、王志怡、李文敏,有京胡演奏家燕守平、宋士芳,有史论研究家胡金兆,还有对祖、父辈艺术有独特视角和理解的后人荀皓、杨健先生以及在京昆艺术上得到过真传并很有研究的名票顾铁华先生。


在京剧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京剧舞台上涌现出的名家巨匠,势如河汉繁星、不胜枚举。他们所塑造的众多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及丰富的艺术经验,为我国民族戏曲艺术谱写了辉煌的一页。本次参与拍摄的传承人作为京剧艺术变迁过程中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对京剧的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本项目通过记录他们的讲述,从不同层面、不同方位全面阐释京剧艺术,力求能系统地反映出京剧艺术的魅力和本真。


能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一直是本项目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国粹”,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虽然目前京剧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京剧艺术还是拥有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希望《国韵承传 京剧艺术传承人》的出版,能够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大闹天宫》中李光饰演孙悟空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光/Li Guang

李光扮相端庄俊雅,嗓音清越纯正,功夫深厚扎实,武技干净潇洒,表演细腻传神。不仅长于演文戏,更精于翻、打、跌、扑、舞,善于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堪称文武昆乱不挡。在继承优秀传统剧目、创排现代剧目和近代史剧目中,他锐意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别开生面的艺术道路。《平原作战》《大闹天宫》《汉宫惊魂》《龙王》《坂本龙马》等剧目,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才华。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名家之后 转益多师/00:01:58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光幼年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长坂坡》中李光饰演赵云

要说我干这一行,首先是从我父亲那儿开始。我父亲叫李宗义,自幼不是从科班出身,他就是喜欢京剧,所以后来慢慢就走向了京剧这个行业。他没进过科班、票友出身,这就比科班出来的演员更加难了。


李宗义,京剧表演艺术家。自幼酷爱京剧,成为天津著名老生票友。1939年正式下海搭班演戏,宗高派。与众多知名艺术家同台合作。1950年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在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方面均卓有建树。其子李光、李欣、李岩均为知名京剧演员。


所以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也开始对京剧产生兴趣。我九岁登台演出,记得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京剧院的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到上海去演出。演出两个戏,一个是《江汉渔歌》,一个是《三打祝家庄》,一个戏演一个月,红遍了上海。当时我跟着父亲一块儿去上海,可以说就是跟着一块儿去玩儿吧。那么这两个月我的确没有光玩儿,而是培养了对京剧的兴趣。到后来《江汉渔歌》里边缺一个小孩儿,缺一个娃娃生。正好我去了,所以说就把我选上了。这个戏最后一场还有一句唱,到现在我还记得挺清楚,“我的父保汉江为国尽忠”。当时这个唱虽然不多,但是给团里的内行、叔叔阿姨大爷们,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觉得这孩子有天赋,将来可以干这一行。所以打那儿开始,回到北京以后,我父亲就把我送到了中国戏曲学校。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光和李宗义

在中国戏曲学校这一学就是九年,真是获益匪浅啊。刚一开始我就是学老生,因为毕竟父亲是唱老生的,所以小的时候学了不少唱段,比如像《上天台》《二进宫》《搜孤救孤》,这都是我经常在茶余饭后自己表演一段的戏,而且特别有戏瘾,也特别喜欢唱。我这个人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跟着学戏的老师都是相当相当有名气的,这一点可以说比我父亲要优越得多了。教我的都是富连成的老师,你比如说贯大元贯老师、鲍吉祥鲍老师,这都是我曾经学戏的老师。别看父亲是唱文戏的,可是我特别喜欢武戏,所以我在上课的过程当中特别关心武戏。在中国戏曲学校学到了一年,就能够分得出这个学生是学老生好还是学花脸好还是学小生好,就可以分行当了。所以那个时候就把我分到了武戏组,从二年级就开始学武戏了。


到了武戏组以后我的开蒙老师是谁呢?是茹富兰老师。所以这又给我在以后的从艺道路上打下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基础。基础砸好了那么你的一生全是幸福的。


1954年,中国戏曲学校东北分校合并到了北京,与原有班级重组,李光被分到了新的班级,从而在戏校多学了一年,这也使李光受益匪浅。


我们那个时候可以说边学边创。比如说我们在没有毕业之前,就已经自排了《党的女儿》,还自排了《智取威虎山》等等;又学排了《猎虎记》,还有《三打祝家庄》。可以说我们这个班在没有毕业之前,就知道如何去创作。在创作这方面,我们班特别热衷于写新戏。毕业以后又遇到一个很福气、很运气的事,把我们几个分配到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没有分配到外地。

进入剧团/00:08:24


1960年,李光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当时内蒙古自治区需要成立京剧团,李光所在的班级被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而当时的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也亟需补充新鲜血液,李光和其他六位同学被选中留在了北京,成为实验剧团的一员。


到了实验剧团以后,又碰到了好的领导。那时候我们的领导叫吴宝华,对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非常重视,想办法给我们找老师,给我们排戏。我们毕业以后不到一年吧,就要到上海演出。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那时候的阵容非常强,把几个年级好的毕业生全留下了,充实到实验剧团里,所以说这个团,当然是相当相当棒的。同时期还有中国京剧院的四团,在当时来讲这两个青年团都是比较过硬的团。我们剧团和中国京剧院四团走的路子还不一样,四团是以对外、以商业为主,我们是属于以教学为主。所以两个同是京剧团,但是走的路子和方向完全不一样,我们肩负的一个是唱、一个是教,这就是当初给我们留下来的任务。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光排练照

到了1963年,实验剧团原封不动又调到了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一个实验团。但是实验团那时候似乎方向又明确又不明确。研究院依照不完全唱京剧、其他剧种也可以唱的计划,准备要成立这么一个团作为实验,所以就把这个“京”字去掉了。前一个时期都排现代戏,所以我记得当时我们团应的是两个戏,一个是《红旗谱》,一个是《朝阳沟》。我当时被分配到《朝阳沟》这个剧组,主演是刘秀荣和我,我来的是栓保。这个戏因为是移植的人家河南省豫剧团的戏,所以我们这个戏没有排好。第一没有生活,第二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有点不太像京剧,所以后来我们就没有参加1964年那次现代戏汇演,我们由参加团变成了参观团。虽然这个戏没排成,毕竟我们排了一出现代戏,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幸遇李少春/00:15:16


“演员不要盲目地跟,就跟流派,我不反对流派,但是你死抱着流派不放,这也不行。所以你必须要在流派的基础上,还得要加以发展。”


一个幸运是我遇到一个好的京剧导演,就是李少春先生。李少春在我们文艺界里统称是“神仙”。也就是说他所创作出来的东西,都是符合观众的口味的。所以说他演什么像什么,不瘟不火,他武戏文唱,文戏里边有武的东西。什么活儿只要到他手里头,保证给你弄出一朵花来。这就是他对人物创作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规律,这就是李少春创作的思路。在创作过程当中他从来不只考虑这里头怎么从他自己出发,没有。你看他傍着别人,他也想到怎么样让别人合适,这就是他的思路。所以我就说大活儿他不让,小活儿他也不让,但是他绝不超过你,他绝不盖过你,他绝不影响你。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李少春

演员不要盲目地跟,就跟流派,我不反对流派,但是你死抱着流派不放,这也不行。所以你必须要在流派的基础上,还得要加以发展。少春先生如果要抱着余派不放,他没那么多戏。人家都说怎么不成为李派呢,他自己不说,他不承认自己是李派。承认自己是李派,就把他箍起来了。他什么派别都有,但是不死守一派,我觉得他这个观点我特别地赞同。

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余叔岩与李少春

我看了他几出戏,真是亲身感受到这一点。尤其他的《白毛女》,说句良心话,一个杨白劳就这么点儿事,让他给演出点儿内容出来,这就是不一般。比如求黄世仁这场戏,黄世仁一踹,跪着抢背。这跪着走抢背和站着走抢背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你要是站起来再走这抢背,假了。跪着走是属于很自然的这个抢背就走出来了。这就是人家在创作人物过程当中理解的方式方法,你说他有文化吗,他文化也并不高,但是有一样,他琢磨人物可比谁都高。有的人有文化,但是他做不出来,不白有吗?京剧演员要说起来,没有话剧演员这么琢磨人物吧,但是我们京剧演员也并不示弱。如果演起来也是让人感觉到说不出来的好,有一种满足感,你这演员就算达到目的了。


我一直想跟他多学点儿东西,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戏里头我们有机会合作了。当时这个组建立的时候,他是这个剧组的导演之一,所以这是我遇到一个很好的机会,跟他学习了很多东西。我跟李少春先生,我们都已经熟到什么程度呢,关在屋子里边谈传统戏,他不讲具体的剧目,不讲《野猪林》怎么演的、《杨白劳》怎么演的、《响马传》怎么演的,不提具体戏,就讨论演员如何搞创作。他就说演员在演戏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不要去死学别人的东西,你学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我觉得这是他的第一个观点,就是让你自己去创作,让你自己去排戏。第二个要刻苦,“不怕练功苦就怕苦练功”,就说这个练功你得要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