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魅力与时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京剧的魅力与时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永和著
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2-01
书籍编号:30617617
ISBN:978757042055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8515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音乐舞蹈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京剧的魅力与时尚/张永和著.—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20.2
ISBN 978-7-5704-2055-1
Ⅰ.①京… Ⅱ.①张… Ⅲ.①京剧—介绍 Ⅳ.①J8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02815号
京剧的魅力与时尚
张永和 著
出 版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教育出版社
地 址 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
邮 编 100120
网 址 www.bph.com.cn
总发行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经 销 全国各地书店
印 刷 北京鑫益晖印刷有限公司
版印次 2020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开 本 720毫米×1020毫米 1/16
印 张 20
字 数 300千字
书 号 ISBN 978-7-5704-2055-1
定 价 98.00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由本社负责调换
质量监督电话 010-58572393
张永和
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曲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剧本》杂志原副主编、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文化局艺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北京曲剧《王致和》,京剧《风雨同仁堂》《穆桂英挂帅》,昆曲《贵妃东渡》,电视剧《天下第一丑》等。作品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国京剧节金奖”、北京市“十个一工程奖”、北京市文化局“演出百场奖”“老舍文学剧作奖”。
第一章 京剧发轫前的中国戏曲
京剧是国粹,博大精深,即使放入世界戏剧之林也毫不逊色。京剧产生至今有将近二百年历史,随着她的诞生、发展、壮大,到今天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众多剧目中所揭示的历史内涵,在舞台上所呈现的璀璨魅力,使中国京剧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为了把京剧这一古老又时尚的艺术讲清楚,就得多讲点以前的事儿,例如:京剧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在她诞生前,中国戏剧是什么情况?当时的北京戏曲舞台又是何种风情?为什么京剧这门精湛艺术能获得越来越多的观众?如不谈清这些看似无关实则无比重要的问题,亲爱的读者不免要责怪笔者毫无章法、过于轻率了。前因后果既已说明,容在下言归正传。
第一节 京剧诞生前的京城有什么戏曲?
一、“重见天日”的宋元南戏
首先,咱们要说一说昆曲这个中国古老的曲种。当下人们提到昆曲,不论南昆、北昆或是苏昆、浙昆,对其依然是顶礼膜拜,一种敬畏感油然而来。因为昆曲太唯美了,太典雅了,像一幅幅宫廷画师描就的古装仕女画。当然,就因为她太脱俗超群了,也带来许多负面的东西,这里不去详述,留待后文再议。那在昆曲以前呢?又流传着什么戏曲艺术呢?有否?太有了。中国古典戏曲,历史悠久,门类繁多,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且不说先秦春秋的俳优,“优孟衣冠”;也不讲汉代角抵,百戏《东海黄公》;更不详提唐代的参军戏、歌舞戏,咱就说宋杂剧和金院本。此时中国古典戏曲的雏形已具,先河已开,继而以南曲演唱的宋元南戏在浙江沿海一带涌现。此时它已经有了完整的剧本、动听悦耳的音乐唱腔,可以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表现和阐述剧作者的思想立意和明显的主题。至今我们知道的仅明《永乐大典》便收录南戏剧本33种,可惜在清末经外国侵略者的暴力掠夺和毁灭,《永乐大典》全书散佚。幸而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伦敦发现了《永乐大典》残卷,内中收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和《宦门子弟错立身》三种南戏戏文。尤其可喜的是,数年前这三出戏文分别由北方昆曲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和浙江昆剧团等演出团队历经艰苦努力而终于重新置于舞台之上,也算是一种不幸运中的大幸运吧。这三出戏文的作者在当年即使做足美梦,也绝不会梦到七八百年后繁花似锦的京师舞台上会上演他们的剧作,受到戏曲观众的关注和赞扬。此三剧作为昔日南宋舞台上的名剧,今日得此善果,这是时代的恩赏、命运的眷顾,也颇有一丝时尚的韵味。
南戏《小孙屠》
二、从元杂剧到明传奇的“华丽转身”
既然谈了半日宋元南戏,便不能不提伟大的元杂剧了。元杂剧诞生于13世纪前半叶,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元杂剧的最大成就,在于涌现出众多大气磅礴、铁板铜琶、文思泉涌、个性鲜明的元杂剧作家;还有一些歌声感人、身手不凡的演员。这些顶天立地的剧作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剧作,同时,这些元杂剧剧目,经过时间的淘洗,演出形式更加完善新颖,已是成熟戏曲格局;而在音乐上,它在北曲的基础上,又广泛汲取诸多少数民族的宫廷或民间的音乐元素,从而形成更煽情、更优美的音乐体系。因而元杂剧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不凡的改革,至今留下了众多鸿篇巨著,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救风尘》《鲁斋郎》,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等。如今七百多年过去了,元杂剧已然绝迹于戏坊,但这些放入世界文学之林也毫不逊色的华翰剧作,又被改编成各种新的戏曲形式而广泛地唱响于大江南北,流而不断,久演不衰。
京剧《望江亭》王志怡饰谭记儿(老扮相)
然而,一个剧种从自身的发展规律看,在她的黄金期之后必然产生变异,产生更新的戏剧形式而替代她繁衍传承。从元到明,元杂剧一直是中国剧坛的老大,到了明中叶,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明传奇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她所运用的音乐声腔,因流传的地域不同而不同,主要有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青阳腔及昆山腔等。限于篇幅,本书主要讲后来由昆山腔发展而成的昆曲昆腔。在元末明初时,江苏昆山千灯镇音乐家顾坚在南曲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和戏曲音乐,创造出新颖耐听的“昆山腔”。又过了百余年,至明嘉靖年间,寄居江苏太仓的大音乐家魏良辅,在其他音乐家的协助下,在昆山腔的基础上,适当汲取了海盐腔、余姚腔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音乐元素,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整理,于是一种缠绵委婉、徐舒高雅,后世称为“水磨腔”的新腔诞生了,这就是后来风靡江南的昆山腔。
三、“昆山腔”凌空出世
当这种新腔创作成功后,昆山当地的一位著名剧作家梁辰鱼,创作了以昆山腔演唱的传奇《浣纱记》,这是第一部展示新声腔的传奇剧目。由于音乐的美妙创新,这一剧目立即获得了广大戏曲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在此前后,传奇作品大量推出,如苏复之的《金印记》,王济的《连环计》,徐霖的《绣襦记》,李开先的《宝剑记》,张凤翼的《窃符记》《红拂记》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然而稍后在中国戏剧史上,一套石破天惊的作品诞生了,它的出现不啻漫漫长夜中闪烁着璀璨光芒的启明星,让整个中国剧坛变得流光溢彩。这套作品就是昆曲剧本《临川四梦》,这套作品的作者叫汤显祖。他是江西临川人,仕途坎坷,却文运颇佳,他创作了传奇剧本《紫钗记》、《还魂记》(又名《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剧合称《临川四梦》。这四部作品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都表现出了强烈的鞭挞和抨击,对当时的封建政治进行深刻的揭批,并充分表达了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罕见的。尤其是《还魂记》(即《牡丹亭》),该剧弘扬了人性,其强烈追求个人幸福的浪漫主义的理想以及诗一般的语言、艳丽典雅的曲文、杜丽娘美丽温柔的鲜明形象,尽抒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浪漫诗意,把一个万物皆有情的“情”字写到了极致,感人至深。故而这出《还魂记》久演不衰,特别是其中的《游园》《惊梦》《寻梦》等折戏,更是精彩纷呈,春色如许。无论是文本还是唱腔和表演都堪称经典,成为昆曲艺术的珍贵遗产。自此剧之后,又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用昆曲演唱的传奇剧本,如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吴炳的《西园记》以及《鸣凤记》《古城记》《破窑记》等传奇剧作,都是至今仍不时演出于红氍毹上的佳剧。
昆曲《长生殿·闻铃》蔡正仁饰唐明皇
进入清朝以后,以昆山腔、弋阳腔及海盐腔、余姚腔诸南曲演唱的传奇剧目依然火爆,产生了许多反映现实斗争,甚至用假历史人物和虚构故事情节来以古喻今的剧作,如李玉的《清忠谱》《一捧雪》《千忠戮》,张大复的《如是观》,吴伟业的《秣陵春》等,都是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煌煌功绩的名剧。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长生殿》表现了李隆基、杨玉环的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桃花扇》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民族气节,一则是借侯方域、李春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明末的弘光朝灭亡的历史,以抒发“兴亡之感”。两剧内容丰富、主题深刻,特别是其中强烈触及现实的内容,震撼了剧坛;更不用说它们严谨巧妙的结构,高雅曼丽的文辞,鲜明大胆的人物,柔美夺魂的音乐唱腔,形成了传奇创作和演出的又一巅峰。
四、清廷文化专制导致“昆弋衰、皮黄兴”
往往任何事物达到巅峰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一波又一波的下滑。而作为孔子第64代孙的孔尚任,虽然曾得到清康熙皇帝的赏识,破格录用,进京为官。然而康熙三十九年,因为《桃花扇》的轰动演出,他不久即被罢官,想来是与《桃花扇》书“南明兴衰”有关。自清乾隆四十年以后,清廷加强了文化专制,成立专门机构、设专人修改古今戏文词曲,甚至指令各省督抚大员派要员审查,删毁有违清廷统治的戏曲剧本。即使像《长生殿》《桃花扇》这样的经典剧作,也受到清廷的清理。洪昇的《长生殿》因在清佟太后丧葬的“国恤”期间演出而使作者丢官罢职,锒铛入狱。受到如此严重的控制和打击,传奇创作走向衰落。一些传奇或杂剧的作者,只好写一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剧作,因而传奇剧作的水平降低了、没落了,昆腔的发展停滞了,走到了前进的十字路口。可喜的是,虽然整本大戏缺少佳作名剧问世,但是一些名剧如《还魂记》《玉簪记》《长生殿》《桃花扇》当中的优秀折子却保留下来,长期流传在舞台上,直到今天。
《劝善金科》剧本
乾隆、嘉庆皇帝一方面加强对曲文的管理和审查,另一方面又命令自己手下熟悉词曲的大臣如张照、周祥钰、王廷章等,组织一批文人创作了好几部专供大内皇宫演出的剧本。著名的有《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昭代箫韶》《封神天榜》等。这些宫廷大戏,内容上都是宣传忠孝贞义的价值观,树立皇帝为天地间高尚至尊的观念,篇幅浩大,场次冗长。每部宫廷大戏,都是根据宋元明时期产生的长篇演义,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杨家将》《封神演义》,以及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再结合民间戏班流行的剧本改编的剧目,如《目莲救母》,张天师捉拿五毒妖魔的《混元盒》等等。这些戏都是连台本戏,每部少则120出,多则240出,内容繁杂,人物众多,场面豪华,道具新颖,每部戏从头到尾演一遍,往往需要很多天。那么由什么人、何种官员演出呢?为了这些称为“宫廷承应戏”的演出,清廷先后成立了南府和昇平署,选一些年幼、面貌较好的太监,还有旗籍、民籍青少年进入这些演出机构,学习演唱、排戏。这些人分别称为“内学”和“外学”,后来还有大内近侍太监单独组成的、称为“本家班”的戏班。这些宫廷大戏,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演唱的都是昆曲和弋阳腔。也因为有这些承应宫廷大戏,才使得衰微而近乎没落的昆曲、弋阳腔得以传宗接代,绵延下去;但另一方面也因为昆曲、弋阳腔常年演出于宫廷,使它们更脱离宫廷外的普通观众,从而使这些剧种更加走向小众,观众的范围越加狭小,越加凋谢不振。即使在力求保存昆曲、弋阳腔演出的清宫内廷,到了喜欢热闹酷爱皮黄(京剧)的慈禧太后执政时也出现了变动。在清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六,慈禧居然亲下懿旨命传奇本《昭代箫韶》不用昆曲、弋阳腔演唱,而是“着本署(昇平署)排《昭代箫韶》,俱改乱弹(皮黄)曲白。人不敷用着外学上角,再不敷用着本宫上角”。光下旨还不够,慈禧还身体力行,亲自率领本家太监和太医院(宫廷看病的医生)、如意馆(宫廷绘画师)人员,加上进宫承差的皮黄艺人修改剧本,认真排演,并且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二十六年(1900)初,整整演出了两年“乱弹”。当时一些著名皮黄艺人如陈德霖、王桂花(即王楞仙)、孙怡云等都参加了演出。这说明,昆曲、弋阳腔在宫中的演出地盘也一直被削弱、被缩小。而皮黄本《昭代箫韶》如果不是因“庚子国变”(即八国联军的入侵)时慈禧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这个歌颂杨家将一门忠烈的连台本戏,一定会无休止地排演下去。可惜,第二年慈禧、光绪虽返回京都,却由于国力的窘迫拮据再也无力排演这样人员众多、排场浩大的清宫连台本戏,《昭代箫韶》的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再也不曾出现在清宫的戏台上。
《昭代箫韶》
事物发展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