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外名著 > 中国名著 > 胡适、鲁迅解读《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胡适、鲁迅解读《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胡适、鲁迅解读《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胡适、鲁迅解读《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大师解读中华文化经典丛书

作者:于唐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01

书籍编号:30617603

ISBN:978754513695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2320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全书内容:

胡适、鲁迅解读《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总 序


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数千年来,一部中国的阅读史,也是一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砥砺前行的中华文化成长史。我们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文脉,在这条长河中流淌、沉淀,绽放光芒,奔向未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全民阅读”,并会同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今年,时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周年之际,迎来了辽宁省第五届全民读书节,在中央提出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的关键时刻,阅读对我们显得更加富有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远低于世界文化强国,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人均阅读数量、阅读习惯,还是阅读设施及服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核心和关键,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程,是关乎国家未来、民族素质的大事。因此,提升全民阅读水平,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可喜的是,各级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努力为群众创造了必要的阅读条件,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读者对阅读的关注与兴趣也逐渐提高,示范效应正在放大,蔚然成风指日可待。


作为辽宁省的重要文化企业之一,辽宁出版集团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集团的出版方向,多年来,出版了大批导向正确、服务大局、传播学术、雅俗共赏的优秀图书,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读书节的准备时间虽然紧张,但是编委会紧锣密鼓,高起点布局,精心组织策划,推出了这套“书香辽宁”丛书,涵盖了政治理论、红色传记、文学作品、国学经典、科普读物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这些书立意高,内容新,可读性强,不仅为读者节省了从浩瀚书海里挑选的时间成本,同时也将历经岁月检验的经典著作再度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呈现了经典与时尚高度结合的特点。我相信,这些书是能够让读者愿意放在案头信手翻来、掩卷深思的作品。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带动辽沈大地的火热阅读季,像三月春风一般,滋润万物,乐享万家,同时,为这片黑土地播下书香的种子,为不久的将来书香四溢奠定良好的根基。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曾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创造过无数举世瞩目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3月份,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出“全面振兴决心不能动摇”,由此可见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希望以读书节为契机,以更多类似“书香辽宁”丛书的好书为媒介,促使辽沈大地上的更多人都能成为爱书人、读书人,涓滴凝聚,汇流成海,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创新意识,这一切必将在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雄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为序。


范卫平
2016年4月

前 言


20世纪虽然成为历史了,21世纪也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这个世纪的总体特征,我们现在还难以先知先觉,更难做出十分准确的把握;但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个知识的发展呈爆炸形态的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世纪。在这样的世纪里,一个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真才实学是难以立足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如果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知识、应有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更加可怕,更难以立足。所以,如何读书学习,如何掌握过硬本领,如何认识和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特别是中华文化知识,不仅是世纪性的课题,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回答的一张严肃的考卷。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要为这张考卷做出完美的答案,找到一个正确的门径,找到科学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到正确的门径,就可以事半功倍,左右逢源;而误入歧途,必然事倍功半,南辕北辙,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如时下不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歪曲中华文化经典、随意解读、信口雌黄的不正之风就是如此,长此下去,愧对祖宗。


那么,读书、治学,特别是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科学门径在哪里呢?虽然新世纪条件下如何读书、如何治学还不易做出全面的科学预见,但是鉴往可以知今,总结过去可以推知现在。20世纪直至今天的一些著名学者,特别是一些学术大师们读书与治学的路径和富于创造性的学术活动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确实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尤其是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黄侃、鲁迅、胡适、朱自清、闻一多等学术大师,他们当年所处的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交会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他们在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特别是他们在解读中华文化经典上有开辟意义、有示范作用、可为我们开启法门的经典之作,对我们更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能使我们获得思想上的灵感,少走一些弯路,尽早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当然,诸位名家,尤其是那些学术大师的著作部头较大,今天的读者,不易通读,也不易把握精髓;常常有望洋兴叹之感。有鉴于此,我们从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读书与治学的方法、门径为主题,以帮助广大读者,尤其是大专院校学生较快地解决治学方法、门径,特别是如何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的问题为宗旨,从著名学者和学术大师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精选出他们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的著作和有代表性的单篇文章,编辑成书,避免大而全,力求少而精;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使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容易地把握著名学者、尤其是学术大师们求知与治学方法的精华,找到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科学门径,把握读书、治学的要领,提高学习效率,早日成为有真才实学的国家栋梁,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编者
2016年3月

胡 适

《三国志演义》序[1]


三国的故事向来是很能引起许多人的想象力与兴趣的。这也是很自然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1)春秋到战国,(2)楚汉之争,(3)三国,(4)南北朝,(5)隋唐之际,(6)五代、十国,(7)宋、金分立的时期。这七个时代之中,南北朝与南宋都是不同的民族分立的时期,心理上总有一点“华夷”的观念,大家对于“北朝”的史事都不大注意,故南北朝不成演义的小说,而南宋时也只配做那偏于“攘夷”的小说(如《说岳》)。其余五个分立的时期都是演义小说的好题目。分立的时期,人才容易见长,勇将与军师更容易见长,可以不用添枝添叶,而自然有热闹的故事。所以《东周列国志》《七国志》《楚汉春秋》《三国志》《隋唐演义》《五代史平话》《残唐五代》等书的风行,远胜于《两汉演义》《两晋演义》等书。但这五个分立时期之中,春秋、战国的时代太古了,材料太少;况且头绪太纷繁,不容易做得满意。楚、汉与隋、唐又太短了,若不靠想象力来添材料,也不能做成热闹的故事。五代、十国头绪也太繁,况且人才并不高明,故关于这个时代的小说都不能做好,只有三国时代,魏、蜀、吴的人才都可算是势均力敌的,陈寿、裴松之保存的材料也很不少;况且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了许多杂书的材料,很有小说的趣味。因此,这个时代遂成了演义家的绝好题目了。


《三国志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唐朝已有说三国故事的了。段成式《酉阳杂俎》说:“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剧,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又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都可证晚唐已有说三国的。宋朝“说话”的风气更发达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北宋晚年的“说话”,共有许多科,内中“说三分”是一种独立科目,不属于“讲史”一科,竟成了一种专科了。苏轼《志林》说: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宋、金分立的时代,南方的平话,北方的院本,都有这一类的历史故事。现在可考见的,只有金院本中的《襄阳会》。到了元朝,我们的材料便多了。《录鬼簿》与《涵虚子》记的杂剧名目中,至少有下列各种是演三国故事的:王晔《卧龙冈》;朱凯《黄鹤楼》;王实甫《陆绩怀橘》《曹子建七步成章》;关汉卿《管宁割席》《单刀会》;尚仲贤《诸葛论功》(《录鬼簿》作《武成庙诸葛论功》,不知是否三国故事);高文秀《周瑜谒鲁肃》《刘先主襄阳会》;郑德辉《王粲登楼》《三战吕布》(二本);武汉臣《三战吕布》(二本)(按《录鬼簿》,武作的是一部分,余为郑作);王仲文《诸葛祭风》《五丈原》;于伯渊《斩吕布》;石君宝《哭周瑜》;赵文宝《烧樊城糜竺收资》;无名氏《连环计》《博望烧屯》《隔江斗智》。这十九种之中,现在只有《单刀会》《博望烧屯》(日本京都文科大学影刻的《元人杂剧三十种》之二)《连环计》《隔江斗智》《王粲登楼》(臧刻《元曲选》百种之一),五种存在。明朝宗室周宪王的《杂剧十段锦》之中,有《关云长义勇辞金》一种,现在也有传本(董康刻的)。


我们研究这几种现存的杂剧,可以推知宋至明初的三国故事大概与现行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相差不远。内中只有《王粲登楼》一本是捏造出来的情节;如说蔡邕做丞相,曹子建和他同朝为学士,王粲上万言策,得封天下兵马大元帅:都是极浅薄的捏造。其余的几本,虽有小节的不同,但大体上都与《三国演义》相差不多。我们从这些杂剧的名目和现存本上,可以推知元朝的三国故事至少有下列各部分:


(1)吕布故事:《虎牢关三战吕布》《连环计》《斩吕布》。


(2)诸葛亮故事:《卧龙冈》《博望烧屯》《烧樊城》《襄阳会》《祭风》《隔江斗智》《哭周瑜》《五丈原》。


(3)周瑜故事:《谒鲁肃》《隔江斗智》《哭周瑜》。


(4)刘、关、张故事:《三战吕布》《斩吕布》及以上诸剧。


(5)关羽故事:《义勇辞金》《单刀会》。


(6)曹植、管宁等小故事。


最可注意的是曹操在宋朝已成了一个被人痛恨的人物(见上引苏轼的话),诸葛亮在元朝已成了一个足计多谋的军师,而关羽已成了一个神人(《义勇辞金》里称他为“关大王”;《单刀会》是元初的戏,题目已称“关大王单刀会”了)。


散文的《三国演义》自然是从宋以来“说三分”的“话本”变化演进出来的。宋时已有很好的短篇小说,如新发现的《京本通俗小说》(在《烟画东堂小品》中),便是很明白的例(子)。但宋时有无这样长篇的历史话本,还不可知。旧说都以为《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一个杭州人罗贯中做的。罗贯中,或说是名贯,字本中(《七修类稿》);或说是名本,字贯中(《续文献通考》)。《水浒传》《三国志》《隋唐演义》《平妖传》等书,相传都是他做的。大概他是当时的一个演义家,曾做了一些演义体的小说。明初的《三国演义》也许真是他做的。但那个本子和现行的《三国演义》不同。当明万历年间,《水浒传》的改本已风行了,但《三国演义》还是很浅劣的。胡应麟在《庄岳委谈》里说《三国演义》“绝浅陋可嗤”,又说此书与《水浒》“二书浅深工拙,若霄壤之悬”。可见此书在明朝并不曾受文人的看重。


明朝末年有一个“李卓吾评本”的《三国演义》出现。此本现在也不易得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铃木豹轩教授藏的一部《英雄谱》,上栏是百十回本的《忠义水浒传》,下栏是这个本子的《三国演义》。我们不知道这个本子和那明初传下来的本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断定这个本子仍旧是很幼稚的。后来清朝初年,有一个毛宗岗(序始),把这个本子大加删改,加上批评,就成了现在通行的《三国志演义》。毛宗岗假托一种“古本”,但我们称他做“毛本”。毛宗岗把明末的本子叫做“俗本”,但我们要称他做“明本”。


毛本有“凡例”十条,说明他删改明本之处。最重要的有几点:


(1)文字上的修正:“俗本(即明本,下同)之乎者也等字,大半龃龉不通;又词语冗长,每多复沓处。今悉依古本改正。”


(2)增入的故事:“如关公秉烛达旦,管宁割席分坐,曹操分香卖履,于禁陵阙见画,以至武侯夫人之才,康成侍儿之慧,邓艾凤兮之对,钟会不汗之答,杜预《左传》之癖:今悉依古本存之。”


(3)增入的文章:“如孔融荐祢衡表,陈琳讨曹操檄……今悉依古本增入。”


(4)削去的故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