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大师解读中华文化经典丛书
作者:汉唐,刘英楠等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01
书籍编号:30617602
ISBN:978754513697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3515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总 序
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数千年来,一部中国的阅读史,也是一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砥砺前行的中华文化成长史。我们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文脉,在这条长河中流淌、沉淀,绽放光芒,奔向未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全民阅读”,并会同11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今年,时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周年之际,迎来了辽宁省第五届全民读书节,在中央提出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的关键时刻,阅读对我们显得更加富有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但国民的平均阅读水平远低于世界文化强国,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人均阅读数量、阅读习惯,还是阅读设施及服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核心和关键,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工程,是关乎国家未来、民族素质的大事。因此,提升全民阅读水平,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可喜的是,各级政府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努力为群众创造了必要的阅读条件,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读者对阅读的关注与兴趣也逐渐提高,示范效应正在放大,蔚然成风指日可待。
作为辽宁省的重要文化企业之一,辽宁出版集团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集团的出版方向,多年来,出版了大批导向正确、服务大局、传播学术、雅俗共赏的优秀图书,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读书节的准备时间虽然紧张,但是编委会紧锣密鼓,高起点布局,精心组织策划,推出了这套“书香辽宁”丛书,涵盖了政治理论、红色传记、文学作品、国学经典、科普读物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这些书立意高,内容新,可读性强,不仅为读者节省了从浩瀚书海里挑选的时间成本,同时也将历经岁月检验的经典著作再度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呈现了经典与时尚高度结合的特点。我相信,这些书是能够让读者愿意放在案头信手翻来、掩卷深思的作品。这套丛书的出版,必将带动辽沈大地的火热阅读季,像三月春风一般,滋润万物,乐享万家,同时,为这片黑土地播下书香的种子,为不久的将来书香四溢奠定良好的根基。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曾经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创造过无数举世瞩目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无论从东北地区来看,还是从全国发展来看,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的3月份,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再次提出“全面振兴决心不能动摇”,由此可见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希望以读书节为契机,以更多类似“书香辽宁”丛书的好书为媒介,促使辽沈大地上的更多人都能成为爱书人、读书人,涓滴凝聚,汇流成海,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创新意识,这一切必将在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雄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为序。
范卫平
2016年4月
前 言
20世纪虽然成为历史了,21世纪也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这个世纪的总体特征,我们现在还难以先知先觉,更难做出十分准确的把握;但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个知识的发展呈爆炸形态的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世纪。在这样的世纪里,一个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真才实学是难以立足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如果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知识、应有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更加可怕,更难以立足。所以,如何读书学习,如何掌握过硬本领,如何认识和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特别是中华文化知识,不仅是世纪性的课题,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回答的一张严肃的考卷。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要为这张考卷做出完美的答案,找到一个正确的门径,找到科学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到正确的门径,就可以事半功倍,左右逢源;而误入歧途,必然事倍功半,南辕北辙,离真正的目标越来越远。如时下不尊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歪曲中华文化经典、随意解读、信口雌黄的不正之风就是如此,长此下去,愧对祖宗。
那么,读书、治学,特别是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科学门径在哪里呢?虽然新世纪条件下如何读书、如何治学还不易做出全面的科学预见,但是鉴往可以知今,总结过去可以推知现在。20世纪直至今天的一些著名学者,特别是一些学术大师们读书与治学的路径和富于创造性的学术活动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确实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尤其是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黄侃、鲁迅、胡适、朱自清、闻一多等学术大师,他们当年所处的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交会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他们在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特别是他们在解读中华文化经典上有开辟意义、有示范作用、可为我们开启法门的经典之作,对我们更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能使我们获得思想上的灵感,少走一些弯路,尽早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当然,诸位名家,尤其是那些学术大师的著作部头较大,今天的读者,不易通读,也不易把握精髓;常常有望洋兴叹之感。有鉴于此,我们从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年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读书与治学的方法、门径为主题,以帮助广大读者,尤其是大专院校学生较快地解决治学方法、门径,特别是如何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的问题为宗旨,从著名学者和学术大师卷帙浩繁的著作中精选出他们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的著作和有代表性的单篇文章,编辑成书,避免大而全,力求少而精;以小见大,以少总多;使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专院校的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容易地把握著名学者、尤其是学术大师们求知与治学方法的精华,找到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科学门径,把握读书、治学的要领,提高学习效率,早日成为有真才实学的国家栋梁,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编者
2016年3月
胡 适
一、《红楼梦考证》(改定稿)
(一)
《红楼梦》的考证是不容易做的,一来因为材料太少,二来因为向来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道路。他们怎样走错了道路呢?他们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却去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他们并不曾做《红楼梦》的考证,其实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会!这种附会的“红学”又可分作几派:
第一派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他们说董鄂妃即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当时名士冒辟疆的妾,后来被清兵夺去,送到北京,得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死,清世祖哀痛得很,遂跑到五台山去做和尚去了。依这一派的话,冒辟疆与他的朋友们说的董小宛之死,都是假的;清史上说的清世祖在位十八年而死,也是假的。这一派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即是清世祖,林黛玉即是董妃。“世祖临宇十八年,宝玉便十九岁出家;世祖自肇祖以来为第七代,宝玉便言‘一子成佛,七祖升天’,又恰中第七名举人;世祖谥‘章’,宝玉便谥‘文妙’,文、章两字可暗射”。“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宛是苏州人,黛玉也是苏州人;小宛在如皋,黛玉亦在扬州。小宛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小宛入宫,年已二十有七;黛玉入京,年只十三余,恰得小宛之半。……小宛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故黛玉号‘潇湘妃子’,实从‘江妃’二字得来”。(以上引的话均见王梦阮先生的《红楼梦索隐》的提要。)
这一派的代表是王梦阮先生的《红楼梦索隐》。这一派的根本错误已被孟莼荪先生的《董小宛考》(附在蔡孑民先生的《石头记索隐》之后,页一三一以下)用精密的方法一一证明了。孟先生在这篇《董小宛考》里证明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故清世祖生时,小宛已十五岁了;顺治元年,世祖方七岁,小宛二十一岁了;顺治八年正月二日,小宛死,年二十八岁,而清世祖那时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孩子。小宛比清世祖年长一倍,断无入宫邀宠之理。孟先生引据了许多书,按年分别,证据非常完备,方法也很细密。那种无稽的附会,如何当得起孟先生的摧破呢?例如《红楼梦索隐》说:
渔洋山人《题冒辟疆妾圆玉女罗画》三首之二末句云:“洛川淼淼神人隔,空费陈王八斗才。”亦为小婉而作。圆玉者,琬也;玉旁加以宛转之义,故曰圆玉。女罗,罗敷女也。均有深意。神人之隔,又与死别不同矣(提要页一三)。
孟先生在《董小宛考》里引了清初的许多诗人的诗来证明冒辟疆的妾并不止小宛一人。女罗姓蔡,名含,很能画苍松墨凤;圆玉当是金晓珠,名,昆山人,能画人物。晓珠最爱画洛神(汪舟次有《晓珠手临洛神图卷跋》,吴园次有《乞晓珠画洛神启》),故渔洋山人诗有“洛川淼淼神人隔”的话。我们若懂得孟先生与王梦阮先生两人用的方法的区别,便知道考证与附会的绝对不相同了。
《红楼梦索隐》一书,有了《董小宛考》的辨正,我本可以不再批评他了,但这书中还有许多绝无道理的附会,孟先生都不及指摘出来。如他说:“曹雪芹为世家子,其成书当在乾、嘉时代。书中明言南巡四次,是指高宗时事,在嘉庆时所作可知。……意者此书但经雪芹修改,当初创造另自有人。……揣其成书亦当在康熙中叶。……至乾隆朝,事多忌讳,档案类多修改。《红楼》一书,内廷索阅,将为禁本。雪芹先生势不得已,乃为一再修订,俾愈隐而愈不失其真。”(提要页五至六)但他在第十六回凤姐提起南巡接驾一段话的下面,又注道:“此作者自言也。圣祖二次南巡,即驻跸雪芹之父曹寅盐署中,雪芹以童年召对,故有此笔。”下面赵嬷嬷说甄家接驾四次一段的下面,又注道:“圣祖南巡四次,此言接驾四次,特明为乾隆时事。”我们看这三段“索隐”,可以看出许多错误。
(1)第十六回明说二三十年前“太祖皇帝”南巡时的几次接驾。赵嬷嬷年长,故“亲眼看见”。我们如何能指定前者为康熙时的南巡而后者为乾隆时的南巡呢?
(2)康熙帝二次南巡在二十八年(西历1689),到四十三年曹寅才做两淮巡盐御史。《索隐》说康熙帝二次南巡驻跸曹寅盐院署,是错的。
(3)《索隐》说康熙帝二次南巡时,“曹雪芹以童年召对”,又说雪芹成书在嘉庆时。嘉庆元年(西历1796),上距康熙二十八年,已隔百○七年了。曹雪芹成书时,他可不是一百二三十岁了吗?
(4)《索隐》说《红楼梦》成书在乾嘉时代,又说是在嘉庆时所作:这一说最谬。《红楼梦》在乾隆时已风行,有当时版本可证,(详考见后文)况且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曾提起曹雪芹的《红楼梦》。袁枚死于嘉庆二年,诗话之作更早得多,如何能提到嘉庆时所作的《红楼梦》呢?
第二派说《红楼梦》是清康熙朝的政治小说。这一派可用蔡孑民先生的《石头记索隐》作代表。蔡先生说:
《石头记》……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之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石头记索隐》页一)
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宝玉有“爱红”之癖,言以满人而爱汉族文化也;好吃人口上胭脂,言拾汉人唾余也。……当时清帝虽躬修文学,且创开博学鸿词科,实专以笼络汉人,初不愿满人渐染汉俗,其后雍、乾诸朝亦时时申诫之。故第十九回袭人劝宝玉道:“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又黛玉见宝玉腮上血渍,询知为淘澄胭脂膏子所溅,谓为“带出幌子,吹到舅舅耳里,又大家不干净惹气”。皆此意。宝玉在大观园中所居日怡红院,即爱红之义。所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增删本书,则吊明之义也。……(页三至四)
书中女子多指汉人,男子多指满人。“女子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与“汉”“满”两字有关系也。我国古代哲学以“阴阳”二字说明一切对待之事物,《易·坤卦·彖传》曰:“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是以夫妻、君臣分配于阴阳也。”《石头记》即用其义。第三十一回,……翠缕说:“知道了!姑娘(史湘云)是阳,我就是阴。……人家说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清制,对于君主,满人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臣与奴才,并无二义。以民族之对待言之,征服者为主,被征服者为奴。本书以男女影满汉,以此。(页九至十)
这些是蔡先生的根本主张。以后便是“阐证本事”了。依他的见解,下面这些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