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 > 余波未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余波未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余波未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余波未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森著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6-01

书籍编号:30617206

ISBN:978721813479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7737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散文随笔

全书内容:

cover







自序|余波未了


  “余波未了”是这本书的名字,也是我在台北的咖啡馆的名字。这间位于台北罗斯福路三段128巷9号的咖啡馆是2015年2月12日开业的,而“余波未了”这个名字是2012年就想好的,那一年是王小波离世十五周年,当时就想用“余波未了”作为书名出一本书。只是书名想好了却迟迟没有动笔,一是过去五年里每个月给参差咖啡梦想学校的学员上课成了我生活的主轴,抽不出整块的时间;二是对于写关于王小波的书这件事,心存敬畏。就这样一晃五年又快过去了。反倒是以“蓄谋”的书名“余波未了”命名的咖啡馆先开了。


  在台北开“余波未了”咖啡馆对我来说是一举两得。从2012年10月第一次到台湾旅行,我到台湾许多次,平均每年5次,每次一至两周,以至现在台北的朋友每次跟我道别的时候都已经习惯说“什么时候回来”,而不是“什么时候再来”。之所以频繁到台北小住,是这里的生活气息正是我喜欢的,倍感舒服的。她有着西方一些城市的文明和秩序,更有西方没有的让我感到亲切和熟悉的人文和氛围,尤其是华人勤劳的特质而带来的生活便利,这在西方城市是不能想象的。准确地说,2013年第二次来台湾的时候,我就动了心思,要给自己找个借口常常来。


  多年来,我最毫不客气接受的表扬就是说我行动力强。想到了,就马上行动,在没有任何台湾朋友指路的情况下,我直接在台北Google出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分别上门拜访,之后选择了一家提出申请。回到武汉,通过邮件、快递提交资料,反复联络,一来二去,走了点弯路,花了一年多时间,到2014年下半年才得到当局投审会的批复。半年内我三次自由行前往台北,找铺面,做设计,寻找施工队,开始施工,寻找店长和咖啡师。到施工结束,花了不到半年时间。期间,得到了一群热心的台北年轻人全方位的鼎力帮助。至于怎么认识他们的,泡咖啡馆认识的呀,作为一个店小二出身的咖啡馆主,这是基本功。至于他们为什么会热心出手帮助一个外乡人,我只想说,这是台湾的常态。如果非要加一个什么别的原因,那就是,因为王小波,我早已变成了一个真诚的、无害的好人。这样的人到哪儿都受欢迎,属于普遍而正常的现象。


  2015年春节前十天,我带着参差咖啡梦想学校的两位老师一起来到台北,住在咖啡馆里三天,做最后的准备工作。2月12日也就是春节前一周,台北“余波未了”正式开业。我把咖啡馆的WiFi名字起做“remembercafe”,密码是20150212。


  在“余波未了”,我特意给自己留了一间卧室,咖啡馆就算是我在台北的家了。这几天在台北,打烊后咖啡馆就成了我一个人的书房,电脑旁边有咖啡,书架上有王小波所有的作品和威士忌,冰箱里有啤酒,吧台上有同事准备的水果和点心,厨房里还有夜宵。身后的小音箱里放着我喜欢的Lauryn Hill的unplugged,浅吟低唱适合写字,两个小时就码了三四千字。


  在台北有了自己的小窝,有理由常到台湾,通过空间挪移就能够享受到我自认为的理想生活,此其一得也。说是一举两得当然是以“余波未了”命名了这间在台北的咖啡馆。按常理,参差咖啡过去几年在大陆发展得不错,知名度不断提高,顺势在台湾再开一间参差咖啡岂不是能够为参差品牌增色不少?可是,就想为王小波做点什么的心愿,怎么办?


  要知道,在王小波默默无闻,甚至常常收到带有侮辱词汇的退稿信的1991年,台湾联合报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颁给了王小波。小波的《黄金时代》获奖后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于1992年8月在台湾出版发行,之后还入选了《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两年后,《黄金时代》才在大陆正式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不想去评价这个奖对当时的小波意义有多么重大,只需要按常识去判断,这个大奖和奖金至少坚定了小波写作可以“维持生活”的信心。感谢许倬云先生的推荐,更感谢台湾《联合报》的慧眼,让小波成了一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职业作家,其之后的作品得以在大陆陆陆续续顺利出版。


  而且,1992年9月,也就是得奖之后的一个月,小波就正式辞去人民大学的教职,成为自由撰稿人。此时距他去世近五年时间,小波写作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我喜欢的诸多文章都在其中。如此,在台北用“余波未了”咖啡馆来纪念王小波,颇有渊源,而且暗藏着我对台湾这个地方的感激之情。


  印象中,小波应该是没有到过台湾。如果他还在世,他一定会来台湾走走。假设他在天有灵吧,在台北有这么一间叫“余波未了”,摆满了他的作品的咖啡馆,随时在等待着、欢迎他的降临,想到这里,就觉得很美好!


  这就是“余波未了”出现在台北而不是武汉或者大陆其他某个城市的原因之二。“余波未了”咖啡馆仅此一家,我也不会像参差咖啡那样再开第二间了。等将来退休了,我就赖在台北,守着这间店,向每一个不认识王小波的人介绍: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叫王小波,他是一个有趣的人,而且,他不仅有趣,几乎可以肯定我是从他开始才对人真正开始有了信心。嗯,我也要给我遇见的每一个人信心。


  2016年12月31于台北余波未了

王小波是谁?


  在这样一个碎片信息泛滥的时代,一个行色匆匆、左顾右盼、每天弃旧迎新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以热点为谈资,每天渴望着热点的出现,不亦乐乎。上个礼拜发生的事情,主角是谁都不一定想得起来,何况王小波离世一晃已经二十多年了。于是,王小波是谁,显然是一个问题。


  当然,互联网时代出生长大的孩子,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他们,掏出手机一分钟内搞定,百度百科都不用点开,马上就有答案,一个作家: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两年后……


  如果你还有兴趣点开,会继续看到: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1997年4月11日就去世了,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沉默的大多数》。“人物影响”一栏里有这样的陈述: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社会评价”一栏里有这样的描述:王小波是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做出了最彻底的反讽。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秉承罗素、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做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可是,我还是觉得不够,这正是我本书开篇就想写“王小波是谁”的原因!王小波先生的遗孀李银河女士曾经写文章说,如果两个陌生人,甚至一群互相不认识的人,正好都读过王小波的书,而且喜欢,基本上“王小波”三个字就成了一个接头暗号。接头暗号是干吗的呢?这两年谍战片很火,大家耳濡目染自然明白,接头暗号就是用来识别自己人的。素昧平生怎么可以因为一个名字就能认定为自己人了呢?王小波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功能呢?


  我在打理新浪微博“参差咖啡”发现,很多“80后”“90后”年轻粉丝是从我的《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和微博上才第一次知道曾经有这么一位作家。近十年(我的微博年龄)来,我时不时会在微博上发一段王小波语录,对这位小波先生始终赞赏有加。有些好奇心强的年轻人觉得奇怪,怎么森哥就只对这位小波先生念念不忘呢?他到底写过什么?说过什么?他的独到之处到底在哪儿?于是,总会有人在微博上和我互动,希望我推荐一两本小波的书,想看看他到底说了些什么,何以影响森哥至深。有些行动力强的,干脆直接去买来了全套王小波文集晒在我的微博评论栏上。


  看过了小波的书,再结合我的念念不忘,应该大多数人自然就对我的“古怪”行为表示理解了。当然也有不太理解的,会问,你到底觉得王小波好在哪儿?通常我不太会回答这样的问题,原因很简单,我没想把王小波硬塞给谁,我也从来都不想把任何东西硬塞给谁。但有时候心情好,想起分享毕竟是件快乐的事情,于是会说,如果没有及时遇见王小波,现在我可能就不是“校长”了,很可能是个流氓,而且是《教父》里面的那种流氓的可能性很大。那种流氓通常都出生入死的,所以,如果没有及时遇见王小波,我已经“死球”的可能性很大。


  说了半天,即便王小波真是救了我一命,即便我把我现在过得还不错、活得还像个人的样子都归功于王小波(我十分愿意而且深感荣幸),也只能勉强说明,王小波对我个人意义重大。可是,我人微言轻,王小波是谁,仅凭着百度百科的快速浏览和我的信誓旦旦,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我还得搬出几个你们都认识的人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首先是冯唐。他在文章里说,他第一次读到王小波是便秘在厕所的时候,发现的快乐使他差点像阿基米德在澡堂子里发现了浮力定律光着屁股跑上街一样,差一点也提了裤子狂奔到街上。冯唐发现了什么?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他称王小波是现代汉语文学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而所谓“开始”是什么意思?开始之前是一片荒芜啊!


  再是,高晓松。“说起王小波,我有千言万语,但是真到了要讲他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这是高晓松在他的《鱼羊野史》里说的一段话。紧接着,“我个人热爱写作,热爱做音乐,也热爱拍电影。每当看到伟大的作品,我经常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样。大部分音乐如果努力,我是能做到的。有些电影我做不到,但我能感觉到差距有多大,就是我可能做到一部分,但是不可能拍出一部那么完整的好电影。但是读王小波的时候,我完全没办法拿自己去做衡量和比较。很多人说他是中国的卡夫卡。我看不懂卡夫卡原版,但从翻译作品中还是能感觉到卡夫卡头脑中具有很多突破性的臆想。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还有谁?刘瑜。“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当然,还有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嘴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最后,我还想给大家看看王小波自己怎么说。1996年,意大利独立纪录片制作人安德烈来中国的时候,曾采访过王小波,问他:“选择当作家这个事情,可能的因素是什么?”王小波回答说:“维持生活。”这就是我看到的并视为终身偶像的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再朴实不过的正常人,自始至终倡导的东西也并不太难,只是“成为一个理性、有趣味、有自知之明的人”。


  都二十多年了,我还对他念念不忘,只能说明我觉得这些东西仍然需要被倡导。都二十多年了,他心目中这样的正常人并没有一批批地大量涌现,甚至比例有下降的可能,让我有点着急。当然,我依然欣赏小波说的:“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至少,此刻我认为一直走在这条路上,有时候会有点沮丧,但更多的时候,我知道,我肯定不是一个人。

为什么是王小波?


  从小到大,我的偶像不少。高中时候喜欢海明威、张承志,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张承志的《北方的河》,竟然忘我、投入地朗读出声来了。大学的时候,我崇拜崔健、罗大佑、约翰·列侬、鲍勃·迪伦,那时候他们在我眼里不仅仅是歌者,更是诗人。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幸运,我从高中开始就有点文学青年的意思,开始有了看杂书的习惯。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书,我都快三十岁了,而且是在碰到了挫折的时候,挫败感弥漫。一个人躲在家里看王小波的书,竟然看得笑出了声,合上书回味一会儿,接着看又笑出了声,如此反复。幸亏那会儿我独自在家,否则旁边有人的话,定会以为我病得不轻。我自己知道,出现这种情况太罕见!从阅读中能够获得快乐,还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这种不求人的方式,性价比之高,成本之低,在我过往的人生经历里,实属罕见。于是,我像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