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新格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诗词新格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恒河沙著
出版社:中国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6981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8981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诗词戏剧
作者简介
恒河沙,男,1949年4月生,江西省瑞昌市人,邮箱是qwsxzaqw168@sina.com。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从事国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方面的研究。
经过长期的研究,作者终于成功地将经典力学、热力学第二定律、信息论等,与《易经》、《老子》、佛学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几何学中严密的逻辑方法,推导出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中国哲学新体系。
运用这种学科交叉的方法,作者还将语音学、无线电原理、平仄格律、二胡演奏技巧、中医阴阳理论等联系在一起,用几何学中的公理化方法,来让平仄格律升华成为一种全新的诗词格律。
前言
几千年来,文人大都只会按平仄格律来写诗填词,却很少有人能指出平仄格律的不足,更遑论能在对平仄格律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用科学的方法来构建起一个严密的诗词格律理论。
由于没有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古人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但在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现在,在人类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现象再也没有任何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在批判平仄格律的基础之上,本书运用几何学中的公理化方法,在第五章中构建起一个全新的诗词格律。新格律是文科与理科的完美结合,是公理化方法在国学领域中的一次成功运用,是中国诗词历史上的第一次。
新格律示意图
从以上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新格律体系这个立体的结构,是由创作、理论、评论和修改这四种层次组成。四种层次之中:新格律是这个体系之中的核心;以这个核心为基础,向上可产生出诗词格律的评论和修改;向下则成为诗词创作的指导思想。
新格律是平仄格律的替代者,新格律是诗词历史上的第一次,新格律到底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以上述四种层次为线索,在新格律示意图这个操作平台之上,就能对这个问题作出以下的回答。
(一)大道至简
唐诗的平仄格律,是由多种呆板的、固定的格式组成。宋词的平仄格式更多,目前现存的词牌数有一千多个。这么多呆板的、固定的格式,一般人不经过十年寒窗之痛苦,是不可能去牢牢地掌握之的。第四章中指出,由于结构过于复杂,平仄格律就是一门弊端重重的、早就应当被淘汰的学问。
与之相反,新格律是两个公理三个定理组合而成,而且它们都有表述简单、操作方便,对诗人写作的控制十分宽松的特点。新格律有何德与何能,就能成为中国诗词历史上的第一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表述简单与操作方便等。
道家认为,大道理应当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只需要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简单到“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易家也极力地推崇这种大道至简的观点,甚至将“简易”视为易经三原则之一。
用道家的语言来说,平仄格律的缺点是“假传万卷书”,而新格律的优势则是“真传一句话”。用《易经》的语言来说,由于遵守了易经三原则,新格律是一门“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学问,其优势就在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二)庖丁解牛
从新格律示意图上,可看出格律理论向上发展,就应当成为一门理性的格律评论学问。评论是理论的延伸,平仄格律是一种感性认知,也就不可能从中推导出任何理性的评论。
例如,犯孤平是平仄格律的大禁忌,一般人却没有资格在这个问题上表态,对这种格律的评论是王力与启动这类专家的事。但是,由于平仄格律的内容太复杂,这些专家也不能达成共识。由于这些原因,诗词界中的格律评论至今仍是一个空白。
与之相反,一般人学习新格律之后,就有能力对格律诗词、乃至现代自由诗的格律进行全面的、逐字逐句的分析。在这种分析之下,一个诗句中每个字的声调作用都显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种分析之下,一联诗句中两个诗句之间每一处的声调配合都和盘托出、一览无余。
从格律分析的角度出发,新格律是中国诗词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个里程碑之前,由于平仄格律太复杂,文人也就没有能力对诗词的格律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个里程碑之后,一般人经过短时的学习其水平都可以超越专家学者,从而成为诗词声调分析的高手。
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惰节,大意是庖丁在解牛时,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这段情节说明,世界上有些事物虽然纷繁复杂,但只要能彻底地掌握其中的规律,一切困难也就迎刃而解。有了新格律,一般人都可象庖丁解牛一样,将分析与解剖诗词格律的水平提高到极致。
(三)点石成金
有了新格律,一般人在经过短期的学习之后,都可以成为评论诗词格律的高手。成为评论高手之后,就会发现古往今来的诗词中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格律毛病。在发现这些毛病之后,往往就会产生一种为之修改的想法或冲动。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古人认为,陆游的这一联诗句是符合平仄格律的。与之不同,本书的新格律却认为其中存在着严重的格律问题。在《我有声调律,能改古今诗》一章中,本书就将“无”字与“万”的位置予以交换。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再无青
以上所示,是以普通话为标淮来对之进行修改的结果。多念几遍就会发现,第二可中的“再”字的发音,立马就变得理直气壮、力度十足。
点石成金是一句成语,其喻意是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一篇文章由平庸而变得很出色。以上修改事实证明,一般人通过学习新格律,其收获不但是可以提高分析水平,在于有能力对古诗的格律作出点石成金般的修改。
(四)一步登天
格律是一种约束,将这种约来比喻为脚镣的话,写格律便成为戴着脚镣跳舞。对于这种约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的观点是:“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
本书以为,闻一多先生的上述论点,只适用于一些天才、或者是极为勤奋的特殊人,而不适用于广大的诗词爱好者。由于平仄格律的结构既复杂又混乱,一般人不经长期训练就不可能熟练地掌握之。由于这种限制,对许多年青的初学者来说,平仄格律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与之相反,新格律既简单又有条理,一般人短期训练就可熟练地掌握之,就能奇迹般地写出掷地有声的诗篇(意境除外)。由于新格律的这种神奇,格律再也不是初学者的拦路虎,意境才是诗词创作中值得深思熟虑的大问题。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能力写出合符平仄格津的诗,也就认定自己与诗歌创作没有什么缘分。新格律研究成功后,由于没有平仄格律的约束,有一天突然就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诗了。由于时间有限,几年来我一共只写了五首新诗,其内容是为孔子、老子、项羽、崇祯、曹雪芹这五位历史人物写墓志铭。
这个事实说明,一般人不但可以轻松地掌握新格律,并且将之用于分析与修改古今的诗词之中,还可以创作出声韵效果令人比较满意的诗句。一般人都能写格律诗?这种转变来得太快,其结果是容易让人产生一步登天的感觉。
(五)锦上添花
对于不懂平仄格律的人来说,新格律可让他们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的问题是,对于那些已经精通平仄格律的人来说,新格律还能使他们从中受益吗?
如上所述,新格律能对诗词的平仄进行科学分析,还可进一步地指出古代诗词在平仄方面的失误,其结果就是提升诗人的在格律方面的水平。这种提升的事实,说明了上述问题的答案就是肯定的,只是受益的程度不如那些完全不懂平仄格律的人。
新格律可让不懂平仄格律的人受益,这种受益可用庖丁解牛点石成金、一步登天这些成语来形容之。与之相对应,让精通平仄格律的人也能受益的现象,就可用“锦上添花”这一句成语来形容之。
(六)雅俗共赏
平仄格律仅是一种写作的方法,一种实用的工具而已,其中并不存在着什么深刻的道理。与之不同,新格律不仅是一种写作的方法,一种实用的工具,而且是一门高雅的学问。
换言之,新格律能屈能伸,堪称是一门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学问。以下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对新格律的通俗性与高雅性作出一个对比。从这种对比之中,本书的读者就可以有以下两种不同的选择:
(1)通俗
从通俗的角度出发,阅读本书可直接从第五章开始,从而避开含有自然科学内容的前面几个章节。由于第五章之后的内容极为简单,一般人只需短期学习就可成为诗词格律的评论家,还可以大大地提升自已写格律诗的水平。
(2)高雅
科技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
科学的理论也是一样:代数与几何的交叉产生了解析几何,化学与物理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形成了生物物理学等。
与自然科学不同,几千年来国学总是习惯于故步自封,很少与自然科学产生交流与互动。用《老子》的语言来说:国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一直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近代以来,国学之所以日渐式微、风光不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封闭与保守。推而广之,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之上,学科交叉就成为构建新格律的基本方法。以下内容,是学科交叉的方法在本书中的几次运用:
第一章中,本书提出了复兴国学的三大利器,从而为学科交叉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中,本书在无线电与语音学之间构建五种一一对应,其作用是极大地加深了对语音学的理解。第三章中,本书在语音学与音乐(包括二胡演奏)之间,构建了几种一一对应。第四章中,本书运用几何学的公理化方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诗词格律体系。
从高雅的角度出发,阅读本书的目标也就应当比较远大。以上内容指出,这种远大的目标,就是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来破译传统文化中的千古奥秘,来为复兴国学的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章 中体西用,复兴国学
第一节 理科的三大特征
《大设计》一书的开篇伊始,霍金就提出了“哲学已死”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断言,并且认为“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
以个人的名义,就敢于宣判哲学的死刑,物理学家的底气从何而来?自然科学有何德与何能,就敢于成为人类文明的领路人,从而将代表人类智慧的哲学排除在外?对于霍金的挑战,文科世界为何一言不发、噤若寒蝉?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于文科的水准已远远落后于理科,也就不具备与理科分庭抗礼的能力。与文科相比,理科的先进性在什么地方?本书以为,理科的优势有许多,其主要表现在于以下三条:
(一)相容性
自然科学的相容性,是指在一个公理化系统之中,不允许同时能推导出命题A和其否命题非A(记作-A)。反之,若出现A与-A并存的现象,就说明系统中出现了自相矛盾,从而破坏了公理系统内的相互包容性。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以上故事出自《韩非子》,其中“不可同世而立”的意思是两个自相矛盾的事物不能在同一个世界中存在。这个结论太精彩了,它形象地说明了矛盾双方的不相容性。
这相容性加以推广,是在一个自然科学的体系之中,决不允许出现任何自相矛盾的现象。应用这种相容性就注意一点,那就是两个不同体系之间,则是可以允许、甚至是欢迎自相矛盾现象的。
(二)独立性
一个公理化系统中,的每一条公理都应是独立存在,不允许有一条公理能用其它公理把它推导出来,这种理念就是公理的独立。坚持这种独立性的结果,是让一个体系中公理的数目减少到最低限度。
依据这种独立性,一些数学家就对第五公设的地位产生怀疑,希望以前四个公设为依据来证明第五公设,从而将第五公设降格成为一个定理,这就是几何发展史上著名的,一场长达两千多年的关于第五公设的大讨论。
几何学的这段历史,用历史事实说明了独立性在科学中的地位。将这独立性加以推广,就是在一个自然科学的体系之中,其定理或定律的数量越少越好,其内容与表述也应当尽量地简单。
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的人类学家曾经说:“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为何这一代的傻瓜,就能够超越上一代的天才?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科学的形式与内容总是力求最为简洁,上一代的天才的思想也就容易地为这一代的傻瓜所掌握。
(三)完备性
所谓完备性,就是要求确保从公理系统中能推导出学科中的全部命题。换言之,就是必要的公理不能减少,否则许多真实命题将得不到理论的证明、或造成一些命题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