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画稿的生发与生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绘画创作:画稿的生发与生成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恩深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01
书籍编号:30616956
ISBN:978756249486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0559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绘画
前言 画稿创作课为什么如此重要
我们学习绘画,当问自己为什么学习绘画?为什么?仅仅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吗?仅仅要学习一点绘画的技能,或是为了能将自己审美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表现出来?随便这么一问,我们就看到绘画学习的层次区分:仅仅满足兴趣爱好是最初级的;仅仅学习一点绘画的技能也好不到哪儿去;只有想将自己审美精神层面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才算真正有些明白绘画学习之所指了。由此所指,一切绘画技能的学习就有了重要的目标依归。有了此一依归,绘画技能的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一开始学习分门别类的东西就被赋予了绘画大境的整合力量。
在此,素描不只是单色造型的简单练习;色彩不只是色彩关系的对比谐合;构形也不只是形状间的简单配置……它们都被一种绘画大美的意境性的东西生发出来而成为充满审美精神气息的表现。这就是“神在画先”么?完全可以这样讲。艺术史中的绘画杰作莫不是神在画先的表现,我们所知道的大师如梁楷、八大山人、石涛、达·芬奇、凡·高、毕加索……要是没有极其强烈的艺术精神在其画先,其作就产生不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灿烂!
神与画,这是两个概念:神是精神,画是画技。一般以为,画作不过就是诸种绘画形式的组合,就像拼搭积木一样:三角形做房顶,圆穹形做拱门,圆柱为柱,方形为墙……如此一切便都被弄成死知识了,死的,外在的,僵化的。绘画创作这门课尤其如此,极易变为“组装”之事。由是,绘画创作课程作为绘画学习的重中之重,往往还未开始就已结束。
这是危言耸听么?非也。我在大学任教三四十年,可谓太了解“创作”这门课的教学是怎么回事了。可以说,要“水”起来,这是一门最容易教的课;而要认真起来,这又是一门最难教的课。遗憾的是这门课的教学多是处于“容易”的氛围中,并且有着一个极好的辩护词:凭感觉。意思是说这是每个画者个人感觉的事,感觉好就好,不好就不好。这话也是有道理的,艺术创作规律的最深处就是这样,有一位著名教育家就讲过,教育在严格意义上是无法教育的,而绘画创作就更是这样了。但问题在于,就因为“仅凭感觉”,作为艺术创作如此重要的课程,教师真的就无话可说了吗?如此一来教师也仅凭自己的感觉一引了之而还心安理得?再看学生的“感觉”又是怎么回事呢?普遍的情形,就以绘画“说事”:眼前之事、跟潮之事和“概念”之事。一涉绘画本体的大美价值就立显苍白甚至无知,更不要说绘画创作之“创”的词性何谓了。
绘画创作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创作”的词义当然就是该门课的灵魂所在。《现代汉语词典》对“创”如此而解:“开始”“初次”“过去没有过的”“第一次发现”“独到的”“初次建立”……什么意思?创作就是要“有感而发”。什么“感”?自我内心真挚的由衷发出的东西,往往也是初次性的。换一种更文气的说法就是“把语言从文法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更原始的本质结构,这是思和创作的事情”(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教学内容由此源源不断涌出:原发思维要明白,继发思维要了解,最好的状态是二者相契的第三级思维要学习,相应的形式要素也要深入探讨?方法论的东西也到来了:写生不盯画、框取、符号化表现、第三级思维的表现……课程内容就这样充实起来。绘画创作课之重要,经此而让学生接触了绘画创作深层的本体论的内容,就一棵树而言,这就让它真正向着学理的深层和内心的深层长出了自己的根须而能更好地自我生长起来。
绘画创作课由此涉及从哲学到美学和艺术表现学的全面知识,仅因此点作为纯粹学识也让本课别具份量,更不要讲其开启创意的重要意义了。绘画创作作为课程如何来教的经年不敏,足实可见哪怕是在艺术界这样“形上”的领域,其“习以为常”也早成“盘踞”(海德格尔)了。一个艺术教师,不要说艺术创作能不能教,只要他能在此黯淡的灰色背景上绽放出些许明白的光亮,也是好的和必要的,毕竟,绘画创作太需要这么一丝儿光亮了!
还须辩说的是,将我的创想,创为与同道切磋,就曾遭遇到“所言为不可言之言”的疑难。这样一种置疑实在与之前的艺术创作“凭感觉”的说法无有二致。是的,临到诗境玄妙处,连陶潜也会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叹。然,艺术创造的造型探索与诗境“真意”的穷辩深问终究不是一回事,画是形式之可见;诗是语言之可味。况且经由原发思维(乱画)所表现出的形象与经由继发思维(习常之画)表现出的形象在“第一次”初创意义上的对比也是立见精彩!一句话,“言不可言之言”作为语言的尺度比量不到“画无不可画之画”的绘画的境域来——语言与绘画虽有暗通但终究不同。如培根所说:“凡是值得存在的东西,也就值得被认识”。“这句名言就像适用于科学一样地适用于艺术”(卡西尔《人论》)。绘画是视觉形式,只要看得见的就是可以直比优劣的。本人在这门课中提出的种种富于学理逻辑的方法论,便都是建基于即可进行视觉检验的基础之上的。第一个验证结果就是,学生作业远离习气了;第二是生动了;第三是打开了;第四是知道何谓原创的形式之美了;第五是非常重要的,知道创作中“天”之于“人”的重要作用(自在之美方能生成)了!事情做到了这一步,亦使自己弄明白了绘画创作中的一些奥妙,即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的互渗作用,而又特别是理论对于实践的促进作用。(比如海德格尔在《如当节日的时候……》中所说,“诗人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神的接受,而在于被神圣所拥抱”,就使我之绘画更加听任于自组织表现了。)好个谦怀之自信!海德格尔还说“诗”与“思”是一体之事:“诗”是“思”的苞放;“思”是“诗”的隐匿。绘画创作若得真正苞放,没有思想的深层作用是大不可能的。而画者常有的偏失,不正在于不愿多想而失明于思?
本课关于创作从思到画的逻辑关系梳理和方法论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这是本人专门从事绘画创作课几十年来一直萦怀不去的思考命题。然一切“无中生有”的事情背后都会有一个重要的“激发之点”。有趣的是我所从事的专业为漆画,漆画是从传统漆器而出的纯粹绘画,从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正式有了画种资格算起也就区区30年时光。初起的漆画必然只会是以漆技附会其他画种图式的“拼凑”表现,而要真正形成漆画自己的图式特征,也必得由漆而图、由图而漆地全面琢磨其成因才是。否定了其他画种图式的简单拿来,漆画图式的建立自是从零开始。——激发点就这么形成了。随着“画稿创作”课题的深入展开,终发现漆画图式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就是“绘画何谓”和“绘画创作何谓”这两个所有画种都要面对的终极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呢。有了图式问题的激发和要解决此一问题的强烈意愿,加上几十年的全神贯注,事情也就基本弄成了。
我认为,此事要经受得住推敲离不开两点,一是理论基础,二是方法实现。显然前者是第一性的,为此,绘画创作何谓必须厘清,经年的绘画实践与相应的思考加上大量的阅读——特别是阅读,终使我有所悟道。在阅读中,S·阿瑞提的《艺术创造的秘密》对我帮助最大,尤其他所提出的“第三级思维”的创造模式就为我的“画稿创作课”所直接借用。“第三级思维”即以原发思维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以便由此而形成无拘无束、生动活泼的真正创造的气象,进而让继发思维给予既生动又有致(合乎一般审美尺度)的适度性整理的表现。阿瑞提特别借用了荣格心理学关于艺术创造“幻想价值”重于“心理价值”的思想。也使我在方法论的选择上确定了乱画的“打开”训练的种种方式。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艺术作品的本源》《从一次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物》等论文和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以及道家的“倾听”、禅宗的“顺遂”和普里高津的“无中生有”(《从混沌到有序》)等学说,都对我的全面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和充分自信。由此课程的上法亦为理论与实践的“浑成一气”,“乱画”绝非乱画,而是充分理解了“创”意何谓的明白之为和有趣之为,并由此一个“创”字,更将学生艺术学习的能动精神大以开启!
本课已上多年,每一次上课都会有所改进。如果说前往上课的教案“配方”还显生硬的话,越后越有顺水行舟的自如性与切用性了。最可一说的是“乱画”之初就是乱画——盲画、倒画、错叠画等。放开倒是放开了,笔下的形象却难成理想的成形效果。怎么办?“写生不盯画”的画法解决了这个问题。顾名思义:这里兼顾了写生(眼睛盯着所画之物)和乱画(画时却仍“盲画”,即盯着所画对象但不再将眼睛即刻回向画面进行直接对应,而是感应似地对应)的两个好处:有所依凭和有所放任。成形非常生动、非常有趣,绘画创作最重要的形象变形问题在此得以自行解决。写生的“对的”与乱画之“错的”交融浑成,形成了梦境般的难得景象……绘画创作之创,说到底就是要将画者内心的精神图像导引出来,而外部世界的镜像只是一种借说的介质。这里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内(心)外(眼)一体的“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和境的实现。画者与世界、人与天地由此而达成融融大乐的得道体验。目标看似高不可及,但却带来了哪怕是初学的始终动态化的学习态势。始终动态化即是禅宗的“进入到湍流”的修炼方式。随境生发,随遇而安。任何固见固执的意识在此渐以逐除,从而迎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学习气象。
因为是绘画创作,所以在此特别强调了视觉验证的作用;因为是个性启发,所以在此特别注重了个案教学的方式。“始终在场”与“教学反馈”也是不可小视的成因成果。
这里特别说一说视觉化强调。艺术终究是视觉的艺术,而视觉艺术终究是视觉的形式的艺术。这是卡西尔在其《人论》中关于艺术的见解,从而他归结道:“在形式中见出实在与从原因中认识实在是同样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任务……另一方面:艺术教会我们将事物形象化,而不是仅仅将它概念化或功利化。艺术给我们以实在的更丰富更生动的五彩缤纷的形象,也使我们更深刻洞见了实在的形式结构。”(卡西尔《人论》)在艺术越发概念化和功利化的今天,卡西尔的话别具意义。而此之于绘画创作的原初创意的探索表现,在形式意义上的视觉强调也可谓要多重要有多重要,否则会泛泛而论一无所得;何况这样一种语境下产生的“形式结构”是要多精彩有多精彩!经由如此原创原发,“存在者”就真正处于“存在”中了。
本著以讲课录音文本为蓝本。为的是要保持解决问题的“在场”生动,更重要的是考虑了海德格尔所说“……各问题都宜面谈才易澄清。在笔谈中,思易丧失其灵活性。特别是思所固有的它的领域的多度性在笔谈中极难发挥”(《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这样一种方法,能让学生大为欢迎,想来也会使读者大感有趣吧?特别是课中问答部分,就产生了很好的更深一步的解惑效果。
此外,本课涉及如此新颖陌生和如此深邃复杂的课题内容,不论是作者之思还是教学都不会是一件“晓畅”之事,为解决这个问题,话题的反复论述在所难免,进而在如此反复中,作者尝到了一种“特殊文风”的甜头,即往往在同一话题的重述中,新的话题层面又涌现出来,使其解释更显丰厚。而这在“一次性解释”中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一方面这得自于某种学理“自组织”的灵光闪现;一方面我自就是这样要求的:这是讲过的问题,但须更深一层。最后,重复不但不显啰嗦,反而成为有趣的“滚雪球”效应了,这对如此教学格外有效。学生就“同一问题”一再地问,老师就“同一问题”一再地答(思)——这也是苏格拉底的哲学主张。
绘画创作课为什么如此重要?是这门所谓仅凭感觉而少有可学由此却大有可学;画稿创作课为什么如此重要?是因为它终让我们明白绘画创作初始之步的溯源表现关乎画者自心自性之自出,可谓要多真实有多真实,要多本质有多本质!它既让我们明白了学理,又让我们找到了艺术学习的真正方法,更是振作了我们的艺术精神而托起我们梦想的翅膀!
就让我们多多回味朱熹的诗句吧: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4年12月末恩深写在川美一晶阁
1
绘画创作何谓
我现在要提问了:创作在同学们的感觉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一个能够稍稍把它说清楚的东西?或者说仍然非常困惑?现在感觉创作是能够说清楚的或是比较可控的一个实在性的东西,有此感觉的同学请举手……没有同学举手。这样看来创作是充满困惑很难把握的一个命题了,或者说是很难定义的一种表现行为,看来这就是同学们的普遍感觉。这个课程的诱惑力与挑战性就是因为它有一种不可捕捉性、难以把握性。为什么呢?因为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东西,有很多复杂的内涵。每个同学的摸底作业都无形阐述了自己创作的这样一种感觉。
在此可以将你们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