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摄影 > 绘画 > 梁平木版年画艺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梁平木版年画艺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梁平木版年画艺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梁平木版年画艺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秦臻,张习文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01

书籍编号:30616954

ISBN:978756248636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1977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绘画

全书内容:

梁平木版年画艺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梁平县文化艺术书系总编委会


总顾问 蒋宜茂 吴盛海


顾问 张子玉 唐诗平


主任 向时明


成员


陈果立 陈良玉 邓忠祥 郭东斌 高志平


刘承美 刘原 彭敏 彭雪莲 王玥


阎乔 杨贤毅 杨贤仁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既是民间在年节之际用来迎春、祈福的一种民俗艺术品,也是老百姓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理想追求的一种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


重庆市梁平县的木版年画,据有关史料和专家考证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它与川西北的绵竹年画、川南的夹江年画齐名,因其古朴的造型、别致的画风、鲜明的地域特色而蜚声中外。1997年,梁平木版年画赴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发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和广泛关注。2006年,梁平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梁平木版年画作为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但是,由于当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变,梁平木版年画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梁平木版年画的生存状态和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目前,梁平木版年画市场的萎缩、传统雕版的散失、制作工艺的退化以及年画品种的锐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秦臻的《梁平木版年画艺术》一书即将出版,嘱我写序;虽然有些力不从心,但也不忍辜负他的信任,就将个人有关学习研究民间美术的一些体会与认识写下来与他切磋交流。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广大群众的热情关注。有些地方将它与经济发展相联系,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甚至作为脱贫致富的一个项目;在学术界也有人提出了创新和发展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的观点。面对这些情况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更深入的思考,有些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还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和任务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即活态传承问题。一般来讲,民间美术的生存状态有三种情况:一是有作品传世,但在传承上已经人亡艺绝;二是有作品,也有传承人,但因为各种原因传承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濒危状况;三是与市场相结合,正处在一种上升趋势。最后一种情况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作品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点和艺术特色;二是粗制滥造追求经济效益,淡漠了其文化内涵。对于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应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那些已经失传的民间美术应尽量收集作品,作为历史遗存放到博物馆里供后人学习借鉴;现在尚有传承人而又濒临灭绝的民间美术应该是我们保护的重点;而那些进入市场后已失去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品,可以任其发展作为文化产业的课题加以研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这些情况,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识别并做出客观的评定,吸取以往工作中一哄而上最后又一哄而下的教训。


梁平木版年画艺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民间美术保护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继承与恢复那些传统的技艺与艺术形式,作为传承人应当保持和运用传统技艺,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材料、造型、图案制作产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来看待,在严格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为它的发展提供一个真实而又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保护的对象失去了她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技艺,则所谓的发展与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价值与意义。这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既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也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当前申遗热情不断高涨的情况下,我们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志更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发展。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民间节日都少不了民间美术的创造,都少不了以民间美术作为节日的点缀、渲染和烘托。民间美术已成为民间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梁平木版年画正是这样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因此,我们在调查与认识民间美术的生存状况和沿革规律时,绝不能忽略对节日文化的思考与研究。可以这样说,民间节日是民间美术在当今社会焕发生机的重要基础;同样,民间节日也因民间美术创作的繁荣而使人们更加欢乐,而欢乐性正是民间节日长盛不衰的重要特征。我们应当注意到,现在人为制造的节日很多,如各类电影节、啤酒节、荔枝节等;有的还以某种民间美术品冠名,如风筝节、荷包节等。有些节日缺乏真正的欢乐精神,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淹没,充满虚假的气氛和装饰。试想,如果让这样一些丧失欢乐精神、缺乏大众自觉参与意识、毫无文化底蕴与积淀的节日充斥我们的社会生活,劳民伤财不说,还会把我们民族长久培育起来的节日文化引向歧途,使我们的民间美术再一次失去其可能生存的基础和创作的热情。这样一些令人感到可悲又可叹的事的确应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源自远古时期的巴俗楚风和巴渝地区独有的地域环境与人文风情,以及质朴而又神秘的民俗信仰共同孕育与催生出梁平木版年画,形成梁平木版年画独有的艺术特质。因此,本书作者秦臻以一种比较通俗平实的文字展开叙述,字里行间处处可以感受到他对梁平年画研究的熟悉程度与深刻把握。


首先,他将梁平木版年画研究置身于特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场景之中,探寻梁平年画最初的源头。梁平木版年画脱胎于红纸刷房,在几百年的历史变革中,外界因素的影响促进其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的不断蜕变。他在书中既论述了古老的巫神文化、宗教传统、世俗文化对梁平木版年画艺术形式的影响,也深入剖析了梁平木版年画艺术图像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与社会观念意识。


梁平木版年画艺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其次,从以物度人的角度,对梁平木版年画的纸张、木版、颜料、印刷等材料工具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还原了梁平木版年画的传统制作工艺,分析了这一民间手工艺是如何融材、工、天、地为一体而达到材美工巧的效果;同时,从题材的分类、人物的造型以及色彩、构图、线条、刀法等方面分析论述了梁平木版年画艺术风格的形成。他不满足于一般的静态描述,而是始终将梁平木版年画置于动态的比较之中,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诠释了梁平木版年画的风格特征。


而且,还通过对梁平木版年画与同属巴蜀文化圈中四川地区绵竹年画、夹江年画的比较,以及与湖南滩头年画、山东鲁南年画、河北武强年画的比较,找出梁平木版年画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性所在,凸显了梁平木版年画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性与艺术特质。


文章最后,作者对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回归民间”的策略,极具现实意义。他从认识年画的艺术文化价值在当下社会的转换出发,分析其衰亡背后的原因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探寻其“内省式”的发展机制,规避一味靠政府外力拔苗助长式的弊端,确定其保护的基点所在。这也是本书的理论贡献与其最大的价值。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日益重视,各地政府更是举措不断,积极保护、恢复、发展。就梁平木版年画而言,当地政府通过制定详尽的保护计划,发动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梁平木版年画的保护、弘扬与振兴。本书的写作与出版也正是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产生的,期待着通过秦臻君的研究,能够为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担当起他们这一代学人的历史责任。


是为序。


孙建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上篇 梁平归来话年画


■ 自古年画出梁山


■ 追根溯源寻画魂


■ 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


梁平木版年画艺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一章】 自古年画出梁山


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


更有驰名京省处,钩金水甲土门神。


这是清代诗人蓝选青在其《竹枝词》[1]中为我们勾勒出的梁平木版年画产地——梁山屏锦镇当年的繁荣与年画生产、销售的盛况。


据《梁平县志》记载:“西魏元钦二年(公元553年)首置梁山县,属万州郡”,历1500余年风风雨雨,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因其与山东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平坝众多而更名为“梁平县”。其地东西北三面环山,境内丘陵蜿蜒密布,水道纵横交错,气候宜人,物产富饶,自古有“金开(县)银万(县),抵不到梁山一半”之说,享“川东粮仓”之美誉。梁平坝浅丘低、温暖湿润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农业经济不仅孕育了淳朴平和的民风,也为文化艺术的繁荣、手工业的兴盛创造了赖以生存的土壤。那郁郁葱葱、绵延于西山的百里竹海催生了以竹子为原料的土法造纸业,传统造纸作坊曾星罗棋布,加之梁平坝子位处川、陕、鄂三省商贸往来流动的必经之路。生产的黄表纸、二元纸一度远销海内外,在这种背景下,得益于频繁的文化交流与影响,依靠自身丰富的竹纸资源及便利的交通,梁平木版年画艺人将土法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结合,使传统木版年画制作从红纸作坊中脱胎而出,逐步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年画生产、销售、流通的产业链,这种集造纸、雕版印刷、成品交易于一地完成的模式为全国年画产地所罕见。


物华天宝,必定人杰地灵。梁平的民间艺人,成长于青山绿水之中,劳作在广阔的浅丘平坝间,自给自足的生存环境较少受到外来文明的拘禁,于是能够更加自由随性地进行各类艺术形式表达,形成了耿直、质朴、明朗、火热的艺术气质和精神面貌,并洋溢于以梁平木版年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之中。同时,这个“四面青山下,蜀东鱼米香,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2]的世外桃源还曾吸引了陆游、来知德、破山海明、竹禅等文化名流在此流连忘返,为梁平带来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加之当地原朴的巫神文化、儒释道等文化的不断交融,各类话本小说、民间传统戏剧的活态演绎,逐渐形成了梁平民间艺术发展的母体,孕育出远近闻名的“梁平三绝”。一绝梁山灯戏,脱胎于民间“玩灯”和“秧歌戏”,后演变成拥有几十个剧种的“梁山灯戏”;二绝梁平木版年画,因其造型精美独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与绵竹年画、夹江年画齐名,并称“西南三大年画”;三绝梁平竹帘,薄如蝉翼、轻若游丝,工艺历史已逾千年,早在北宋年间已为皇家贡品,素有“天下第一帘”之美称。


不过,提到真正的梁平特产,当地小到街头嬉戏的娃娃,大到年逾古稀的民间艺人,便会用抑扬顿挫的重庆语调,配上摇头晃脑的节拍吟唱出一首流传于渝东鄂西山野乡间的二十五字民谣:“大竹城出麻纱,垫江城出西瓜。梁山城出纸画,美女出自富豪家。”


歌谣中的“纸画”即是指梁平木版年画。有趣的是,民间歌谣中竟将麻纱、西瓜、年画这些土特产与“富豪家出美女”这件毫不相干的世俗之事并列,仿佛年画出在梁山就如同美女理应出在富豪家里一样天经地义,所以在梁平也有“自古年画出梁山”一说。再一仔细寻味,与大竹城的西瓜和垫江城的麻纱相比,“纸画”和“美女”带给人们的是审美愉悦,可见歌谣中所吟唱的梁平人,早已超越了满足温饱的基本生活需求,上升到追求精神享受的境界,而梁平木版年画也实实在在作为梁平人的骄傲随着这首民谣在坊间广为唱传。


然而,时光荏苒,如今的我们唯有沉浸在往事的追忆中才能再现当时年画生产、销售之盛况,今日的梁平街头也很难再听到那首曾经家喻户晓的诙谐民谣。社会与历史的变迁、印刷技术的革新、文化语境的转换、传统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市场的缺失……都在严重地威胁着梁平木版年画的生存空间。年画艺人的经济状况日益窘迫,不得不另谋生路,那风华绝代的梁平木版年画连同年画制作的手工艺人正逐渐从梁平人的生活中消失。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工作,梁平木版年画传统工艺抢救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1997年,梁平木版年画首次集中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引发了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相继被《中国美术全集·民间美术年画卷》《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年画发展史》《中国门神画》和《中国民间年画》等多部著作收录。2000年梁平木版年画入选了“巴渝民间艺术”;2006年入选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梁平地区因传统年画工艺被重庆市文化局授予“重庆木版年画之乡”的称号。2010年,我国邮政首次发行了梁平木版年画特种邮票一套四枚。此外,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休闲旅游日趋火热使旅游产业日益成为缩短城乡差距的助推器。所以如今的梁平县政府和社会各界正致力于将梁平木版年画打造成梁平文化旅游的代表性符号,使它不仅具有新年祈福张贴的实用功能,更成为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民间艺术品,这种文化身份转换给梁平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曙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