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重庆记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老重庆记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永康著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5-01
书籍编号:30616946
ISBN:978756891409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7429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以人们熟悉的老重庆街区为主脉络,以街巷为支脉,以建筑、交通、商业场所、文化场所为骨架,以老民居为感情支点,以图片、绘画、文字为媒介,记录和演绎老重庆城区的格局演变,多维度再现老重庆人曾经生活的场景,比较全面立体地展示这座城市曾经的风貌,让老重庆人有回归感、回忆感、回味感,让新重庆人有走近感、贴近感、亲近感。
这里,怀念的是家乡的城市乡愁!
《老重庆记忆》序 留住的不仅是光阴
赖永勤
面对眼前这本《老重庆记忆》,仿佛在面对一位洞悉世事的智者,他在目睹了人世的沧桑巨变,经历了人生的波谷浪峰之后,以更加深邃的目光和冷峻的心态审视一座城市波澜起伏的命运。这是一种近乎禅的意境,任随世界如何喧嚷,他只需端坐一隅,哪怕是双目紧闭,也能够传递心中的意念。
他要传递一种怎样的意念呢?他说:“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历史,作为这座城市的市民,写下这座城市的过往,留予后人,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世界名城,它在穿越了3000多年的时光隧道后走到今天,今天会瞬间消逝变成昨天,昨天又会成为离我们最近的历史,而浩瀚无垠的历史正是由无数个昨天的昨天构成的。《老重庆记忆》将目光聚焦在重庆母城渝中半岛,并以其珍贵的图像、真实的文字和真切的感受,为我们记录昨天、定格昨天,它在帮助我们回望昨天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老重庆记忆》的创作发端于世纪之交。世纪之交的重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无一不处在一个高速发展、急速变化、迅速裂变的“速变期”,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出于一种信念和责任,作者敏锐地意识到与他朝夕相处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即将迎来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于是他果断地端起相机,开始有目的、有选择地记录当下。
作者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老街道,他意识到老街道是这座城市的主动脉,它跳动的脉搏实际就是时代跳动的脉搏,关联着一座城市的命运走向;紧接着又将目光锁定在老建筑,他知道老建筑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符号,更是承载历史记忆的具象,弥足珍贵;之后他又将镜头瞄准了老巷子,老巷子犹如一座城市的血管和神经,血管堵住了,神经便会失去功能,城市的肌体就会迅速老化。与此同时,他还对老交通、老商业场所和老文化场所进行了一一扫描,及时捕捉到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风俗习惯,让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变得更加立体。
须知,从社会档案学的角度讲,这样的分类是非常科学的,它让错综复杂的城市格局变得主次分明、具体清晰,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城市熟悉和了解的程度,也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老重庆记忆》融摄影、文字和绘画为一体,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并将绘画作为补充。流连于这一张张照片,阅读着这一行行文字,特别是看到作者手绘的这一幅幅还原历史的图画,我的心时时被猛烈地撞击着,久久难以平静。这些摄影作品,立足还原历史的本貌,在当时设备和拍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全凭作者娴熟的摄影技巧和抓拍经验,让不少转瞬即逝的老街道、老建筑和老巷子定格在自己的相机里。而这些文字,或结合自己的人生历程,或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或亲自查阅相关史料,让它们有了不一样的温度。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让老重庆的记忆更加完整,作者在参考了大量的历史照片之后,以自己绘画的一技之长填补了不少空白。尤其令人感佩的是,没有行政命令,没有任何报酬,全凭文化自觉与自信,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作者用心拍摄、辛苦撰写、精心绘制,这需要一种怎样的毅力?而这一切均是在作者繁忙的工作之余一人所为,这又需要一种怎样的责任和情怀?
我给一些对文史和摄影感兴趣的朋友看本书的样稿前,朋友们不相信这出自一人之手,而当他们看到这些翔实的史料、饱含深情的文字和精心绘制的图画时,他们确信了。他们和我一样,知道了坚定的信念所赋予一个人的毅力何其坚韧、力量何其巨大。也正是因为有了信念的支撑,这本《老重庆记忆》才得以问世。
看完《老重庆记忆》的书稿,我竟很自然地将它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联系在一起:“海的爱太深,时间太浅。秋天的夜凋零在漫天的落叶里,泛黄世界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而我们的永康先生,没有让这一片片落叶随风飘散,他细心地捡拾起来,巧心装帧,留住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宝贵的光阴和珍贵的记忆,更多的,是他带给我们的无尽遐想和思考。
自序 《老重庆记忆》
陈永康
我所说的老重庆,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老重庆市中区(现在叫渝中区),即传统意义上的由老城墙和十七道城门围起来的重庆母城,不包括后来划归老重庆的江八县,更不包括直辖后划归重庆的涪陵、万县(今万州)、黔江地区。
我从小就在市中区解放碑附近的江家巷长大,我家所在的那个大院是市煤建石油公司的职工宿舍,走出我们的大院,走出江家巷,就是五四路,也就能看到解放碑,这便是老重庆的中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对于重庆新生代来说,我也可以算得上一个老重庆人。
我在江家巷居住30余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读完高中参加工作;到过三个单位,当过工人,进了机关;后来结婚、生子,单位、家庭两点一线;再后来,搬迁到江北观音桥,成了“进城”的城外人。
因为是老重庆原住民,所以会时不时地关注市中区,时不时地萌生想去看看她的念想,还时不时地在梦里游走于那里的老街、老巷。
2000年以前,重庆这座城市似乎是凝固的,沉淀的老重庆记忆就在眼前。这座两江汇流、三面环水、60余万人的老城,房屋依山而建,民居层层叠叠,公路盘山而上;入夜万家灯火,出门爬坡上坎;残存的城墙,随处可见的黄葛树;过江靠渡船,上班靠步行;夏季似火炉,秋冬是雾季;老工业基地,产业工人多,好吃麻辣,说话硬气。
进入2000年,一些地方开始局部拆迁,这都尚未引起我的警觉。后来开始大范围、大面积拆迁,仿佛一夜之间,好多地方被拆得“面目全非”,让人认不得了。
在长江、嘉陵江畔长大的孩子,对岁月流逝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些习惯了的带着岁月沧桑的轮船汽笛声渐渐消失了,城市电车缓缓行驶的身影消失了,秋冬季弥漫的大雾没有了,搬运工人“吭呦吭呦”的号子声远去了,街巷小贩叫卖的吆喝声听不见了……
十年前,我开始警觉这种消失!我感到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人有一份责任留住对老重庆的这份念想。这是老重庆的根脉,包含了自开埠以来,民国、抗战、解放各个时期的印记——曾经的“战时首都”,重庆让世界知晓;曾经的西南局所在地,由一批后来进入中央层级的领导人接收和管理这座城市;“大三线建设”迁来大江南北的大企业,使得重庆产业齐聚;第一个计划单列市,给这座城市注入无尽的活力。
于是,我开始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上相机,以老街道为脉络,以老建筑为标志,以老民居为情感支点,从上半城、下半城的街巷发散开去,跑大街、钻小巷,爬山坡、上梯坎,顶烈日、上高楼、进危房,以期抓紧留住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有的地方因去过多次,有的居民都把我认熟了。然而,拍摄赶不上拆迁的步子,只一周时间,有的地方就只剩断垣残壁了。我常常自责,自责自己没有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地方前不久还见过,过一段时间去却已消失殆尽!
如今,形态各异的高楼大厦把记忆中的老城湮灭了,替代了藏于我们心底的家园。除了老街道格局尚有保留外,那些承载了重庆人记忆的老街道、老巷子,尤其是上千处开埠时期、民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初期的建筑已所剩无几。随着岁月推移,那些记忆终将泛黄、淡去。这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是重庆人难以割舍的情愫。
2006—2016年,整整10年时间,我用镜头记录那些光阴岁月留下的痕迹,我用照片还原老重庆城的风貌遗迹,传递老重庆人曾经艰涩又充满理想的生活,试图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留住城市乡愁,让老人、新人走进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她曾经的过往对话,见证时代的变迁。
怀旧,是有经历的人的一种资格,时间越长,眷念越深。把思想和情怀注入文字、照片、图画中,不仅是怀旧,更是书写历史,是老百姓自己来书写历史。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历史,作为这座城市的市民,写下这座城市的过往,留予后人,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本书能成其为书,早先其实并没有预想过;本书能得到作家赖永勤老师的指导并作序,也是始料未及。友人把我引荐给赖老师时,我是忐忑的。果然,他的大家视角颠覆了我先前的构想,后来本书体例完全按照赖老师的思路重新构建。就此我多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和工夫,现在看到的书比起初稿来说,大大增加了文化、艺术内涵。我要由衷地对赖老师表示敬意和谢意!
本书得到了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宣传部领导、重庆市渝中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领导的指导,他们对本书的基本架构、主题思想、艺术形式、语言文字都给予了方向性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得到了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和重庆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责任公司的图片支持,两家单位对于宣传重庆、让更多人了解老重庆历史给予了热切关注。所以,我要由衷地感谢他们对本书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
本书曾得到重庆出版社郭宜主任、吴庆渝老师的指导帮助;在编写过程中,我还先后征求过一些在渝中区居住过的老同学、老朋友、老邻居的意见,他们都积极为本书建言献策。对上述老师、朋友、同学、邻居的无私帮助同样致以深深的谢意!
还有一些热心朋友曾帮助收集了为数可观的珍贵的老照片,后因种种考虑,最终未能在本书中呈现出来。为了弥补遗憾,我拿起画笔,花了半年时间,对那些必不可少的老街道、老建筑进行了手绘,虽笨拙了些,但也算是对本书的一点补充。
仅以此书作为我对老重庆市中区的纪念!
一 老街道
街道是一个城市的血脉。街道贯通,将各个群落连接起来,这个城市便活络起来,有了精气神。同时,街道还是一种文化,老重庆的老街道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每提到某某街道,自然就会联想到那里的人、曾经的过往和故事。每每走在那段路上,一幕幕往事便在脑海中浮现。
城市建设首先考虑的是街道的网格和走向,其次才是建筑的布局。重庆的街道从民国初期就开始布局建设,至今仍沿用了那个时期的道路骨架,并打通和连接了一些支路和断头路。
重庆的街道是顺着山势逶迤起伏的,因为受地理条件限制,宽度不够,坡度和弯道勾勒出城市的走向。这里没有笔直平坦的道路,没有自行车道,没有正南正北,北方人到重庆找不着北。重庆的建筑顺着山势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高低错落。这正是这个城市远观巍峨、近看怯步的缘故,也正因为此,才让每个到过这个城市的人不能忘却。
早年,重庆的街道总是沿长江、嘉陵江走向分布。自东向西,朝天门到通远门是中干道,朝天门沿长江到菜园坝是南干道,朝天门沿嘉陵江到牛角沱是北干道。这跟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河道航运有关。历史上,但凡热闹兴盛地一定是水码头、河街,那里商铺、银行、米市、茶楼、官衙云集。所以,当年重庆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林森路(现解放东路、解放西路)两旁。
重庆的街道名称(因为曾经是战时首都)有着明显的民国痕迹。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民国路,其次是林森路,民族路、民生路、民权路(三民主义),大同路(天下大同),邹容路,和平路,中山一路、二路、三路、四路,新华路,中华路,国府路。
正是这些具有强烈个性、充满活力的山地城市街道特征,赋予了山城重庆生命和活力。
上半城
这是一座被长江、嘉陵江环抱的山城。早年的重庆城从朝天门到通远门,自东向西,沿长江分别是朝天门、东水门、人和门、太平门、望龙门、金紫门、储奇门、南纪门、通远门,沿嘉陵江有千厮门、洪崖门、临江门。因为山势的原因,山城又被分成了上半城和下半城。
上半城主要以新华路(大梁子)为山脊,从小什字经民族路、民权路、邹容路、民生路、七星岗、观音岩、文化宫、两路口、上清寺到曾家岩(从七星岗到曾家岩分别称为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中山四路)。
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都集中在上半城,尤其是解放碑周围。下半城在抗战以后逐渐衰落,住在下半城的人办事、购物都得到上半城来。七星岗以外的沙坪坝、杨家坪、大渡口、北碚有城墙阻隔;长江以南的南岸、巴县、綦江,嘉陵江以北的江北、江北县、长寿县有两江分割。早年,住在这些地区的人要到市中区、解放碑都叫“进城”“到重庆去”,且过江过河都极不方便。
通远门
解放碑街道
解放碑街道处在市中区东部,因有解放碑而得名,包括邹容路、民权路、民族路、临江路、沧白路、五四路等。
解放碑街道承载了重庆太多的过往,她是曾经的会场、商场、审美场——所有的大型集会、游行都在这里举行,“文化大革命”时重要的广播站,宣传栏、大字报在这里铺天盖地,一些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也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