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突破汉英翻译二十讲:汉译英实用技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突破汉英翻译二十讲:汉译英实用技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突破汉英翻译二十讲:汉译英实用技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突破汉英翻译二十讲:汉译英实用技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一名译者的二十年汉英翻译实战录

作者:赵刚著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31

书籍编号:30616931

ISBN:978756286024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2559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突破汉英翻译二十讲:汉译英实用技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突破汉英翻译二十讲:汉译英实用技巧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多年以来,我一直坚持从事汉译英工作,为政府、出版机构、公司、学校等翻译了近400万字的各类文稿。每次翻译完毕,总有不少感悟,有痛苦的思考和求索,有顿悟的喜不自胜。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感悟并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忘却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件憾事!


2018年年初,在处理完一次由于翻译而引起误解之后(详见本书下篇第1篇),我进一步认识到了翻译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所以写了一篇短文,把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后来,当我把文章发给几位朋友和同事看时,他们都觉得非常有意思,建议我把自己在翻译中的感悟以这种形式记录下来,以后编辑成书,相信对译者和学习翻译的学生会有不少帮助。受此鼓励,我开始记录每次翻译实践中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期真正帮助到在翻译领域探索的人。日积月累,竟然成书!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20篇文章,从各种不同角度(如灵感、逻辑、语法、选词、句长、思辨等)入手,结合翻译实例探讨翻译实践中的方方面面,强调翻译中“艺”与“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篇包括19篇文章,可以看作上篇的附录,主要讲述了各种有趣的翻译案例及处理过程。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实用性。这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于真实翻译案例的汉英翻译研究。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翻译类书籍主要包括翻译教材和一些汉译英译文赏析,前者所引译例几乎无一例外来自名家翻译的文学作品;后者也以名家所译的文学文本为主,赏析则常以注释方式出现,片言只语,言不尽意。本书聚焦对译者挑战更大的汉英翻译,所用译例均来自作者的真实翻译案例,译文也为作者自译。这样的译例和译文与读者的实际翻译体验更为接近。


当然,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此需要坦承:翻译无极限,本书所提供的英语译文并不完美,仍有改进的空间,但我们至少朝着完美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我们真诚希望,读者朋友也能带着批判的态度、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提供的译文,唯有如此,翻译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对翻译过程阐述的重视。Richards认为,“翻译或许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最为复杂的事情。(Translating is probably the most complex type of event yet produc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smos.)”翻译之所以复杂,原因之一是翻译的过程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观性太强,无法量化。而读者或专家作为第三方,对译者所经历的翻译过程的猜测性阐述往往既不全面,也常有谬误。有鉴于此,在本书中,我们详细记录了翻译的过程,譬如对翻译难点的确定和分析,对文本逻辑的判断,对遣词造句从不同层面的考虑,对译文可接受性的思考,针对原有译文的批判性分析等。我们相信,这对翻译学习者,乃至英语学习者都会大有裨益。


第三,精心打磨的英语译文。本书所用译例,其译文均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打磨。一类译例是摘自由我们翻译,经过中、外方专家审核,已在美国出版发行的各类书籍。一类是各个单位已经采纳并取得实际效果的译文,譬如我们翻译的“中国天眼”的申报材料已帮助该项目获得了国际大奖。还有一类是对现有文学作品英译的讨论,这类译例的译文一般都经过了我们和其他国内专家的多次讨论,并参考了母语为英语者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一类是关于一些汉语词汇的翻译,译文均基于我们在修订《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2版)时各位编辑的讨论,并有原版英文材料的支撑和验证。总体而言,本书提供的译文质量较为上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四,平实、活泼的语言和行文。本书虽为学术书籍,但总体上采用了平实、活泼的语言和行文,以便能与普通的语言学习者以及翻译学习者更好地交流。为此,书中的引用内容,均未采用文中注的方式,而是在书末的参考书目中统一进行了标注,特此说明。


本书尤其适用于翻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同时也适用于普通的英语学习者以及教授翻译课程的教师。


值本书出版之际,要感谢华东理工大学的王建国教授,书中的不少译文,我们都在微信上进行过深入、持久的讨论,有时为了确定一个译文,我们甚至搬出了各自中美两国的朋友,这种纯学术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上篇


1.翻译与灵感


翻译确乎是需要灵感的。译者但凡碰到难译之处,虽不至于像先贤严复先生那样“一名之立,旬月踟躇”,但苦思冥想是断然不可缺少的。翻译是一项痛并快乐着的事业(a painful joy),而译者的乐趣也往往来自灵感迸发之后所得到的译文。


那么,到底什么是灵感呢?黑格尔说:“想象的活动和完成作品中技巧的运用,作为艺术家的一种能力单独来看,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杨振宁认为,所谓灵感,是一种顿悟,在顿悟的一刹那间,能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以前从不相关的观念串联在一起,借以解决一个搜索枯肠仍未解决的难题。《辞海》中的定义是:“创作者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促使创造活动所探索的重要环节得到明确的解决,一般称为获得灵感。”显然,黑格尔强调灵感是一种艺术能力,杨振宁强调灵感的突破性,《辞海》的定义强调灵感的实践性。


译者翻译与作家创作一样,其思维都有一个由渐进到突进,从量变到突变的阶段,亦即都有灵感。灵感发生时,人们的思维会豁然开朗,产生顿悟,尤其是富有创新性的思想会在脑海中闪现。譬如,翻译家杨苡先生在《一枚酸果——漫谈四十年译事》(1986)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灵感突降,译笔神来,喜不自禁的经历:


我译《呼啸山庄》的决心也是在1942年暗自下了的。从1936年起,巴金先生就经常在信上鼓励我前进,教我相信未来。他一直提醒我要好好读书,长大了要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点有用的事。我曾在给他的信里提过我喜欢Wuthering Heights,他鼓励我把它译成中文。后来不久我看到了梁实秋先生译的《咆哮山庄》,我总觉得一个房主人不会把自己的山庄形容成“咆哮”。当然我也不想采用三十年代美国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改编的电影(劳伦斯·奥利佛与梅儿·奥伯朗合演的)《魂归离恨天》(当时我国译名)为书名。这个愿望一直埋藏在心底。过了十二年,不安定的生活已告一段落,这时我才有条件坐下来静静地翻译这本书。有一夜,窗外风雨交加,一阵阵风呼啸而过,雨点洒落在玻璃窗上,宛如凯瑟琳在窗外哭泣着叫我开窗。我所住的房子外面本来就是一片荒凉的花园,这时我几乎感到我也是在当年约克郡旷野附近的那所古老房子里。我嘴里不知不觉地念叨着Wuthering Heights...苦苦地想着该怎样译出它的意义,又能基本上接近它的字音……忽然灵感自天而降,我兴奋地写下了“呼啸山庄”四个大字。


在我自己的汉译英实践中,偶尔也会出现灵感迸发的例子,例如不久前,我应邀翻译《中国插花艺术》一书,不承想该书前言的第一段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让我颇费周折。原文摘录如下:


前言


有一种艺术,让我钟爱一生,为之痴迷疯狂。


有一种事业,让我奋斗一生,为之追随不放。


有一种使命,让我努力一生,为之终生难忘。


这就是中国插花艺术、中国插花事业和传承它的使命。


有经验的译者一眼便可看出,此种行文是典型的汉语文学形式或诗学(poetics),断然不能简单照搬原文的形式进行翻译,而应按照英文的文学形式或诗学进行改写。既然如此,那么这段话到底应该如何翻译呢?苦苦思索中,我注意到原文中列举了三项内容(艺术、事业、使命),它们可在英译文中联合作为主语。这让我突然想到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英文散文,其首句主语也包含三项内容。这就是罗素(Bertrand Russell)的散文名篇What I Have Lived for。其首句为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the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真可谓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佳译却在,罗素散文中!”这篇散文的第一句,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待译的汉语极为贴近。译者只要稍稍对其进行加工,即可得到地道的译文。我的译文如下。


Three thing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ve for the art of Chinese flower arrangement, the devotion to its growth, and the mission to carry it forward.


有读者可能会问:这种译文形式上是地道的,但内容上忠实吗?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在翻译实践中,“忠实”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绝对的忠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达到的,翻译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无限接近原文的过程。翻译家孙致礼先生甚至认为:“绝对忠实的翻译是不存在的,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完成这复杂的任务。”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更是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把“信”和“原文中心论”作为翻译评价的最高标准,认为在不同翻译目的的要求下,只要能达到原文希冀达到的目的,译者不必对原文亦步亦趋,非“信”不可。第二,除了形式上道地之外,上述译文从内容上而言应该说也是忠实于原文的,其中的overwhelmingly strong完全可以从意义上对应原文中的“痴迷疯狂”“追随不放”和“终生难忘”,而governed my life则可基本对应“钟爱一生”“奋斗一生”和“努力一生”。我认为,如果一定要用传统的对等理论来解释的话,该译文大致可以算是超越了奈达所谓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基本上实现了其所提倡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再譬如,前些天有朋友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命名为“上海哥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之所以用“哥狮”命名,是因为公司创建者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所以取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第一个字“哥”,又取了该大学吉祥物狮子的“狮”,且“狮”与“师”谐音,寓意公司与教育相关。


这个名称怎么译呢?这么多的隐含意义如何表现出来呢?经过再三思考,我觉得首先需要找一个词义正面的英文词汇,其次需要尽量译出“哥狮”一词的隐含意义。思考良久,灵感来临,我想到了glory一词,g的发音同“哥”相近,lory的发音有点类似lion的发音。而且glory一词意为“荣耀”“辉煌”,极为正面,当为较好的选择,所以最后将译文定为Shanghai Glory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关于灵感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多年前也有学者以英译汉为例进行过研究,譬如认为灵感译文是一种背叛,一种炼字,一种意境,一种巧合,一种“借用”,一种突破。最近也有人说文学翻译是匠心、学问和灵感三位一体。这些看法都有道理,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基于灵感的译文所具有的特征,但在我看来,基于灵感的翻译从本质上而言是基于译者社会、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根据译语诗学所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改写(rewriting)。


2.翻译与逻辑


每次参加各种毕业论文答辩,我总会发现有不少论文题目的英文译文逻辑不通。譬如,有一篇论文的汉语题目是“论英译汉中衔接手段的翻译:以……的汉译为例”,作者的英译为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Cohesive Devices: A Case Study of ...。由于汉语是意合的语言,不太讲求逻辑,所以这个汉语标题尽管并不精确,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