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儿: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幸运儿: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一部关于中美之间早期教育交流的历史。以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等典型留美幼童在动荡的时局里,如何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改变中国的经济、教育、外交和政重大务的往事
作者:(以)利尔·莱博维茨,(美)马修·米勒,李志毓译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2-01
书籍编号:30616655
ISBN:978751422724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8124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献给丽萨,永远的。
——利尔·莱博维茨
献给C.G.的女孩儿们,常胜的。
——马修·米勒
1850年代的耶鲁大学,现代科学教育的磅礴力量正在田园般的校园中兴起。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耶鲁大学时期的容阔,约摄于1850年。
图片来源:容闭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容阔,约摄于1910年。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容阔的妻子玛丽·凯洛格,在新婚之日。
图片来源:The Thomas La Fargue Collection,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容阖及中国教育计划的亲密朋友约瑟夫·特威切尔(左)和马克·吐温(右)。
图片来源: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
在美国当学生时的蔡绍基,约摄于1878年。在后来的人生中,他按照美国模式,在中国建立了一所杰出的大学。
图片来源: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容良,绰号“胡闹的强尼”,约摄于1876年。
图片来源:The Thomas La Fargue Collection,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梁敦彦的自画像,约画于1878年。
图片来源: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海军将领蔡廷干,即使到了老年,他的同学们仍旧称他为“中国斗士”。
图片来源: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梁如浩(左)与唐绍仪(右)留美前的合影。
图片来源:The Thomas La Fargue Collection,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中国教育计划之下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合影,摄于1872年。
图片来源: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留美幼童的棒球队“东方人队”,摄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中国教育计划总部门前,前排左起:陈钜铺、李桂攀、梁敦彦、咏钟。后排左起;蔡绍基、钟俊成、吴仲贤、詹天佑、黄开甲。
图片来源:The Thomas La Fargue Collection,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担任耶鲁大学划船队舵手的钟文耀(上图)及其队友(下图),约摄于1879年。
图片来源:容闭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曾国藩,容阔有力的支持者。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美国前总统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李鸿章,中国,1879年。在这次会见中,李鸿章对格兰特总统说:“格兰特将军,你和我,都是这个世界上了不起的人。”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即将离开美国回到中国的中国教育计划学生合影,旧金山,1881年。前排左起:梁敦彦、欧阳庚、钟文耀及两名身份不明的学生。后排左起:陈钜铺、宋文期、詹天佑(戴帽者)、两名身份不明的学生,以及黄开甲。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回到中国的中国教育计划毕业生在天津的第一次聚会。尽管已经回国将近十年,他们仍旧过圣诞节。前排左起:梁普照、身份不明的毕业生、景扬、两名身份不明的毕业生。中排左起:宦维城、身份不明的毕业生、金大廷、梁普时、陆锡贵、刘玉麟。后排左起:詹天佑、钟文耀、B荣光、Willy Tseng[1]。
图片来源:容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慈禧太后及其侍从。
图片来源: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光绪皇帝。根据一个美国官员的描述,他的声音“像蚊子一样细小微弱”。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李鸿章在詹天佑设计的开平铁路延长线通车典礼上。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袁世凯。他是中国教育计划毕业生逐渐获得权力的早期拥护者,但因其称帝野心,最终让他们失望了。
图片来源:容闭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在朝鲜的唐绍仪,他闲暇时间经常和袁世凯一起骑马射击。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令中国珠海
执行对美国公务中的梁敦彦,约摄于1910年。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1919年,已成为杰出人物的容阔的幼童们在上海的学校相聚,他们曾在此准备前往美国的行程。前排左起:沈德耀、钟文耀、陆德彰、罗国瑞、丁崇吉、吴焕荣、吴其藻。中排左起:程大器、蔡廷干、朱宝奎、陶廷、吴应科、唐元湛。后排左起:周万鹏、唐绍仪、容良、黄耀昌。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中国教育计划毕业生的最后一次聚会,上海,1936年。前排左起:钟文耀、温秉忠、丁崇吉、唐绍仪、周寿臣、吴仲贤。后排左起:周传谏、容良、炳光、苏锐利、陶廷腐。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经过中国教育计划毕业生梁敦彦的协商,一群新的学生在1911年被送往美国的各个大学,由庚子赔款支付学费。
图片来源:容闲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李恩富回忆录《我在中国的童年》(When/Was a Boy in China)中的插图,描绘了留美幼童搭乘火车前往新英格兰途中遭遇劫匪的故事。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李恩富回忆录《我在中国的童年》中的插图,描绘了留美幼童搭乘火车前往新英格兰途中所见到的野牛。
图片来源: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一家美国杂志上刊登的插图,描绘了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中国教育计划总部里的儒学课堂。
图片来源: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1884年福州海军遭受轰炸后的一艘毁坏的舰船。
图片来源:容闳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中日战争:九连城浮桥激战图,小林利光作,1894年10月。
图片来源:波士顿美术博物馆,Sharf Collection
一幅庆祝庚子赔款的政治漫画。在所有外国势力中,只有美国利用其在中国赔偿金中的份额来支持中国学生的教育。
图片来源:容阔与留美幼童研究会,中国珠海
[1] 原文如此。在留美幼童的名单中没有查到这个名字。——译者注
中译本序言
李喜所
我一向认为,史学永不枯竭的动力来源于不断发展的客观现实。人们总是由客观现实所凝练和升华的价值追求与是非评判出发,去反观历史,选取那些与现实最贴近、最能展示其价值观的历史画面去深入研究。不管研究者是否意识到这种现实与历史的潜在默契,都难以超越这种最基本的思维范式。所以,只要现实在前进,史学就跟进。我也是在这样的“魔咒”捆绑下,从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中汲取了一点点灵感,开始涉足留美幼童及近代留学史的研究。1980年,我发表了第一篇《容闳与留美幼童》的论文,但并没有引起学界和社会太多的关注。因为那时虽然官方已经有了大量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意向,1978年12月26日也有五十名中国留学生赴美,但还是局部的,没有波及整个社会。然而,当20世纪80年代初,自费留学定为国策后,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争相负笈海外,考“托福”、“GRE”的人逐年猛增。许多人为了报名被迫彻夜排队,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这种客观现实,给学界对留学生的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也受此影响,先后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在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三部关于容闳及留学生的著作。可喜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留美幼童和留学史的研究持续升温,研究人员、相关论著不断增多,一些研讨会也在召开,容闳的家乡珠海还把容闳当作其响亮的“城市”名片,千方百计张扬其历史文化价值,一批留美幼童的后代还需努力搜集其祖上的资料,追寻前辈的辉煌,当2004年南开大学和徐州师范大学在天津、徐州召开“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已经是群贤毕至、硕彦云集,海内外一百二十多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探讨中国留学生的历史。此后,新闻、文艺界也卷了进来,尤其是中央电视台大型历史专题纪录片《大清留美幼童》的播出,幼童留美的故事得到广泛的传播。本书的作者就是在北京于电视上看到这部专题片后,撞出了他们的灵感,决定撰著本书的。总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迅速推进,将容闳和留美幼童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毫无疑问,留美幼童是洋务运动所开启的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产儿、现代化自然是彰显这一历史事件重要意义和客观价值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揭开其历史秘密的唯一锁钥。本书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思路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点,自始至终以现代化为圭枭。但是,中国的现代化铭刻着中国文化的特色,有强烈的独特性。他不是欧美那样原发性的,也不是印度那样殖民式的全盘移植,而是在保留原有“本来”基础上的有选择的一种“嫁接”。“嫁接”之后,客体与本体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是难以想象的。围绕留美幼童,引发出传统文化现代转换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诸如,幼童到美国接受西式教育,宣告了读“洋人”书的合法化,传统的知识源流和国人的知识结构将发生根本转变,这就从根基上动摇了国家的文化统治地位;幼童留美开辟了高级人才培养与选拔的新途径。对流行了千余年的科举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是新的挑战,让清政府摸不着头脑,只能得过且过;幼童赴美留学是多年,接受了道地的美国文化,他们在汲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会受到政治、思想、宗教、道德、习俗等一整套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机制系统的浸染,这与大清的价值体系格格不入,也是清廷派幼童出国时所料不及的;幼童留美是清廷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这又引发出美国如何认识中国和中国如何看待美国及西方世界的问题,在幼童留美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经常会波及。此外,还有幼童的管理、宗教信仰、如何对幼童进行中文和儒学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幼童归国后的命运等等。一个不大不小的幼童留美事件,就引发出如此之多的重要问题,可见准确探讨中国的现代化历史何其艰难。不过,问题越多,研究的价值才越高。本书在现代化视角下,对这些问题都有所涉猎,应该说作者在历史价值的判断和研究趣旨的把握上是相对准确的。而且作者总是以历史关照现实,清晰地意识到,在中国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留美幼童当年“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由于幼童留美时间涉及问题多,又是中国有史以来官方首次派遣的留学生,而且是幼童,在中国全力向现代化搏击的今天,就很容易引起学者的研究兴趣和较广泛的社会关注,所以近二十年来有关研究成果颇为可观。粗略统计,中外学者已出版的专著和专题史料集已有六部,还有数篇博士和硕士论文。如果再加上容闳传记和留学史著作中的有关专章,就更多了。至于论文已有二百六十余篇,还不包括报章、文艺等通俗作品。幼童留美已经是一个起点很高的研究课题。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本书的优势和特色又在何处呢?除了责任编辑外,我作为中译本的第一个读者,至少有三点感受或收获:
其一,史料运用上有某些突破。
在国内从事留学研究的学者大概都有一种体会,鉴于语言和出国查找资料的困难,外文史料的使用较少。而留学生毕竟在国外学习、生活、外文资料的缺乏,就难以准确阐述他们的文化选择和思想动向,这无疑是一重大缺陷。目前,留美幼童研究的死穴恰恰也在这里。本书作者则充分利用其美国人的优势,着力从美国的档案馆和报章查阅了一些新史料。其在充分利用康涅狄格历史社会档案的基础上,检阅了《纽约时报》《纽约世界报》《哈特福德报》《费城时报》《春田联合报》等相关报章。利用这些新史料,本书对容闳和幼童留美事件的叙述就丰满多了。例如,容闳与美国基督徒玛丽·凯洛格小姐结婚的场景,以前知之甚少,书中引述1872年3月2日《纽约时报》的报道说:
容闳先生,中国广东人,现任中国驻哈特福德教育委员会学生监督。周三与玛丽·L.凯洛格小姐成婚。婚礼在埃文市的凯洛格父亲B.S.凯洛格家中举行。由庇护所山公理会教堂的J.H.特威切尔牧师主持,他是新郎的挚友。新娘身着的白色婚纱,是由特意从中国进口的丝绸制作的,有精心制作的丝绸刺绣做装饰。新娘的弟弟和妹妹担任伴郎和伴娘。仪式完毕后,呈上了中式佳肴和美式风味大餐。理事叶绪东(YohShuTung)先生和在中国驻哈特福德教育委员会任教的容运福(YungYunFoo)先生穿着中式服装出席,但早已接受了美国时尚的新郎则身着西式晚礼服,新婚礼物数量众多且价值不菲。之后容闳夫妇乘坐当晚的火车前往纽约进行短暂的新婚旅行。
类似这样形象逼真的历史场景,书中有不少。这对进一步深化幼童留美的研究无疑意义不凡。
其二,注重幼童留美细节的叙述。
本书并没有按照幼童留美的派遣、留学状况、中途撤回回国贡献这样比较常见的叙史方式去谋篇布局,而是以幼童的行为、思想、感受及其命运为中心通盘展开,尤其注重几位比较典型的幼童如唐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