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者天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敏感者天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程瑞鹏著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书籍编号:30616625
ISBN:978751682512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8689
版次:1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为人处世
序言
提到“敏感”这个词,大多人都会把它归到“消极”“负面”一类。其实,“敏感”是一个中性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偏向于积极正面的中性词。
时至今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心理学家为“敏感”正名,并称它为一种“天赋”,一种上天赐予的特殊力量,一种值得祝福的能力。
高度敏感研究领域的先驱伊莱恩·阿伦通过研究发现,约15%~20%的人属于高度敏感者;德国高度敏感性研究专家卡特琳·佐斯特也表明敏感是一种独特的能力,而她本人也是一名敏感者。
或许你周围有或者你本身是这样一种人:很难适应新的环境,换到新的班级或者到了新的公司会感到局促不安;对光、声音或者气温有着敏锐的感受能力,即使一丁点也会受到干扰;在意细节,即使很小的事情也能引起其注意,并产生深刻的感受,有时即使一句无心的话也会让其难以释怀;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的事情的看法和评价,对于正面的言语异常高兴和欣慰,对于负面的有可能无法承受;很关注身边人的情绪和感受,生怕这些人会因为自己而不高兴;在公开场合容易紧张不安,看似很不擅长人际交往;容易自责、自我怀疑,产生负面情绪并沉溺其中……
的确,这些是敏感者的特点,但仅仅是非常狭隘的一面,现在你要用力打破这片面认知堆砌成的“偏见”城墙,重新踏上认识“敏感”的征程,这将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瑞士高度敏感研究所所长、作家布里吉特·屈斯特把敏感分成了四个不同范畴:移情能力,感官敏锐性,认知能力,艺术性、灵性。
敏感者所拥有的特性并非集中于某一范畴而是几种的综合,只不过某一种表现得更为明显突出。而这四个方面皆对应着常人难以达到的能力水平,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敏感者更有优势。
例如,移情能力较高的敏感者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能够迅速感知同伴的情绪、谈话氛围、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擅长安慰人,是最佳倾听者,在社交方面有优势。
感官敏锐者能够注意到各种微小的细节、微弱的气味、细腻的味道、隐藏的美好、看不见的丑陋,同时他们又具有极强的感受能力,对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所以他们的人生更为丰富多彩。
认知能力强大者,拥有较强的逻辑力,能够快速分析和研究问题,并能做到有理有据,擅长深度思考,往往在科研工作方面有所建树。
艺术性、灵性的敏感者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信仰,思维活泛,想象力丰富,能够将自己观察到的、经历过的、真实感受用艺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很有可能成为艺术家。
有人说,阅读的一大功能是帮助我们扩展认知,消除偏见,不妄下断言,不随便贴标签,而我们即将展开的就是这样一段阅读之旅,主角就是“敏感”。
《敏感者天赋》意图通过对敏感多方面、多方位的阐述,让读者更多地关注并认识敏感积极美好的一面,并且采用分模块的形式让人们了解到敏感在职场、社交、生活、家庭、恋爱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屏除以往对它的片面认知。让敏感者更加清晰完整地认识自己,从而善用敏感,获得“天赋”,也让对敏感存在偏见的人们对其改观,重新看待身边的敏感者。
敏感是一种性格特质,有着许多价值连城的能力,拥有它的人,应当感到无比幸运!
第一章 你是否会有这些困扰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内向性格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内向性格也已经得到正名,而与之相关联的敏感特质,也在近些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在大多数情况下,敏感多被列入情绪的条目之中,认为敏感是情绪的一种表现,正如愤怒、自卑、胆怯一样。
1.一件小事就会过度反应
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坐下来思考一下,在一周之中,有哪些事情会让我们过度反应。将这些事情罗列出来,根据事件大小及其严重程度进行排序,看一看让我们过度反应的是不是多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如果是,那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敏感特质。
敏感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单纯从词语角度来讲,是指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但如果从其社会意义来讲,敏感的内涵就不仅仅只是这些内容了。敏感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涉及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特质。
在认识敏感特质时,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范围,说在这个范围内就属于敏感,而在这个范围外就不属于敏感。
在介绍敏感时,大多数人更愿意使用敏感程度,也就是通过这个人对一些事件的反应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敏感。当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算作敏感,而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时,便称不上是敏感。
正如上面我们所说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对一些小事过度反应,那毫无疑问,我们身上是存在一定敏感特质的。至于我们的敏感程度是高是低,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小蓝和小风是一对情侣,但两人的家境其实有些差距。小蓝家里不富裕,所以她一直很节俭,在买衣服上同样如此。而小风呢,家境殷实,他本身也十分“追求品质生活”。
有一天,小风发来短信说周末要带她去玩。小蓝很是重视,她狠狠心买了一件200多元的裙子,打算到时候穿着去。
到了周末,小风如约而至。小蓝本以为他会夸自己的裙子漂亮,可谁知他摸了摸裙子,开口说道:“你穿打底裤了吗?”小蓝很惊讶地摇摇头,小风继续说道:“这样的料子你居然敢贴身穿?!”
这句话如同当头一棒一下子击中了小蓝,眼泪夺眶而出,说了一句“我再也不想看到你”,就非常生气地跑回了家里。而小风则愣在原地,还没有弄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情侣间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情,针对上述故事中小蓝的做法,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明明就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一件很小的事,反应未免太激烈了。实际上,由于双方家庭的原因,小蓝本身就带有自卑感,尤其在这样涉及东西好坏、价格高低的事情上非常在意。在常人看来,小风的话就是一句无心的疑问,甚至还掺杂着些许关心,但在小蓝看来,这却是对自己的“嘲笑”和“看不起”。小蓝的过度解读使得这句话变得十分“刺耳”,她也就难免做出那么大的反应,不过由此也可以判断出,小蓝属于敏感程度较高者。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聚会中,朋友随口说了句你今天怎么穿这身衣服出来了,或许他只是好奇,而你却认为他故意调侃,并因此伤心了好几天;在工作中,上司随机看了下你做的报告后,没有说话摇了摇头,你就认为自己实在太差了,没有了工作的劲头;在办公室中,因为中午订餐没有自己喜欢吃的菜品,而与同事产生纠纷;在家庭中,因为垃圾没有及时清理,而与家人产生矛盾;在学校里,因为同学的无心之举,你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被人排斥而闷闷不乐……
在这些行为中,判断敏感程度的高低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过度反应”的程度。以“工作中领导的批评”为例,我们可以从不同情境中对自己的敏感程度进行判断。
当上司对你进行批评和“不认可”时,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主动问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应当如何改正,或者自己找出原因,改正后再请领导审阅。
除此之外,还有的人会这么做:1.不在意,对领导的批评不放在心上;2.先郁闷再反思最后提起斗志,重新树立工作的信心;3.沉溺于郁闷和过度反思中,从这一件小事联想到种种不好的方面,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几种做法中,最正确的做法和“不在意”都是敏感程度较低的行为,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而剩余的两种做法中,都带有“敏感”的影子,尤其是第三种属于敏感程度非常高的表现。
因为一件小事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进而产生一些不受大脑控制的过度反应行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敏感特质其实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是我们自身,还是我们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拥有一些这样的敏感特质。
对于这样的敏感特质,有些人并没有将其当作是一回事,但有些人却深受其扰、不可自拔。
一些人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暴脾气、直肠子,遇事习惯不加思考,身体先于大脑做出反应。存在这种心态的人,很容易将小事变大,将原本容易解决的事情搞得异常复杂,进而为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一些人认识到自己这种因小事而过度反应,已经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了不便,希望改掉这种习惯,但尝试了多种方法却始终没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并不严重的敏感问题,就会逐渐累积成较为严重的焦虑和抑郁,进而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在面对因小事而过度反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过于松懈,同时也不能过分紧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这个问题,了解这是敏感特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摆脱这种问题。
被这种问题所困扰的人也不需要过分担忧,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只要控制好自己的反应程度,就能够将不良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因小事而产生过度反应其实也是敏感天赋的一种表现。一些人之所以能够对小事产生反应,是因为他们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件小事对自己产生的刺激。虽然这种刺激大多数情况下是负面的,进而引发人们的过度反应,但不可否认,在面对一些正向刺激时,具有敏感特质的人也会因为小事而产生积极的正向反应。
2.我也不想这么谨小慎微
说话做事时,我总是思前想后,谨小慎微,前怕狼后怕虎,每天都在纠结中度过。我胆子很小,害怕自己做错事,说错话。遇事不果断,平时不敢大声说话,在与别人交流时也总是充满顾虑和猜测。这些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有些时候我也不想这样谨小慎微,但就是怕出错。
这是问答网站中的一条咨询,从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位咨询者因为“谨小慎微”而给自己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谨小慎微的心理如果能够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并不会对工作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一旦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就会为自己带来痛苦和烦恼。
过度谨慎小心、瞻前顾后也是敏感特质的一种表现。
在工作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扰,比如,刚进入大学校园,和同学彼此都不熟悉,一个宿舍的舍友也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在地域、生活习俗、方言、性格等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舍友之间的陌生感、不熟悉感很难消除,势必要进入一个磨合期。对于一般人来讲,这个时期可能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有些人会非常小心谨慎,时刻关注舍友的情绪甚至捕捉他们的细微动作,生怕自己做某件事情对他们造成不好的影响,对各种小事都保持紧张感,“我看电视声音会不会太大了”“我这么早起来会不会打扰到别人”“我吃这么多会不会被他们嘲笑”“我跟他们聊天会不会被排斥”……这些莫名的紧张感会使神经处于时刻紧绷的状态,大脑异常劳累,虽然没有做什么体力活,但每天都觉得很辛苦。有时候这种紧张感还可能导致你弄巧成拙,例如越是怕打扰别人越容易弄出大动静;越是小心翼翼地说话越是融不进去;想帮舍友收拾桌子,却因为太谨慎反而把杯子打碎……
在工作中,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尤其是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后。面对陌生的职场环境、陌生的同事、陌生的上司、陌生的工作,很多人都会产生紧张感,但有些人更为严重。不知道怎样与同事相处,十分怯懦,不敢大声说话,生怕说错什么引得别人不高兴;对于新工作不了解也不好意思请教别人,手头的工作反复确认好几次才敢拿给上司看;做一件事要联想很多才敢下手。而这样往往导致的结果就是,成为别人眼中怯懦不爽快的人,工作总是超时完成,老是错过一展身手的好机会……
具有这种过于谨小慎微和患得患失心理的人其实在内心深处并不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他们也想放开手脚,敞快大方地跟别人交谈做事,而不是思前想后、畏首畏尾,迟迟做不了决定。越是这样反而越容易把事情变糟糕,越容易错过办一件事情的最佳时期,越容易迷失方向。
一个哲学家和一个数学家在讨论,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是每一步都非常笔直准确近乎完美会越来越靠近目的地,还是把握大方向,不必太在乎过程更容易到达?最后他们打了一个赌,各自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走,两点间的距离只有几十米,哲学家看准方向,大步流星地向前走,脚步歪歪斜斜,中间还偏离了好几次,但很快到达了终点。而数学家则非常谨慎小心,每走一步都要比对一下方向看是否偏离,所有的脚步都要在一条直线上,虽然每一步都非常完美,但是最终却慢了很多。
与哲学家相比,数学家显然更严谨,追求完美,所以顾虑也多,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精益求精,但完美的过程并没有造就完美的结果,太过谨慎抓住了细节却使结果不尽如人意。
过于谨小慎微不仅会对自己造成影响,导致情绪不佳心情烦闷,做事拖拉甚至偏离正确的轨道,还有可能对他人造成影响,带动他人的消极情绪,影响身边人的心情。
假如让一个普通人面对一个异常谨慎、处处小心的人,跟他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轻微的影响,看到身边的人如此小心翼翼,放不开手脚,说话扭扭捏捏,不具有敏感特质的普通人会特别不舒服、不自在,恨不得帮他说话做事;第二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