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业沉浮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教育创业沉浮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郑仁强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书籍编号:30616598
ISBN:978751267593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22377
版次:1
所属分类:职场进阶-创业必修
一、被“培训”葬送的教育培训机构——“精神胜利法”
1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可能是最广为人知的文学形象,许多人未读其书,亦知其人,晓得“精神胜利法”这几个字。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儿子又打老子了”“和尚摸得,我也摸得”“我和乡绅同宗”式的自我抚慰。今天这种精神被一干整日无所事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自我封圣的闲杂人等发扬光大,阿Q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同宗”。
“精神胜利法”历经百年,文脉不断,且有开枝散叶的迹象,开到一些“培训大师”的院子里,被嫁接重组,另生新意,“精神胜利法”开始有了“精神世界等于一切”的意味。有位“大师”甚至言之凿凿地说:“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的精神世界,要让员工活在神圣感之中”。
“神圣”二字给不信宗教的人听到总有些可疑,但某些潜在信仰者,却往往容易被类似的言论勾魂摄魄,在“教主”的引领下,他们将员工变成教众,企业变成祭坛……
2
李信是个打山沟里走出来的小人物,在家中行三,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但都没能养活,所以他成了家里的长子长兄。李信从小时候起就要肩负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父母去地里务农,怕小孩子跑丢,就让正在上学的李信把他们带去学校,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一起上课下课,如果放在今天,可能会荣登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榜单,但在过去的农村,好多家庭都是这种情况。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儿子,通常会心细如发,并且懂得省吃俭用。
李信从小胆子就大,想吃肉了就进山,体重在他之下的生物,没几样是他没吃过的。村里说书的老人对李信讲,历史上胆子最大的人是姜维,姜维死的时候,别人把他的胆剖出来,足足有鸡蛋那么大,姜维从此成了李信的偶像。
胆大心细的人通常能成大事,但村里人没觉得李信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个精壮的后生,读了几年书之后就下地务农了,不像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乍看起来还显得有点呆。李信那时候也没想过飞黄腾达这类事,存两年钱,娶个媳妇,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才是他的人生理想,和当时农村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这是那个年代的胸怀大志。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下海热,王健林说的“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在那个时代成为现实,许多先行试水的人一夜暴富,一群“红眼病患者”紧随其后,争相着要分一杯羹,自小胆子就大的李信也是分羹大军中的一员。年仅25岁的他带着几年的积蓄,和同村的几个人一起进城,找寻致富路。后来他们一起开过饭馆、卖过衣服、也做过倒爷,每一样都干得不长久。原因不是亏钱,而是老有人觉得其他行当更能赚钱,于是匆匆转行。后来几个人分歧越来越大,索性分道扬镳,李信和他的堂兄李义成了一路人。和李信四年级的小学文化不同,李义是读过两年高中的,肚子里颇有墨水。他觉得如果两人一直像现在这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城里永远扎不下根,李信同意他的看法,于是两人决定找个固定的营生。现在李信做的教育培训行业,是李义选的,当时他有高中同学在隔壁市里办补习班,因为几乎没有竞争对手,所以做得风生水起。李义觉得兄弟俩完全可以复制对方的成功模式,因为本市也没见有什么培训班,而且有熟人在这个行当,自己还可以去取取经。当时的李信对教育培训一窍不通,但他的想法很简单:城里只有我一个人做这个买卖,钱岂不都成了我的?可入了行之后他才发现,本市其实是有几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而且其中有两家规模不小,不过仅仅靠捡大机构的残羹剩饭,也够他们兄弟俩丰衣足食了。办班到年底,两人都成了万元户,李信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懂得了如何去经营一家培训班。
两年之后,李义被朋友撺掇进入当时风头正盛的保健品行业,李信则选择了留守。原因不是他已然预料到几年之后保健品市场会全面崩盘,而是他觉得所有钱不可能都被一个人赚到,贪得无厌,必受其乱,自己把手头儿的买卖经营好就行了。
凡是公司,通常都有企业文化,作为一个没文化的人,李信的补习班没有文化,他的行事准则也很朴素,算不得座右铭,总结起来就是:踏实肯干、省吃俭用。说白了,他的钱都是点滴积累而来的。李信办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懂的事不过多参与,允许老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能力最大化,这保证了补习班的授课质量。他知道老师是培训班里最重要的一个因子,是自己最有利的生财工具,所以愿意把自己机构里的薪资定的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以稳定人心。这些因素加上入行偏早,保证了他一步步稳扎稳打,把机构做大。到2012年底,李信教育培训机构每年的营收规模已经达到了1000万上下,其中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两个业务模块,在全市占据领导地位。他早已定居城里多年,在这里买房买车,娶妻生子,除了缺少他年轻时心心念念的“热炕头”,人生基本圆满。
3
尽管人生志得意满,但李信却很少以成功人士自居,和二十年前刚进城时一样,他平时在衣食住行方面很节俭,没有特别的爱好,交际范围也很有限,几乎把全副身心都扑在了事业上。在机构里,他威望很高,因为机构里大多数老师都是眼见着他一步步将机构做大的,他们是李信整个事业路线的见证者,知道他一路走来的不容易,对他一丝不苟的私德也很敬佩。李信的家庭也很幸福,妻子是一家医院的主治医师,内外兼修,儿子在市里的重点中学读书,成绩中上,很少让自己操心。
在外人看来,从一只山沟里的土鸡飞上枝头,李信的人生是值得艳羡的,村里甚至把他的事迹当成了评书式的玩意,在人群之间口耳相传。可李信对自己的看法和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太多未竟之愿,遗憾满满。比如小时候没有条件,书读得不够多,长大后有了条件,却没了时间。自己是办培训机构的,但二十年来,竟然只零星听过几个老师讲课,真是讽刺!李信的另一个遗憾是没能在竞争压力相对较小的时候,把机构做大,结果现在只能处在这个不上不下的地位,说自己的机构大吧,自己都觉得臊得慌,可若说它小,也是太过自谦了。这两个遗憾是李信在推杯换盏之后的闲话时间里经常会说的,和他相交较近的人都知道,李信难以启齿的遗憾是,自己没有真正的精神寄托。一个大老爷们儿说出这种话,总有些矫情,好像非要在俗世里标新立异似的,于是索性不说。但每当忙过一阵儿之后,不那么忙的时候,他的心里就会涌现出空虚的念头,可每次还来不及细想,就又开始忙了。李信的这种念头在哲学上讲叫如何理解自己的存在,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为什么是这个德行?李信自己把这三个遗憾归结为一个原因:受教太少,没有好老师引路。他心中的好老师,指的不是机构里的这些老师,而是能够解答自己所有困惑的老师。
而他不够幸运,一直没能遇到这种老师,所以困惑没有答案,遗憾始终是遗憾。
4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信都觉得此生能够被刘三金大师点化,是自己最大的福祉。李信与刘三金大师的结缘始自偶然,那是在一个酒局上,大家酒足饭饱之后,开始靠着椅子谈天说地。有人聊小三,有人聊家庭,有人聊体育,有人聊健康,但聊着聊着,最后总能回到工作上去。在座的都是李信的同龄人,你一言我一语之后,李信便发现,大家的处境和感慨基本一致:买卖做得不差,但看不到更进一步的希望,个人潜能和社会关系基本见顶,缺资源缺人脉缺靠山,最主要的是,缺精神寄托。中间一位说话直接的朋友三言两语就道破了李信的困局:“别人都说我成功,我不觉得自己成功,我本来应该更成功,我这就算活出样儿来了?没有啊,我明天该干吗自己还不知道呢。”此言一出,大家纷纷点头附和,其中一位在体制内混的朋友还说了一句特豪气的话:“我只想快点过完这一生。”
聊天的基调就此定下,大家把撩起来的衣服放下,开始一脸认真地谈论起他们过去认为是虚头巴脑的人生价值。后来有人带头说起寻获价值的方法,其中一位可能是话赶话,说起了刘三金这个人。刘三金的课他也没听过,只知道此人号称“宗教学者”“智慧先师”“中小企业创业导师”。这一长串的名号,让李信觉得他们在聊孔子和关老爷。有人觉得这名字加上这头衔,百分百的骗子无疑。这时候对刘三金略有了解的人开始为大师辩解了:“三金大师可不是骗子,他的课我没去现场听过,但我朋友给我寄过他的讲课视频,确实是大师风范,我也不好形容画面,你们得自己听了才会懂,但人家一节课,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一次收费几万,每年光是培训收入就有五个亿,做到这种规模,怎么可能是骗子呢?骗几个人或许可能,同时骗几万人,你们觉得能做到吗?”大家点头附和,几万人都是傻子,这概率比男足世界杯出线还低。
这时候又有人插话:“我听说罗川半年前去听了刘三金的课。”一听到罗川的名字,李信当时便坐正了身子,罗川是他直接的竞争对手,原本城里的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李信都是一家独大,可偏偏出现了罗川这个搅局者,致使学员分流。更可恶的是,罗川的机构自半年前开始忽然突飞猛进,如今在利润率上已经超过了自家的培训机构。李信之前还在揣测罗川突然开窍的原因,敢情是去大师那里开光了啊!从这一刻开始,李信便有了有朝一日去领略大师风采的念头。
因为几人都没有真正听过刘三金的课,所以话题聊到后来越发聊不下去,不知从何时起,又转回到了小三的话题上。在座的许多位,都属于有小蜜没家庭,聊起这类事来百无禁忌,李信插不上话,一边听他们闲扯,一边在烟雾缭绕下发笑。后来局散人离,大家各找归处,刘三金这个名字却被李信铭刻在心。
回到家后,李信立刻上网查找刘三金的相关信息,发现这人真是了不得,上到唐人街,下到新马泰,到处都有他的信徒。李信想找找他最近培训课程的音频和视频,发现只有简短的文字稿和少量的付费视频。这种封闭式的培训模式李信很熟,一般只有不缺学员且想保住机密的机构才会这样做。但他发现,这位刘三金大师同时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名目下跟随着一张书单,李信挑了其中反响最大的几本买了下来。这些书的名字都以智慧为后缀——《宗教智慧》《运营智慧》《大势智慧》,可见作者自视为上帝,以向别人播撒智慧为己任。
书到货后李信认真通读了一遍,顿觉与三金大师相见恨晚,里面提到的“运”“势”“禅”等高深智慧,他此前闻所未闻,好多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大师用寥寥数语便给出了答案。譬如大师说:“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用固定的思维无法存活!”这一直就是李信心中的绝对真理。自己想要受教,这些书的作者,不就是最好的老师吗?后来他把书推荐给几个朋友,大家看完之后,大多与他观点一致,“三金大师真是难得的高人,复杂的人生在他的笔下竟然显得如此简单,可见他的境界已然登峰造极!”
几个人约好将来一起去大师面前聆听教诲,李信却等不及了,他想尽快解决问题,于是就先走一步,率先给三金智慧传播机构的客服人员打了电话。接电话的人语气既亲切又客气,她委婉地向李信表示,这一期培训课程开班在即,报名人数已满,希望李信改报下一期课程。李信则反复向对方言说自己的急迫心情:“我真的等不了了,我想立刻在大师面前受教。”后来对接人员多方请示,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只要李信愿意额外缴纳一万元的升班费,机构就可以为他破例一次。她还向李信解释,之所以额外缴纳费用,是为了维持机构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免后续不断有人提出插班的要求,而这一万元的学费,将会以李信的名义捐给慈善机构。大师的高尚境界令李信自愧不如,他想要当面受教的心情更迫切了。
四天之后,李信开车赶到三金智慧传播机构的会场,整个会场一共可容纳五千人。李信被安排在靠后的位置,他以为是自己报名太晚的缘故,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座位的安排是根据交钱的数额确定的,坐在前面的那些人,都是大师的“资深”学徒。李信没有在现场发现熟人,就和身边的人聊了起来,他从对方的口中得知,来这里听课的大多是私营企业的老板,身家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是上亿的人都有。所以这里不仅是聆听教诲的课堂,也是结交人脉的场域。坐在李信左边的人是卖家电的,坐在他右边的人是在北京开饭店的,坐在他前面的人是搞投资的,他后面则坐着一位传媒公司的老板,李信和他们分别交换了联系方式,并且主动和开投资公司的那位“同学”攀谈了起来。整个会场的大部分学员,做着和李信同样的事,四处询问、搭腔,希望能遇上对自己事业有帮助的贵人。现场沸反盈天,除了近在咫尺的对话,什么都听不到。工作人员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无意维持秩序,他们脸上的表情,倒有些希望声势更大的意思。
不知聊了多久,司仪拿起话筒,提醒大家保持安静,说刘三金老师正在后台准备,很快就会和各位同学见面,于是现场瞬间变得像上课时老师到来前那两分钟一样,寂然无声。随后,大师身着正装,伴着如潮的掌声登场。李信的视线不断随着大师的位置游移,这时他才发现,大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