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中国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敏捷中国史话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在敏捷领域技术专家和意见领袖熊节新作,全彩印刷,图文并茂,记录和分析过去20年敏捷在软件行业内的真实发展历程
作者:熊节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01
书籍编号:30616442
ISBN:978711552980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150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
著 熊 节
绘 虎头锤
责任编辑 杨海玲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内容提要
本书用生动、翔实的语言,辅以情景描述,循序渐进地讲解了敏捷软件开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本书从敏捷的发展背景讲起,延伸到描述世纪之交的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状况、敏捷的传入、敏捷的低谷以及敏捷实践者为敏捷发展所做的艰苦奋斗,还介绍了敏捷在通信行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实施状况、敏捷软件开发的发展和Scrum的流行。
本书既适合广大的敏捷方法的爱好者阅读,也适合对软件开发方法发展历程和对中国敏捷技术普及历史感兴趣的人员阅读。
敏捷画卷:中国软件史的精彩侧影
如果把软件开发当成一个谜题,那么数代软件人在过去的50年里都在前赴后继地尝试解决这个谜题。迄今为止,全世界不管是码农还是码神,仍在这个谜题中痛苦挣扎。
从1965年到1985年,软件危机逐步浮现,这让刚刚进入科学管理时代的人们极其不爽,1931年建成的帝国大厦只用了410天,还是提前完工,写个软件还能比盖摩天楼更复杂?那肯定是方法有问题。供职于洛克希德软件技术中心的Winston W. Royce,在其1970年的论文“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oftware Systems”中提出了一个长得像瀑布的流程。业界似乎找到了一剂灵丹妙药,虽然这位研究了多年航天器的Royce博士并没有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任何有关瀑布的字眼。之后,以1988年CMM的发布为重大里程碑,剩下的似乎就是沿着既定的路线:细化,标准化,量化,优化,再优化……直到在一线干活的人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于是生长出了各家敏捷流派,以期解决Fred Brooks在“No Silver Bullet”(没有银弹)一文里提出的复杂性(complexity)、配合性(conformity)、隐蔽性(invisibility)、易变性(changeability)这些现代软件开发中本质性(essence)的难度。
中国用20年的时间迈过了西方50年的软件工程发展史。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严谨的考证,绘制了一幅敏捷方法在中国软件产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传播的画卷,构成了中国软件史一个精彩的侧影,不仅帮读者在宏观层面厘清了中国软件工程领域在过去20年里发展的关键脉络,更让读者透过一系列从业者的经历从个体视角体验历史,了解众多普通的软件人参与和创造历史的过程。我个人的从业经历跟这本书的跨度大致重叠,因此格外有感触。拿着这份书稿,本以为早就遗忘的画面在脑海之中一页页闪过。
我还记得2001年在新加坡的一个社区图书馆,第一次翻开Kent Beck的Extreme Programming Explained给我带来的冲击。不过一番琢磨之后,我得出了几个轻率的结论:迭代开发玩不转,甲方的预算和立项流程根本不可能让乙方这么干(我当时在新加坡的一个系统集成商工作); 结对编程太奢侈,没有老板会让团队这么干;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真是好东西,不过只要团队里有一个人不这么干,其他人也干不下去,让所有人都用TDD不现实。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直到四年之后,我自己卷起袖子,在全面采用敏捷实践的团队中沉浸工作了几个月,才真正体会了那些理念和实践的价值和可操作性。让我很有共鸣的是,书中不少人和公司初步接触敏捷的经历和感受其实也很类似。
看到敏捷中国大会的举办,大型通信企业的敏捷转型,DevOps、设计思维、精益企业、精益创新的推广,ThoughtWorks相关的记述唤醒了我的记忆。那些熟悉的名字把他们的面容带回我的眼前,与他们合作过程中所体验到的酸甜苦辣又从心中流过。虽然是书中很多事件的亲历者,我看到的也只是点点滴滴,从没想到有人能如此全局又生动地把握和呈现当时的脉动。
说到合作,我2007年加入ThoughtWorks,那是我真正认识熊节的开始,不过我知道熊节却要更早一些。那时经常在JavaEye上津津有味地旁观一个叫熊节的人跟人吵架,觉得这人吵得很有见解,而且吵得很有文笔。于是,我有了无数的机会在现场和邮件里看熊节怼人,以及被熊节怼,从中学到很多。
为什么专门把怼人拿出来说?这其实跟ThoughtWorks的风格有关。不满足于现状,寻求更好的理念、方法和工具,追求软件卓越,这是ThoughtWorks的使命。ThoughtWorks期望员工不盲从主流意见,要持怀疑挑战的态度,以求找到不一样的路径,做到比当前更好。熊节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20年中国软件工程方法的变迁过程也是中国软件行业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巨大的国内市场已经让我们成为一个软件大国,但我们在工程方法领域并没能够取得匹配的领先地位。我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和纪念,更是要我们以史为鉴。正是书中一个个致力于改善工作成效的一线从业者和致力于推广新方法新工具的布道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衷于软件开发的人加入进来,一起推动行业的发展。
张松
ThoughtWorks中国区总经理
前言
“敏捷”一词在中国IT行业中有着多面性。一方面,我们会在各种行业媒体上看到众多企业标榜自己的“敏捷性”,各家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也极力宣传敏捷对于当今企业的不可或缺性;另一方面,深入在行业一线的观察者又会发现,以漠不关心甚或稍待怨气的态度谈及敏捷,这样的从业者不在少数。如果再深入探究,好奇的观察者可能还会发现,对于“敏捷”二字,来自不同企业、担任不同职责的从业者,描绘的图景很可能大相径庭。如此简单且常见的两个字,竟也能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丰富景象。而这种丰富性,正是行业的一个缩影。
千禧年后高速发展的中国IT业充分发挥了其后发优势,整个年轻的行业在短短十余年中一边学习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验,一边结合本土国情摸索创新,迅速将行业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过于快速的成长过程中,大量源于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方法被迅速引进,经过快速的学习、实践、沿革,它们在少数领导企业中产生效果,再被同行模仿借鉴,逐步扩展下渗,最终成为行业公认的主流。而在扩展下渗的过程中,这些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也逐步被本土企业消化吸收,转变为不同于当初的样貌,呈现出许多的面向,甚至让身在其中的从业者也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在敏捷之前,ISO 9000、CMM等体系都曾经历过类似的历程。
在这个“引入-传播-流变”的3段历程中,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引入者。在很短的一个时期里,一批年轻的IT从业者不约而同地以近乎公益的方式将敏捷思想导入中国,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在政府大力扶植下产业高速发展所暴露出的知识与能力空白,以及一代从业者求知若渴的状态。在几乎没有经济激励的情况下,这一批早期的敏捷先锋凭着宗教式的信念实践了自己认同的方法。
但这种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方法真正获得广泛传播的势能还离不开同样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正是诺基亚这样的外资通信业巨头采用敏捷,才给了其中国同行华为尝试的信心;正是ThoughtWorks这样的外资咨询公司提供了敏捷转型咨询服务,才得以给华为的敏捷转型保驾护航。继华为、腾讯、阿里这样的行业巨头自发采用敏捷之后,这种在咨询公司手上洋气十足的方法开始被消化吸收、剪裁、补充和转化,成为一种(或几种)更接地气的方法。
随后,行业巨头的追随者们通过各种途径模仿巨头的成功之路,包括做软件的方式。但与巨头相比,模仿者在技术与人才的积淀方面都很薄弱,他们的模仿难免走样变形。经过几层的传播与模仿,当“敏捷”的概念终于深入人心时,其内涵的实践却已大打折扣。但与此同时,具备雄厚技术与人才积淀的巨头从未在一时的成就上止步,他们仍在不断完善与扩展软件研发的方法。于是,在同样的“敏捷”二字之下,其所指的概念却已是一个宽广的光谱。
敏捷的发展与流变,虽然看起来只是软件过程管理这一个小群体、一个小领域的事,但风起于青萍之末,敏捷在中国的历程恰如一个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是中国IT行业的变迁。2000年,国务院印发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后来被广泛提及的对IT行业发展影响深远的“国发18号文”。“国发18号文”鼓励软件产业发展,鼓励的主要是外包出口型软件企业,这也是为什么政府要对CMM认证提供资金支持。从2000年前后对标印度的服务外包行业布局、靠十二金工程扶持,到2010年以后着眼内需、着眼互联网、着眼消费市场,是IT行业本身的大转向,这才使得业内企业以截然不同的视角看待敏捷方法。而这个行业大转向的背后,投射的更是中国经济从2001年之后获得的世纪发展机遇。
在敏捷“引入-传播-流变”的3段历程中,与之相关的从业人士是我尤为感兴趣的主题。这其中既有单纯热衷敏捷的传播者,也有为利而聚的甲方、乙方,更有后知后觉被浪潮卷挟的普通从业者。敏捷被中国IT行业逐渐接纳的过程,恰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80后”一代跨出校园、进入行业并逐步成长为行业顶梁柱的过程相重叠。敏捷方法对人的独立自主和对尽量减少简单重复劳动的重视,与从小看着美国动画片和情景喜剧长大的“80后”对个性、自由的向往,形成了一种共鸣。这15年,敏捷在行业里的挣扎、发展与流变,又何尝不是这一代从业者从“青葱”到中年的侧面写照。
敏捷方法最终被行业广泛认同和采纳,绝非一帆风顺的预先设计,而是一段充满了波折与偶然的复杂历程。作为中国IT业的一名“老兵”,我希望重新耙梳记录敏捷在中国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还原时人身在行业中的所感所想,记录行业发展变迁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既有大时代的必然,也有无数从业者在一件件平淡无奇的小事上的推动。敏捷中国史不仅是中国IT行业的一段小史,更是无数普普通通的IT从业者的一座小小纪念碑。
熊节
2019年3月31日
致谢
早在数年前,我就想提笔书写这段历史。然而对于一个疏于笔墨的技术人而言,动手写一本历史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幸好,一系列的访谈帮助我逐渐厘清了思路。一部小史的框架结构,在与这些同行的对话中慢慢浮现出来。几乎每位受访者在听到我的请求后,都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与帮助。如非他们的支持,这本书想必仍是一个不成型的念头。为此,我首先要感谢为本书提供了最初框架与原始素材的受访者:敖小剑、陈冀康、黄群、黄昕、黄勇、胡志勇、姜信宝、李国彪、刘江、罗涛、乔梁、邵栋、申健、唐东铭、王钧、熊妍妍、徐昊、徐毅、许珊珊、杨光、张克强、张迎辉、赵卫、周代兵、庄表伟。
为了尽力还原时人时事,我查阅了大量行业报刊和学位论文材料。为此,我编写了一个爬虫程序,从成都市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下载了共计20多万份文献资料,再经过多维度的检索与筛选,阅读了其中5000多篇全文。成都市图书馆不仅没有禁止我的大量下载(当然我也对爬虫做了限速),还将我评为“数字阅读最美读者”。如无丰富的数字馆藏作为后盾,本书必定会中途难产,因此也需要感谢成都市图书馆为我的业余研究提供的便利。
在本书成型的过程中,我以“敏捷中国史”为题做了数次公开演讲。这些演讲不仅帮助我梳理思路,并且让我收到了很多听众的反馈,其中除了对史实和观点的指正和补充,更多的是对这个主题兴趣的表达。这些热情的反馈是支撑我坚持写作的巨大动力。为此,我要感谢TiD质量竞争力大会、FCC成都Web前端大会、敏捷之旅提供的演讲机会,以及与会听众的热情反馈。
受我个人文笔水平所限,本书可能会让读者觉得略有些乏味,幸好远在澳大利亚的老朋友虎头锤及时伸出援手,给本书画了大量生动又贴切的插图,给这本有几分枯燥的书增添了许多趣味。或许未来能在网络世界传播的不是我这些冗长的文字,反而是虎头锤那些一针见血的精到的插图,这当然要全都归功于她的才华。
每个写作者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借此机会,感谢家人的宽容与陪伴!
最后,感谢近20年来所有奋战在软件开发一线、为中国软件业做出扎实贡献的同侪从业者们。是你我胼手胝足、一砖一瓦搭建起了今日行业的大厦。本书是献给我们自己的故事。
世纪之交的中国软件业
中国的软件业是一个相当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