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纽斯传——琥珀之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维尔纽斯传——琥珀之城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谁解决了维尔纽斯的问题,谁就能解决欧洲的问题。
作者:(立陶宛)莱蒙纳斯·布里迪斯,胡爱博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6354
ISBN:97875133377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5644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版权信息
书名:维尔纽斯传:琥珀之城
作者:【立陶宛】莱蒙纳斯·布里迪斯
译者:胡爱博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4-01
ISBN:978-7-5133-3777-9
文前插图
维尔纽斯的一处波兰—立陶宛风格的天主教堂。老城里有许许多多的教堂,包括天主教教堂、东正教教堂、基督教新教教堂以及犹太会堂等等。
多云雨的立陶宛与雾霭沉沉的维尔纽斯,近处是从中世纪保留下来的老城,远处是20世纪修建的新城,兀然耸立的钢筋混凝土高楼打破了城市原先曲曲折折的天际线。
维尔纽斯老城筑在维利亚河和内里斯河交汇之处。老城里未经人为规划的街巷在夜幕下沿着蜿蜒的河水向着远处如叶脉一般展开。
老城内街巷里鳞次栉比的商店。从维尔纽斯建城起陆续有外国客商定居于此。尤其是犹太商人的到来,让这里成为了东欧与西欧之间重要的商贸与文化中转站。
始建于1387年维尔纽斯大教堂坐落于格迪米纳斯山脚下宽阔的教堂广场上,旁边是高大的白色钟楼。教堂内有巴洛克风格的圣卡西米尔礼拜堂,堂内有展示这位著名圣徒生平的壁画和他的银棺。
维尔纽斯的制高点之一——三十字架山。传说中有7位殉道的方济各会修士曾在此地被斩首。17世纪起开始修建木制十字架。三十字架山的对面是城堡山,从山上可以俯瞰维尔纽斯全城。
感谢
感谢
Thank you
立陶宛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
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to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立陶宛共和国文化中心
Lithuanian Culture Institute
(维尔纽斯大学图书馆)
Vilnius University Library
立陶宛科学院图书馆
Library of the Lithua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立陶宛艺术博物馆
Lithuanian Art Museum
立陶宛国家博物馆
Lithuanian National Museum
以及
And
大使伊娜·玛丘利奥尼婕
Ambassador Ina Marčiulionytė
前文化随员贝爱杰
Former Culture AttachéAgnėBiliūnaitė
文化随员托马斯·伊万奥努斯卡斯
Culture AttachéTomas Ivanauskas
封面照片摄影师马里乌斯·尤维萨
Cover photo photographer Marius Jovaiša
彩色照片摄影师莱蒙纳斯·休尼斯
Colored photos photographer Laimonas Ciūnys
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for your help and support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book.
总序
刘传铭
如果说丝绸之路研究让我们洞见了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定会有人表示惊讶与质疑;
如果说城市的创造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事情,则一定会得到人们普遍的支持与认同。
“丝路百城传”丛书的策划正是发轫于这样一个历史观的文化叙述:
丝绸之路是一条无路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既古老又年轻,“不知其始为始,不知其终为终”的漫漫长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历史时空里时隐时现,变动不居,连点成线,连线成网的超级公路;
丝绸之路是点实线虚、点变线变、点之兴衰即线之存亡的交通形态,那些关山阻隔、望洋兴叹的城市,便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路;
丝绸之路是一个文化概念,叠加其上的影像曾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呼作:铜铁之路、纸张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铁蹄之路、黄金之路、朝贡之路、宗教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明交流与传播、邦国拓展、民族融合之路,也是西方探秘中国、解码东方之路,更是我们反躬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的寻根之路、回家之路;
丝绸之路是今日中国走向世界的新起点、新思路,是“一带一路”中国倡议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之路……
无可否认,一个世纪以来,丝路研究之话语为李希霍芬、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大谷光瑞、于格、橘瑞超、芮乐伟·韩森、彼得·弗兰科潘等东西方人所主导。然而半个世纪以来的大国崛起,正在使“夫唯不争”之中国快速走向文化振兴。我们要将《大唐西域记》《真腊风土记》的传统正经补史、继绝往圣、启迪民智、传播正信,同时也将丝绸之路城市传文学以实为说、以城为据、芳菲想象、拒绝平庸的创作视为新使命、新挑战。让“城市传”这样一个文学体裁开出新时代的鲜花。
凭谁问:昆仑巍峨、河源滔滔、玉山储秀、戍堡寂寞;
凭谁问:旌节刻恨、驼铃悠远、琵琶起舞、古调胡旋;
凭谁问:秦汉何在、唐宋可甄、东西接引、前路正新;
凭谁问:八剌沙衮今何在?罗马的钟声谁敲响;
凭谁问:撒马尔罕的金桃今何在?帕米尔上的通天塔何时建成、何时倾倒?
凭谁问:伊斯兰世界的科学造诣何时传到了巴黎和伦敦;
凭谁问:鉴真大师眼中奈良和京都的樱花几谢几开;
凭谁问:乌拉尔河上何时传来了伏尔加河的纤夫号子;
凭谁问:杭州湾的帆樯何时穿越马六甲风云……
诗人说:这条路是唐诗和宋词的吟唱,是太阳和月亮的战争;
军人说:这条路是旌旗卷翻的沙漠,是铁骑踏破的血原;
商人说:这条路是关涉洞开的集市,是金盏银樽的盛宴;
僧侣说:这条路是信仰鲜花盛开的祭坛,是生命涅槃的乡路……
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一个个城市的天际线风景,一个个城市的盛衰之变,一个个城市的躁动与激情,一个个城市的风物淳美与人文精彩,一个个城市的悲欢离合,一个个城市的内动力发掘与外开拓展望,一个个城市的往事与沉思,一个个城市的魅惑和绝世风华……
从长安到罗马和从杭州湾到地中海是卷帙浩繁的“丝路百城传”丛书的框架结构。也是所有参与写作的中外作家和编辑们共同绘制的新丝路蓝图。《尚书·舜典》有“浚咨文明”之句,孔疏曰:“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易经·贲卦·彖辞》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文化乃“人文化成”而以文教化“圣人之教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丛书编纂与出版岂非正当其事,正当其时也!
读者朋友们,没有踏上丝路,你的家就是世界;踏上丝路,世界才是你的世界、你的家园……唯祈丛书阅读能助君踏上这样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旅程。
丝绸之路从远古走向未来,我们的努力也将永无休止。
戊戌谷雨前五日于松江放思楼
中文版序言:维尔纽斯在中国
龙年的最后几天,也就是欧洲战争爆发后的第二个冬天——1941年1月——向维尔纽斯的居民公开了一个包含几千人名字的解密名单,维尔纽斯是那时新成立的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名单上的人(相当多都是维尔纽斯的当地人或长期居民)被苏联当局单独挑出,要求他们立即出国。表面上看,这份清单提供了通过苏联的安全通道。在这个问题上,从根本上说,很少有人能够公开讨论这件事,离开苏联而不被指责为叛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尽管如此,那仍是政治不确定和备战的时期,这让该市居民反复揣测每一条来自官方的消息。城里的每个人都明白,在名单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是件喜忧参半的事,因为它提供了飞往未知的航班。这份名单显然是苏联限制移民规定的例外,但看起来仍像是张将决定人命运的法院传票。名单上的人及其直系亲属被要求立即离开这个国家,并且他们明白没有机会能再回来了。无论如何,大多数人都知道,与其留在立陶宛期待更好的结果,不如离开这里。
战争包围了这个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前的两年,名单上的许多人已经变成了无国籍人士。名单上的大多数人都是波兰公民,这是由德国与苏联瓜分波兰的政治变化所造成的,他们发现自己成了自己家乡的难民。事实上,维尔纽斯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城市。在一年的时间内被不同军队占领了三次,正式的地名也被更改。战前,维尔纽斯使用其波兰语地名——威尔诺(Wilno)。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诺曾是波兰的一个省会,具有优势地位的多数人口讲波兰语,犹太人也是一支重要的少数族裔,他们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以上。据官方记载,这座城市于1939年秋改称维尔纽斯,经过短暂的苏联时期后,该市被移交给了立陶宛政府。尽管发生了民族和意识形态上的变化,维尔纽斯大体上保留了战前波兰和犹太族裔混合的特征。这个城市的面积确实相对较小,经济欠发达,但却能展现出欧洲现代犹太人的精神。由于众多民族混居于此长达数个世纪,因此维尔纽斯曾是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地方,其犹太居民的母语是意第绪语,这是一种在西欧中世纪形成的日耳曼语的俗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意第绪语成为了解立陶宛和波兰犹太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关键因素,同时也为该市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故事线。这座城市以维尔纳(Vilna)的名字闻名于犹太传统文化世界,也被比喻为北方的耶路撒冷,一个神圣的、传说中的地方,在那里,正如一位当地诗人所写,每块石头上都要求写意第绪语字母。
到了1940年的夏天,维尔纽斯——一个人口不超过20万的城市——已经接收了数千名难民,其中大多数是与立陶宛有家庭联系的波兰犹太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逃离了德国和波兰,来到这个波兰犹太人的城市,无论在语言还是民族上这都不是个陌生的城市。事实上,许多新来的人找到了家人、朋友和熟人,并与他们住在一起。然而,作为难民,他们不断遭到驱逐的威胁,因为立陶宛政府和苏联都没有让他们在此居留。实际上,虽然他们对维尔纽斯并不陌生,但他们发现自己处在被怀疑的阴影之下,用一位难民的话来说,他们被迫从一个国家游荡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边境到另一个边境去寻求栖身之所。诺贝尔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是本地人,他是一位来自波兰的美国裔立陶宛诗人,他描述维尔纽斯当时的状况就像生活在焦躁的巴别塔中,人们讨论着各种逃亡路线和异想天开的逃离方案,但要实现这些计划却无从下手。许多犹太难民甚至本地的一些居民琢磨着到远方去,如去美洲,或者去英国控制的巴勒斯坦。正如当地居民所记得的那样,所有寻求离开欧洲的人都必须记住地图集和地球仪,并且要博学多识以便制定最复杂的逃亡路线。事实上,维尔纽斯连同立陶宛都像是一块下沉中的浮冰,所有通往欧洲的路线都被切断了,整座城变成了一个牢笼。到了1941年的冬天,据被列入维尔纽斯名单的人中的一位回忆,离开这儿的唯一途径是借道俄罗斯,但是持波兰公民身份的犹太难民获得苏联过境签证的机会却十分渺茫。当然,即使难民能够安全地离开俄罗斯,他们仍然需要来自那些到达巴勒斯坦或美国等必经国家的签证。逃亡似乎太复杂了,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维尔纽斯名单是根据拿到当时驻立陶宛的日本领事杉原千畝(Chiune Sugihara)所颁发的日本过境签证的人员而编制的。签证是货真价实的,但缺乏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因为它们尚未得到东京政府的授权。理论上讲,这些签证只能发给那些已经获准进入第三国的人。因此,矛盾的是,虽然日本签证允许通过日本,但并不一定允许进入别国。大约仍有一半持有日本签证的人无处可去。最后,杉原千畝决定再赌一把,让难民有机会能安全地通过欧洲。苏联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日本所发的过境签证,前提是如果日本拒绝入境,任何人都不允许返回立陶宛。它还迫使难民接受奢侈度假者的角色。包括儿童在内的每个难民都被迫从苏联旅行社(Intourist)用硬通货购买从立陶宛铁路到太平洋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等火车票,以及昂贵的全包莫斯科数日游套餐。对许多人来说,穿越俄罗斯和西伯利亚的休闲旅行费用高得令人望而却步。由于无法为这次旅行筹集资金,他们不得不留在维尔纽斯。
从波罗的海到日本海岸,几乎穿越整个欧亚大陆,这让人想起了传说中的丝绸之路。然而,难民却寻求在远东以外土地上的安全,因为战火已经烧到了这里。立陶宛很少有人信任苏联人,在许多人看来,他们的头等舱游览很可能并不尽如人意。西伯利亚庞大的监狱系统是众所周知的流放之所;因此,旅行者最担心的问题是被卡在跨西伯利亚铁路的太平洋终点站上。离开维尔纽斯就意味着是否要寄希望于一个遥远的、几乎无法想象的、陌生的地方。幸好,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乘客刚一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便可乘坐轮船安抵日本,他们被允许暂时留在神户。
许多人能够在几周之内继续自己的行程并离开日本,但有超过1000名没有其他国家签证的人被安置到了旅客收容所。到目前为止,他们仅作为过境旅客抵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