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破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这是一部近三十年人生经历的自传,是一次坦诚面对自己的剖心之旅。
作者:张芳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6260
ISBN:978720311243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2791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散文随笔
引言
我不清楚
我本生而为我
余生只为探寻?
抑或
我与我之间
存在许多孤岛
要靠这
拼命的
玩着花样的
经历与感受
使之丰满?
流星是什么
梦是什么
是愿望
是心灵的感触
也许流星是一滴滴的泪水
载着一份份的愿望
飞向梦实现的地方
让风带回等待的硕果
带回那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厌学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东北农村,我算上学比较早的,但由于厌学,导致我上了两年幼儿班和两年一年级。所以,当我再一次走进一年级教室的时候,已经比新来的同学大了一岁。前三年的学校生活,对我来说,只能用狼狈不堪、断断续续形容,并且也由于这三年厌学的经历,被家人和村里人扣上了一个“难养的孩子”的帽子。
厌学的那几年,确实累坏了家人。只要把我送到学校,他们前脚刚走,我就哭着往回跑,刚跑到家,又会被他们拽着送回学校。严重时,一天要送个四五次都不止。家人和我也在这一跑一送,一哭一闹之中,受尽了嘲笑。
起初我对学校这个地方是抱有美好幻想的。可是四岁那年三月初的一个早晨,还没来得及等我感受一下上学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这幻想就瞬间破灭了。
那天,我人生中第一次背上了书包,坐在父亲骑的自行车的大梁上。回想那个第一次上学路上的清晨,我想,我应该是仰着头的,是满怀期待的。那一路,我仿佛只看到了三样东西:一望无际的白雪,还有那倾泻在雪地上反射出的银光闪闪又温暖的光,以及父亲那被微风吹起的头发,这三样交织在一起,一颤一颤。
我不记得父亲是什么时候离开学校的,只记得进教室的时候他已经不在我身边了,亲戚家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带我进了教室。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黑板和讲台,还有一屋子叽叽喳喳的孩子。我承认我有点害怕了,因为我从没见过这么多陌生人同时坐在一个屋子里,并且从我进屋开始,他们的目光就都投向了我。姐姐把我领到了靠窗那一列第三四排的位置,让我跟两个不认识的同学先挤一挤,坐下来等老师。当时的椅子还都是长条的那种,用木板钉的,很窄的一溜。我忐忑地坐下了,一动也不敢动,时不时能感觉到有同学在看我,好像还能听见他们在小声议论说认识我,知道我家是哪个队的。其实我好像并不太认识他们,我也不清楚他们是不是真的认识我,可能他们只是觉得说认识一个新来的学生会让他们变得很有面子吧。不过,那时候我还不太懂这些,只感觉周围的一切让我害怕。那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失去家人保护的恐惧和无助。
过了一会,上课铃声响了,进来了一位圆脸微胖扎个马尾二十来岁的女孩,大家看到她瞬间安静了下来,我知道这就是姐姐让我等的老师了。我远远地看到她,刚进门就挥舞起讲桌上的长条木板,边用板子抽打讲桌,边从嘴里发出示威般的叫喊。当时的我肯定无法理解,那个年代,在我们那样的小村子里,一个素质不怎么高的只能教幼儿班的老师,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的方式可能真的就是这么的简单粗暴。一连串的画面过后,我想我已经从内心恐惧,升级到全身颤抖。
就在我身陷恐惧之中的时候,一位同学用谄媚般的语气跟老师说,来了个新同学,并用手指向了我。那一刻,我看到那个可怕的人看向了我,并且我还能回忆起她看到我之后费解的眼神,边朝我这边走,边不耐烦地说,这又不是升学季,咋还来个新学生呢?当时的我,从她的表情和话语中感觉到,这个可怕的人可能不太喜欢我。所以当她走到我的跟前问我叫什么的时候,我想我可能已经吓得快要晕倒了。我不清楚我的回答有没有声音,还是只是嘴角在动,第一次回答后,她说让我大声点,她听不清。后来我俩就这样反反复复,一问一答十多次,她依旧没有听清。最后,可怕的老师终于不耐烦了,说,你坐下吧!甩头走回了讲台。
那个画面过后的其他事情我全都忘了,放学跟谁回的家也记不起来了,不过好像那天之后,我整个学期都没有去过学校了。
这应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经历陌生环境,以及陌生的人带给我的恐惧和挫折感吧。这件事给我后面生活造成的影响延续至今,在陌生的环境,以及众多陌生人的情况下,我时常会不安,如果让我发言,我便会更加局促紧张,并且这些年为了缓解这种紧张和不安,我做了很多的努力。但其实,直到现在,这种内心挣扎的过程依然存在,只不过我学会了掩饰,所以看上去会好一些。在多年的挣扎和对自己的摸索中,我意识到它已经是存在于我本身的一种反应,熟悉环境后,这种感觉也会随之慢慢消失,消失过后便不太会影响我的融入或者做事情。与其他人相比,可能我看着会慢热一点,其实只是心里多了个过程而已。不过,当我正视它之后,这个过程反而变得越来越短,它不再对我造成困扰,我甚至觉得拥有它是一种财富。正是有了这个中间过程,得以留给了我一些时间去观察人心,也幸亏有了它,虽然让我永远都无法学会“能说会道”,但对于看见真实的世界,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
不过,从慢慢突破再到跟它和解的过程其实还挺漫长的。小时候的我肯定不太懂这是怎么回事,本能的恐惧感和不安使我在那个学期之后,便开始了人生中长达三年的厌学长跑。
那时候一到学校,无法看到家人便惶恐不安的我,用来对抗这恐惧的唯一办法就只有疯狂地哭或者往家跑。家人不太懂我内心的这种感受,并且在村里人笑话我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丢脸。大家都很纳闷,别的孩子都可以,为什么只有我不行呢。在所有人的不理解中,我成了一个特别的孩子,这个特别也被一个比较接地气的东北话代替,叫作“隔路”。
在东北“隔路”可不是个好的形容词,我讨厌这个带有贬低意味的词。我一步步逃离了那个村子,因为我坚信,我并不“隔路”。多年后,我才明白这仅仅是特别,并且是我需要特别珍视的特别。
奶奶去世
奶奶的去世,对于八岁的我来说很突然。从病发到离世,只经历了短短三天半的时间。在那之前,我认为死亡很遥远,遥远到永远都不会落到我和我家人的身边。
奶奶的病发是在除夕夜的早晨。六年前生过一次病,脑出血,被抢救了回来,不过,出院后留了病根,就是需要用拐棍拖起那不太好使的左半身。她第一次生病时我还小,没什么印象,所以我一直不觉得奶奶是个病人,从我有印象开始,她的形象就是一直拖着颤抖的左手,拄着个拐棍,走路一瘸一拐的。
从我记事开始大部分时间都是跟奶奶在一起,其实她是在哄我,但我以为她是我的玩伴。奶奶对于我来说,是第一位进入我意识里的朋友般的亲人。
那时候,其他大人都出去干活了,只有奶奶成了个只能哄孩子的“闲人”。只能哄孩子腿脚还不利索的人,会被一些亲人嫌弃成没用且碍事的废人。即使我知道她是我的“好朋友”,但我还是受到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不时会学着大人的模样欺负欺负她,来显示一下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奶奶脾气不太好,喜欢骂人。那时候她总是开着电视睡觉,我跟弟弟还有大伯家的妹妹只要看到她睡着了,电视还开着,就会偷偷溜进屋,瞬间把电视关掉,或者飞快地拧电视换台的按钮,咔咔咔拧几圈,听到电视里传出哗哗的雪花声音的瞬间,飞快地往外跑。随后我们几个蹲在窗外的墙根底下,开始等待这出戏的高潮。其实基本不用等,大部分时候是还没等我们跑出门去,骂声就已经传进了耳朵里。听到骂声的我们无比兴奋,不过为了强行以为这场恶作剧并没有被发现的完整性,我们还是会蹲在墙角,假装已经藏好,捂着嘴,憋着笑。
奶奶生病后的头两天,我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只是看到她在大伯家吃早饭的时候吐血了,吐血之后就被抬回了我们一起住的房子里。那几天来了好些人看奶奶,跟她说话唠嗑。奶奶的意识一直到去世的前一天都是很清楚的,所以看到还在正常交流的奶奶的我,以为只是吐血导致她眼睛睁不开,以及身体动不了了而已呢。
不过初二那天上午,三奶来看奶奶。三奶是奶奶的妯娌,两人坐在屋里说话,没说一会,三奶就从屋里跑出来了。我很好奇,就起身跟了出去,才出了门口,就看三奶捂着脸痛哭。我看到她在克制,克制自己的哭声不被传到屋里,那一刻,我从三奶的脸上感受到了对永别的无法挽留的绝望气息。
我知道奶奶就要死了,想跟她说话,但我却不敢了,从她犯病后躺在那里,我感觉她突然不是那个我成天欺负的奶奶了。从亲人们跟她的聊天中,我才意识到她应该是个受人尊敬的老人,我不敢跟奶奶说话,因为我为自己之前欺负奶奶的行为感到羞愧。不过我还是很想“赎罪”,我想到半年前,奶奶从外面回来,看我在大门口吃冰棍,问我在吃啥呢,我看到奶奶也很热,想跟她一起吃,纠结了几秒钟之后,还是没有舍得,随后就跑到别处去玩了。那天下午,我去小卖店买了两根最贵的冰棍,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赎罪的机会,我偷着给了母亲,让她喂给奶奶。我期盼着她能吃进去两口。晚上的时候,我看到冰棍在碗里都化成了水,我知道,我再也没有机会了。
我看着已经渐渐失去意识,呼吸时有时无的奶奶,偷偷地坐到她的身边,用手轻轻摸了几下她的头发,我在心里问着,奶奶啊,你会忘了我吗?
大年初三的上午十一点十五分,她永远地离开了。直到她永远地闭上眼,我都没有敢跟她说过一句话。
现在距离奶奶去世已经整整二十年,我以为岁月已经悄无声息地让我们彼此遗忘了。有一天,我站在北京地铁十三号线的车厢里,望着窗外向后退去的马路楼宇,我有些伤感。突然,脑海里闪现出一个画面,那是奶奶去世前两天,住在我家西院的老爷,也就是我爷爷的弟弟,他凑到奶奶的耳边,问奶奶,二嫂,你还想见见谁吗?奶奶的回答,让当时的我觉得她是在生气,她只回了一句,说,我谁都不想。奶奶的遗体送去火化的那天,家里空了下来,没什么人,我枕着奶奶的枕头,在她的炕上躺了好久,我疑问,奶奶你为什么谁都不想?
二十年间,家族中发生的一切,让我在那一瞬间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我穿越了二十载的岁月,读到了她的绝望,并在她“生气”的语气中,读出了,原来,那是她为受尽屈辱的后半生争取的最后一丝尊严。
转学
说到转学这件事,我想先从小学四年级那个即将结束的暑假说起。
在所有人的眼里,我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好像很多年,我也一直过分地以它为准绳要求自己。从小就背了这么个头衔,还真挺不容易。直到现在一想起这个词,出现在我脑海的画面,依然是无数双期待、嫉妒、得意、绝望交织在一起的眼神,像幽灵一般,在脑袋周围飘上飘下,绕来绕去。
这个暑假之前,不论是长假、大礼拜,还是每天放学,到家第一件事肯定就是先写作业,写完作业才出去玩。起初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都是我自愿的。回忆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跟天生的性格和偏好有一定关系,首先我可能不排斥学习,所以并没有觉得写作业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还有就是自己胆子小,心理素质不好,写不完作业就去玩,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为了能让自己玩的时候尽兴,自然而然就得先把作业写了。再后来,一不小心考试考得还行,就被架在了“品学兼优”的位置。我为什么会说一不小心呢,那个时候真的不清楚考试是怎么回事,只是认真地把这件事给做完了,一下子排了名次,才知道考试原来是这么回事。起初很开心,发现原来这么简单,就一下子跃升为班里的“上等人”,也可以一雪当年厌学带来的前耻,在家人和老师心中成了个哪哪都好的好孩子、好学生。为了对得起这从天而降的光环和名次,也为了不让自己和其他人失望,我加倍努力写作业,加倍努力学习,加倍努力中有了较劲儿和攀比,加倍努力做着跟原来同样的事儿,可心态上越来越觉得哪不对了,也越来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
四年级的暑假,我想我应该是对加倍努力这件事产生了反感,这反感体现在了不想写暑假作业的叛逆。玩了整个假期,竟然是到了开学前一天才动笔。那天,我从白天写到晚上,又从晚上写到了第二天清晨,看着飞快溜走的时间,再算着还没有完成的作业,我越写越害怕也越来越懊悔,后来是实在写不完了,也累得不行了,才在去学校前躺了俩小时。到班级后,大家开始交作业,我只能把写好的部分战战兢兢地交上去,还特意塞到了那一摞作业本的最下面。那是难熬的一天,手心一直冒汗,什么也听不下去,一直偷偷盯着作业本那个方向,心里祈祷着老师不要拿起我的作业本。我无比的恐慌,因为一旦被发现,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毁于一旦,不仅老师家人会失望,还会被同学嘲笑,用现在的话讲,再说得夸张一点,算是“人设崩塌”了。这种崩塌感是当时的我承受不来的,那天,恐惧、焦虑和悔不当初的情绪差点挤爆了我的脑袋。
庆幸,老师那天没有检查到我的作业,自己像是多活了一天。不过这种侥幸的开心,很快就被早晚要检查到我这里的焦虑给盖过去了。放学的一路上,我想着各种能逃过此劫的方式。祈祷学校快点来群小偷吧,赶紧进班级搞破坏把我们的作业都撕了(我这样想并非空穴来风,之前学校确实进过一次小偷,偷走了学校小卖店的零食,还撕了好多学生的书本,这些都是次要,最不可思议的是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