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永不眠:奢侈品行业观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时尚永不眠:奢侈品行业观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历时5年的内容沉淀,挖掘奢侈品行业台前幕后的商业故事
作者:卢曦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6199
ISBN:978730819746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9656
版次:1
所属分类:生活休闲-时尚美容
前言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还是个财经记者的我,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发呆。电脑屏幕上弹出来一条新闻:“丽娃(Riva)游艇来到中国。”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坐在背景音嗡嗡嗡嗡的星巴克里,试图回答一个被问过很多次的问题:你是什么时候决定研究奢侈品的?
也许那艘游艇就是一个开始?然而那篇关于游艇的文章被报社领导“毙”掉了,那时财经媒体嫌弃奢侈品是一个“小”行业,对谈奢侈品的文章,只有谈吃喝玩乐的副刊愿意给些版面。现在回头看,其实那时中国奢侈品市场已经步入青春期。北京、上海不用说,二线城市如杭州、南京最好的商场一楼,奢侈品也都受到了追捧,时尚杂志和奢侈品牌一起迎来了最美的时光,好得蜜里调油。
只不过奢侈品权力的核心在欧洲,那时大多数品牌如果觉得大中华区需要更多照应,就在香港设一个办公室,只有少数品牌表现出在中国扎根几十年的决心。在这片土地上,很少有人把“奢侈品”看作一个产业。
无知者无畏,决定从商业角度写奢侈品时,我还不知道美国有一家叫作《女装日报》(Women\'s Wear Daily)的媒体,已经这样做了100多年了。我不知道研究奢侈品有没有前途,这个选择并非基于理性分析,而是出于兴趣和一点点偶然。女人都喜欢美丽的衣服和华丽的珠宝,而作为一个年轻的财经记者,我正渐渐开启对商业的痴迷。
2013年,没有做任何长远规划的我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章,没想到,我的世界竟因此渐渐变得热闹起来。陌生人发来各种评论,我常常大笑,也曾气得想骂人。而这些年我写着写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经历了波折,又回到强劲增长的轨道。奢侈品世界的中心向中国转移了一点,我们发现,不知何时,这些奢侈品牌的中国区总部都已在上海的南京西路上扎堆了。
我将过去这些年的文章挑选整理成今天这本书,细述奢侈品牌、从业人员、市场变化……我选择的标准,无非是“一个好故事”。
卡塔尔王妃莫扎是手握多个高级定制品牌的资本大鳄。传承近200年的德国咖啡巨商莱曼(Reimann)家族的成员,低调得没有一张照片,是奢侈品世界里的匆匆过客。全球第一大奢侈品集团LVMH(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执着地坚持做“有多美就有多寂寞”的高级定制业务,为的是刺激香水业务疯狂赚钱。
我从茫茫人海、从故纸堆、从街头巷尾的采访中挖故事,我曾许多次怀疑自己是不是选了一个奇葩的行业来写,不过当我穿着运动鞋走在沈阳、西安的大街上,悄悄观察陌生城市的店铺、说着方言的客人,那种兴奋感是如此美妙。
华服与珠宝固然动人,但今天的我很明白,让人叹服的商业智慧,才是我的激情所在。我想邀请你进入这个有些冷门的世界,看表面的浮华与暗地的潮涌,看那些人和事交织在一起,被时间冲走。如果这里的故事能让你感受到些许乐趣,我就很满足了。
PartⅠ 台前 众生相
我们这些看客,不过是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公平的战场,让优秀的获得嘉奖,让老去的离开罢了。
一个奢侈品店员的10年
Sunny的店员生涯起步于ESPRIT(思捷)[1],他至今仍然记得自己20岁时在步行街的岁月。年轻的女孩子穿上鲜艳的T恤衫,站上凳子,从早到晚拍手,哑着嗓子叫喊“买一送一”。中午是商场最嘈杂的时候,店员们分批从各种品牌的门店走进餐厅,他们交友、聊天,形成一个活跃的圈子。
餐厅也是“挖人”的地方。店长们暗暗瞄准素质不错的年轻人,主动凑上前,劝说他们来自己的店里干。想换工作的店员们也会特意在餐厅里放出消息。长得越漂亮、对人越客气的店员,被挖得越频繁。手表店喜欢挖卖化妆品的女孩子,一楼的店长会去挖二楼、三楼的店员,招人就靠店长在圈子里的人脉,并不容易。
Sunny就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很快从ESPRIT跳槽到了VER⁃SACE(范思哲)[2],上班的地方,也挪到了上海名店街——南京西路。
“有的人可能三天都撑不下来,就想跑。”在VERSACE的三年,Sunny累得半死。但他觉得,是VERSACE给了他奢侈品启蒙教育。培训复杂又细致,要理解产品的卖点,熟知品牌的历史。顾客一开腔,就要会接话。顾客是内向还是外向、有主见还是没主见,要犀利地判断出来。还要不断给VIP顾客打电话嘘寒问暖:“上次买的衣服满意吗?家人朋友怎么说?”
一天下午,一位老顾客走进店里,情绪低落。Sunny索性陪他漫无边际地聊了一小时,对方什么也没买就离开了。后来有一次,眼看销售指标完不成,Sunny就直接打电话向那位顾客求助,对方竟真的一口气买了五万多元的衣服。
Sunny渐渐厌倦了烦琐的销售、客户维护、产品质量检验和柜台布置。他有些焦躁地不断跳槽,身上穿的制服越来越考究、越来越贵。
“有命赚钱,没命花。”被问起在GUCCI(古驰)[3]、PRADA(普拉达)[4]这类一线品牌工作的感受时,Sunny如此回答。每人每天的目标销售额是5万~6万元,累到不行了就到洗手间猛抽两口烟,再鼓足勇气,一头扎进店里“搏命”。心里是惶惶不安的,午饭就不吃了,万一碰巧有客人进来呢?Sunny有一次和一个同行吃饭,那个年轻的男孩子手机不离手,一边吃饭一边跟VIP“大财主”们打电话,满面笑容,语调轻松愉快,把客人哄得十分开心。放下电话,就脸色大变,陷入焦虑中。
诱惑也是巨大的,一个店员如果当月的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就能拿到1.7%的高额提成,加上底薪,就能拿到2万元;完成80%的任务,提成比例就变成了1.4%~1.5%;完成60%,提0.85%——这是底线,低于这一数据,就只能拿底薪了。
一般的奢侈品门店一共只有十几个店员,除了店长、副店长,平时店里保持有4个店员的状态。如果增加店员,销量并不会上去,但分到每个人头上的钱就变少了。PRADA南京西路旗舰店是个明星店,2011年的时候每月销售额达1800万~2500万元,但始终保持着十几个店员的规模。店员的月收入1.4万~2万元不等,远远超过了业内平均水平。然而,在南京西路工作几年甚至只有几个月之后,有些店员就到了崩溃边缘。有人宁愿转到黄浦区外滩一带,在生意相对清淡、压力较小,但薪水也很少的品牌冷门门店工作。只有极少数人披荆斩棘,冲到店长乃至区域经理的位置。
Sunny去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以下简称LV)[5]面试过,与面试官相谈甚欢。他满以为以自己这样的经验和素质,应该问题不大。可是,直到那家新店开张,他才意识到刚满30岁的自己真的“老”了。那家店招募了一群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们青春逼人,每月4000~5000元的底薪,年终还有1万~2万元的分红,应届生很满意。
“国外有酒店管理、时尚服务方面的技术学校。但在中国,品牌不在乎店员学的是什么专业,只要长相漂亮、性格活泼、身体好。他们年轻、好管理。”Sunny说,一线品牌每年都会招收一大批应届生,也会招一些像他这样有其他品牌工作经验的店员,但工作经验似乎不那么重要。
老员工脾气大、没激情是不被喜欢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一定年限后,公司就要和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目前行业里的潜规则是,各家品牌的门店唯恐成为员工的“养老院”,不怕高频率的员工换血,怕的是门店里的员工越来越懒。有些品牌的区域经理或店长会想方设法让老员工主动离开。
Sunny说,在欧洲,一些白发苍苍的店员仍然面带微笑地站在店里,“终身雇佣”几乎成为惯例。在同一个品牌甚至同一家店工作几十年之后,店员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理解时尚,对品牌的历史和细节了如指掌,也能更准确地把握顾客的心理。他们能提供有智慧的服务,而不仅仅拥有一张青春的面孔。在欧洲工会的强压下,店员每年享有漫长的假期,每天还要喝上几小时的下午茶。但是,当品牌越来越多地依赖中国游客、中国市场,欧洲式的惬意雇佣也许会面临另一种危机。
一个奢侈品大客户经理的10年
Winona个高人美,毕业于一所不错的大学,因为兴趣进了这一行,辗转在好几家奢侈品牌门店工作过。简单点说,她卖的东西越来越贵,工作的楼层也越来越低。她自己穿得很考究,不论设计还是配色都很大胆、体面,搭配段位高。但她坦白说,自己其实没多少积蓄,这是由种种原因造成的,不全怪市场不景气。
她盘点了自己工作过的商场一楼的那些品牌。她对某个法国品牌赞不绝口,她在那里完成了奢侈品的启蒙。她也回忆说,在其中一个珠宝品牌,她只干了三四个月,直到今天她对这个品牌依然非常不屑,那家公司的“不专业”超出她的想象。“VIP来了,竟然让我冲速溶咖啡给人家。”说到这里,她皱起眉头。
在我看来,Winona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人,她对奢侈品的爱,一点也不比疯狂歌迷对摇滚乐手的爱逊色。她希望品牌不要唯利是图,选择那些短期行为,而是要真正尊重顾客。而她自己愿意慢慢给顾客讲品牌的故事,让对方懂得产品的妙处,而不是冲着牌子就稀里糊涂刷卡。她还痛恨每个月按着计算器算销售业绩、提成的那种冰冷的工作方式——这种心态显然不利于她自己赚更多的钱。
慢慢地,她从卖包进入卖腕表、珠宝的阶段,那些很贵很贵的珠宝,销售方式是超出工薪阶层想象的。当然也有人很随意地走进店铺,刷卡、买表,但那种几十万元一件的宝贝,很大一部分是在私密的状态下,其乐融融地卖出的。
在市场好的年代,Winona眼里那些“不专业”的销售赚到了不少钱。他们会对“大金主”甜言蜜语,没有底线地奉承对方,有的销售会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跪在地上为客人服务,甚至有漂亮女孩多少利用了一点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来达成交易。还真的有一些客人只是需要那些夸张的尊重、崇拜、宠爱,他们对产品本身懂得多少也很难说。
Winona难忘的是,她曾遇到一位偶然到店、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士。她和对方聊了三小时,都是在讲产品,讲品牌的历史、技术和文化。这位中年男士什么也没买就离开了,第二天他竟然又来了,二话不说从她手里买走了店里一只很贵、很罕见的表,两人惺惺相惜。这种成就感,对Winona来说很重要。
后来,Winona进了一个大品牌,虽然她认为这个品牌的公司氛围是同行中最压抑的,但没办法,她就是爱这个牌子。这个品牌有少量腕表,但Winona做的主要是高级珠宝。那时她已经比较少在店铺里待着了,她的目标是进攻那些超级富豪们。
珠宝腕表品牌通常会举办一些私密的晚宴,邀请熟悉的老客户出席。在极尽考究的一道道餐点上完之后,客人们就会买单——可以说,只要她们答应来参加晚宴,通常都会心照不宣地买上几件,或多或少。“在经济特别差的时候,也有一些客人虽然来参加晚宴,但买得很少。”
客人与品牌之间有着多年的友谊,虽然本质上是买卖,但也不能否认,彼此之间是非常信任的。年景不好的时候,有的客人甚至仅仅是为了支持在品牌工作的朋友,就出手买几件自己计划外的珠宝。
她还见过一些品牌的死忠粉丝,他们痴迷于产品,一来就做决定、刷卡,有时甚至都没怎么吃品牌精心准备的晚宴就走了。这种品牌每年销售的数量很少,品牌在中国的团队也不大。对于晚宴,团队一大半成员都会投入筹备;中国区总裁亲自到场,有时候,客人买表就是看他或她的面子。出现在这种场合的人,非富即贵,不会有闲杂人等混进去。
Winona刚到这个大品牌的时候,拿到了一份集团里与该品牌关系最密切的姊妹品牌的VIP名单。其实这份名单的变动已经很大了,而且姊妹品牌的单价要比她服务的品牌低很多,但她依然需要一一摸清名单上还有哪些人有可能买珠宝。她首先筛选出过去几年消费最频繁、金额最大的一小半人,然后一一与他们联系。“有的丈夫被‘双规’了,有的出家了。”Winona傻眼了。这几年,中国硬奢品的真正玩家,不少都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最后Winona还是找到了一些目标,她开始与那些人接触,嘘寒问暖,一点一点进入他们的生活。
如果你看过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你或许记得,吴秀波饰演的房产经纪人为了卖一套房子,是怎样讨得一对年迈夫妇的欢心的。客户一开始就知道他的来意,也保持着戒心,而他非常有耐心地与自己的“猎物”周旋。他送爷爷去医院,为奶奶补办期待已久的婚礼,以一副毫无企图的样子进入对方的生活,抓住一切机会,让对方感激、感动。直到时机成熟,发动关键一击。当你要卖一件非常非常贵的东西,你确实需要和客户相处很长时间。这本质上虽然是冷冰冰的交易,但如果你做成了生意又收获了情感,谁又有资格批评你工于心计呢?
Winona会在手机里标记重要客人的生日,提前准备好鲜花和礼物。送过去的时间也不能随便。这些客人的生日派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