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正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太极拳正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以简体文字对照,希望为读者消除阅读障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拳理拳法的理解上,使拳艺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杜元化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6077
ISBN:978757140565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4249
版次:1
所属分类:生活休闲-运动健身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太极拳正宗/杜元化著;王海洲点校.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3
(武学名家典籍丛书)
ISBN 978-7-5714-0565-6
Ⅰ. ①太… Ⅱ. ①杜… ②王… Ⅲ. ①太极拳—基本知识 Ⅳ. ①G852.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56681号
太极拳正宗
作 者:杜元化
点校者:王海洲
策划编辑:王跃平
责任编辑:苑博洋
责任校对:贾 荣
责任印制:张 良
封面设计:张永文
版式设计:王跃平
出版人:曾庆宇
出版发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社 址:北京西直门南大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35
电话传真:0086-10-66135495(总编室)
0086-10-66113227(发行部) 0086-10-66161952(发行部传真)
电子信箱:bjkj@bjkjpress.com
网 址:www.bkydw.cn
经 销:新华书店
印 刷:保定市中画美凯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787mm×1092mm 1/16
字 数:163千字
印 张:21
插 页:4
版 次:2020年3月第1版
印 次:2020年3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714-0565-6 / G·2961
京科版图书,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京科版图书,印装差错,负责退换。
出版人语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合了传统文化中哲学、天文、地理、兵法、中医、心理等学科精髓,它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独到阐释,它的技击方法和养生理念,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
随着学术界对中华武学的日益重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应国内外研究者对武学典籍的迫切需求,于2015年组建了“人文·武术图书事业部”,该部成立伊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编纂出版“武学名家典籍丛书”。
入选本套丛书的作者,基本界定为民国以降的武术技击家、武术理论家及武术活动家,而之所以会有这个界定,是因为此时期的武术,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时期,中西文化日渐交流与融合,传统武术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深刻干预了近现代中国武术的走向。
这一时期,在各自领域“独成一家”的许多武术人,之所以被称为“名人”,是因为他们的武学思想及实践,对当时及现世武术的影响深远,甚至成为近一百年来武学研究者辨识方向的坐标。这些人的“名”,名在有武术的真才实学,名在对后世武术传承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各种武学著作堪称“名著”,是中华传统武学文化极其珍贵的经典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民国时期的太极拳著作,在整个太极拳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的太极拳著作,正处在从传统的手抄本形式向现代出版形式完成过渡的时期;同时也是传统太极拳向现代太极拳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太极拳著作,不仅忠实地记载了太极拳的衍变和最终定型,还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太极拳技术和理论体系。“武学名家典籍丛书”收录了著名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代武学大家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拳意述真》,武学教育家陈微明先生的《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武术活动家许禹生先生的《太极拳势图解》《陈式太极拳第五路·少林十二式》,董英杰先生的《太极拳释义》,以及《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正宗》为赵堡太极拳第九代宗师杜元化所著,包括赵堡太极拳的源流、理论、练法、架式以及有关秘诀,是第一部全面反映赵堡太极拳拳理拳法的重要典籍,对于太极拳习练者以及武术历史研究者都具有丰富的价值。
这些著作及其作者,在当时就已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时隔近百年之后,它们对于现阶段的拳学研究依然具有指导作用,依然被太极拳研究者、爱好者奉为宗师,奉为经典。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研究,是我们今天深入认识传统武学价值,更好地传承、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丛书由国内外著名专家或原书作者的传人以规范的体例进行了简体化、点校和导读,尊重大师原作,力求经得起广大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再现经典。
为了减少读者的阅读困难,我们对简体部分进行了如下处理:原书中明显的讹误及衍倒之处,我们采用径改的方式,不再出注,尽量使读者阅读顺畅;原书中有少量缺字现象,可根据前后文补上的,我们即直接补上,不再出注,不能补充的以表示。
“武学名家典籍丛书”,将是一个展现名家、研究名家的平台,我们希望,随着本丛书的陆续出版,中国近现代武术的整体面貌,会逐渐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的面前;我们更希望,每一位读者,把您心仪的武术家推荐给我们,把您知道的武学典籍介绍给我们,把您研读诠释这些武术家及其武学典籍的心得体会告诉我们。我们相信,“武学名家典籍丛书”这个平台,在广大武学爱好者、研究者和我们这些出版人的共同努力下,会越办越好。
导读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在河南省温县赵堡村内流传了四百余年的以地名命名的古老拳种。由于自古就有“拳不出村”的门规,赵堡太极拳到了20世纪30年代仍然鲜为人知,就连当时的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先生都认为赵堡太极拳“湮没弗彰”。20世纪30年代,郑伯英、郑悟清、侯春秀等先师因避战乱迁居陕西西安等地,并扎根大西北传授赵堡太极拳。改革开放以后,赵堡村为弘扬赵堡太极拳,成立了赵堡太极拳总会,鼓励老拳师们走出赵堡,奔赴大江南北,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和传授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从此大放光彩,不但得到中国武术协会的认可,还被正式列为中国六大传统太极拳之一。1996年,时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的张耀庭先生题词称赵堡太极拳“渊源有序,拳理明晰”,对赵堡太极拳这一优秀拳种给予充分肯定。
一、赵堡太极拳及其传承与发展
既然赵堡太极拳是以地名命名,那么首先来看看赵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太极拳是怎样传入赵堡村,赵堡太极拳又是怎样在村内秘传了四百余年。
据现存赵堡村村委会大院内的村碑中记载:
赵堡,温县之重镇。春秋时期,晋昭公封大卿赵公食邑于温,于温东十五里许挖地筑堡而居,故称赵堡。迄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
古赵堡东西长三里,南北二里半,周长九里十三步。护城墙高二丈四尺,底宽三丈八尺,望瀛、向离、瞻华、法坎四座城门巍然屹立。护城河宽三丈,深丈许,沿青峰岭至赵堡九条路沟曲折蜿蜒,乃形成九龙朝凤之势。堡南三官庙为凤头,中心关帝庙为凤腹,北面孙真庙为凤尾,东祖师庙、西三清庙为凤翅。另有名胜古迹多处:铁三官、杨裹槐、金银二冢凤凰台、没梁庙、舍身台、七十二台阶至顶,穿庙有三十二柱、六人合围唐古槐,魁星阁上贴状元。永安寺(即南大寺)占地五百四十亩,老君庙青牛栩栩如生,南紫阁双鸽巧夺天工,南观之翩翩起舞,北视之头下脚上如倒悬。先人智巧,可叹古建筑群在公元一九二三年至一九六八年渐毁,其雄姿胜景,无从观瞻。
赵堡北依太行山,南傍黄河,山荫河育,人勤土沃。自古以来耕作精细,农艺先进,汲水浇地,旱涝保收,大河南北,堪称翘楚。
赵堡古来即居南北之要津,如今更是东西通衢,车水马龙,百业兴旺。现有人口近万,姓氏一百单二,为一般村镇所罕见。真可谓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人才辈出,誉满华夏。
正是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孕育出了优秀的赵堡太极拳。在明万历年间,蒋发将太极拳传入赵堡村,由此,赵堡太极拳尊张三丰为祖师,奉蒋发为先师。
第九代宗师杜元化先生在其所著《太极拳正宗》一书中写道:“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世居小留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桢(即王宗岳)。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蒋发先师学完拳艺回到赵堡后,严格按照师父的嘱托,开始择徒授拳。从此,太极拳便在赵堡村内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关于蒋发先师拜师学艺,在赵堡村内一直流传着一个历代口耳相传的传奇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在赵堡镇小留村(现在这个村的名字叫小刘村)有一个名叫蒋发的人,他生于万历二年,是个十分热爱武术的青年。一天,山西人王宗岳和郑州的一位客商从山西过黄河到郑州经商,前往黄河汜水渡口时路经赵堡小留村,并在小留村东的一棵大柏树下歇脚。他们看见有一群青年在练拳,随行的客商问王宗岳:“你看这群练拳的青年哪一个根底好一些?”王宗岳说:“那个穿紫衣布衫的人还可以,如果有好老师指点的话,可能会练出高功夫来。”说完他们两人就起程了。这些话被旁边一个逗小孩玩的老太婆听到了,她把王宗岳和客商的话告诉了蒋发,就是王宗岳说的那个穿紫衣布衫的人。蒋发听了,二话不说,抄小路就去追赶王宗岳,抢过王宗岳肩上的钱搭背在自己身上,送王宗岳到汜水渡口。蒋发跪在地上,要求王宗岳收他为徒。王宗岳开始说:“我不会武,你找别人吧。”蒋发就长跪不起。客商见了这种情景,说:“王先生,您就收下这个徒弟吧。”王宗岳说:“这样吧,今年冬至时,你再到这里等我。”王宗岳说完就上了渡船。当王宗岳和客商从郑州回山西又到汜水渡口时,已是大雪纷飞的冬天。由于雪大天黑,王宗岳就在河边客店投宿。客商对王宗岳说:“你收的小徒弟不是说冬至到渡口来接你吗?”王宗岳说:“也许那孩子早已忘了。这样的大雪天他会来?”他们的话被店家听到了,店家说:“今天,我在这里远远地看到一个青年人在对岸牵着一头毛驴,站了一天,可能是等你们的吧。”
第二天,蒋发在渡口北岸将王宗岳接到自己家中。在路上,王宗岳看见麦地里有个牛犊在啃青,就对客商说:“这样的小牛肉最鲜美。”在蒋发家,王宗岳对蒋发的母亲说他要把蒋发带到山西老家,教他武艺。吃饭时,蒋发端上一瓦盆牛肉,王宗岳吃起来赞不绝口。蒋发说:“您在路上看见的那头小牛是我家的,我已经将它杀了。”王宗岳听了十分感动,也自感失言。
蒋发在王宗岳家学拳七年,他敬师如父,深得王宗岳的喜爱,王宗岳传授给他太极拳和各种功法要诀。王宗岳只有一个女儿,因他经常外出,蒋发长时间与王宗岳的女儿,也就是他的师姐一起练拳,很多动作都是模仿师姐的。因此,在赵堡镇,也有人说赵堡太极拳是“大姑娘拳”。在拳谱中,也有一些与女性有关的招式,如“玉女穿梭”“单摆莲”“双摆莲”“束手解带”等。
赵堡太极拳自蒋发先师传入以来,四百多年间名家辈出。他们艺德双修,既发展拳术广播桃李,又惩奸除暴造福乡里,侠名远扬,世代受人敬仰。1723年,雍正皇帝亲书“乾坤正气”匾额,并敕令高悬于关帝庙楣,以期发扬光大。
赵堡太极拳的传承脉络略述如下。
蒋发首传邢喜怀。蒋发学成回乡后,与当地的拳师较艺,无人能敌,他的太极拳艺因此远近闻名。王宗岳在他离开山西时对他说,他所学的太极拳不可随便传授,但不是不传人。如果没得到可传的人就不传,如果得到可传的人一定要尽心尽力传授。如果得到可传的人却不传授,就如同绝了后代一样。如果能广泛传授更好。蒋发曾经应乡邻的邀请,外出教授太极拳,白天给别人当把式(长工),晚上教东家的一些子侄练太极拳。由于劳动一天很疲劳,他便教了一套起势面南、收势朝北的太极拳,这样,在学生练拳的时候,他便可以在南面多休息一会儿。蒋发的报酬是每年一担麦子,母亲在家做一些纺织品贴补家用。赵堡镇有一个繁华的集市,蒋发经常拿一些纺织品到集市上摆卖。镇上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孩子叫邢喜怀,十分仰慕蒋发的拳艺,千方百计地接近蒋发。每当蒋发摆卖时他就把蒋发的东西高价买入,过后低价卖出,并从各方面周到地照顾蒋发。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蒋发感到邢喜怀为人忠厚,在赵堡镇口碑很好。后来,邢喜怀亲自登门恳请蒋发到他家里教拳,并给他安排一个院落,雇了一个丫鬟伺候他的母亲,每年给三担小麦的报酬,而且蒋发不用干其他活,只专心练拳教拳。蒋发被邢喜怀的真诚感动,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还将王宗岳所传太极拳秘诀、论著等传给邢喜怀。邢喜怀技达神明,一生擅长的是太极春秋大刀,他所用的大刀刀头重30斤,刀柄是桑木做的。
邢喜怀再传张楚臣。张楚臣是山西人,他到赵堡后,开始是经营鲜菜铺,后来生意兴隆,就改为粮行。他品行端正,在赵堡镇备受尊敬。邢喜怀与他结识后,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邢喜怀将赵堡太极拳传授给他。
张楚臣传陈敬柏和王柏青。陈敬柏的家族从祖父陈文举开始在赵堡镇落户,父亲陈来朝出生在赵堡。陈敬柏名叫陈基,敬柏是他的字。张楚臣见陈敬柏人品端正、办事可靠,就收他为徒,传他赵堡太极拳。陈敬柏武功高强,广收门徒,将赵堡太极拳推到了鼎盛时期。据说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