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休闲 > 运动健身 > 会练会养得真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会练会养得真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会练会养得真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会练会养得真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打开每个习武者的练养兼得之门

作者:邵义会著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01

书籍编号:30616076

ISBN:978757140413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6735

版次:1

所属分类:生活休闲-运动健身

全书内容:

会练会养得真功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自序
参从梦觉痴心好 历尽艰难乐境多


我从1998年开始给杂志社写文章,至今已有二十年时间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断,每年都写几篇,先是写太极方面的,后来是形意拳方面的,也写了一些少林拳、八卦掌方面的。写的篇幅最多的还是形意拳方面的。


我最初是给《武林》写,《武林》停刊后,我又给《精武》写,可惜《精武》也停了。后来我主要给《武魂》《搏击》写,这样就结识了原《武魂》的副主编常学刚老师。以后十几年我们都是神交,没有见过面,一直到2012年春天我们在天津有关部门举办的“纪念中华武士会百年学术讨论会”上见了面。我之所以能坚持二十年不断给杂志社写关于武术方面的文章,跟常学刚老师的热情帮助和耐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在这里再次向常老师表示感谢。


我自幼喜欢武术,成年后更是痴迷此道,虽造诣不深,但我写的文章都是我多年学武、练武的真实感悟。有很多读者喜欢读我写的文章,这些年经常有读者来信、打电话,甚至还有人登门来访与我交流武术方面的问题。他们说我写的文章通俗易懂,写的东西实在,不故弄玄虚。这些都是激励我写下去的动力。


近几年也有不少读者向我求索我的文章集册,来信说他们多方收集我的武术文稿用于研究和收藏。最令我感动的是山东一位读者李某偕同原《精武》杂志社的一位主编不远千里驾车来我家走访。他对我说,十几年来他一直关注并收集保存我写的文章。


至此,我萌发了收集、整理自己多年来写过的文章的想法,为了满足热情关心我的读者的期望,我克服困难,把散乱的文稿尽快收集整理成册,以飨读者。


这次我收集整理了五十多篇文稿,并附一百多幅照片,有过去在杂志社发表过的,也有从没公开发表的,内容主要是形意拳和太极拳关于练功、心法、技法、养生健身等问题。其中关于形意拳方面的三十多篇文章,可以作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的拙作《张鸿庆传形意拳练用法释秘》一书的补充参考。由于年代较久,有些内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次重述,但由于每篇文章阐述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内容或有异同。因此,这些细节在这次整理中没有增删,利与弊还是让读者去品论吧。


这些文章虽然多是写武术方面的,但文中或多或少也穿插了些许我个人这些年学武练武的艰辛与快乐,是我从1967年到2018年半个世纪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的真实写照。今天回眸这些文稿和新老照片,真是感慨万千。这让我想起恩师马虹先生当年写给我的一幅名联“参从梦觉痴心好,历尽艰难乐境多”。


还是那句话,这些文章和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我半个多世纪来追梦、痴迷武术的所得。这次整理成集,奉献给读者,愿与大家共享。


邵义会
2018年4月

前言


武术是实在学问


对一般人来说,他们对武术及武术家的认识,主要来自武侠小说、报纸、杂志以及影视节目这些传播媒体。由于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中国武术,所以他们受这些媒体的影响极深。在相当多的现代人的想象中,武术是很神秘的东西,武术家应当是身怀绝技的英雄豪杰。这样一来,金庸小说中的令狐冲、乔峰、杨过与小龙女,郭靖与黄蓉以及洪七公等就成了他们心目中的武侠英雄。而演绎现代影视剧的武打明星,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自然也成了他们极其崇拜的功夫偶像。有人对飞檐走壁、点穴绝技、踏雪无痕、飞行术等传说中的神功绝技更是痴迷不已。一些年轻人不屑于脚踏实地的功夫,只想吃快餐,一心想学什么“一指神功”“降龙十八掌”“空劲气功”等虚无缥缈的功夫。


以上这些现象说明许多人对我们老祖先留下的民族瑰宝——武术文化还不是很了解。我们不否认金庸小说和李小龙等影视明星对中华武术在海内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说,他们所展示的那些“功夫”是艺术加工了的东西,代表不了真正的中华武术。


中华武术是古老华夏大地孕育的奇葩,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实用技击性、健身性和艺术观赏性。早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关于武术的记载,并称之为拳勇、手搏、角力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技击、相搏、手战、武艺、角抵等名称出现。此后至今几千年,中华武术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它既不像金庸先生武侠小说描述的那样神奇,也不像影视明星演绎的那样精彩花哨,而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认真学习和修炼。


百里难觅一人


说实话,喜欢武术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脚踏实地练武术的人并不多。我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什么玩具可以玩儿,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帮父母干活。由于大家庭里有长辈练武,很小的时候家长就让我和弟弟跟族里的叔叔、大爷们一起学。后来长辈们还请了宁河县的王庆福老师教我们。一开始师父教我们练少林拳,如燕青锤、三合炮、黑虎拳、掩手拳、十二趟弹腿、提拦枪、子龙群枪、夜行双刀、太极行剑等十几个拳械套路,王老师还教我和弟弟双刀进枪、双匕首进枪等对练套路。当时我们练得很起劲。有一天王老师对我们说:“练武是一件很苦的事,别看你们现在跟着我练得起劲,以后能坚持下来的,一百个人中有一个就不错了。”那时我年龄小,听了师父的话,也没在意。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他老人家当初说的话,还真让他老说中了。想一想,当初同门学艺的师兄弟坚持到现在的,还真是百里难觅一人呀!若说一生坚持习武,岂止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说是万里挑一也不过分。


前几年我在区工人文化宫练拳,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练拳三四个小时。那时的文化宫主任岳某是我的一位同门师兄,他见我如此痴迷练功,曾感慨地对我说:“现在像你这样练拳的人不多了,若论练武,不少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可真要让他练练那就完了,说起来都有两下子,不过是曾经练过而已。”


历来武术前辈对习武人坚持每日练功都非常重视。我的两位恩师都是坚持终身练武的典范。张兰普老师八岁开始习武,直到去世前几天还在坚持练功。记得20世纪70年代,张兰普老师在井下做矿工,工作非常艰苦,可他老人家每天下班后简单吃点饭就开始上山练拳。马虹老师坚持练功四十余年如一日,就是大年三十,也要先打完几遍拳才回家吃年饭,他老人家八十岁高龄时,仍然坚持每天打两遍拳,仍然打低架子。可以说坚持终生是练武人的养生之道,长寿秘诀。这里奉劝那些喜欢技击的习武之人,要重视平日的武功练习。这里讲的武功,不仅指用于散打技击的专门之学,还要坚持操练适合自己的武术套路功夫。从健身养生角度来讲,科学的武术套路锻炼,是练武人最好的养生之道。练武人平日里不能光想着搏杀,不要一天到晚老是想着找人交手较技。要知道没有强健的体魄,再好的武技也是派不上用场的。所以历来真正的武术大家不但善技击,更懂得养生长寿之道。


说起来也简单,练武人的长寿之道就是两个字。一个“练”,一个“养”。练是坚持锻炼,是得到功夫;“养”是保养,是守住功夫,这两个字好说不好做。就说练吧,少小练功,能够坚持到白发者谈何容易!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坎坷磨难。若没有嗜武如命的痴迷,没有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执着,大多数是半途而废。有一些人虽然几十年坚持习武,可是人到中年,极易产生懒惰之感,平时所谓练拳,已是说得多做得少了,这是最要命的。我的恩师马虹先生曾多次告诫我们:“你们要想健康长寿、善始善终,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好我们这两套拳(指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和陈式太极拳二路71式)。不要像有些人那样,一到五十岁就想当教师爷了。光教拳(自己)不练拳。这样下去,过不了几年,不出事(得病)那才怪呢!”


长期练武之人,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及精神状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一旦改变了这个规律,就会造成紊乱。这种紊乱会改变人的生活质量。一旦承受不了时,就会突发疾病。近现代历史上,武术界各门派都曾出现过武术家英年早逝的例子。他们的过早离去虽然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基本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晚年的习武生活失去了平衡。功练得少了,应酬多了,生活没规律了,烟酒无度。常言道:“清心寡欲益养生,功名利禄添烦恼。”练武之人要耐得住寂寞。说是人练拳,其实是拳练人。练武之人若利欲熏心,酒色财气放不下,过不了这一关,其武功必废。


练功须得法


另外,坚持练功不是瞎练,要科学地、规范地练。比如打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不能不分老幼强弱,一味地强调要拳走低式。对于初习者,一定要强调基本功(桩功、腰腿功等)的训练,有了一定基础再循序渐进地练习。就是对有一定基础的人,也要强调注意身体、情绪状况,精神好时多打低架子,以增大运动量。反之就要适当放高架子。再如,患了感冒或得了其他疾病,就要少练或不练拳,好好休息,先治好病再练拳。不要得了病还是照样练拳,那样反而不好,会加重病情。总之,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练拳肯定有益身心健康,但必须练之得法。练功不得法,有百害而无一益。切记!


再说说“养”,习武之人以练为养。“练”是练体、练心、练气,“养”是养精、养气、养神,以达到健康益寿之目的。过去老辈人常说的一句话是:会练也会养,功夫才能长。孟子讲:善养吾浩然之正气。孟子说的正气,就是我们练武人讲的内气,也是中医讲的中气、元气,道家的丹田气、先天气。拳论曰:“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说明古代拳家对炼精、养气、养神是相当重视的。俗话说“百病由心生”,要保持一种平常心。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更要做到清心寡欲,不为各种名利所动。要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练功夫。古语说得好:“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老年人应当看破、放下、随缘,一切顺其自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平和心态。十年练功,十年养气。养真气、义气、骨气,养浩然之正气。修心炼性,达到心态平衡方为真功夫。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练功养生经验、秘法,如形意拳、八卦掌等都是既养生又养老的优秀拳种,我们应该虚心地借鉴和吸收。


一个聪明的拳家,对一个同样的拳套,在不同的年龄段,一定要有不同的练法。不是改变这个拳套的结构和动作,而是在练习方法上根据个人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说,同样是打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青年人在练习时可以多增加发力点,多增加活步和跳跃动作练习,速度可以相对快一些,势子也要放低一些。而对于中老年练习者,架子可以相对高一些,动作轻柔缓慢一些,要少发力,以柔化为主(老年人打拳时可以记住一句话:悠着点)。总之练拳要因人、因时而定,不可一套拳一生都是一个打法,那是不科学的。


练养相济


最后,再强调一下会练会养的问题。打拳练功要懂得会练会养,不会练就不会养,不会练功难长,不会练就会伤,不会养也会伤。我的师爷褚广发先生生前说过:“形意拳不能瞎练,要按规矩练。练好了会多活几年,练不好会早死几年。”这话听起来糙,可理不糙。这些年我见过好多习武人,年轻时赛场上摘金夺银,风光无限,可是一过中年,未老先衰,别说打拳,连走路都晃荡了。更有的英年早逝,很是可惜。究其原因,会不会练,会不会养或者说方法正确与否是关键。


为了说明这个会练会养的问题,我在这里谈几点个人认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1)练拳要找一个固定的清静地方,避开闲人干扰。环境静了,心情自然容易静下来,心无杂念,心平气和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