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雷诺阿:人生的艰难与美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感觉雷诺阿:人生的艰难与美好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让雷诺阿不仅是个“名字”,传记+关键词+198幅正文配图+时间轴+BOX注释+年表的新形式!写给大家的360度艺术启蒙书。
作者:郑治桂,林韵丰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9-11-01
书籍编号:30615921
ISBN:978756993146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4088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艺术杂谈
序
郑治桂
关于艺术的赏析、阅读或者研究,无非是面对原作,感受形色之美的经验延伸。至于艺术品的文化意义,以至审美判断,在印刷复制佐助下的书写与阅读中,也存在着不可取代的经验——面对原作。这种真实的经验既滋养了阅读的趣味,也助长着想象的蔓延。关于绘画,关于文学,关于哲学,都在艺术的书写中各自寻找彼此的连结。所有的艺术书写,也无非是鼓舞读者借由文字与叙述,借由知识分享与感受抒发,燃起趋向艺术原作的热情。
繁简字体的转换,不仅是版本的差异,同时牵涉到美感文字的叙述,甚至是观察与表达模式的不同思维。举例而言,关于印象派的光影缤纷与时髦情调,不仅仅是文字对于画面的叙述或者造形与色彩的分析,更牵涉到19世纪法国美好年代的生活品味与都会情调。我很幸运地撷取我在巴黎与台北生活的经验,借着文字,传递我亲身体会的种种“现代生活”(la vie moderne)[1]的反映与写照,洋溢出跨越文化的魅力。
本套丛书从印象派名家入手,着重于莫奈、雷诺阿,甚至夏加尔、梵高与高更。他们以巴黎为舞台,辐射出美感与时代精神。距今超过150年的印象派,那诉诸悦目之美与感性的表现,即使通过一张小小的明信片,或是计算机屏幕的图文件,都能轻易地跨越时代的隔阂与文化的藩篱,传递出当时的生动气息。也正由于印象派脱离了沉重的历史、文学掌故门槛,与西方文化观点的屏障,成为诉诸造形与色彩魅力、洋溢现代精神的艺术风貌。
本丛书以两条路径“接近”艺术家:传记与作品。前半部的传记,叙述艺术家线性的生涯与发展;第二部分的10件经典选粹,聚焦于风格分析与围绕该作品主题的跨时空对照。传记与作品赏析的对照,交集互补。然而,作品的选件固然是依据画家创作的时间为主轴依序书写,却更是感性的鉴赏。10件作品的阅读顺序,读者可以依据兴致随机阅读。
此外,关于年代数字等信息的细节,则舍弃批注形式,采用box[2],补充正文数据;而本书的简要年表,则是编者细心测绘艺术家生命轴线的坐标。以上种种以图作为主的编辑思维,希望能提供新颖鲜活的艺术阅读经验。
2019元月于台北
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艺术是关于情感的,如果需要解释,
则称不上是艺术。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要成为一个艺术家,
你必须学会自然的法则。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注释】
[1] 150年前的印象派,实质上,就是巴黎“现代生活”(la vie moderne)的图像写照。
[2] “盒子”样式的独立注解,即书中的青蓝色部分。
PART 1 About Renoir 关于雷诺阿
1-1 陶瓷少年——艺术家养成之路
雷诺阿诞生于“欧洲景德镇”,少年时期在陶瓷工厂习艺的经历,让他的艺术与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充满美的工艺气息,造就了这位“幸福画家”的成长历程。
1841
雷诺阿出生。
1848
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共产主义宣言。拿破仑宣誓就职。
1865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废除奴隶制。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放与欧美通商。
1870
普法战争。巴黎发表共和制宣言。巴齐耶过世。
出生地──利摩日
1841年2月25日,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出生于法国中部利摩日(Limoges)的一个传统天主教工人阶级家庭。父亲雷纳·雷诺阿(Leonard Renoir)是收入微薄的裁缝师,母亲玛格丽特·梅荷雷(Marguerite Merlet)则是女装工人。雷诺阿在7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6,其中两位不幸早夭,雷诺阿与大哥皮埃尔·亨利(Pierre-Henri)、大姐玛莉·爱丽莎(Marie-Elisa)、二哥雷纳·维克托(LeonardVictoire)与小弟爱德蒙(Edmund-Victoire)一块儿长大。
欧洲的景德镇──利摩日
利摩日是法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始建于罗马时代的公元前12世纪,是法国典型的内陆城市。今日依然以从中古世纪保留下来的工艺技术,成为法国工艺精品制造中心,更是法国的瓷器重镇,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景德镇。
1768年,在利摩日附近的圣伊里耶伊拉佩尔什(SaintYrieix-la-Perche)发现了制作白瓷的原料──高岭土,高温烧制后,可制造出近似于有“白色金子”之称的中国瓷质地。利摩日的陶瓷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王公贵族特使前来订货,整个欧洲80%的皇家瓷器都印着“利摩日出品”的字号。
1845年,利摩日的国立陶瓷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Adrien-Dubouché)成立,除了收藏本地制造的陶瓷艺术品,更收集来自世界各地的陶器,含括史前陶罐、希腊罗马时代的古陶,到当代设计的名作。
而今日的利摩日不但是一座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安全性与居民幸福度长年皆在法国名列前茅。距离利摩日5至10分钟的车程即是大自然田野风光,而每年“国际景泰蓝展”也都在此举办,可说是名副其实的幸福城市。
1 雷诺阿/彩绘烛台/约1857 私人收藏
2 雷诺阿 摄于1861年
3 雷诺阿于1869年为父亲雷纳·雷诺阿所画的肖像
巴黎与卢浮宫
1844年,雷诺阿3岁时父亲举家迁往巴黎,他们在卢浮宫附近租了一间公寓。卢浮宫当时是国王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和皇后玛莉·艾蜜莉(Marie-Amélie)的宫殿,雷诺阿在广场上玩耍时,常常看到皇后行经附近,卢浮宫当时典藏了法国统治者收藏的各类精美艺术品与文物,雷诺阿因地利之便,加上他对艺术的喜好,有许多亲近大师们巨作的机会。
巴黎当时正值第二帝国时期(Second Empire),是新旧世界交替的时刻。身为裁缝师的雷诺阿的父亲,即代表着崇尚历史与传统的老巴黎,延续着小型手工业传统。雷诺阿在成长期间,渐渐接收到大量的现代化观念,巴黎处处充满着各类经济与技术起飞的氛围,这些新技术的发明也多少威胁到他父亲的手工事业。雷诺阿从小就展现出他对绘画的喜爱,裁缝师的父亲常常苦于找不到粉笔来打版,因为粉笔都被小雷诺阿拿来在裁缝铺里四处涂鸦。雷诺阿的父母也不以为意,反而对儿子的艺术天分感到骄傲。
陶瓷学徒
1854年,雷诺阿13岁时进入巴黎一家陶瓷工厂当学徒,学习瓷器彩绘,他在那里学会了上色与装饰的技巧。一开始雷诺阿只是帮忙用铅笔打稿或画些边缘的花草装饰,很快地,他的艺术天分让他晋升到可以直接在瓷盘、瓷碗、瓷瓶上彩绘,甚至画名人肖像。在此他学习到光影与颜色的使用,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好的工匠。老板觉得雷诺阿很有绘画的天分,还建议他的父母送他到晚间的艺术学校上课。他出众的天分让他变得很热门,甚至有外国传教士委托他帮忙画其他的室内装饰物和装饰用的扇子。这些技巧与表现,奠定了雷诺阿后来的画家之路。
陶瓷彩绘
陶瓷彩绘早在希腊时期即是一项成熟的工艺技术。但从20世纪初开始,它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家的另一块画布。高更尝试画陶,马蒂斯也在陶盘及磁砖上画花卉与裸女;夏加尔把自己喜欢的题材如人体、羊与鸟巧妙地绘制在陶瓷器上,而毕加索不仅画在现成的盘、瓶上,也利用拉坏及捏塑的技法做成人体造型或动物形状,并加以简单的线条彩绘,他甚至把窑场废弃的土片再加以拼贴创作;米罗更受托为巴黎教科文组织大厦创作“太阳之墙”和“月亮之墙”两件大型陶瓷壁画。
陶瓷画结合了二度与三度空间,让艺术家尽情的实验与发挥。这些20世纪初艺术家所创作的陶瓷画,虽然不是艺术的主流,却也直接影响了现代艺术。
夏加尔与毕加索(左)于陶瓷工厂作画
4 雷诺阿临摹作品局部/1860-1864
5 鲁本斯海伦·英尔曼和她的两个孩子 1637/油画/115×85cm/巴黎卢浮宫
习画之路
雷诺阿过人的天分,让他存了不少钱,但他不满于现状,并梦想要成为一位真正的画家。雷诺阿的大哥与姐夫查尔斯勒黑(Charles Leray)皆为雕刻匠,在家人的支持与鼓励下,他决定辞掉工作,开始认真学习艺术,追寻他的画家梦。他的弟弟爱德蒙回忆道:“当一天结束,雷诺阿会背着一个比自己大的画袋去参加免费的绘画课……在工人中,正好有一位老先生的兴趣是自制油画颜料,或许是因为很高兴能有一位学徒,他免费提供雷诺阿画布和颜料。”
从1860年开始,雷诺阿拿到卢浮宫的临摹证。他经常到卢浮宫模拟鲁本斯(Rubens)、布歇(Boucher)、华多(Watteau)和弗拉戈纳(Fragonard)等大师的真迹,借以练习绘画技巧。这段期间,他临摹了鲁本斯的《玛丽·德美蒂奇的加冕礼》(1860-1864)与《海伦·英尔曼和她的两个孩子》(1860-1864)。同时他也常去位于卢浮宫的皇家图书馆(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模拟蚀刻版画,学习大师的技法。
6 雷诺阿/安东尼伯母的旅馆/1866 油画/194×130cm 斯德哥尔摩国立美术馆
1861年,雷诺阿走上当时所有想成为画家的青年所循的传统道路,到法国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上课,开始两年的艺术学院生涯。学院教育一向崇古,课程的主要内容为素描、透视法、解剖学等古典绘画技法的练习。
格莱尔的影响
1861年雷诺阿除了到法国美术学院上课,也利用当工匠所积蓄的一小笔存款,开始在课余时间到知名瑞士籍的学院派画家查尔斯·格莱尔(Charles Gleyre)的画室学画。格莱尔所教导的是当时最流行的,也是最能被沙龙展所录取的古典画风。格莱尔以画石膏像、人体模特儿等传统的方式教导学生,但他却很“现代”地鼓励学生去室外画风景画。当时的雷诺阿没钱买画具,格莱尔大方地提供免费的教学,学生们只需分摊教室的租金与请模特儿的费用。
在美术馆学画──模拟大师名作
如果你曾到过欧美的博物馆参观,可能会看到许多画家在名画前,当场架起画架挥毫,这是许多博物馆所提供的现场模拟作画的服务。这类临摹,提供了有志向大师学习的大众练习的机会,能近距离地捕捉住大师的笔触与神韵。
模拟大师名作也是传统艺术教育重要的练习之一。除了要遵守博物馆的空间使用规定外,模拟名作的基本条件就是使用的画布尺寸不可与原作同,以防制造伪作之嫌。
在卢浮宫现场临摹名作图片/郑巧玟
法国美术学院
法国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自1816年建校,座落于巴黎的左岸,有着超过350年的历史。欧洲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即是在这接受美术教育,如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安格尔(Ingres)、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德加(Edgar Degas)等。法国美术学院为重要的古典风格摇篮,孕育出的美术学院派风格(Beaux-Arts style,或称美术风格、布杂风格),影响了当时的艺术与建筑形式。
格莱尔
格莱尔为瑞士籍艺术家,在里昂长大。从青年时期开始长年旅居巴黎,并在各地游历,跑遍意大利、希腊、埃及、奴比亚与叙利亚。他在1840年入选了沙龙展,一举成名,为新古典主义大师与教育家,门下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如莫奈、雷诺阿、西斯莱、惠斯勒等。
格莱尔/赫丘力士拜倒在欧姆菲勒脚下/1863
在格莱尔画室学画期间,雷诺阿认识了一群挚友: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弗雷德里克·巴齐耶(Frédéric Bazille)等人。他们正在摸索与找寻不同于沙龙的新绘画方式,这些年轻艺术家也就是后来成为印象派的先锋。
格莱尔在教学上注重画面的构图、光线与阴影的对话、象牙黑的运用等,这些对雷诺阿有着长远的影响。雷诺阿的一生,都遵从格莱尔的教导,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有秩序的构图,即使他后来不再运用象牙黑制造阴影,他还是习惯把象牙黑运用到画自然风景上。雷诺阿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格莱尔风格──学院写实主义,包含文学(通常是东方或古典题材)和历史场景,以及裸体画与肖像。
7 雷诺阿/船上舞会归来/1862 油画/50.8×61.6cm 私人收藏
由于当时作品不受官方沙龙青睐,雷诺阿的经济情况一直都很困窘,甚至得靠彩绘一些屏风、扇子维持三餐,还好他能以幽默感来支持自己对绘画的热情。
从画工到艺术家
从工艺转变到纯艺术形式,是雷诺阿一生的写照。即使他后期企图掩饰这一转变,并坚持他的一生应该被视为是一位“画家”或“画工”,并不是所谓的“艺术家”。然而当他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