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莫奈:光与生命的信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爱上莫奈:光与生命的信仰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十组关键词+182幅高清大图,完整呈现印象派大师莫奈86年的艺术与人生故事;从睡莲、卢昂大教堂、干草堆的光影中寻找艺术的慰藉;“小蒋勋”写给普通人的艺术入门书。
作者:郑治桂,郑丽卿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9-11-01
书籍编号:30615919
ISBN:978756993153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6748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艺术杂谈
序
郑治桂
关于艺术的赏析、阅读或者研究,无非是面对原作,感受形色之美的经验延伸。至于艺术品的文化意义,以至审美判断,在印刷复制佐助下的书写与阅读中,也存在着不可取代的经验——面对原作。这种真实的经验既滋养了阅读的趣味,也助长着想象的蔓延。关于绘画,关于文学,关于哲学,都在艺术的书写中各自寻找彼此的连结。所有的艺术书写,也无非是鼓舞读者借由文字与叙述,借由知识分享与感受抒发,燃起趋向艺术原作的热情。
繁简字体的转换,不仅是版本的差异,同时牵涉到美感文字的叙述,甚至是观察与表达模式的不同思维。举例而言,关于印象派的光影缤纷与时髦情调,不仅仅是文字对于画面的叙述或者造形与色彩的分析,更牵涉到19世纪法国美好年代的生活品味与都会情调。我很幸运地撷取我在巴黎与台北生活的经验,借着文字,传递我亲身体会的种种“现代生活”(la vie moderne)[1]的反映与写照,洋溢出跨越文化的魅力。
本套丛书从印象派名家入手,着重于莫奈、雷诺阿,甚至夏加尔、梵高与高更。他们以巴黎为舞台,辐射出美感与时代精神。距今超过150年的印象派,那诉诸悦目之美与感性的表现,即使通过一张小小的明信片,或是计算机屏幕的图文件,都能轻易地跨越时代的隔阂与文化的藩篱,传递出当时的生动气息。也正由于印象派脱离了沉重的历史、文学掌故门槛,与西方文化观点的屏障,成为诉诸造形与色彩魅力、洋溢现代精神的艺术风貌。
本丛书以两条路径“接近”艺术家:传记与作品。前半部的传记,叙述艺术家线性的生涯与发展;第二部分的10件经典选粹,聚焦于风格分析与围绕该作品主题的跨时空对照。传记与作品赏析的对照,交集互补。然而,作品的选件固然是依据画家创作的时间为主轴依序书写,却更是感性的鉴赏。10件作品的阅读顺序,读者可以依据兴致随机阅读。
此外,关于年代数字等信息的细节,则舍弃批注形式,采用box[2],补充正文数据;而本书的简要年表,则是编者细心测绘艺术家生命轴线的坐标。以上种种以图作为主的编辑思维,希望能提供新颖鲜活的艺术阅读经验。
2019元月于台北
[1]150年前的印象派,实质上,就是巴黎“现代生活”(la vie moderne) 的图像写照。
[2]“盒子”样式的独立注解,即书中的青蓝色部分。
真正的美无需理解,只要学会去
爱惜就已经足够了。
——克劳德·莫奈
PART 1
关于莫奈
1-1 少年莫奈——擅长讽刺漫画与布丹的启蒙
莫奈少年时已经在讽刺漫画中展现了他的绘画才,他在18岁时遇见布丹,两人成为好友,莫奈因此常随布丹到诺曼底的海边写生,从此改变了他的绘画生涯。
1 左拉
2 波德莱尔
莫奈后来回忆道:“我生来就不是个守纪律的人。我小的时候,就没有人能让我服从某个规定。……学校像一座监牢,要我一天在那里待上四小时是不可能的。”
1840年11月14日,莫奈出生于巴黎,父母亲经营杂货生意。4岁时,他随父母迁往诺曼底的勒阿弗尔(Le Havre)定居,一直到19岁才离开,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诺曼底的乡村和海边度过。莫奈最早的作品是一些里巷人物的漫画、帆船和风景素描,已经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爱好;诺曼底的海上波涛与天光云影,在未来将提供他一生取之不竭的绘画题材。
3 莫奈17岁时所画的水车速写
4 莫奈/勒阿弗尔入口速写/1857
巴黎社会正面临变革
在莫奈成长至青年的时期,法国工商业发达,工业革命之后大都会形式的城市成形,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巴黎是法国的首善之区,在19世纪初才出现的火车,以巴黎为中心驶向法国的各个乡镇。
与莫奈同年出生的文学家左拉(E. Zola),后来不仅创作了《酒店》《娜娜》等精于犀利社会观察的小说,也是支持当代画家马奈(E. Manet)、库尔贝(G. Courbet)和莫奈等,将自己的文化主张诉诸行动的旗手;同时,巴尔扎克在40年代开始《人间喜剧》的写作;1857年福楼拜出版《包法利夫人》,波德莱尔出版诗集《恶之花》。
在艺术界主流的官方沙龙,流行对古代希腊罗马诗意抒情的回忆,但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劳资矛盾更显严重,新一代画家已经不能满足于学院正统而僵化的美学标准,纷纷在创作中呈现新的社会议题,例如画风崇尚写实的库尔贝、杜米埃(H. Daumier)等人。另外,有一群以枫丹白露森林外小镇为名的风景画家──巴比松画派,这些画家如米勒(Jean-Fran?ois Millet)等则直接在户外作画、观察真正的自然风景的作风,打破以往写生只能做为草稿和以人物画为重的主流观念。
现代巴黎的起点
现代巴黎的形成,归功于塞纳省省长奥斯曼(Eugène Haussmann)大刀阔斧的改革,打下现代化的基础。1853至1870的20年的时间,开肠破肚的大工程,让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单一工地。整建地下道系统,解决狭小巷弄的积水问题。拆除无数房屋,小巷拓宽成60米大道,打通辐射似的大道,铁路通往全国各地。加上工业革命的影响,交通网络建立,机械取代手工,人口集中都市,百货公司、休闲生活应运而生,一个崭新的城市风情就此展开。
勒阿弗尔
诺曼底的勒阿弗尔,一个美丽的海河交界的小镇,不仅是莫奈成长的地方,它的天光云影也是孕育日后印象画派的摇篮。印象派初期的画家大多来过勒阿弗尔,并留下此地的风景画。莫奈的《印象·日出》即取景自此河港。
巴黎现代化的推手──奥斯曼
勒阿弗尔
5 关于左拉的讽刺漫画“实验小说”,讽喻他身为小说家和艺评家,不过是把粪便洒在画布上。
6 莫奈/戴着尖顶帽的画家/炭笔
少年讽刺漫画家
1856年到1858年,莫奈师从新古典派绘画巨匠大卫的学生奥哈德(Jacques-Francois Ochard)那里学画。在他的习画过程中,对讽刺漫画尤其热衷,笔触夸张、泼辣或诙谐。他在一系列的政治讽刺漫画中展现了他的绘画才能,15岁时已成为颇有名气的少年讽刺漫画家。
生命中第一次大转折
1857年,莫奈的母亲去世,姑姑勒卡德十分鼓励他的绘画创作,让他到她的画室学画,同时继续学习素描。18岁左右,莫奈把自己署名“O. Monet”的漫画,在一家美术用品店寄售,他的漫画与当地的海景画家布丹(Eugene Boudin)的作品一起展示。布丹生长在诺曼底,从小与海洋有深刻的接触,他通过同乡画家米勒而接触到巴比松画派,也受到自然主义画风的影响,直接走向大自然。与布丹相识的波德莱尔1859年在沙龙看到他的作品时,对布丹直接简要地记录天空随着季节、时间与风向改变的手法,倍感惊人。
莫奈的启蒙老师──画家布丹(1824-1898)
印象画派的先驱。生长在诺曼底,从小和海洋风景有深刻的接触。他画作中的港口及海景画,明亮的天空占了大部分,他的朋友柯罗称许他为“画天之王”。布丹对描绘海洋、天空中自然光线的经验亦对年轻的印象派画友颇多启发。其作品曾于 1874年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中展出。
莫奈/在勒阿弗尔作画的布丹/1857
讽刺漫画
Caricature源于意大利文caricare一词,有加强或夸张之意。法国自有报纸以来就有漫画,政治性和社会性的漫画介于新闻评论和信口雌黄之间,画家利用速写勾勒大众熟悉的政治人物,突显长相特征,加以夸张或变形,让人产生深刻印象。
从1789年的大革命之前,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即经常被画成一只猪;19世纪初,印刷新技术促使带插图的报刊大量涌现,而法国政府动摇不定也招来各种批评,于是政治性漫画蔚然成风。
19世纪中叶前后,报纸漫画重要的创作者首推杜米埃,一生共创作4000多件石版画,利用复印的技术快速反映法国政治或社会事件。他善于抓住时代精神和政客嘴脸,以及底层人物的悲苦表情,深受作家巴尔扎克的推崇,认为他夸张的漫画手法恰到好处。从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国王(他的头颅长,常被勾画成梨状,比喻他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到拿破仑三世皇帝(他被画成工人,说明他很会哗众取宠)。当时文学家维克多·雨果也因参加政治活动,成为漫画人物竟达500多次,每次都扛着个大脑袋。
杜米埃的讽刺画《艺评家》刊于1865年
美术用品店的主人将莫奈介绍给布丹,布丹看过莫奈的漫画,盛赞道:“很有趣,很有热情,充满活力。你很有绘画天赋。”他建议莫奈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漫画上,要去“研究、学习去观察,去速写,去画风景”。
此后,莫奈常随布丹到附近海边写生。布丹带领莫奈走向户外写生,走向海洋,观察天空云影和自然光的变化,领略到户外写生的乐趣。布丹给了莫奈启蒙教育,使他学会了热爱大自然,懂得大自然。
《勒阿弗尔郊外一景》1858
启蒙教育的成果之一是《勒阿弗尔郊外一景》,充分体现了布丹对他的影响。这幅画被视为是莫奈正式出道的作品。
1859年,莫奈带着父亲给他的一笔钱和以讽刺漫画赚得的积蓄,出发前往巴黎。
巴黎1853-1870
01 旧巴黎的巷弄多半窄小,缺乏下水道建设,时有积水恶臭。
02 1869年开业具现代感的商业店铺。
03 1 870年间,巴黎成为欧洲最大的单一工地。
04 开通辐射大道,打造新巴黎。
讽刺漫画1856-1860
01 记者佩罗桂特(Théodore Pelloquet)莫奈/1857/蜡笔
02 法国作家马力欧(Mario Uchard)莫奈/炭笔
03 卢夫斯(Rufus Croutinelli)莫奈/蜡笔
04 法国画家迪德(Jules Didier)莫奈/1860/炭笔·粉彩
05 公证人里昂·马雄(Léon Manchon)莫奈/1856/蜡笔·粉彩
1-2 前进巴黎——结交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不论是莫奈的一生或是世界历史,19世纪60年代都是影响深远的10年。在这段时间,莫奈在生活上虽然贫穷困顿,但他对绘画的坚持与努力,使自己逐渐确立了绘画风格。
不安定的时代
19世纪60年代后半叶,马克思开始发表《资本论》,瑞典的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德国俾斯麦一步步逐渐控制欧洲,美国内战爆发。在绘画方面,当时还未命名的印象派开始排除古典画家在一个虚拟的深层空间运用明暗手法、造形的传统。过去的主题已经开始被一种新的绘画观念所取代。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家的感觉才是主题。
1 沙龙展在19世纪中的法国,是极为重要的社交活动。
2 当时的沙龙展,以神话和历史画风为主流。
3 相对于学院的保守,新一代的画家以马奈(作画者)为首,左拉为文批评(右四),引领年轻画家雷诺阿(右五)和莫奈(右一)提倡革新。
4 马奈/奥林匹亚/1863油画/130.5×190cm
5 提香/乌比诺的维纳斯/1538油画/119×165cm
19世纪最具挑战意义的作品之一是1865年陈列在巴黎沙龙里马奈的《奥林匹亚》。该作品从一切可能的角度提出了挑战,画中大胆的主题与大片单色块、自由运用组合色调以使人物更逼真的表现技法,处处引来恶毒的批评。它代表画家与作品之间、画家与他的主题之间,以及画家与他的观众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
6 左拉与新派艺术家间相互支持,在这幅马奈画的左拉像中,墙上贴着马奈的《奥林匹亚》,显现两人惺惺相惜的情谊,及当时对日本浮世绘的收藏喜好。
此画的人物造形取自提香的《乌比诺的维纳斯》,画中直率的豪华表现和纵情的暗示,裸女白晰的肉体,白色床单和五颜六色的静物花束与女仆黑色面孔及双手形成鲜明的对比。画中女子的眼神直视着观众,仿佛在挑衅:“我就在这里,你们想怎样?”
《奥林匹亚》是一份革命宣言,它将一种新的观察事物的方式和一种将观察所得的事物描绘下来的新手法。在这时期,莫奈与雷诺阿开始定期到野外写生作画。
落选展
19世纪时,法国行之有年的年度大型画展“沙龙”(the Salon),其审查委员会常利用权力排挤该会不认同的画家。由于当时没有其他公开的展览会,在1863年,众多对落选作品的愤慨和抗议,引起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注意,并决定另辟展场举办“落选展”(Salon des refusés)。诸多在“落选展”展出的画家,日后都成为印象派的大将,如毕沙罗、马奈、德加、塞尚等人,经过他们的努力,印象派终成为画坛的主流。
沙龙展落选,意味着画家成功之路遭到封杀。
7 马奈/克里孟梭
8 巴齐耶的作品《艺术家的画室》,这群画友──巴齐耶、马奈、雷诺阿、左拉、莫奈全都入画。
野餐
马奈在1863年的第一届“落选展”中展出《野餐》,引起卫道人士的一片挞伐,这件作品却标志了欧洲绘画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马奈把古典大师的主题移植到现代生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