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改革开放全景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天津改革开放全景录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宗胜编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615867
ISBN:978720112307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09150
版次:1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编委会成员名单
主 编:陈宗胜
副主编:姚晓东
编辑委员会(按拼音顺序):
陈宗胜 黄凤羽 黄 沛 纪秀荣 蒋 宁
李 凤 李家祥 李维安 刘秉镰 逄锦聚
王永立 朱光磊
编写组成员(按拼音顺序):
薄文广 陈宗胜 韩 璐 李 李 刘 军
刘 婷 尚晓昆 孙 超 王 燕 吴承坤
吴建新 燕中州 姚晓东 尹晓丹 赵恩成
编写组秘书:张小鹿
第一章 天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天津市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始终处于全国前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奋发有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天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辉煌成就,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饱含着全市人民的辛勤汗水,体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的奋斗历程和生动实践。
第一节 天津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斗历程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天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地位显著提升,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率连续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多年排名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回顾四十年的风雨历程,天津改革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一、天津改革开放的启动和探索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这是天津市改革开放的启动时期和目标探索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党工作重点已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天津的改革开放由此起步。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随之展开了以调整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关系、改变国家对企业统收统支的分配制度、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改善城市管理,推进了市区、港口和城建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培育发展市场、改善宏观调控,推进了流通、价格、计划、财政、金融等体制改革。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指令性计划的作用大为削弱,指导性计划加强,财政体制由统收统支改为分成,原材料价格逐步放开,这些给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天津经济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人们的思想禁区尚未打开,“姓社姓资”问题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国有企业不能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效益改善缓慢。1979—1992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6.5%,比同期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DP)平均增速低2.6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方面,1984年12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经过开拓者奋力拼搏,到1992年已具备每年进展1平方千米的开发能力。1991年5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确立了“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的发展定位。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建设,为下一阶段天津改革开放和滨海新区的腾飞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二、天津改革开放的整体推进阶段
1992—2006年是天津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把握机遇、跨越式发展阶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天津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步入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行列。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天津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快国企改革,着力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改善经济环境;全方位、多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通过各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全市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大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确立。
2.实现“三五八十”奋斗目标
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即提前3年到199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用5~7年时间基本完成市区成片危陋平房改造,用八年左右时间把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调整一遍,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到2002年年底,这四大目标提前一年全面实现。
天津创造性推出了“危改与房改相结合”“危改与安居工程相结合”“以路带危改”“货币还迁”等一系列措施。1994—2002年,中心城区累计拆除各类旧房1523万平方米,新建4487万平方米,45万户、150万人喜迁新居;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提高到16.6平方米;住房成套率提高到86.2%,住宅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到74.1%,气化率达到95.8%。
在企业改革方面,“嫁、改、调”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全面性的、战略性的大调整,工业规模和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717.72亿元,比1993年增长1.65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323.12亿元,在全国大城市中排第二位。滨海新区基本建成,2002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和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的40.2%和62%,成为天津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全市最大经济增长点。到1996年天津市提前四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2002年提前一年全面实现“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1994—2002年,GDP平均增速为12.2%,在全国排名由二十多位晋升到前列,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3.启动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
2002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到2010年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03年比全国提前17年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的小康水平;第二步,到2007年提前实现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第三步,到2010年达到人均GDP6000美元,比全国2020年预计3000美元水平高一倍;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五大举措”“两条基本途径”和“一个根本保证”。通过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区县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经济活力大为加强,2007年全市人均GDP达到45829元,约折合6022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三年迈入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天津在全国的改革开放浪潮中迸发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在此期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80%以上完成公司制改革,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增长1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为52%。天津产权交易中心成为北方最大的产权交易市场。对经营性国有土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调整完善了市对区县的财税管理体制,区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滨海新区经济实力和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53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1倍。滨海新区生产总值预计1600亿元,年均增长19.7%。天津港货物吞吐量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80万标准箱,开发区连续8年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评价中名列第一。保税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位居全国保税区前列。
三、天津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创新阶段
2007年起,天津改革开放进入不断深化创新的新起点。2007年,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对天津工作提出了“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深刻阐明了天津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是指引天津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1.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天津改革与发展显现出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全市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922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7885亿元,年均增量1443亿元,接近1999年全年规模,2011年开始挺进省市区“万亿俱乐部”。“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2.4%,快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4.6个百分点,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2010年的13.12万元/人,上升到2015年的18.64万元/人,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由573.16亩/亿元下降到327.45亩/亿元,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3%。
2.滨海新区成为新引擎
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同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天津的改革开放由此进入综合配套、协同推进的新时期,东疆保税港区、中新生态城、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对外开放特殊功能区获国家批准。到2010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市的一半,综合配套改革实现重大突破,企业、科技、涉外、金融、土地、规划、城市管理、农村、社会、生态环保、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均取得积极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组成了部门精简的统一行政区。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土地管理、科技创新、涉外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东疆保税港区首期实现封关运作。滨海新区已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全面开发开放新阶段,创新示范和服务辐射功能明显提升。
3.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天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产业、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取得明显进展。积极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系统推进,2016年引进京冀投资额2000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4%。积极对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推进发展战略合作,全面协同、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4.发展动力加快转换
2010—2015年,天津工业对全市经济较快增长贡献突出。2010年,工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8%,高于服务业1.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3%,远高于服务业(33.4%)。2010年以后,服务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2016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反超第二产业9.2个百分点,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以上。产业升级趋势明显,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优势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商务、金融、科技等高端服务业年均分别增长21.0%、17.1%和15.0%,高于服务业平均增幅。
5.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2015年2月,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挂牌,“一区二十一园”建设稳步推进,在滨海新区设立“双创特区”。天津自创区发展目标是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业四大集群,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努力把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主体集聚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开放创新示范区。2016年,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39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分别达到8.8万家和390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65家。
6.自贸区建设拓展开放空间天津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北方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是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后,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
各项对外开放创新制度持续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