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治军事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关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关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关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关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范玉秋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01

书籍编号:30615847

ISBN:978720115476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6170

版次:1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马克思主义理论

全书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关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丛书编委会


主编:许嘉璐


委员:(姓氏笔画为序)


干春松 北京大学教授


朱小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汝信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孙熙国 北京大学教授


邢贲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杨朝明 孔子研究院教授


李翔海 北京大学教授


何中华 山东大学教授


沈顺福 山东大学教授


陈 来 清华大学教授


陈 炎 山东大学教授


林安梧 台湾济慈大学教授


周向军 山东大学教授


郭齐勇 武汉大学教授


黄玉顺 山东大学教授


颜炳罡 山东大学教授

总序


读者眼前的这套学术丛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批准号11AHZ009)的研究成果。本项目自2011年6月正式立项以来,课题组举行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发表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包括一系列学术论文及其论文集);在此基础上,陆续撰成了这套丛书。


项目共设计了六个子课题:除沈顺福教授负责的文献资料集成“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资料集成”外,还包括下列五部专著。这些子课题之间,存在着某种逻辑关联:


1.何中华教授负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形态研究”课题


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首先要分别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各自的真实面貌,澄清误读,还原真相。为此,我们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及其历史形态研究”和“儒学基本内涵及其现代性因素研究”两个子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合理的误读”,这主要是由于跨文化交流中误读的不可避免性。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传播中,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解读马克思主义时,必然会受到本国的当代社会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当前社会实践需要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不自觉的,有时是自觉的。这种影响既有共时性的一面,也有历时性的一面,这就需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别形态和历史形态。另一种误读则是真正的误读,这主要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原典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系统深入。事实上,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的了解和理解确实是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无论以上哪一种误读,都需要我们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原典,以还原经典的马克思主义。


2.黄玉顺教授负责的“儒学基本内涵及其现代性因素研究”课题


上述误读,同样存在于对儒学的了解和理解中。误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儒学基本原理的误读。例如,儒学不仅具有“形上-形下”的观念层级,还有更具本源性和本真性的观念——生活或存在的观念;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理解儒学何以能够既一以贯之、又可以穿越历史时空。又如,“仁义礼智”要么被解读为形而上的先验人性论的“德性”,殊不知先验人性论并非儒学的全部;要么被解读为形而下的伦理道德性的“德目”,殊不知伦理道德规范仅属于“礼”的范畴,而“仁义礼智”是一个立体的理论结构系统。另一方面则是对儒学与社会生活之关系的误读。一种常见的误读表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儒学被解读为一种西方哲学模式下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粹概念游戏;另一种常见的误读则表现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儒学被解读为一种实证主义史学模式下的琐碎的“流水账”,或者被解读为一种被误读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模式下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这类误读导致了儒学真实面貌的遮蔽,尤其是儒学的现代性因素的遮蔽。事实上,儒学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如王权时代的儒学、第一次社会转型期的儒学、皇权时代的儒学、第二次社会转型期的儒学和民权时代的儒学;后面两种儒学形态对于我们探索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问题具有关键意义。


3.杨朝明教授负责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课题


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之日起,便与儒学发生了关系。这种关系颇为复杂,且经历了若干历史性变化。大致而论,这种关系有时被理解为负面的对抗性关系(这种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为突出);有时被理解为正面的吸纳性关系(如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与儒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还有一种“中道”的理解,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同质、然而可融通的关系(今天持此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对上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对于本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最终目标来说,具有提供历史经验教训的意义。


4.颜炳罡教授负责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儒学与传统文化观研究”课题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儒学与传统文化的观点是有所不同、有所发展的。那么,这种发展变化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其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对于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党的建设和中国式发展道路的探索具有怎样的意义?回答这些问题,是本课题的任务。


5.何中华教授负责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内在关系及其融合之可能性研究”课题


本项目的最终目标,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的某种内在关系及其相互融合的可能性。这是一项极其重大而紧迫、然而却非常艰巨的任务。其重要性在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这种中国化逻辑地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之间的某种融合;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不可能的,从而中国的和平崛起也是不可能的。其紧迫性在于: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崛起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唯其如此,儒学已然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的叙事话语;然而,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仍然没有得到适当的、遑论充分的阐述。而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在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究竟怎样融合,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课题。不论在哲学存在论的层面上,还是在伦理学、政治哲学的层面上,以及在其他社会科学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这个课题都需要丰富的感性、充分的知性、深刻的理性,乃至于深邃的悟性。用老子的话来说,这个课题既需要“为学日益”,也需要“为道日损”。这个课题需要学术大家和学术大师,而我相信,这个课题也能够培育出大家和大师。


鉴于此任务的艰巨性,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仅仅是一种初步的探索,抛砖引玉而已。


许嘉璐

  • 成中英:《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第92~93页。
  • 黄开沅等编:《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 梁启超:《中国之社会主义》,《新民丛报》46号、47号、48号合刊,1904年2月14日。
  • 刘师培:《论共产制易行于中国》,《衡报》第二号,1908年5月。
  • 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及批评》,黄开沅等编:《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07~308页。
  • 江亢虎:《社会主义研究会开会宣言》,林代昭、潘国华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84~285页。
  • 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思想与时代》,1941年第1期。
  • 冯友兰:《新原道》,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2页。
  •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1985年,第677页。
  • 参见侯外庐:《〈杜国庠文集〉序》,《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0页。
  •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2页。
  • 孙道升:《现代中国哲学界之解剖》,《国闻周报》12卷45期,1935年11月。
    绪论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便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认真探讨这一问题,客观、系统地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进行回顾、梳理与反思,总结其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对我们解读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儒学的变化沿革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互动变化,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会通与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史为鉴,深入研究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与儒学之间的关系的沿革变化,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关系的变动历程,必将有助于这一时代课题的解决。
    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关联,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建设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特性的中华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是新时代中华文化体现民族特点、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则是新时代中华文化体现社会主义特性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系统构建中,妥善处理好、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事关新时代中华文化发展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家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与此同时,与海外新儒家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国的“慧命”“只有当代新儒学,才是顺通中华民族文化生命而开显出来的中国智慧的方向”等观点相呼应,国内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儒学理应取代马列主义,恢复其在历史上固有的崇高地位,成为当今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和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马克思主义儒学化”等主张。儒学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提出质疑和挑战,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也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正视这一问题,妥善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摆正二者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已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回应时代的要求,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进行梳理与评析,检视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中国的互动历程,总结经验,找寻规律,为解决这一现实实践问题提供借鉴与指导,将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从学术的维度来看,围绕“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讨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焦点问题之一。从学术的视角对百余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进行回顾与反思,并对其未来走向做出探索,必将为新时代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有益的指导。
    20世纪80年代,成中英教授在其《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一书中就指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如何,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注意的问题。”1995年12月4—6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为主题的会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1998年10月28—31日,由中华孔子学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儒商联合会(香港)和夏邑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儒商现象与现代市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夏邑县召开,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与会者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2000年7月3日,中华孔子学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座谈会,围绕“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话题,学者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2005年9月,受邀担任“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顾问的著名学者方克立教授在致组委会的信函中也强调,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应当成为大会关注的主题之一。
    反思近年来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学术成果,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研究的空白。从当前的研究状况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和儒家文化体系的各方面因素(如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文化背景、社会功能、哲学世界观、政治思想、社会理想、基本精神等)的对比分析,阐明二者之间的同和异,进而找出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是学者们普遍采用的一种研究方式。但是由于缺少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之间关系的历史考察,脱离了对具体历史条件的分析,就使得这种研究明显地带有应然性和抽象性,研究的结论也往往带有明显的预设性。同时研究者又由于受到自身的学术立场和学术研究领域之囿限,对问题的论述也往往明显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所以直至如今,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即使在零星出现的以历史视角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进行考察的成果中,其研究也大都是以个案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