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通和平思想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加尔通和平思想研究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梦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1-01
书籍编号:30615832
ISBN:978720114309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4369
版次:1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前言
和平与人类生活休戚与共,人类对和平的追求亘古不变。近几十年,和平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源于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是和平学研究者持续研究的成果。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以下简称加尔通)被称为“和平学之父”,是和平学的领军人物和集大成者。在加尔通之前,对和平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从属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受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和平研究一直将战争等相关问题作为其研究重点。1959年,加尔通组建了挪威奥斯陆国际和平研究所并创办了《和平研究杂志》这一专业期刊,标志着和平学开始作为系统理论学科而存在。加尔通扩展了和平的内涵,认为我们所追求的和平不应该只局限于废止战争等直接暴力的“消极和平”,更要实现去除阻碍人们自我实现机会的“结构暴力”和“文化暴力”的“积极和平”。这一和平概念将反对直接暴力与反对结构暴力和文化暴力相整合,既关注暴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又探究暴力产生的结构性因素,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寻治愈良方。加尔通和平思想的形成突破了以往“避免战争”这一狭小关注点的束缚,认识到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解释力的盲区,将和平问题提升至寻求平等的相互关系的规范高度,不仅为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今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更为和平学的继续发展拓宽了研究范围,提供了研究动力。
鉴于和平与和平学的重要性以及加尔通在和平学的特殊地位,本书选择将加尔通和平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系统归纳总结加尔通和平思想以把握其理论精髓,加深对和平学的理解和认识,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理论的构建以及当代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本书的基本结构如下:
导论主要是对全书进行总体描述,以便以下章节的展开。介绍研究的缘起,概括和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设计本书的总体布局和结构安排,指出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探讨和平本身的意义并梳理和平学的基本发展历程。首先,对中西方关于和平本身的思考进行梳理,以帮助理解加尔通和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次,对和平学的发展进行了大致的归纳,方便我们更好地对加尔通和平思想在整个和平学发展中进行历史定位。
第二章介绍加尔通本人及其和平思想产生的原因及背景。如果想对加尔通和平学思想进行研究,我们需要大致了解加尔通本人的基本经历。而究其和平思想形成的原因,就要考虑加尔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地理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术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所成就的独特的心理文化。
第三章梳理加尔通和平学思想变化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脉络。任何一种理论的构建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加尔通和平学理论也是如此。加尔通的和平思想正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才趋于成熟。
第四章阐述和分析加尔通和平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理论的主要范畴,能够展现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维结构,因此对核心概念进行阐述和分析有助于对加尔通和平思想的深刻挖掘。
第五章主要对加尔通和平学思想的特点、贡献及其局限性进行评析。作为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加尔通和平学思想具有自己的理论特色,只有对其特点有所把握,才能更加清晰地体会加尔通和平思想的独特内涵。而对加尔通和平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加尔通和平思想的贡献和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看到加尔通和平思想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研究和平学指明方向。
DaedalusPeace Research: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Feminist Perspective on Peace and Peace Education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he True World: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Journeys Through World Politics:Autobiographical Reflections of Thirty-Four Academic Travelers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A Question of Values:Johan Galtung\'s Peace Research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和平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源于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是和平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成果。和平学普遍被认为是从国际关系理论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将战争等相关问题作为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和平与战争看作一组二元对立的概念,认为只要找到了战争的根源并进行规避,和平将如期而至。和平学的兴起打破了这种沉闷的格局,扩展了和平的内涵,认识到战争只是直接暴力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消除战争只能实现“消极和平”,而只有同时消除了结构暴力和文化暴力才能实现“积极和平”,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和平学以其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关系理论。加尔通被称为“和平学之父”,是和平学的领军人物和集大成者。正是他将和平区分为“积极和平”与“消极和平”,提出“结构暴力”“文化暴力”等概念,确立了和平学的分析基础和理论范式,成就了和平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本书对加尔通和平思想进行研究有两层意义:第一,鉴于加尔通在和平学学科的重要地位,特对其和平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第二,通过对加尔通和平思想的认知和把握,拓宽和深化对整个和平学的研究。
(一)和平与和平学的重要性
和平是人类的普遍愿望,在每一个时代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和意义。人类对和平的追求亘古不衰,各个时代都有学者致力于实现和平的探求,几乎所有的国家、民族和个人都声称自己热爱和平。尽管如此,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战争却连绵不绝。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人口大量伤亡、经济损失无法估计、人类文明成果几近毁于一旦。二战后,虽然世界和平力量不断增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短期内再次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但和平秩序仍然受到挑战——局部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甚嚣尘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等。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应该如何规避战争,和平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正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1919年,英、美、法、意等国在巴黎和会上达成了在大学开设国际关系专业的共识。同年,英国威尔士大学建立了西方第一个国际关系学讲席。此后,其他英美大学也纷纷仿效,国际关系课程和专业迅速成为大西洋两岸大学里最热门的课程之一”。
二战后,现实主义学派取代之前的理想主义学派在国际关系理论界迅速兴起,强调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究其本质就是对权力的争夺,从而使国际关系理论整体趋向对军事、政治、经济等硬权力的关注;随后经过第二次学术辩论,实证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方法论,即强调社会事实的客观性、主客体的可分离性和社会科学的价值无涉性。虽然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观点层出不穷,但现实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主体地位不曾动摇。现实主义帮助国际关系理论从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中解脱出来,更加实事求是、系统化地对世界进行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世界提供了条件;实证主义也确实提高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科学化程度,使国际关系理论实现定量化、系统化、精确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在为国际关系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自身的问题,即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范围受到了严重限制,很多重大问题被排除在外。人们开始疑惑,难道没有战争就可以称之为和平吗?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之间的区别真如现实主义所渲染的那样不可逾越吗?价值问题不应该成为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吗?规范性理论理应被视为“非科学”的化身淡出人们的视野吗?
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将战争问题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普遍认为规避战争就等于实现和平。但是非洲之角的饥荒、贫富差距的加大、气候问题的严峻等一系列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战争并不等于获得和平,除了研究战争,我们还需要了解更多。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行为体的观点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苏珊·斯特兰奇曾指出:“国家正变得在经济和社会中同其他实体(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分享权威……在国家内部,中央政府的权威正越来越由地方和地区的权威所分占……国家权威已经泄漏——向上面、向旁边和向下面泄漏……它们正在愈益变为内囊空虚或漏洞百出的。”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间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如果还按照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那样,将国家黑箱化为一个个相同的行为体,并将自身的研究定位集中在国际社会体系而忽视国内秩序发生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另外国际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国际关系学者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我们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尽力避免价值偏见等主观性因素的影响,但人毕竟是道德的动物,应该做的是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方法去规避主观性因素,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将任何有关价值的问题进行隔离。“很多时候学者的责任需要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