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9理论 > 颉颃圣叹:话说毛评《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颉颃圣叹:话说毛评《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颉颃圣叹:话说毛评《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颉颃圣叹:话说毛评《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汝河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书籍编号:30615807

ISBN:978721420016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6579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文学理论

全书内容:

颉颃圣叹:话说毛评《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版权信息


书名:颉颃圣叹:话说毛评《三国演义》


作者:汝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01


ISBN:9787214200167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引言


罗贯中倾注毕生精力,集前人之大成,创作了历史巨著《三国演义》。此书一出,立刻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世人争相誊录、刊刻,各种版本相继出现。现存明代刻本就有二十几种。最早的版本为嘉靖元年(1522年)刻印,通称为“嘉靖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多数人认为它最接罗贯中的原著面貌,因而又简称它为“罗本”。万历十九年(1591年)出现了金陵“周日校本”、“夏振宇本”,此后又出现了多种名为《三国志传》的版本,通称为“志传本”,均为十二卷。还有托名李卓吾实为叶昼点评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诸如此类,版本众多,良莠不齐,流传中错讹互现。到了清初,江苏长州(今苏州)人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重新规范了全书的体例,对参差不齐字句不顺的回目修订整合,使之成为表述准确,通顺可读的对偶句,从此奠定章回小说的体例。以“嘉靖本”卷一为例,两相比较可见一斑:原本分十则,每则标题为:“祭天地桃园结义”、“刘玄德斩寇立功”、“安喜县张飞鞭督邮”、“何进谋杀十常侍”、“董卓议立陈留王”、“吕布刺杀丁建阳”、“废汉君董卓弄权”、“曹孟德谋杀董卓”、“曹操起兵伐董卓”、“虎牢关三战吕布”;毛氏父子合两则为一回,回目为: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一看便知,修改后的回目不仅对仗整齐,形式完美,而且表意明晰,褒贬分明,简洁通畅。同时,毛氏父子还删削了某些繁杂而影响阅读的论赞,改换某些诗文,使语言更加精练明快,严谨连贯。如开头写灵帝时灾异频现,下诏问灾异之由,“召光禄大夫杨赐等诣金商门,”引述了杨赐和蔡邕两人的奏对文字,各数百言,而后文因而获罪的只蔡邕一人。两处引文实属冗赘。毛氏父子尽行删削,改为“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妾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文章显得紧凑简练多了。再如,何进谋诛宦官不成,反被十常侍杀害,一首诗叹惋之后,接着还有论有赞,引文十分拖沓;后文张让、段珪劫持少帝及陈留王逃难一节,黑夜里,少帝与陈留王迷路,“幸有流萤,千百成群,光芒耀眼”,使二人绝处逢生。文中引两首诗吟咏此事。毛氏父子大刀阔斧,删改为“正无奈何,忽有流萤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飞转。陈留王曰:“此天助我兄弟也!遂随萤火而行,渐渐见路”。论赞诗文一字不留,行文简洁明快,一无滞碍。王允用美人计,诛杀董卓以后,原有诗三首,论、赞各一。毛氏改后只保留“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一首,其余全部删除。李傕、郭记为董卓复仇,攻破长安,纵兵焚掠,杀了王允。故事叙述以后,有诗五首,论、赞各一,不厌其烦。毛氏只引言保留了一首五言律诗,其余全部删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删改之后的《三国演义》仿佛天生丽质的美人,去尽铅华更加光彩照人。


此外,毛氏父子在原本的文字上也作了不少润色加工。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语言更加精炼流畅,艺术手法更加完美。


不朽之作与不朽之评相得益彰。和《文心雕龙》《诗品》、金圣叹评《水浒》、脂胭斋评《石头记》等不朽之评一样,毛宗岗之评《三国演义》,也是文学批评的范例。毛氏呕心沥血、匠心巨笔“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他的批评使《三国演义》益臻完美,寓义更加显豁,众多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更加典范。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三国演义》的微言大义、妙道要旨,毛氏特意写了批评总纲——《读三国志法》;并于每回之前写了总评,点睛指津;更在行文关键处加了大量的夹注和眉批。真是妙笔生花,令人醒目爽神,击节叫绝。本书就以上三方面与广大读者奇文共赏。

批评总纲:《读三国志法》


一、论正统,尊刘抑曹


毛宗岗唯恐后人读三国不得要领,特意撰写了一篇《读三国志法》置诸卷首,做为其评点的总纲。开宗明义,点明:“读三国志者,当知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指出,蜀汉是正统,吴、魏是僭国,司马氏的西晋、东晋为闰运之国。僭者,超越职权本分也,僭国即僭伪之国,指相对正统而言,超越本分的割据自立之国。闰运又称闰位。比如汉书《王莽传》称王莽“余分闰位”即正统之多余。毛氏指出自古以来,区别正统与非正统的依据有两条:一是以地域为主,政权建立在中原的往往被视为正统;一是以道统情理为主,合乎道统情理的被视为正统。但“论地不若论理”,“论理则以刘氏为主”。讲到这里,毛宗岗毫不客气地批评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以曹魏为正统的谬误;大加赞扬紫阳先生朱熹在撰写《资治通鉴纲目》时,一改司马光之误,以蜀汉为正统,“于献帝建安之末,大书后汉昭烈皇帝章武元年,而以吴、魏分注其后,盖以蜀汉为帝室之胄,在所当予。魏为篡国之贼,在所当夺。是以前则书刘备起兵徐州讨曹操,后则书汉丞相诸葛亮出师伐魏,而大义昭然揭于千古矣。夫刘氏未亡,魏未混一”,曹魏当然不能视做正统了。


接下来毛氏又说:“迨乎刘氏已亡,晋已混一”,但晋也没有资格视为正统。为什么呢?因为“晋以臣弑君,与魏无异,而一传之后,厥祚不长,只能视做闰运”,不能视做正统。何况西晋灭亡之后,东晋偏安江南,“牛代马后”更不能视做正统。毛氏把“三国归晋”、“秦灭六国”、“南北朝统一于隋”归为一类,认为秦不过为大汉统一清扫道路。隋不过为唐统一清扫道路。前一阶段正统以汉为主;秦和魏、晋没有资格;后一阶段以唐宋为主,而隋和南北朝的各国、与五代十国的梁唐晋汉周各国,都没有正统资格。


不但魏晋诸国难与汉之正统地位相比,在毛氏眼里,称得上正统的唐朝和宋朝也远不如汉的正统地位,正大光明:唐朝是因为炀帝无道,而李渊父子取而代之,难以与西周起而代商相提并论;因为李渊是隋之重臣,称唐公,加九锡得天下的手段和曹操、司马氏如出一辙。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则得天下之正亦不如汉”;况且“终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图,其规模已逊于唐,勉强算是“四海统一”。总而言之,高帝以除暴秦,击败残杀义帝的项羽而兴国;光武以诛王莽而光复旧业;汉昭烈帝刘备以讨曹操而存汉祀于西川——祖宗的天下来得光明正大,而继起者亦光明正大。


有人可能说光武复兴汉室,统一了天下,视为正统理所当然,而刘备编安一隅,仅有巴蜀之地何得为正统也?而毛氏认为天下正统既然以刘氏为主,而刘备乃高帝、光武后世子孙;子孙继祖宗之业自然应当视为正统。有人可能会说南朝的刘裕,五代的刘知远都姓刘,为何不能视做正统?毛氏答曰:“刘裕与刘知远之为汉苗裔远而无证,不若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近而可考;又刘裕、刘智远皆以篡弑得国,故不能与刘备并列。”又有人提出疑问:“后唐李存勖既非篡弑,又基本统一了天下,为何不能视为正统?”毛氏曰,“李存勖本沙陀人,原非李姓子孙,而是赐姓为李、与‘吕秦’、‘牛晋’差不多,不能与‘昭烈’相提并论”。这里毛氏称秦为“吕秦”,东晋为“牛晋”,称刘备为“昭烈”。褒贬十分鲜明。毛氏还把南唐李昇与南宋赵构相比较,说明为何南唐不能继唐为正统,而南宋可以继北宋为正统,理由是:宋高宗赵构“立太祖之后(孝宗)为后,以延宋祚于不绝”。所以虽然宋高宗“杀岳飞用秦桧,全不以二圣为念”,史家仍以南宋为正统。毛氏以此为据,认为刘备远胜于赵构,蜀汉远胜于南宋,因为蜀汉“君臣同心誓讨汉贼”。毛氏毫不讳言:陈寿撰写《三国志》没有辨明这一点,他根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特意于《三国演义》中加以矫正。


颉颃圣叹:话说毛评《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毛评本《三国演义》书影


颉颃圣叹:话说毛评《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诸葛亮绣像


颉颃圣叹:话说毛评《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二、论“三奇”,盛赞孔明、关羽


为了突出蜀汉的正统、主导地位,毛宗岗指出三国有“三奇”,也就是“三绝”:即诸葛亮、关羽、曹操。以诸葛亮为智忠无与伦比,为古今贤相第一人;以关云长为义绝,古今名将第一人;与孔明、关羽相映成趣的是曹操,奸绝古今,古往今来,堪称奸雄第一人。请看毛氏评价孔明、关羽的文字;其赞美之情无以附加:


“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出而羽扇纶巾,不改清风雅致。在草庐之中而识三分天下,则达乎天时;承顾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则尽乎人事。七擒、八阵、木牛流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测,鞠躬尽瘁,志决身歼,仍是为臣子之用心。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往今来贤相中第一人。


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往今来名将中第一人。”


毛氏除妙笔生花极赞孔明关羽之外,论运筹帷幄之士,则极口称赞徐庶、庞统;论武功将略,则极称张飞、赵云、黄忠、严颜;论冲锋陷阵,骁锐莫当,则极称马超、马岱、关兴、张苞,而把曹魏东吴之名臣名将一概列诸陪衬难免失之公允,而抑扬之情显而易见。


三、论文章之妙,极称《三国演义》波澜天成,为绝世妙文,裨官野史万万无出其右者


毛氏指出,假令一般人写三国故事,不免下笔便写刘备、曹操、孙权三人,三人各据一国,分头叙述。而《三国演义》则不同,“叙三国不自三国始”,而自汉帝始;“叙三国不自三国终”,而“终之以晋国”。而且写刘备、曹操、孙权又各有陪衬:写“刘备以帝胄缵统”则以刘表、刘璋、刘繇、刘辟等人做陪衬;写“曹操以强臣而专制”则以董卓、李傕、郭汜陪之;写“孙权以方侯而分鼎”则有袁术、袁绍、吕布、公孙瓒、张扬、张邈、张鲁、张绣等以陪之。使其主次映衬,或“绕乎其前,出乎其后,多方盘旋于其左右”,使其波澜迭出,层出不穷,奇趣横生、引人入胜。


颉颃圣叹:话说毛评《三国演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三国志》书影


刘、曹、孙三人同为开基之主,但三个人故事的叙写、各有特色、毫无雷同之处。毛氏盖括其不同有七点:


1.刘备、曹操是自我创业,孙权是借父兄之力;


2.刘备、孙权,都自己称帝,曹操自己不曾称帝,而待其子孙称帝;


3.魏称帝最早,蜀称帝于曹操已死,曹丕称帝之后;吴则称帝于刘备已死,刘禅继位之后;


4.三国鼎立,吴、蜀为邻,蜀魏为仇。蜀、吴有和有战,蜀魏有战无和;吴、蜀和多于战;吴魏战多于和。


5.三国之中,蜀两传而亡。魏历五主;吴传四帝。


6.吴、蜀皆亡于敌国,魏则亡于权臣篡弑。


7.三国帝位替代,各不相同:蜀父子相传;吴始则兄终弟及,魏则同根相煎;蜀则父为帝,子为虏;魏则父为臣,子为君,参差错落,变化万方,无一雷同。


四、论及《三国演义》之结构布局,概括为“六起六结”、十四“妙”处


叙三国前事以董卓擅权废立为一起,到曹丕篡位为一结;论蜀汉则以成都称帝为一起,到绵竹出降为一结;


叙刘、关、张故事,以桃园结义为一起,到白帝托孤为一结;叙孔明故事,以三顾茅庐为一起,到六出祁山秋风五丈原为一结;叙东吴之事以孙坚藏匿玉玺为一起,到孙皓衔璧出降为一结;论曹魏故事,以黄初改元为一起,到司马受禅为一结。而六起六结纵横交错,而又脉络可寻、此起彼伏、灿然成章。在上述“六起六结”的大框架之下,细读则又有十三妙处:


1.追本穷源之妙。比如,天下诸镇割据,源自董卓之乱;董卓之乱,源自何进招引外兵;何进招董卓进京盖因十常侍专擅。因果相连、环环相扣,自然而然,毫无牵强穿凿之感。


2.巧收幻结之妙。唐宋以降,人心向汉。三国故事大多寓有拥刘抑曹倾向,罗贯中之撰《三国演义》更加突出了这一倾向。但蜀汉两传而亡,是不可更改的历史。后人为文若强为杜撰,令魏为蜀灭,虽快人心,但太失史实;若令蜀亡而魏一统,实为人情不愿。所以《三国演义》叙写蜀亡之后,接着叙写司马氏篡魏,令曹魏以臣弑君始,司马氏“依样画葫芦”,报应不爽。既是造物之巧,符合史实,也是为文之巧,符合人情。“幻”者,神奇也,既“出人意外”又复“在人意中”。《三国演义》实为“造物自然之文”。


3.以宾衬主之妙。这一妙处,毛氏不厌其烦,列举例子甚多,诸如:以黄巾兄弟三人,衬托“桃园三兄弟”;以各路诸侯之无能衬托,刘、关、张、曹操、孙坚之不同凡响;“三顾茅庐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