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音频注释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红楼梦:音频注释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曹雪芹,高鹗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4-01
书籍编号:30615643
ISBN:978755401225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73753
版次:1
所属分类:中外名著-中国名著
出版说明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是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同时也是版本最为复杂的一部。就目前能见者而言,十余种脂砚斋抄本加程伟元、高鹗的木活字排印本及后世的翻刻翻印本,版本总数在二十种以上。此《红楼梦》以程乙本为底本,而校以各脂砚斋本及各程本。参校较多的是脂砚斋己卯本、庚辰本、甲戌本和《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列宁格勒藏抄本石头记》及程甲本、王雪香评本。个别本子未曾寓目,利用了俞平伯《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及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
本书在校勘上,仍依程、高“广集核勘,准情酌理,补遗订讹”的路数,底本善者仍之,不善者核以诸本,择善而从,要在情理是否较协、前后是否接榫。例如茗烟的改名焙茗、宝玉的得号怡红公子,底本均有交代,仍之。又如柳五儿其人,在第六十回中首次登场,本欲借芳官之力入怡红院,后因“玫瑰露引出茯苓霜”而遭一夜监禁,其病愈重,又逢贾敬殡天,其事遂寝。脂本第七十七回中有柳五儿短命而死一节:“王夫人笑道:‘你还强嘴。我且问你,前年我们往皇陵上去,是谁调唆宝玉要柳家的丫头五儿了?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了,你们又连伙聚党遭害这园子呢。’”然而在后四十回中,柳五儿之戏殊多,至第一百零九回,更有柳五儿的重头戏“候芳魂五儿承错爱”。底本则无五儿死一节,前后一贯,从之。又如第二十二回,脂本有惜春灯谜,元、迎、探、惜四春俱全;而底本缺惜春,据补。脂本于惜春灯谜后有贾政一段沉思,作为“四春”灯谜的小结,亦初发贾政之悲,而底本无,据补。底本在“四春”灯谜后增加宝玉、宝钗两谜,并以庚辰本的宝钗一谜改属黛玉,庶几“四春”、宝、钗、黛无缺,仍之。又如第五十三回,叙乌进孝见贾珍:“贾珍命人拉起他来,笑说:‘你还硬朗?’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走惯了,不来也闷的慌。他们可都不是愿意来见见天子脚下世面?……’”乌庄头之语答非所问。梦稿本则作:“乌进孝笑回:‘托爷的福,还能走得动。’贾珍道:‘你儿子也大了,该叫他走走也罢了。’乌进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比底本多三十一字,而文意贯通,即据补。又如第六十三回:“注云:‘杏花陪一盏,座中同庚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黛玉与他同辰,只无同姓者。”“同辰”云云,有失关照。庚辰本于“同庚者陪一盏”后有“同辰者陪一盏”六字,据补。又如第六十九回:“贾琏道:‘竟是七日。因家叔家兄皆在外,小丧不敢久停。’”然前文并未言及“家兄”在外。庚辰本前有一段文字,叙贾珍出门,据补。
后四十回文字,程乙本优于程甲本者不少。如第九十二回,在冯紫英感叹“人世的荣枯,仕途的得失,终属难定”后,底本有一长段贾政关于“母珠”“聚散”的议论,正揭出题旨“玩母珠贾政参聚散”,程甲本无。又如程甲本第九十四回:“宝玉道:‘怎么没有?大前儿还到南安王府里听戏去了呢,便说那日丢的。’”程乙本“南安王”作“临安伯”,核以第九十三回,是。诸如此类,不及尽述。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故当此蓬牖茅椽、绳床瓦灶,未足妨我襟怀;况对着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曾觉润人笔墨。虽我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深有趣味。
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石头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上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只是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后面又有一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晓得这石头有些来历,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来,有些趣味,故镌写在此,意欲闻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我纵然抄去,也算不得一种奇书。”石头果然答道:“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半世亲见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亦可以喷饭供酒。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只愿世人当那醉余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洗了旧套,换新眼目,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比那谋虚逐妄。我师意为何如?”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大旨,不过谈情,亦只实录其事,绝无伤时淫秽之病,方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石头记》缘起既明,正不知那石头上面记着何人何事?看官请听。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只是一件不足: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手倦抛书,伏几盹睡,不觉朦胧中走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造历幻缘,那绛珠仙草也在其中。今日这石复还原处,你我何不将他仍带到警幻仙子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一了此案?”那道人道:“果是好笑!从来不闻有还泪之说。趁此,你我何不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你我再去。如今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位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拙,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述,弟子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固不可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我可得见否?”那僧说:“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面大书四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看时,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一半。又见奶母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装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引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