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名家文集 >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卢礼阳编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01

书籍编号:30615636

ISBN:978755401632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6895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名家文集

全书内容:

cover

彩插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梅冷生(一八九五—一九七六)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夏承焘致慎社(一九二〇年七月十二日)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刘绍宽、黄梅生、姜会明致梅冷生(一九二一年三月三日)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纯白致梅冷生(一九二一年七月十八日)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杜师预致梅冷生(一九二一年春)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徐寄庼复梅冷生(一九三六年)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梅冷生致刘祝群之一(一九四四年三月廿五日)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梅冷生致刘祝群之二(一九四四年三月廿五日)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项士元致梅冷生(一九五四年一月五日)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夏鼐复梅冷生(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张慕骞致梅冷生(一九六三年一月十三日)


梅冷生师友书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顾廷龙致梅冷生(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七日)

前记


晚近温州文化圈流传“事必言籀,言必怀梅”一语,所谓“籀”,即指籀园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前身),而“梅”,则为本书的主角老馆长梅冷生先生。


梅冷生(一八九五—一九七六),名雨清,浙江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浙南图书馆事业的杰出代表,现代知名的诗人和民主人士。


梅先生平生以继承永嘉学派的优良传统为己任,以文章气节相砥砺,倾注全力于地方文化建设,在诗词创作、方志整理,尤其是乡邦文献(包括文物)的征集保存方面劳苦功高,贡献卓越。


回顾他的一生,至少有三点值得称道。


第一,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一九二〇年,梅先生作为主要发起人,与薛钟斗、夏承焘、陈纯白、王梅伯、王毓英等友好参照南社的宗旨,在温州组织文学团体——慎社,集资出版同人作品四册。次年又结合一批志同道合的词友建立瓯社,并刊印《瓯社词钞》两集。正是他们的切磋交流,共同努力,现代温州迎来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温州才得以走出一代词宗(夏承焘)。又如,一九三五年四月,浙江省第三特区(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成立,梅先生担任委员、总务兼印行股主任,与驻会副主任刘绍宽、委员孙孟晋等和衷共济,联合各县分会,搜罗、写录乡贤遗著四百零二种。尽管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项工作被迫搁浅,但所有征集得来的地方文献随后移交图书馆妥善收藏,成为社会共享的公共资源,至今在《温州文献丛书》《乐清文献丛书》《温州市图书馆藏日记稿钞本丛刊》等乡邦文献的整理出版,《温州市志》《温州通史》的编纂和其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关键时刻举足轻重。


梅先生主持图书馆馆务之前就关注乡邦文献的安危。一九一七年夏,存放《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板片的瓯海关监督署,进驻一支部队,士兵打算把《丛刻》板片当作柴烧。先生闻讯后,即挺身而出,与驻军交涉,连夜移藏于籀公祠内。


梅先生一九四一年起接任籀园图书馆馆长,时值抗战高峰,为避免日寇轰炸或抢掠,他先后三次把善本图书迁移到瞿溪、高楼、大峃等山区,安排馆员日夜守护,直至抗战胜利才运回温州城区,从而保全了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土改”,文物图籍多被弃毁,又是梅先生主动进谒军管会负责人,反映情况,请求政府给予重视。地委当即转令各地土改队暂加保管,再交由市图书馆集中接收。先生为此披星戴月,足足忙碌好几个月,抢救出民间藏书数万册,大大丰富了馆藏古籍的品种与数量。正是这一次又一次不失时机的把握与奔波,温州地区乡邦文献蔚为大观,后来才有条件成为我国文献资源调查时唯一研究级文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温州市政协机关瘫痪,文史资料工作被迫搁置多年。兼任市政协文史工作组副组长的梅先生,将市政协征集到的未刊文史稿(两百多篇)及时转移到市图书馆收藏,妥善保存,得以躲过一劫。饮水思源,不能不归功于梅先生关键时刻所表现的过人胆识和牺牲精神。


第三,以身作则公而忘私。


梅先生的二公子梅之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在籀园图书馆当管理员,一九四一年梅先生接任伊始,郑重其事地找他谈话,一家两口同在馆里不方便,让他离馆另谋出路。之芳先生第二天就毅然离开图书馆,隔了好长时间,才另外找到一份差使。梅先生到任后,一边搜求古籍、采集新书,一边抓图书馆内部建设,制订规章制度。其中有一条“按时还书”,即使是自己的朋友也不例外,为此与一位世交还闹了矛盾。他坚持说公私分清,一视同仁,公共图书馆应当公众阅览。正由于包括他在内前几任馆长率先垂范,全体馆员自律意识逐渐提高,一代代图书馆工作者敬业爱岗,温州公共图书馆事业才得以蒸蒸日上。


解放前,为了维持馆务,他自掏腰包,毫不含糊;解放初期,为了充实馆藏,爱书如命的梅先生将自家数十年积累起来的劲风阁藏书二〇一九册捐献归公,十分慷慨。兼任市文管会主任、副主任期间,先后捐赠名家书法册页、梅花扇面等二十四件。他的这些举措,无不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促进了馆藏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工作。


即使“文革”动荡时期,梅先生已中风卧病,记挂的仍不是他个人的健康,而是读者的需要和藏书的安危。一位被错划成为“右派”的读者,需要查阅一部书籍。梅先生毫不歧视,设法替他借到喜爱的图书,这使他异常感动。


晚年梅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交代:“馆里的古籍,是浙南几百年来图书的精华,是国家的珍贵财产。抗战中,温州三度沦陷,我不怕道路远离,将馆藏善本移置山区,幸得保全。今后如由于保管不善,遭受损失,我们是对不起前人,对不起子孙后代的。”梅先生将他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温州的图书馆事业,献给温州的学术文化建设。几十年过去了,他的这番话仍值得当今图书馆同人重温与记取。


梅先生生前并没有担任显赫的职务,身后也没有留下大量的著作,但他却以爱书、爱馆、爱才、爱乡的“四爱”精神,深深打动人们的心坎;他的道德文章,人品风范,已经成为我们永久的精神财富。梅先生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却依然活在大家的脑海之中。


今年适逢温州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委托我整理梅冷生师友书札,我忻然接受任务。我以为,这既是对温图百年馆庆的一份献礼,也是对这位温州乡邦文化的“守护神”的告慰与纪念。


收入本书的手札共两百零八通,其中关涉慎社、瓯社的不下九十通。时间跨度为一九二〇年至一九六六年。除了小部分曾披露之外,百分之八十以上属于初次刊布。这批信札对于理解梅冷生的生平、事业、秉性与交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线索,同时,对于把握温州乡邦文献事业的发展轨迹,以及温州与台州、宁波等地乃至上海、北京的文化互动、学术联系,也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在整理过程中,承蒙黄瑞庚、李继朗、吴常云、杨瑞明、王新宇、郑金才、谢作拳诸先生一如既往给予帮助,同事王昀费心扫描手札图片,对他们的支持和浙江古籍出版社的信任,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卢礼阳


二〇一九年九月二十六日于温州

例言


一、本书所收诸家书札,以温州市图书馆藏《冷生先生师友信札》未刊稿为主体,少数选自温州市图书馆档案,个别采自温州博物馆或私家藏品,慎社、瓯社社刊等相关出版物以及网络文件。


二、收录书札时,酌情保留其格式,受信人、落款与年月之外,其他敬称,如大启、老伯大人、足下、惠顾、贵馆、先生、面允等文字之前的抬头格或空格不再保留,弟、仆、敝同乡、鄙馆等谦称,原札小号字,现改用同样字号。


三、致、复、与,“致”指去函,“复”指复函,“与”则包含致、复,或难以判定。


四、原件落款多数无年份,笔者尽量考证出,并交代依据,按各家第一通发信时间先后编次,以便读者检索与欣赏。残缺以及难以辨认文字,以□或(?)代替。


五、正文除照录原书札之外,发信人首见处加作者简介,释文之后说明书札来源与格式,择要交代相关人物、事件、书刊等背景,以便读者参考。


六、行文中的数字,原札多数为汉字,少数汉字、阿拉伯数字混用或单用阿拉伯数字,本书不予统一,以存其真。


七、附录,包括慎社社约、慎社交信录、瓯社词钞姓氏录,以为知人论世之助。

薛钟斗与梅冷生 二通


(一九二〇年)


薛钟斗(一八九二—一九二〇),字储石,号守拙,别号西岘山民,瑞安人。洪炳文族侄婿。早年肄业于杭州法政专门学校。一九一七年,赴杭州游学,发起晦鸣社,以“振起朴学,砥砺名节”为宗旨,主张以上海国学保存会之事业为楷模。同年应瓯海关监督冒广生之聘,任瓯海关邮电检查员。一九一八年,任瑞安中学教员。同年九月,由松江姚石子介绍加入南社。与另一位立社人高旭(天梅)及其侄高吹万友好。次年任瑞安公立图书馆馆长。慎社骨干成员。著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札记》,遗稿《东瓯词徵》由余振棠整理后收入《温州文献丛书》第二辑出版。


第一通(一九二〇年春)


冷生足下:


损书敬承。朴学沦胥,国故废弛,振起宗风,责在吾辈。瓯社之建,盖心乎久矣。昔吾乡任太常(道逊)优游林下,与吴通判(祚)、蔡寺副(鼎)共结清乐会,而《游瓯纪闻》所称周菊香女士之结十番社,《瓯乘补》所称高博泉之集凌云社,虽流风馀韵,不可追溯,要亦吾辈先师也。近时若陈孝廉(虬)之布衣会,冒榷使(广生)之瓯隐园社,尤宜借鉴。仆夏间发起晦鸣社于湖上,同社诸子,多属瓯产;虽无登高一呼之举,亦颇能各尽心力。


忆当时仆有复罗溪施丈槁蟫(赞唐)书云:“晦鸣社旨在于振起朴学,表章节义。前明几、复之所以独脍炙人口者,不在于风流文采,而以能辨贤奸、好节义为可称耳,文章犹其馀事也。然论者谓明季门户见盛,意气过深,宗社沦亡,当日清流,亦不能尽辞其责,是矫俗不如合污,岂其数然哉!今惟南社尚能号召一时,亦未必其文章之足以信今传后,由社中革命事业,多所尽力,以文人而为烈士也。馀则等诸自郐。晦鸣之建,于学术方面言,以从前海上国学保存会之事业为模型;编辑文字须以关于朴学为前提,决不以饾饤为贵、挦扯足尚也。于人格方面言,原以几、复诸子为先师,列社者自宜在野遗老,断不以利害祸福稍萦心绪。至如彼辈激烈行动,素所不喜。以此二义,故晦鸣社友必不能多,抑不容多也。”且狂诞之言,颇发一笑,录之亦所以备一说也。


窃惟学问之道,不在境界广狭,眼光大小,而惟求真实,切忌虚浮。遵是二者,必有成功之一日。每怪村学究以高头讲章为学问,而新少年又以算数格致为学问,稍进乎是者,亦仅以吟成五七言律诗,发挥论议记载,为尽学问之能事。前者固人知其是,后者几习非成是也。善乎冒榷使之言曰:“吾辈读书须为学人,为学人不成,犹不失为文人。若一自命为文人,则无足观矣。”瓯社之设,尚未深悉同人意旨。如蒙不吝教诲,敢贡一得之愚,幸鉴纳焉。


士处今日,一国之粹固宜保存,然无大力者之提倡,终成绝膑之叹。且社以瓯名,注重乡邦,今日吾瓯学术之粹,亦几中绝矣。故吾侪保存一乡之粹,尤急于一国之粹也。瓯自唐元觉印证曹溪,未见嗣法,宋之景山开伊洛先河,亦早世不传,固无论矣。至元丰九先生或亲炙程门,或私淑先贤,厥后薛(士龙)经于始,陈(傅良)纬于后,永嘉经制之学,彪炳称盛。宋平子甚谓其学为近日救国良方,其言或不欺也。降至元明,流风未衰,近代孙太仆(衣言)父子兄弟颇以表章为己任,而冒榷使今又绍述遗绪。瓯社崛起,适逢其会,循此以往,事半功倍,先哲有灵,其亦默佑于地下乎!此吾侪所当努力自奋者也。


至如仆驽骀,既未窥先贤著述,更无论于能力也。诸君阐微彰幽,痌瘝在抱,风雨鸡声,岂异人任?虽为之执鞭,亦所愿焉。抑亦区区发起晦鸣社之初心也欤?


顺布,即请


撰安


诸公均此不另


薛钟斗顿首


录自《温州区地方资料汇编》,抄本,政治类第四十九函(社会团体),温州市图书馆藏。


按,梅冷生以编者名义按语:“一九二〇年梅冷生等在永嘉发起慎社,与薛储石商榷社务,薛君表示意见独多。初拟名为瓯社,薛君以瓯江亦名慎江,不如以‘慎’为名。当时人皆愿以关门治学为旨,不愿涉及政治,而藉此号召,易消顾虑,人多乐于聚集,故‘慎社’遂留为温州掌故焉。”


慎社,梅冷生(雨清)作为主要发起人,在回忆录《慎社与瓯社》自述缘起:“一九二〇年,我与郑猷(姜门)、吴劲(性健)、林仲(默君)、沈翔(墨池)、郑任重(远夫)等友人,创办了《瓯海潮》周报,共办了十五期停刊。那时,我寻思变换一个花样,再立旗帜。因我与柳亚子常有通信,就想模仿他主办南社的办法,在温州创立一个文社。瑞安友人薛钟斗(储石)首先表示赞成,他写了一封长信给我,建议取名为‘慎社’。他在信中说:‘瓯江又名慎江,文社不宜标榜声气,择友应该谨慎,以免招致物议,引人攻击。明季东林、复社之祸,可为殷鉴。’那时,我年少气盛,正热衷于名利之途,想借此结纳朋友,形成地方上一股政治力量,扩大影响,冀能爬上绅士地位。但我又胆小,唯恐为此事招灾惹祸,为使招牌上不露马脚,深以薛说为是,遂采取其议,定名‘慎社’,并在《慎社》第一集上写了序文,竭力加以说明,以防非议。慎社最初的社友,除在温州任清理官产处处长的馀杭人王渡(梅伯)及他的幕僚湖北人龚均(雪澄)外,以永嘉人居多,大都为爱好古典文学的青壮年,老年人极少参加。最先参加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