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未来:“暴力计算”开创的奇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智能化未来:“暴力计算”开创的奇迹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海航科技首席科学家谢耘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郭毅可倾力推荐
作者:谢耘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书籍编号:30614002
ISBN:978711160062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1405
版次:1
所属分类:互联网+-人工智能
谢耘
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都科技领军人才。现为海航科技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国防电子,消费电子以及IT产品与IT软件集成服务等行业。主持或参与的产品开发有某型号军用雷达,国内第一套电视数字加解扰系统,国内第一台基于Windows Mobile的掌上电脑,国内第一个智慧城市核心支撑系统等。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后改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曾担任的主要职务有:北京雷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先锋集团有限公司开发部主任,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半导体技术部技术战略经理,联想QDI北京研发中心总经理.联想消费电子公司副总经理,联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神州数码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神州数码通用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神州数码工程院院长,神州数码智慧城市服务集团总裁,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等。
本书是全面深入剖析智能化信息技术的著作。作者将历史文明视角、哲学思考、科学与技术分析、创新思维等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本质,论之有据、语言风趣易懂而又不失严谨,对信息技术提出了独特的、系统的、深刻的理念与看法,揭示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本质规律与趋势,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颠覆性影响。本书适合高校师生、科技与社科学术研究人员、信息技术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以及政府产业主管部门相关人员阅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智能化未来:“暴力计算”开创的奇迹/谢耘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6
ISBN 978-7-111-60062-6
Ⅰ.①智… Ⅱ.①谢… Ⅲ.①信息产业-产业发展-研究 Ⅳ.①F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07712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张淑谦 责任编辑:张淑谦 王海霞
责任校对:张艳霞 责任印制:张博
三河市国英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201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69mm×239mm·22印张·252千字
0001—4000册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0062-6
定价:79.00元(含1DVD)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010)88361066
读者购书热线:(010)68326294
(010)88379203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网络服务
机工官网:www.cmpbook.com
机工官博:weibo.com/cmp1952
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
金书网:www.golden-book.com
序
我很喜欢拜读我二位师弟的大作,这两位一位叫吴军,他所著的《数学之美》,让我如痴如醉;一位就是谢耘,他的这本《智能化未来:“暴力计算”开创的奇迹》,让我掩卷沉思,深深感慨。
我的这二位清华大学师弟,都文采飞扬,但风格各异。吴军像一位史学家,对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命脉把握深刻。而谢耘则更像一个哲人,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置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大格局下来思考、探索其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和自身的进化逻辑。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一本思想的笔记。
思想的笔记要写好不容易。首先,可以表达的思想必须要有内容,而内容来自知识与经历。谢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科班出身,而后,从业于IT界数十年,成为中国IT排头企业的技术领军人物。从神州数码到今天的海航科技,谢耘实战于中国IT发展的第一线。不仅要在飞速发展的中国IT服务业中冲锋陷阵,更要在世界IT发展的大舞台上开疆拓土。这样的经历和学识,造就了一位有谋有勇的战将。而谋略恰恰是要有真知灼见作为基础的,这样的真知灼见在本书中比比皆是。例如,在谈到IT工业的发展中,他对业界普遍痴迷的服务业做了深刻的剖析,写出了“繁荣来自服务,强大植根于技术与产品”这样的精辟断言。没有丰富的业界经历和对产业的深刻思考,这样深刻的论断是不可能想出的。又如,在书中,作者对原创性研究作了热情洋溢的推崇。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一句简单明了的总结提出了原创的真谛:“原始创新的重大意义不在于它的直接结果的复杂性,而在于它从无到有的开拓性与未来广泛应用的有效性,再复杂的锦上添花也不能与粗糙简陋的原始创新媲美”。读到此处,我深感痛快。中国的进步,发展到了今天,已经不能再满足于自己的广阔市场与人口红利,只通过对外来技术的锦上添花,对商业模式的中国特色化来赢得成功。中国必须进入技术原始创新的历史阶段,这才无愧于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荣耀,而这样的历史阶段的到来,除了作者提到的教育的重要性、环境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科学家、工程师要建立自己独立的、有内容的思想,谢耘这本书,为我们在这点上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有内容是第一步,但光有内容还是不够的。一个好的思想笔记还要有高度的抽象与总结,这又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什么叫抽象,抽象不仅仅是归纳,寻找事物中的普遍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归纳和提炼来获得远见卓识的判断。在书中,谢耘以很大的篇幅来阐述信息。不同于一般对于信息的技术或科普论述,作者把信息作为智能的基础,提出了以主体为中心来实现信息融合的基本思路。这是作者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信息融合工作的一个完整的归纳总结。作者在神州数码的岁月里,所取得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就是提出并实施了智慧城市的整体化数据融合,也就是以城市为主体的信息融合。通过这样的整体化的对城市数据的融合,他建立了一个多维的虚拟城市空间。城市的各种信息应用,成为信息在这个空间的不同维度上的投影的函数。而作者最钟情的一个工作就是个人信息的完整管理。他把这样的管理称为建立“个人的虚拟映像”,并把它作为智能系统的起点。他指出,这样的以人为主体的虚拟映像“正是人的智能的体现,也是智能的产物,还是智能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这是一个充满远见的归纳。作为人理解自己的智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不一定是在于剖析产生智能的大脑。相反,理解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每一个行为的因果、每一个决策的优劣,也许是我们理解人的智慧的捷径。而这样的理解,也许会使我们不断地运用我们“无中生有的自觉与主动”去追求系统级的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所创造的智能,会在每一个我们期望的方向上超越我们,而这样的超越所导致的“机器智能”是我们所期望的,是我们能力的延伸。
有活力的思想必须具有批判性。在这本有关计算机与智能的思想笔记中,批判的思辨又是一个鲜明的特征,从对量子计算的阐述到对深度学习的前景的质疑,作者体现出了一个思想者固有的批判性。这在中国学术界、工程界是不多见的。我们喜欢硅谷吹来的每一股清风,美国人对形容词的市场化把握很对我们中许多人的胃口。于是,计算云了,数据大了,学习深了。但是,这一切来临之时,我们缺乏的正是对其本质的洞察,以至于我们真的认为相关可以取代因果,神经网络就是通向奇点的道路。作为营销,这样的忽悠也许可以理解,但作为科学家、从业者,没有一个认真的思考、没有一个客观的判断,那就不仅是一个不负责任的问题,而是一种可怕的无知。这本书虽然不是一本专业技术书,但书中对于技术的判断性论述,不乏金句。如作者把深度神经网络描述为“都不过是某种(由选取的网络形式决定的)非线性函数对一个未知函数的在有限样本数据上映射关系的拟合。在科学原理层面上,它并不具有超出一般意义上的非线性函数映射之外的智能。对于训练后的网络,我们也无法准确预测它在训练样本之外的数据上的表现,我们仅仅可以做一些定性的推断”。这是我看到的国内著作中对深度神经网络少有的精炼而准确的描述。进而言之,作者指出:“这样的工具,在其价值与其名称给我们的暗示之间,显然有很大的落差,这样说当然不是贬低这样的工具的价值,而是说我们要避免望文生义而用想象去理解它的功能”,这样的论述,贯穿在书中,成为本书的一个亮点。对于计算机科学这个高速发展的前导性学科来说,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最后,一种吸引人的思想是要有情怀的。情怀不仅仅是产生思想的主观动力,也是思想得以传播的介质。作者写这本书是有大情怀的,这里有对人类的情怀,认为智能化的将来是一个人类新文明的开始。从书的开始,对信息文明满怀期盼的呼唤,到结尾对信息文明下自由发展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及疑虑,作者的人文情怀跃然笔端。
同时,作者也有对民族的情怀。在书中对中国IT的发展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和发展战略上的局限性和失误,作者坦陈己见。对于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话语权表述了殷切的期盼。这样的情怀下的文字又是这本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我对谢兄书中的主要观点是很认同的,以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文明正在向我们走来。如果说我和作者对这个文明的发展进程的思考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觉得催生这个文明的不仅仅是计算机和数据,互联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互联网使人类第一次体验了零距离。用作者的语言来讲,互联网是一种系统的创新,而这种系统的创新对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有着革命性的影响,成为信息文明的一个基础。我对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可能也和谢兄不同,我非常赞成谢兄用机器智能这个说法来表述机器体现的智力,但我不能断言机器的智能能否如我们的智能一样可以自主、主动地进化。这点我们应当可以好好思考、认真辩论。
读这本书是在读一个中国资深IT人的思想笔记。所以,在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有思想,这本书不是为了教你什么,也不是为了让你遵循什么,而是为了和你谈谈他的真实的想法,让你也和他一起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我觉得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此。希望在读它时让你真正地体会到“我思故我在”的美妙感觉。
郭毅可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
上海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
2018.5.28于阿姆斯特丹
前言
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有些事情我们最初相信假以时日人类肯定能够做到,随后却发现比登天还难。人工智能当年的预期—制造具有与人一样的智能、甚至是超过人的智能的机器,便是这样一种想象;有些事情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甚至认定那是不可能的,但随后有人竟然把它创造了出来,“区块链”便是这样一个奇迹。
现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代刚刚诞生时,体积庞大、可靠性差、价格昂贵又难以使用。那时,它就是作为一个帮助人们更快地完成数字计算任务的工具而存在的。只有一些如国防军工那样的“高端”用户才会对它感兴趣。以至于业内有一个传言,即IBM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当时的首席执行官Thomas Watson曾说过:“我想世界计算机市场可能只需要五台计算机。”
不论这个传言是真还是假,它在很长时间里确实代表了人们对计算机的看法:它虽然高档,但是却用途有限。虽然计算机在几十年中顽强地拓展着数字计算的应用空间,但是在21世纪初,当那一轮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人们开始认真地讨论下一轮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在哪里。当时被看好的是生物科技。显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被认为即将成为明日黄花,信息技术不过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做锦上添花似的“数字化”或“信息化”罢了。
但世事难料。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摩尔定律”几十年的作用终于产生了质变,计算机拥有了超乎想象的“暴力计算”能力。强大而廉价的计算能力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而“暴力计算”让看上去颇为“笨拙”的“数值计算方法”拥有了几乎所向披靡的“神功”。人工智能也乘势焕发了第二春,利用“大数据”开始在许多具体应用上超越人类。一时间,人们发现原来有太多的事情可以用“计算”来解决,可能会有许多如“区块链”那样的“不可能”将被信息技术不断创造出来,甚至人们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智能”机器所统治和主宰。信息技术给了人类不曾预料的巨大震撼。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积累了几十年之后,以“智能”为利器,终于显示出其翻天覆地的巨大能量。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智能化的信息技术的“可能”与“不可能”的边界在哪里?人类社会将被它重塑成何种模样?让我们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开始,来逐步层层剖析,寻找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以及它正在对人类产生的空前的历史性影响。
本书的内容是作者在多年工作中积累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