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中职/高职 >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 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 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 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机械分析应用基础 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配套教材。以机械分析为主线,整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及“工程力学”等传统学科的相关内容

作者:李会文,皮云云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01

书籍编号:30613992

ISBN:978711158039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7546

版次:2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全书内容: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 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书是以机械分析为主线,整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及“工程力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并融入相关工程常识和创新思维与方法。全书以机械和机械传动系统及其所涉及的常用传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为对象,按运动分析、结构分析、工作能力分析、精度分析的要求,介绍了机械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术。


全书共计11章,包括:绪论、机械传动系统的运动分析、机构静力分析基础、常用机构、机械零件工作能力分析基础、挠性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连接、机械零部件精度分析。本书可供高职高专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相关教学资源丰富,请有此需要的教师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免费注册后下载,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本课程获取最新资讯。


978-7-111-58039-3-Preface02-1.jpg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机械分析应用基础/李会文,皮云云主编.—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1


“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ISBN 978-7-111-58039-3


Ⅰ.①机… Ⅱ.①李… ②皮… Ⅲ.①机械-结构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Ⅳ.①TH1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30054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曹帅鹏 责任编辑:曹帅鹏


责任校对:杜雨霏 责任印制:张博


三河市国英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2017年11月第2版第1次印刷


184mm×260mm·17.75印张·557千字


0001—3000册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8039-3


定价:49.9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010-88379833


读者购书热线:010-88379649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网络服务


机工官网:www.cmpbook.com


机工官博:weibo.com/cmp1952


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


金书网:www.golden-book.com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机电类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  任 吴家礼


副 主 任 任建伟 张 华 陈剑鹤 韩全立 盛靖琪 谭胜富


委  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启洋 王国玉 王建明 王晓东 代礼前 史新民


     田林红 龙光涛 任艳君 刘靖华 刘 震 吕 汀


     纪静波 何 伟 吴元凯 陆春元 张 伟 李长胜


     李 宏 李柏青 李晓宏 李益民 杨士伟 杨华明


     杨 欣 杨显宏 陈文杰 陈志刚 陈黎敏 苑喜军


     金卫国 奚小网 徐 宁 陶亦亦 曹 凤 盛定高


     覃 岭 程时甘 韩满林


秘 书 长 胡毓坚


副秘书长 郝秀凯

出版说明


根据“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等指导精神,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全国近60所高等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对在2001年出版的“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增补,并更名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本系列教材是由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电子技术专业和机电专业教材编委会分别会同各高职高专院校的一线骨干教师,针对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融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同时吸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而编写完成的,具有“定位准确、注重能力、内容创新、结构合理和叙述通俗”的编写特色。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本系列教材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并有多个品种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在修订和增补过程中,除了保持原有特色外,针对课程的不同性质采取了不同的优化措施。其中,核心基础课程的教材在保持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加实训和习题;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涉及实用技术的课程则在教材中引入了最新的知识、技术、工艺和方法。同时,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对部分课程进行了整合。


归纳起来,本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条主线来设计教材的结构、内容和形式。


2)合理安排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比例。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适当增加实训环节。


3)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论述容易理解、清晰简洁,多用图表来表达信息;增加相关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4)教材内容紧随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而更新,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案例等引入教材。同时注重吸收最新的教学理念,并积极支持新专业的教材建设。


5)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通过主教材、电子教案、配套素材光盘、实训指导和习题及解答等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服务水平,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很快,加之我们的水平和经验有限,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和错误。我们恳请使用这套教材的师生及时向我们反馈质量信息,以利于我们今后不断提高教材的出版质量,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更适用的教材。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前言


国家级精品课程“机械分析应用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机械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也是机械行业技术基础平台课程。本教材的编写力求符合高职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尤其在专业基础知识如何实现向职业能力转化、专业基础课程如何体现“工学结合”等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改革与创新。本教材无论是在内容体系结构上或是在内容组织编排上都不同于同类教材的一般模式,书中融入了全新的高职课程教学理念。与现行同类教材比较,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构建全新的教材体系。针对现行“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仍以“机械设计”为主线,存在不符合高职教学特点以及不适应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状况,本教材以“机械分析”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典型机械设备为对象,按其运动分析、结构分析、工作能力分析、精度分析的要求,整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及“工程力学”等传统学科的相关内容(其中包含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工程常识),并融入创新思维与方法编写而成。


2)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本教材虽涉及多门传统学科,但在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上,紧紧围绕所研究的对象,沿着“机械分析”这一主线,并以解决机械行业职业岗位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筛选、整合、处理教材内容。因此,全书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学科界限以及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束缚,力求写成一本符合毕业生职业岗位需求,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械行业技术基础教材。


3)图文并茂,简明实用。本教材大量采用实物简图帮助读者理解所述内容,并有大量动图和视频以二维码链接形式体现;语言叙述和理论分析简明扼要;尽可能采用图表对照法处理一些相关内容,通过对照、比较,使其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目了然;淡化抽象而复杂的理论分析,简化公式的演绎推导,重结论、重应用,力求计算方法简明实用,有效地避免了烦琐、累赘的知识罗列和长篇叙述等弊端。


4)选用丰富的工程案例。本教材以工程案例为载体进行分析讲解,使得许多力学问题不再模型化、抽象化、复杂化。增强了教材内容的工程背景及针对性、实用性,并使其直观、具体、浅显易懂,有利于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5)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教材内容编排中具有一定的柔性,无论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还是教材的章节或是题例、思考与习题,均给教师以灵活取舍的空间。因此学时适应范围较大。


6)本教材贯彻最新国家标准,并融入机械行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


7)教材中对应的教学资源丰富,适于读者移动学习、时时学习。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程时甘(第1、9章)、皮云云(第2、6章)、黄劲枝(第3、11章)、冯光林(第4、8章)、李会文(第5、7、10章)。本书的再版得到黄劲枝、程时甘教授的倾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且高职高专教材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第1章 绪论


978-7-111-58039-3-Chapter01-1.jpg


在现代的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机械被广泛地用来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机械的发展程度和机械工业的生产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是机械,它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1.1 机械的组成


1.1.1 机器和机构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地使用着名目繁多的机器,例如机床、电动机、内燃机、起重机、汽车、自行车、缝纫机、洗衣机等。尽管这些机器的结构、性能和用途各不相同,但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图1-1所示为单缸四冲程内燃机。气缸中的活塞2下行,燃气通过进气阀3吸入气缸后,进气阀关闭;活塞上行压缩燃气,点火,燃气在气缸中燃烧产生压力,推动活塞下行,通过连杆5带动曲轴6转动,向外输出机械能。活塞再次上行,排气阀4开启,废气通过排气阀被排出气缸。燃气推动活塞做往复运动,经过连杆使曲轴做连续转动。凸轮7和顶杆8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在曲轴和凸轮轴之间安装了齿数比为1∶2的齿轮10和9,以保证曲轴每转两周,进气阀、排气阀各启闭一次。这样,各个机件的协调动作,将燃气的热能转换为曲轴转动的机械能。


978-7-111-58039-3-Chapter01-2.jpg


图1-1 单缸四冲程内燃机


1—气缸体 2—活塞 3—进气阀 4—排气阀 5—连杆 6—曲轴 7—凸轮 8—顶杆 9、10—齿轮


图1-2所示为牛头刨床。它由电动机1、小齿轮2、大齿轮3、用销轴装在大齿轮侧面的滑块4、导杆5、镶在导杆滑槽中绕定轴转动的滑块6、刨头7、刀架8、工作台9、丝杠10、床身11等机件组成。电动机1通过带传动(图中未画出)使小齿轮2带动大齿轮3转动,导杆5往返摆动,导杆上端用销轴连接的刨头7做往复直线移动,从而产生刨削动作。与此同时,动力还通过其他辅助部分(图中未画出)带动丝杠10做间歇转动,使工作台9横向移动,从而实现工件的进给动作。这样,各个机件的协调动作,把电动机的电能最后转换为刨刀往复切削工件的机械能。


978-7-111-58039-3-Chapter01-3.jpg


图1-2 牛头刨床


1—电动机 2、3—齿轮 4、6—滑块 5—导杆 7—刨头 8—刀架 9—工作台 10—丝杠 11—床身


以上仅举了两个实例。从对不同机器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机器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


1)它们都是一种人造的实物(机件)组合体。


2)各个运动实物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例如,电动机、内燃机用来变换能量;牛头刨床用来变换物料的形状;起重运输机用来传递物料;计算机用来变换和传递信息等。


凡同时具备上述三个特征的实物组合体就称为机器。


进一步分析上述两个机器可以看到,在机器的各种运动中,有些机件能实现往复运动;有些机件能实现回转运动;有些是利用机件自身的轮廓曲线来实现预期规律的移动或摆动。因此,人们根据实现这些运动形式的机件的外形特点,把相应的一些机件的组合称为机构。例如,图1-1所示的内燃机,活塞2、连杆5、曲轴6和气缸体1组成曲柄滑块机构,可将活塞的往复移动转变为曲轴的连续转动;凸轮7、顶杆8、气缸体1组成凸轮机构,将凸轮的连续转动转换为顶杆有规律的往复移动;凸轮轴上的齿轮9、曲轴上的齿轮10和气缸体1组成齿轮传动机构,使各轴之间保持一定的转速比。


由此可见,机器是由各种机构组成的,机构具有机器的前两个特征。也就是说,机构是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实物组合体;而机器则是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并完成有用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的机构系统。因此,仅从结构和运动方面来看,机器和机构两者之间并无区别,习惯上常将机器和机构统称为机械。


机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机器的机构种类却是有限的。机器中常用的机构有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机构、间歇运动机构、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等。多数机器都包含若干个不同的机构。最简单的机器只含有一个最简单的机构,如电动机只含一个由转子和定子组成的双连杆回转机构。


978-7-111-58039-3-Chapter01-4.jpg


图1-3 机器的组成


就功能而言,机器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图1-3):


(1)动力部分 是机器工作的动力源,最常用的动力机(即原动机)有电动机、内燃机,其功用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机械能,以驱动机器运动并作功。


(2)传动部分 是机器中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执行部分的中间部分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