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平,王秀英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书籍编号:30613970
ISBN:978711150308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7950
版次:2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本书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应用型大学发展与学科专业建设研究》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和校本科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的建设成果,根据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知识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集体编写而成的。
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计算机软件基础概论、数据结构概述、数据的线性结构、树、图、查找、内部排序、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和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附录中结合理论知识,编写了实用的实验案例,供读者参考。
本书讲解清晰,内容系统,实例丰富,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材,又可作为各类计算机应用人员或相关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需要的教师可登录www.cmpedu.com免费注册,审核通过后下载,或联系编辑索取(QQ:296638356,电话:010-88379739)。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李平,王秀英主编.—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6
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ISBN 978-7-1111-50308-8
Ⅰ.①计… Ⅱ.①李… ②王… Ⅲ.①软件-高等学校-教材 Ⅳ.①TP3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07300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和庆娣 责任编辑:和庆娣
责任校对:张艳霞 责任印制:
北京振兴源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2015年7月第2版·第2次印刷
184mm×260mm·17.5印张·434千字
3001—6000册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1-50308-8
定价:39.90元
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网络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010)88379833
读者购书热线:(010)88379649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机工官网:www.cmpbook.com
机工官博:weibo.com/cmp1952
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
金书网:www.golden-book.com
出版说明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经济装型升新提供高层次人才,是高等院校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之一。高等教育要配药基础性、门子PLC所具有的卓越性能,使其在工控市场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应用十分广泛。但相当多的读者反映:尽管西门子的PLC已经入门,但对于PLC的通信、PLC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和PLC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等“高级”技术无从下手,感觉很难,因此,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我们在总结长期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联合相关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了《西门子高级应用实例精解》第1版。这本书出版后深受好评,同时也收到热心读者的一些好的建议,加之5年来,西门子的软件和硬件不断升级,因此作者在第1版的基础上更新了部分软硬件,而且新增加了更多实用的工程实例,删减了部分过时的例子,形成本书的第2版。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将一些生动的操作实例融入到实际中,以期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本书与其他相关书籍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①用实例引导读者学习。本书的内容全部用精选的例子讲解。例如,用例子说明现场总线通信的实现的全过程。
②所有的例子都包含软硬件的配置方案图、接线图和程序,而且为确保程序的正确性,程序已经在PLC上运行通过。
③对于比较复杂的例子,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源中有录像和程序源代码。如工业以太网通信的硬件组态较复杂,就配有录像和程序源代码,读者可以在出版社的网站(www.cmpbook.com)上下载,便于学习。
④本书内容实用,书中的实例容易被读者进行工程移植。
本书由向晓汉任主编,王飞飞任副主编,陆金荣高级工程师任主审。
全书共分8章。第1、8章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向晓汉编写;第2章由无锡小天鹅公司的李润海和苏高峰编写;第3章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林伟编写;第4章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向定汉编写;第5章由无锡雷华科技有限公司的陆彬和阳思惠编写;第6章由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王飞飞编写;第7章由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刘摇摇、王保银和宋昕编写。参加编写的还有唐克彬、孙腾飞、曹英强和钱晓忠。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前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扩大和深入,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必要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知识成为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修订根据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知识要求,在知识内容、逻辑体系的优化、知识关联度、实例程序的统一调试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全书共分10章,内容涉及与计算机软件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一些常用的系统软件。第1章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概论,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概论的相关知识;第2章数据结构概述,主要介绍了数据结构的概念、数据的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数据类型与抽象数据类型、算法的概念、时间和空间复杂度以及算法的描述方法;第3章 线性结构,主要介绍了线性表顺序存储的基础知识及运算,线性链表基本概念和结构特征及其操作运算,堆栈、队列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征及其应用,其他线性结构的存储结构与应用实例;第4章 树和第5章 图,主要介绍了非线性数据结构树和图的基本知识与相关应用;第6章 查找,主要介绍了查找的一些基本方法;第7章 内部排序,主要介绍了排序的基本概念、内部排序的主要算法及时空效率分析,最后通过实例讲解了相关内容;第8章 操作系统,主要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第9章 软件工程,主要介绍了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第10章 数据库技术,主要介绍了数据库原理和应用;附录 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提供了课程实践的相关内容。
本书的主要特色:
1)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内容由浅入深,重点与难点突出,主要知识内容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存在必要的联系。重点讲授软件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工具。
2)按照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结合案例教学的特点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书选用最常用的C语言,适合于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实践。
3)满足学生深造的需求,在深入研究工学类、管理学类、理学类、经济学类等学科大类领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基础上,本书重点突出和完善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应用等相关知识内容,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书得到北京联合大学规划教材建设项目资助。本书由北京联合大学教师编写,第1、3章由李平编写,第4、10章由王秀英编写,第6、7章和附录由胡立栓编写,第5、8章由王育平编写,第2、9章由孙雪编写。全书由李平、胡立栓和王秀英统稿。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第1章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概论
本章介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概论的相关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的设计方法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算法与应用。这些都是学习本书后续内容的必要准备。
1.1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其应用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深入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意义巨大。面对这一伟大发明,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其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和应用现状等知识。本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以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读者了解计算机基础提供了便捷途径。
1.1.1 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实验室。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的缩写,中文为“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ENIAC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10000个电容和6000个开关,整个机器长39m、高3m、宽1 m、重30 t,运行时耗电140 kW,运算速度达5000次/s,其目的是为了计算炮弹、导弹等武器的弹道轨迹。第一台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在当时比人工计算速度快20万倍,比手摇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快1000倍。
从ENIAC的诞生到现在的60多年时间里,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学科。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6~1957年的电子管计算机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的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使用磁带作为外存储器,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来编写程序,具有体积大、能耗高、价格昂贵、可靠性差、容易出故障的缺点。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军事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主要代表机型是IBM701。
第二个阶段是1958~1964年的晶体管时代。在这个阶段,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单元更新为晶体管,主存储器采用了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带和磁盘。开始使用管理程序,并出现了操作系统,出现了FORTRAN、COBOL等高级语言。这时的计算机除了进行的数字计算外,还扩展到了数据、事务处理等方面,计算机的体积是第一代体积的1/1000,而寿命和速度提高了100倍。主要代表机型有IBM7090等。
第三个阶段是1965~1971年的集成电路时代。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主要使用了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原来的分立元器件,采用了半导体存储器,使用磁盘作为外存储器。这个阶段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日益完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出现了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的体积比第二代的体积又缩小了上百倍,其速度、操作系统的精确度、容量和可靠性大大提高。第三代计算机主要广泛地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工业控制等领域。主要代表机型有IBM360、IBM370等。
第四个阶段是从1972年到现在的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主要逻辑元器件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主存储器采用了半导体存储器,外存储器主要采用大容量的软、硬磁盘。操作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数据库技术、通信软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每秒可达上千万次到万亿次,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功能也愈加完善。这时计算机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其特点是体积更小、集成度更高的微型化、并行化、网络化、智能化,具有高扩展性和海量存储功能。主要代表机型有IBM-PC、曙光2000等。
计算机作为一种通用的数据处理工具,具有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力和自动操作功能的特点。其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科学与研究计算、数据处理、生产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功能、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等领域,改变了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1.1.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从1946年第一台以电子管为基本元器件的计算机的诞生到今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经经过了几代的更新换代,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计算机家族。尽管计算机在应用领域、硬件配置和工作速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别,然而从组成结构上来看,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
所谓硬件(Hardware)是指计算机的物理存在,包括计算机的物理设备和外围设备。所谓软件(Software)是指计算机程序、方法、文档和数据的集合。虽然计算机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但各种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这就是由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这个结构沿用至今。冯·诺依曼认为计算机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个基本部分组成,这5个部分也称为计算机的5大部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如图1-1所示。
图1-1 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功能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它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在存储程序的计算机中,数据和指令都是以二进制形式,即由0和1组成的代码序列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计算机在读取指令时,把从计算机读到的信息看作是指令;而在读取数据时,把从计算机读到的信息看作是操作数。把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数据和指令统称为数据,因为程序信息本身也可以作为被处理的对象进行加工处理,如对程序进行编译,就是将源程序当作被加工处理的对象。
(2)采用存储程序方式
冯·诺依曼思想的核心是先编制程序,然后将程序(包含指令和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