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疆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听,新疆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日本的安迪·沃霍尔”横尾忠则对谈;北野武、三宅一生、吉本芭娜娜、井上阳水……分享不为人知的个体经历,探讨艺术创作的源泉与深渊
作者:陈凯著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613935
ISBN:978751422513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1267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艺术杂谈
版权信息
书名:听,新疆说
作者:陈凯
ISBN:9787514225143
出版日期:2018-12-01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序言
听新疆说真实的新疆
《听,新疆说》这部新疆纪实报告文学,预计年底前与全国广大读者见面,本书作者陈凯先生耗时两年时间,将书中数十位人物逐一采访,书中所有人物故事在个人微信公众平台“听新疆说”均有发布。
《听,新疆说》采用一对一的人物专访,用每个主人公来到新疆、在新疆打拼、建设新疆的故事来完成全书的脉络构架。
往往外界把新疆看得越不清楚,它就越有吸引力。
本书此次将从全疆数十个在本地扎根的“外(本)地新疆人”口中述说新疆的经济、人文、社会(社区)、文化、自然环境各个方面产生的变化,从对比与发展的角度诠释、突出新疆的主板、主题、主旋律,通过他们的感受、感觉,借作者之口让大家“不要听说新疆,要听新疆去说”,新疆吸引他们的,是这里的气候环境?帅哥靓女?文化饮食?自然风光?和谐安居?市场前景还是就医就学?
相信以上所有问题均可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因工作原因,我于2014年~2016年在新疆生活了三年,深感新疆地域的辽阔,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干部群众的朴实真诚,虽然返回北京,但对新疆的那份情感却越来越浓。真诚地希望陈凯先生的力作能让读者从中受益。
王宝君
人民日报海外版魅力新疆周刊总编辑
2018年11月30日
岳智勇
2018年12月20日
郭平
2018年12月20日
援疆干部
力挽狂澜
浪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5米,后浪赶着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狮,化成一股水柱,直冲云霄,高达十余米。由于大坝的横江阻拦,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个“卷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回头潮。而此时江水前扑后涌,上下翻卷,奔腾不息。
江中心,是一艘灰白色的轮船,没人能够判断,它不知死活的勇气究竟来自何处,又是如何从滔滔巨浪中英勇突围到达江心,海浪继续怂恿着周围的浪兄浪弟,用它们的张牙舞爪来嘲笑白船的不知天高地厚。
台风中,数米高的巨浪,如同张开大嘴的鲨鱼,在它的怀抱范围之内,哪怕是一根羽毛,也难逃浪爪。
翻滚的浪花,响亮地拍打在船的甲板上,水手们大气都不敢出,橘黄色的救生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此番阵势,就算是训练有素的海豹突击队,恐怕也难免会有心提到嗓子眼的焦虑和不安。
他在驾驶舱内,气定神闲,目光坚毅,未表现出一丝的慌张,耳畔萦绕不去的,是风雨拍打玻璃和甲板的回响。无论攻击来得多么猛烈,他的表情从未有异。
数吨重的塔吊安全地从江中心被拉往大桥基建旁,浪潮的喧闹渐行渐远,他从驾驶舱走出,从甲板上跳下,快速整理了一下衣服,带领水手整齐地按照出发前的“一”字形排开,岸边的炮手也早已准备就绪,三声礼炮完毕,一枚鲜红的勋章,灵巧地佩戴在他的胸前。
太阳镜上折射出来的光圈,将整座大桥包裹住,继而,浪花随着镜面的反射,如决了堤的闸口,向各处流淌、蔓延……
水手们叫他阿郁船长,我们称他为:阿郁。
临危受命
阿郁大学学的是海事专业,从学校毕业后,在杭州市交通局钱江三桥工程建设指挥部任职,当时钱塘江上修建的第三座大桥,是由杭州市政府与香港恒基地产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属合资企业。
钱塘江三桥是当时亚洲第一条最大的斜拉索大桥,已被记入历史之最。阿郁印象最深的是桥面上的斜拉索,江潮来临的时候,他需要用吊车把拉索吊到桥面上去,如不抢占时机,水位不够,退潮后,船就会搁浅。但江潮来时会非常危险,为抵抗潮水的冲击,就要等潮水到来时在钱塘江上过潮,待潮水平稳后,又要将船安全地靠上桥墩,才能确保将斜拉索安全地吊上岸。
斜拉索拉一趟,前后要一个月,在外面开船的人,根本没见过这么大的钱江潮水,既不懂在钱江大潮下如何驾驶,又不懂江潮的规律和特点,由他们来驾驶,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船本身又装载了上百吨斜拉索,所以必须要找专职的船舶驾驶员。阿郁当时在工程安全一科,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主动请缨。当时,杭州市交通局副局长、钱江三桥副总指挥告诉他可能会存在的危险性,并希望他能考虑清楚这份责任和可能产生的后果,阿郁笑笑,最终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出色地完成任务后,被记下杭州市钱江三桥工程建设二等功。
因为工作积极,阿郁在船上任大副期间经历了一个调整期,鉴于他没有背景,但有能力,工作又积极,还有在钱塘江驾驶船只的实际经验,随后被派往钱塘江港监系统任职。内河港监属于杭州市交通局管辖,派专人在施工现场巡逻,负责三桥桥面和大桥水域周边的安全。
阿郁在任期间,没有出过一起撞船、沉船等交通事故,他的工作得到了杭州市交通局和钱江三桥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高度认可,并问他是否愿意来指挥部负责桥面和施工安全。
当时作为浙江省、市的重点工程项目,在确保钱江三桥的工程质量为前提下,要求建设管理和施工单位加快工期完成任务。在所有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辛勤努力下,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钱江三桥正式建成通车。
桥面施工方,是由湖南路桥总公司负责建设,桥建好,要设置收费管理所和相关职能部门。阿郁当时所在的钱江三桥管理所,最多时,有130多名职工,他被任命为稽征股长。若是出现公路、桥面养护、规费稽征、逃票、司机不交费、超载超重车辆、路政管理等问题时,稽征股长都要管。但只要是阿郁接管的工作,他都事无巨细,兢兢业业。由于能力出色,后来阿郁又被提升为钱江三桥管理所副所长、恒基钱江三桥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走上仕途。
快马加鞭修建好的三桥,经济效益不是很好,而且桥面状况时常出现问题,一下雨就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政府和施工企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媒体上时不时也有负面消息出现,对整个钱江三桥的影响很大。
初入旅业
香港恒基要撤资,政府要收回钱江三桥,即将免费开放,三桥管理所迟早要散伙,外界流言纷纷,恒基公司早晚都会消失,所里也开始人心涣散。阿郁想过这个问题,但又苦于没有更好的出路。很偶然的一个机会,一个叫钱群的老师,来到所里主动结识了阿郁,还为他指明了人生新的方向。
那天在办公室,有人敲门,对方介绍时说自己是在浙江省旅游局培训中心从事指导旅行社导游、领队证考试、教政策法规的老师,通过朋友介绍到贵单位拜访,希望双方可以开展相关旅游合作业务,阿郁当时对他的唯一印象是:个子很高、戴着眼镜、幽默机敏。
“一畅谈,觉得很有缘。而且聊得十分投机,钱老师说我口才、能力和形象都很出色,还留了名片,并告诉我,如果对旅游业有兴趣,可以联系他”。阿郁当时真没想到,开启自己人生的第二通道,会是旅游。
浙江国旅的前身是浙江省公民出国旅游公司。随后,阿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钱老师,对方带着他去见了公民出国旅游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对方一看他的简历,当即拍板留人。
2003年元月一日,阿郁以调动的形式,从原单位来到浙江公民出国旅游公司上班。他对旅游业一无所知,钱老师主动为其提供帮助,送给他一些书,让他先去考领队证,再考导游证。当时领队证要考英语,这是他的软肋,刚好当时的女友(现在的爱人)在省运动队,英文挺不错,每天帮他复习,最后,笔试面试成功通过。2003年下半年,阿郁步入旅游行业,开始带团。
公司当时有几十个领队,唯独阿郁的名字最响亮,像那些旅游界公认的难服务的医生团、夕阳红团、学生团、老师团,包括所谓的疑难杂症团,在阿郁眼里,都不是问题。公司给他派的团,他总是乐于接受,从无怨言。他当时总结了一句特别精辟的话:“没有带不好的团,只有不称职的导游领队。”就连团队在境外遇到纠纷等其他突发状况,阿郁也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非常到位。
阿郁当时经常带旅游团去东南亚,泰国则去得尤为频繁,故又被业界封以“泰国王子”之称,泰国当地的导游一提起浙江国旅的宋郁,无人不晓、个个交口称赞。当地再滑头的导游,在阿郁面前都得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在泰国带团的那几年,没人敢挑衅他。在带团过程中,他碰到过拿刀的,遇到过带枪的,碰到过强制购物,将客人包裹扔下车的,还有凌晨4~5点不给房卡,不让客人到酒店入住的,一次又一次,他都能将危险和困难化险为夷,帮助游客安全渡过。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去往芭提雅的车上,有个宰客的导游,一路都在强迫游客掏钱参加自费项目,强迫客人购物。阿郁毫不留情地动员游客将其轰下去,并又很负责任地告知泰国旅行社实情,当时正值旅游旺季,社里导游全部出去带团了,未留一名备用导游。实在没法,阿郁只好既做导游又做领队,按照之前计划的行程,带客人出海继续游览,并第一时间联系当地和国内的旅行社,为游客争取500元的现金赔偿,维护了游客的权益不受侵害。回国后,游客自发组织选派代表,将表扬信和锦旗送到他的公司。
随后,浙江省公民出国旅游公司与浙江省国旅合并。阿郁又转到浙江省国旅做领队,在40多个领队里面,他的带团成绩和销售业绩是最好的,有的领队老是觉得累,怪团不好,牢骚话多,但他从没有过这样的抱怨,除了带团就是做销售。短短几年,他从一个旅游界的门外汉,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努力,成为浙江省中旅集团的金牌领队、旅游专家、先进员工。连续几年,他的锦旗和表扬信是在公司张贴和悬挂最多的,销售业绩方面,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援疆之旅
浙江省国旅的老总,看上了阿郁,说要抽调他从领队部到港澳部当副经理,刚好当时销售部经理离职,阿郁顺利接任。2007年,浙江省国旅又与浙江省中旅、浙江海外国旅、浙江知行国旅等一起,成立了新的集团公司,名为浙江省中旅旅业集团,为省属国有企业。阿郁之前所在的国旅,成了省中旅集团名下的公司。
有一次,浙江省中旅集团董事长找阿郁聊天,在他面前摆了三个机会:第一,集团要在美国洛杉矶成立分公司聘请总经理;第二,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也要聘请总经理;第三,根据中央的部署,浙江省对口援疆城市——新疆阿克苏地区,集团按照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要求,也要在当地设立公司,要选派一名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肯吃苦、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过去。当时阿郁所在的集团公司里,领队已经达到了120多名,集团下辖公司、部门都有名额,但集团公司领队部却只推荐了他一人。
对阿郁来说,这无疑又是一次能在集团体现自身价值的绝佳机会,他冷静分析了一下:去美国,英文水平还不行;上海虽是大城市,旅游公司多,都在拼价格,竞争太强;唯独对新疆阿克苏,他有着自己的想法。阿克苏是浙江省对口援疆城市,往大了讲,他是在为援疆做贡献,往小的考虑,当地既然有省援疆指挥部,就一定会为阿克苏地区旅游发展助推,在领导考察慰问、对口接待、援疆干部家属出行等方面需要提供后勤保障,旅游业务一定不会差,外加从领导口中得知当地没有正规旅行社,可以为那些想到当地旅游的人群,提供相关的服务。基于以上几点考虑,他很快就向集团领导递交了自己的简历和相关报名材料。
当时报名的情况虽然踊跃,但集团内部的部门,对要去新疆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在他们眼里,新疆地处偏远,生活艰苦,交通不便,外加他们听到很多不好的传言,都望而却步。可阿郁和他们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一方面他没有去过新疆,但对大美新疆的壮阔和秀丽十分向往;另一方面,多年的领队、导游经验告诉他,大家都想去的地方,不一定好,真正的好地方,一定是大家想去却又有顾虑的,那才是真正考验人的地方。
于是,阿郁就将自己的简历以及为何要去新疆阿克苏的想法跃然纸上,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看完后也极力推荐,觉得他的经历和阅历没有任何问题,在浙江省中旅集团党委领导班子开会讨论人选时,大家一致通过,觉得除了他,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他就是第一人选。
2011年5月,浙江省中旅集团总经理助理与阿郁一起,先到了阿克苏,对接联系了阿克苏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援疆产业组和阿地区旅游局。7月,阿郁拿着浙江省中旅集团的任命书,只身一人开启了新疆阿克苏援疆之旅。
大脑一片空白
当时,集团领导主动提出要送阿郁去机场,但得知阿郁没买机票,说要坐火车过去的想法时,领导很是惊讶,问其原因。阿郁告诉领导:自己从没去过新疆,希望可以沿途了解线路和风土人情,把一路的所见所闻用笔记录下来。领导听后微笑着点头,并为他竖起了大拇指。
火车进入西北境内,阿郁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荒凉”二字的真实含义。火车进入新疆境内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