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名家文集 > 独立苍茫自咏诗:黄玉顺早期文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独立苍茫自咏诗:黄玉顺早期文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独立苍茫自咏诗:黄玉顺早期文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独立苍茫自咏诗:黄玉顺早期文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黄玉顺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书籍编号:30613911

ISBN:978722011014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28458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名家文集

全书内容:

独立苍茫自咏诗:黄玉顺早期文存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 原载《成都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2期。
  • 关于诗歌语言之音乐性,“格律”是旧的说法,“音律”是我的提法。
  • 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文学评论》1959年第2期,《何其芳选集》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何其芳选集》第二卷。
  • 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
  • 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
  • 指新中国成立十年来。
  • 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
  •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
  • 即1926年。
  • 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新文学大系导论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影印本,1940年。
  • 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
  • 转引自楼栖:《论郭沫若的诗》,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
  • 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
  • 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
  • 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
  • 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
  • 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
  • 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
  • 李广田:《〈闻一多选集〉序》,见《闻一多选集》第一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
  • 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 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
  • 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文学评论》1979年第3期。
  • 臧克家:《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语文学习》1957年第4期。
  • 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二章。
  • 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开明书店1948年版。以下凡引闻一多语而未注明出处者,均见《诗的格律》。
  • 臧克家:《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
  • 闻一多:《色彩》,收入诗集《红烛》,《闻一多全集》。
  • 原文没有“不”字,应属当时排字的脱漏,否则此句不通。
  • 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
  •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修订本,第一章,第一节。
  • 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八章,第二节。
  •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一章,第一节。
  • 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 《淮南子》:《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
  • 《尚书·尧典》。《尚书》:《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
  • 《毛诗正义·周南·关雎》。《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
  • 朱熹:《诗集传》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 朱熹:《诗集传·序》。
  • 朱熹:《诗集传·序》。
  • 朱熹:《诗集传》卷九。
  • 朱熹:《诗集传》卷十九。
  • 朱熹:《诗集传·序》。
  • 朱熹:《楚辞集注·九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五章,第一节。
  • 冯班:《钝吟杂录·正俗》,收入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 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一章,第三节。
  •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一章。
  • 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
  • 闻一多:《诗的格律》,《闻一多全集》。
  • 王力:《汉语音韵》,第一章。
  • 王力:《汉语音韵》,第一章。
  • 缪天瑞:《基本乐理》,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版,修订本,第十六章。
  • 缪天瑞:《基本乐理》,第十六章。
  •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第一章,第一节。
  • 缪天瑞:《基本乐理》,第三章。
  • 闻一多:《黄昏》,收入诗集《死水》,《闻一多全集》。
  • 本文标调的方式:一、凡无必要标出四声调值的时候,只标平仄,“—”表平,“|”表仄;二、凡引古典诗歌,声调都以平、上、去、入为准。凡引新诗,声调则都以普通话的阴、阳、上、去为准。
  • 闻一多:《也许》,收入诗集《死水》,《闻一多全集》。
  • 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
  • 徐志摩:《诗刊放假》,转引自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
  • 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
  • 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
  • 王士禛:《王文简古诗平仄论》,见《清诗话》。
  • 具体出处不详。大约出自吴乔《围炉诗话》(即《清诗话·答万季埜诗问》)卷二:“李于鳞云:‘唐无古诗,陈子昂以其诗为古诗。’”又:“陈子昂上郊阮公,为千古绝唱,不用沈、宋格调,谓之古诗,唐人自此有古、律二体。”另见于毛先舒《诗辩坻》卷三:“李于鳞云:‘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两‘其’字竟作‘唐’字解,语便坦白。”
  • 钟荣:《诗品·序》,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
  • 《宋书·谢灵运传论》。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62年版,通论(三十)律诗(下)。
  • 王士禛:《律诗定体》,丁福保辑《清诗话》。
  • 《宋书·谢灵运传论》。
  •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 翟翚:《声调谱拾遗·自序》,见《清诗话》。
  • 冯班:《钝吟杂录》,见《清诗话》。
  • 吴乔:《答万季埜诗问》,见《清诗话》。
  • 邹问轩:《诗话》,北方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
  • 王力:《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问题》,《龙虫并雕斋文集》。
  • 均见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
  •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
  •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
  • 闻一多:《诗的格律》。
  • 何其芳:《再谈诗歌形式问题》。
  • 王力:《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问题》,收入《龙虫并雕斋文集》。
  •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
  •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 张笃庆:《师友诗传录》,见《清诗话》。
  • 何世璂:《然镫记闻》,见《清诗话》。
  • 翁方纲:《〈赵秋谷所传声调谱〉按》,见《清诗话》。
  • 翁方纲:《〈王文简古诗平仄论〉序》,见《清诗话》。
  •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
  • 王力:《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 吴乔:《答万季埜诗问》。
  • 闻一多:《诗的格律》。
  •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
  • 王力:《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 王力:《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 王力:《中国格律诗的传统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 卞之琳:《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

    论汉语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新诗音律研究
    作者按:这篇长文写于1980年夏秋季,即笔者23岁时,当时我在成都大学中文系的学习即将结束。此文后来一直放在那里,未刊。时隔三十多年,今天看来,这篇文章还是有其意义的:旧体诗词的格律被打破以后,汉语诗歌的音乐性传统如何在新诗中重新得到发扬?这远不仅仅是关乎诗歌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关乎汉语的问题,而且是关乎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问题。如果我们今天已经不能“原教旨主义”式地照搬中国古代文化的某些具体形式,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精神如何才能得到弘扬?本文对汉语诗歌的音乐性及其在现代新诗中的体现形式的探索,可以说是为这方面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具体例证。现在把它整理出来,一仍其旧,以存原貌;只是加上了全文的副标题“新诗音律研究”及各节的小标题。
    标题是“论汉语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其实,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诗歌的“格律”问题,更准确点儿来说,就是“音律”问题。我希望本文的内容能表明这并不是概念的混淆。
    一、关于建立“新格律诗”之必要性的讨论
    我为什么想探讨诗歌的格律问题呢,因为就今天的新诗看,确有建立新格律诗的必要,而至今这个问题在理论上还未能彻底解决,所以就很值得研究。
    为什么说有必要建立新格律诗呢?何其芳说:“我是从诗歌的传统、诗歌的内容、诗歌的读者的习惯和诗歌的发展等方面来考虑,都觉得有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接着他又补充一点: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它和我国古代的诗歌传统相当地脱节”,而“要解决新诗的形式和我国古典诗歌脱节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建立格律诗”。其实这也是诗歌“传统”问题。
    关于读者对新诗形式的不满和要求,何其芳已经有具体详细的说明。而关于诗歌内容对形式的要求,他说:“诗的内容既然总是饱和着强烈或者深厚的情感,这就要求着它的形式便利于表现出一种反复回旋、一唱三叹的抒情气氛。有一定格律是有助于造成这种气氛的。”后面那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我不禁想问:抒情散文同样“总是饱和着强烈或者深厚的情感”,为什么不求助于格律呢?足见这不能作为一条应建立格律诗的理由。但他所提出的另外两条理由,或者说另外两个现象,却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一是诗歌的传统。他说:“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基本上是格律诗的传统。”(他这里说的不是旧概念的格律,而是“每行的节拍有规律并且押韵也有规律的诗。按照我们现在的这个概念,我国古代的四言诗、五七言诗,都是格律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一是新诗的发展。他说:“十年来的诗歌创作是倾向于格律化的。格律诗的提倡和实验,自由诗的减少,都是这种倾向的表现……最近几年来的‘半自由体’的兴盛也是反映了新诗倾向于格律化而又尚未格律化的。”这确实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倾向。
    但是以上两点,不过是诗歌的历史和现状的现象而已。还应更进一步——像何其芳那样——发问:“这难道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吗?”很显然不是。那又是什么缘故呢?何其芳解释道:
    我想这不但和诗歌的起源有关系,而且和诗歌的内容也有关系。最早的诗歌是和歌唱不分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节奏常常有一定的规律。后来诗和歌唱分了家,但仍长期地普遍地虽说程度不同地保存着这种形式上的特点。我想,这绝不是一种“蛮性的遗传”,而是这种形式上的特点虽然一方面对于诗的内容的表达给予了若干限制,但在另一方面,它又是和诗的内容的某些根本之点相适应的,而且能起一种补助作用的缘故。
    关于内容,上文已经谈过,这个理由不能成立。关于诗与歌唱的起源,这倒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根据。但是这还没有说够,还漏掉了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假如我们又问:既然诗已经和歌唱分了家而独立了,它为什么非要保持歌唱一般的节奏不可呢?可见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这特点就是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诗歌是一门独立的语言艺术,它之所以能区别于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就在于它是诗歌——既是诗歌,就必须有诗歌的语言,也就必须有音乐性,就必须有“语言的音乐”。关于这个问题,以下各节中将较为详细地讨论,这里暂且按下。
    所要得出的结论是:确实有建立新格律诗的必要。至于这音乐性和格律有何关系,那也是下文的内容。既然有建立新格律诗的必要,当然也就有研究和探讨新格律诗理论的必要。
    二、前人对“新格律”的探索
    其实对新格律的探索,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这中间影响最大的两次,似乎就是20世纪20年代“新月派”提倡新格律和50年代《文学评论》发表一辑关于新诗格律讨论的文章。而如果从探索新格律的历史来看,最突出的两个人,怕是闻一多和何其芳。
    关于“新月派”对新格律的提倡,据朱自清的记叙,是在:
    十五年四月一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氏主办的。他们要“创格”,要发见“新格式与新音节”……他们真研究,真试验;每周有诗会,或讨论,或诵读。梁实秋氏说“这是第一次一伙人聚集起来诚心诚意的试验作新诗”,虽然只出了十一号,留下的影响却很大——那时候大家都做格律诗;有些从前极不顾形式的,也上起规矩来了。“方块诗”“豆腐干块”等等名字,可以看出这时期的风气。
    他们的影响确也不小,就连“最厌恶形式,而以自然流露为上乘,说‘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郭沫若,也多少受到风气的袭(席)卷,如他的诗集《瓶》。
    事实上对新诗形式的探讨,远远在“新月派”之前。据朱自清说:“新诗形式运动的观念,刘半农早就有。他那时主张(一)‘破坏旧韵,重造新韵’,(二)‘增多诗体’。‘增多诗体’又分自造、输入他种诗体、有韵诗外别增无韵诗三项,后来局势恰如他所想。”即使单就格律来讲,也不是始自“新月派”。“第一个有意实验种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是陆志韦氏。”可是为什么“新月派”之前人们对新形式乃至新格律的探索,都没有引起注意,而单单“新月派”一提倡新格律,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
    这当然和“新月派”理论的详明和大量的实验等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客观的条件。新诗之兴起,“那正是‘五四’之后,刚在开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