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井闲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攀枝花市井闲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书籍编号:30613910
ISBN:978722011013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33475
版次: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巴蜀民风民俗丛书编撰指导委员会
柯尊平
崔保华 王正荣
王建军 杨程富
巴蜀民风民俗丛书编委会
主任:王正荣
执行主任:吴显奎
副主任:钟钢
成员:丁成明 马小彬 杜兰举 邓子跃
刘永剑 杨天宗 陈炜 张小军
赵川荣 蔡竞 樊伟 姚林芳
巴蜀民风民俗丛书编辑部
主编:钟钢 徐明义
副主编:樊伟 卢开南
编辑:姚林芳 杜维雄 彭宁川 杨文
肖鹏举 开隆国
总序 从细部进入历史
◎四川省作协主席 阿来
这是一套关于巴蜀生活记忆的书。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套有关已然消逝或正在消逝的巴蜀日常生活的书。
人类有一个长处,就是可以在记忆中保留对那些消逝事物与社会场景的记忆,以保持文化与道德的连续性。人类同时也有一个短处,拥有记忆能力,却又偏偏在不知不觉中选择遗忘。对于已然消逝和行将消逝的事物与社会生活场景的记录,正是人类对抗遗忘的一种古老方式。李白诗:“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说的正是人回望走过的道路时生发的悠远的感慨。
这套书由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持编撰,基本的动机,就是记录与回忆,记录与回忆正在时光隧道深处渐渐离我们远去的那些事与物。当这些记录集中凝聚一个城市的生活时,便构成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是我们曾经的活生生的生活,是我们刚刚告别不久,余温犹在的生活。
自人类进入科技时代以来,时代列车陡然加速,新事物层出不穷,带来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如此剧变的情形之下,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对新生活与新事物的适应与操控,而关于历史,关于记忆更容易被疏忽,记忆的重要性本身也更容易被疏忽、被遗忘。基于此,四川省政协文史委的同人们,商定以此书作为开始,来启动一项关于记忆,关于历史的连续性的工作。希望这套书,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有心的读者或许可以发现,这本书的着眼点,与各级政协长期以来编撰出版的“文史资料”有所不同。如果说,“政协文史资料”更着重于政治与经济方面重要事件的记录与还原,那么我们以这套书开始进行的记忆打捞,则更注重跟普通人经历密切相关的那些生活场景与日常生活中那些事物的呈现与还原。
研究一个时代,研究一个地方,从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事件入手,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路径。同样,研究一个时代,研究一个地方,从一些特定的事物入手,从一些特定的公众生活场景入手,保持与还原的是鲜活生动的时代气息,也是为历史存真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这两种方式齐头并进,才是保存集体记忆的更可靠、更有价值、更为人本主义的方法。
以政治经济为主线建构历史是一种方法,以事物与场景的细节为重要的支撑点,同样是一种建构鲜活历史的重要方法。
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全体同人,希望以本书为始,开始一项记录巴蜀方方面面历史的系统工程,除了我们专心致志来钩沉与打捞,搜求与记录,也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加入到我们这项工作中来。
让我们共同以这种方式记录四川,记录四川在一个伟大的剧变的时代所经历的种种变迁。
我们的宗旨是:为过往的历史存真,为消逝的生活留影。
2014年2月
序 从市井视角看攀枝花文化
◎攀枝花市政协主席 李群林
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产生于街区小巷,既通俗浅近又变幻诱惑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最接地气,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它自由闲散,也许不甚严肃,“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也正如此,它也成为人们追寻过去那种最质朴、原始、纯真的生活方式而认同的一种文化现象。
攀枝花,建市不过50余年。之前,这里被称为“蛮荒之地”,人迹罕至。随着三线建设大幕拉开,人们从四面八方跋涉而来,操着各地方言,汇聚于此。他们“三个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盖起了干打垒,建起了医院、学校、厂房……于是有了炊烟,有了街道,有了喧嚣,生活有滋有味。——这就是市井的味道。
可以说,是三线建设成就了攀枝花。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现在的象牙微雕钢城。尽管三线建设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是在攀枝花,至今仍然依稀可见三线建设遗留的众多痕迹,在讲述着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这方面讲,三线建设算得上是攀枝花人文资源的典型代表之一。攀枝花市井文化也就有了三线文化特征。
人,来自于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移民构成了当地居民的主体。人们饮食各异,习性不同,风俗多样,然而相处和睦,自得其乐。移民文化无疑给市井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笔。但攀枝花并不是一个彻底、纯粹的移民城,20多个民族早已杂居于此,笮山若水之间,多民族彼此交融。本土文化质朴天然,内敛而不张扬,也是市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人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同样,攀枝花不是没有文化,只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没有被深入挖掘出来,“藏在深闺人未识”。攀枝花在打造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同时,有机地融入攀枝花各具特色的文化,尤其是打造攀枝花文化品牌,势在必行。这也是编辑此书的初衷。
前路繁花似锦,道路曲折漫长。
我们希望,在这路上能够贡献政协人的微薄之力。
2018年5月
推杯换盏
肥肉引发的回想
◎李燕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童年是在物质匮乏中度过的。
现代人出于健康的考虑,多怕吃肥肉,因其脂肪含量太高,过多摄入会使胆固醇飙升。殊不知,在20世纪中叶,中国的很多家庭都为家里缺乏油脂而发愁。
我出生的年代,一般家庭都有几个孩子,我家也不例外。姊妹5个,我排行老四,下面还有个妹妹。父母都是老师,有虽然少但是稳定的收入,要养育5个孩子,在当时还是非常困难的。在我的记忆中,妈妈带着我们开过荒,种过苞谷、南瓜、红苕这些杂粮来弥补粮食的不足,也养过鸡鸭来补充肉食。我的哥姐年少时每当放假就去打点小工,挣点钱来贴补家用。
父亲有一张渔网,得闲了常在河里捕鱼,给孩子们打打牙祭。那时的鱼真是纯天然无污染的,但是没有油,烹调方式又有限,做出来的鱼当时也不觉得好吃。小时候的我们真是馋啊,我们也没什么零食吃,同学们都带点咸菜去学校当零食。我现在还记得有一个同学家里泡的洋姜非常好吃,我们常常央求她带点到学校给我们吃,所以我现在还喜欢吃泡洋姜。记得有一次父亲学校聚餐,吃完后老师们还可以买一份肉菜带回家,爸爸就买了一份回锅肉给我们带回来。正好我们几姊妹在单位门口玩,看到爸爸端了一碗肉都欢呼雀跃地围了上去,几个小家伙馋得不行,左一片右一片用手夹起就开始吃。从大门口到我家不过几百米,还没到家,一碗回锅肉就被我们消灭了。爸爸也许是怜惜我们,也不骂我们,笑呵呵地看着我们抢光了这一碗肉,包括里面的蒜苗。
我的母亲出生在小县城相对富裕的商人家庭,小时候从来没有为油盐柴米发过愁,但在当时却常常捉襟见肘。现在她还常常回忆,有一次她的哥哥远道来看她,可是家里却没有什么招待他的,只能给他下了一碗连油都没有的面条。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布票不够,孩子们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我嫌衣服上补的疤太多,不肯穿姐姐穿过的衣服去上学。我妈妈就哄我说,衣服补得很漂亮,两边都是对称的,这样的款式小伙伴都没有见过,我才含着眼泪穿去上学。那时是票据时代,无论买什么都要票,而且有票还不一定买得着。我家人又多,布票、油票等根本不够用,为了把有限的肉票高效长久地利用起来,我妈妈每次去买肉总愿意买肥肉,既可以解一时之馋,又可以炼点猪油储存起来供长久之用。但那时的人们都有此心,所以肥肉很不好买。每次去肉店买肉,都要排好长的队,卖肉的店员权力很大,免不了公权私用,往往给自己的三亲六戚好处。有一次我妈妈好不容易排队排到了,想买点肥膘肉,却被告知没有了,又改口说想买点五花肉,也说没有了。而我妈却看到店员把一大块肥膘肉藏在案板下,无可奈何买了点一级瘦肉回家。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又想到家里一个月没有油吃,妈妈在路上忍不住唉声叹气,同去的小妹安慰妈妈说:妈,你别伤心了,长大了我到肉店去上班,专门把最好的肥肉留给你。说得我妈妈好笑又好气。
我的爸爸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在家基本不做家务,但有一次我妈妈刚刚炼了一盆猪油放在灶台上,想等油凉了收起来。那天也不知中了什么邪,从来不干家务的爸爸到厨房转了一圈,发现灶台上有一盆颜色黄黄的“脏水”,竟鬼使神差地给倒了,之后感到手上尚温,忐忑不安地出去告诉妈妈:我好像倒了一盆不该倒的东西。覆“油”难收,气得妈妈把爸爸抱怨了好久,这事成了他专门添乱的典型案例流传至今。那时家里烧的是柴火,饭底的锅巴特别香,我最喜欢妈妈做的猪油饭团,在锅底的锅巴上抹上猪油,再撒上点盐,然后用手捏成饭团,吃起来又脆又香,滋味至今难忘。
我的两个姐姐,吃的苦就更多了。大姐初中毕业,本来可以上高中考大学,但因为家里困难,希望她早点工作,所以考了个中专,还没满20岁就开始挣钱供我们这些弟妹读书。她读初中时,有一次农忙放假,她去帮厨,正好那天妈妈外出劳动,没人管我就把我放在姐姐那儿。因为是农忙,所以那天厨房做的是回锅肉,姐姐在切肉的时候偷偷切了拳头那么大一块五花肉给我吃,我躲在旮旯里小口小口地咬着有肥有瘦的五花肉,刚出锅的猪肉的肥美鲜香充溢着口腔,只觉满口生香,身心满足。
小时候最盼望的是过年,因为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总觉得一年怎么那么长。过年的时候妈妈总要炸一点点心给我们吃,我们几姊妹总喜欢围在灶台边假装帮忙,塞两根柴火,扭一扭麻花,然后趁机吃一块酥肉,拿两根麻花。妈妈也不阻止我们,还常常喂我们两口。因为家里孩子多,零食水果什么的又有限,妈妈总是把这些东西平均分成5份发给我们自己保管。我呢,比较馋又没有计划,而我妹妹呢,爱囤货又舍不得一下子吃完,我总是把自己的零食很快吃完之后就想方设法地去哄骗妹妹的东西吃。所以她现在常常声讨我从小就欺负她,多吃多占,说害得她个子是姐妹中最矮的。
在当今崇尚健康养生的年代,肥肉,包括红肉都遭到了嫌弃。但我还是保留着小时对肥肉的情结,喜欢烧白、回锅肉、红烧肉,还特别爱吃油渣,每次到饭馆吃饭,总爱点一道“油渣莲白”。有一次到青岛出差,在机场,导购小妹热情地请我品尝一种叫“脂渣”的零食,我一尝之下才明白,原来对油渣热爱的并不只有我,同龄人中大有人在。据说“脂渣”甚至还发展成了一道零食。
随着年龄渐大,身体承受能力也差了,对肥肉确实也不敢多吃了。但每每回忆起小时候那段馋肉的历史,不得不感叹社会发展之迅猛,也总是感谢生活赐予我的苦难和富足,肥肉也许对我的身体健康无益,但它却使我快乐,也让我保持一颗感恩之心。感谢肥肉!
“猪肚子”,味蕾深处绽放的情
◎王正海
农历正月二十八,刚刚端起午饭,手机就由弱到强地振动起来,接起来一听,是个爽朗、豪放不羁、带笑的声音:“把肚子腾空点,下午到我家来吃饭、喝酒。今天刚开的‘猪肚子’,还有只从白坡山捉来的土鸡。”温馨、熟悉的话,味觉的记忆立刻被条件反射似的勾起,让我忍不住咽了下口水。
是其余,是彝族诗人其余。其余写的诗,我个人觉得有种浓郁的彝族味道,亲切、自然。
姑且不管诗歌,就是这个电话,激活了我冥冥之中期盼的神经。前些年,也在其余家做过客,主菜就是“猪肚子”,是彝族人自己腌制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起居饮食习惯,这其中涵盖了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世居高山的彝家人牢记着 “逢黑必补”的话,喂养的也大多是毛色黑黑的土猪。这种猪,除了不喂任何饲料添加剂外,还要在猪食中拌入杜仲、黄芪、当归等中药,据说可以调理肉质。
每当彝族年时,彝族朋友们就召亲唤友,宰杀年猪,以此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吃完年饭,彝族妇女就会将年猪的肚子用芭蕉叶、面粉、菜油清洗干净,剔除附着在肚子外面的脂肪,晾在一边。然后,选择年猪上半肥半瘦的肉,砍成拳头大小,加入花椒面、辣椒面、木姜花、大蒜泥、食盐,简单搅拌均匀后,装进已经晾晒得半干半湿的肚子中,直到装得满满当当的,方才用猪肠片和捣碎的猪肝封好,再用线缝好,放在簸箕里或吊在火塘上慢慢熏烤,或在通风的房间里晾晒。让人奇怪的是,不管是熏烤的还是晾晒的,只有外面的猪肚会被熏干或风干,里面的肉始终都保持着装入时的鲜嫩。两三个月后打开,就可煮熟,兼有火腿、香肠、腊肉的腌香。
很早就听人说过,彝族做的“猪肚子”很好吃。也曾听一些人谈起过他们的试图仿效,但不是失败了,就是没有那种特别的色鲜味。前些年在其余家做客,几个彝族朋友此起彼伏地唱着祝酒歌,喝着彝家人自己酿造的苞谷酒,吃着大坨大坨的“猪肚子”,被俘虏的岂止是味蕾,还有那颗缠绵眷恋的心。现在想来,唇齿之间好像还弥漫着那种脆嫩鲜香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