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走五大洲: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笔走五大洲: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作序推荐,五大洲四十余国,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作者:陈大刚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书籍编号:30613906
ISBN:978722010987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31763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名家文集
走出大山,世界是如此开阔敞亮(序一)
阿来
案头摆着两本书,一本是《笔走大中国——一个人的国家地理》,一本是《笔走五大洲——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作者是同一个人。
两本书的副标题“一个人的国家地理”和“一个中国人的世界观”,都取得有意思。一个人在行走中看见世界,也从更广大的世界照见自己。比如《笔走五大洲》这本书,就是这种一个人与陌生世界的彼此映照与互相发见。作者从2012年底开始了用双脚比画世界地图的个人旅程,除开没有人居住的南极洲,其他几个洲他都一一进行了比画,途经40余个国家,全部行程加起来有三十多万公里,如同围着地球跑了三四圈超级马拉松。在这样的“跑”中,作者用属于他个人的感悟、体验、思想与世界相遇,与风景相遇;以一生的积淀来相遇,以自己的世界观来观世界。批阅全书,给人的感受是,作者摈弃了拍照式的描述与平庸的抒情式记录,书中的“镜头”,都用自己的人生感悟进行了过滤、调焦、着色。南美的伊瓜苏瀑布、澳洲的太平洋海岸、地中海的海岛、尼罗河的景色,既是存在着的异域风景,又是他个人的审美观照,还带着作者故土大山的野气和赤水河畔美酒的芬芳,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挥洒文墨,行走无疆。在这些文字表达中,他始终是以自己的口吻说话,将大众化旅游场景、历史人物事件、地理生态这些目之所见的“有什么”刻板介绍,点化为妙趣横生的亲切画面,在从容不迫的叙述中,张扬出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大气。
作者陈大刚是来自赤水河边古蔺大山中的汉子。在《笔走五大洲》中,作者把故乡带在身边一起走,或者说,他是以故乡作为一个审美的参照系观照世界。在写世界的同时,也在写故乡。其实,这世上的一个地名,如果在史籍中,在地理书上,在诗句间,在想象里反复出现,自然就会带上咏叹的调子。在写保加利亚玫瑰节时,他带出了家乡苗族踩山节上的女子;在言及卢森堡的文化风物时,他引出了故土的前世今生;在说到秘鲁的神奇物种时,他牵扯出了赤水河边的乡下;在观赏爱琴海的那墨水一样的蓝时,他联想到了故乡的酒。这样一些相当于类比手法的咏叹,一方面有助于读者能通俗地理解异地之风情景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那些风景的景深。
以一个中国人的经验,一个中国山里人的视角看世界,是本书显明的特点,有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有我之境”。作者在日本行中说,“行走国外时,我的最佳体验是,带着故国历史文化一起走在路上,有庄子、司马迁、李白、苏轼陪伴我们同走,同看,同听”。事实上,作者也是把故国带着一起上路。在书中一个个历历呈现的“镜头”背后,在作者的思考背后,在文字的叙述背后,随时都有中国历史文化到场。所以,在俄罗斯,他从彼得大帝联想到了清朝;在澳洲,他由库克船长联想到了郑和;在多瑙河与亚马孙河边,他想到了长江黄河;在伊斯坦布尔,他对中国丝绸之路抚今思昔;面对欧洲与日本的文化古迹,他反思中国文化的南来北往。这样一些比较思考,在书中随处可见。比如他将克罗地亚普里特维采湖群与九寨沟的对比描述——
她们一个是地上的水,一个是天上的水。最直接地说,普里特维采湖的水可以用文字来描述,而九寨沟的清纯、空灵、飘逸、优美,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果一旦用了文字去,那风流马上抽身而去……
中国的九寨沟,可以说是中国的自然地标之一。这些年,除了那个没有法令甚至也没有上帝的南极洲,这地球上的其他五大洲我都走了。让我感动和骄傲的是,以自己目之所见,九寨沟的水至今仍然是地球上最好的水,让天下归心的水!
这样一种对九寨沟圣水的感慨,当然比站在九寨沟说九寨沟更具有说服力。一个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看世界应该有三个维度,一个是个人,
一个是作为其文化背景的国家或民族,再一个就是全人类。作者记录自己行走五大洲的这些文字,除了必须的国族文化即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外,还有一个视角值得认同。这就是他以一个地球人的眼睛看世界——从地球生态、人类文明、宗教文化、普世价值的层面观照、审视、追问、反思。这样的视角很高,不是随便可以取得的。虽然从总体上说,作者在这方面功力有所不逮,但有此观照和无此观照其实是大不相同的。比如,他对埃及、希腊、英国文明的“考证”,对“海鲜”与“河鲜”文明的点评,对秘鲁土豆、玉米这些植物的点赞,对高棉古国吴哥文明崩密列废墟的感慨,对泰国人妖文化的拷问,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思考,对古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扩张历史的追索,尤其是在梵蒂冈对宗教文化的梳理沉思,都在力求探寻人类文明走向的坐标。
行走世界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个世界本身是如此开阔敞亮。人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对世事的理解可能南辕北辙,也可能相互抵牾。但我们却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对地球这个人类生存的村庄一无所知。所以,如果我们不试图以谦逊的姿态进入它、学习它,反倒是人的一种无知的狂妄。我觉得《笔走五大洲》作者,属于一个努力以谦逊的姿态进入的人,学习的人。古蔺是一个山区县,一个土生土长的古蔺人,走出大山,张望世界,丈量地球村的长和宽,于是他发现:世界是如此开阔敞亮。
河流轰鸣 道路回转
我现在要独自一人
任群山的波涛把我充满
而所有这些栽培着玉米 小麦 苹果 梨的村庄
放牧着牛羊的村庄
都跟我出生的村子一模一样
有一座水磨坊 有一所小学堂
晴天的早上 小学堂的钟声叮当作响
所有这一切都跟我出生的那个村庄一模一样……
这是我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很高兴《笔走五大洲》一书中呈现了这样一些“村庄”。明政兄将我不认识的作者陈大刚和他的作品推荐给我,虽未与他本人谋面,但读了他的文字,我们已似朋友般熟稔,乐意为他的《笔走五大洲》写几句话,是为序。
2018年2月8日于成都
(作者为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获奖者、四川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一个人的“笔走”壮举(序二)
罗强烈
自从答应为陈大刚的《笔走五大洲》作序后,我马上想到他之前出版的姐妹篇《笔走大中国》。我在为《笔走大中国》作序时的一个朦胧感觉,到为《笔走五大洲》作序时,已经相当清晰而鲜明:自故乡与文字一道成长开始,到知天命而付诸行动,大刚的一生似乎都在为这两部游记做准备——从人生的铺陈,到知识的储蓄、情感的酝酿和思想的磨砺……因为摄入这两部书的,都是人类著名“自然景点”和“文明景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眼光和情怀灵犀相通,进而吐纳成珠,可就真像那个旅游笑话所讲的一样了: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家来什么都不知道……与那些人类著名景点擦肩而过。
为了写作这两部游记,大刚动用了一生的人文积累;而写出这两部游记,也成为大刚一生的壮举。我在为《笔走大中国》作序时,称之为“一个人的国家地理”,现在套用此称呼,《笔走五大洲》就是“一个人的世界地理”:一个人,写了一部“国家地理”,又写了一部“世界地理”,这是何等的壮举?——这就是大刚的人生壮举,也是他的文学壮举。这样的壮举对一个人来说,不仅是“小傲骄”的问题,而是颇为值得欣慰和自豪了。
在《笔走大中国》的序中,我受其宏阔壮美的结构感染,情不自禁采用过一种排比的描述方式——
我曾经接到大刚从西藏打来的电话,我们在电话中为世界屋脊兴奋:那蓝得惊心动魄的蓝天、白得纯洁透明的白云,那庄严肃穆、沉默不语的山峰,那灵气氤氲、朝潮朝汐的神湖……以及由此而生的超拔绝尘、独步世界的人文境界;我曾经接到大刚从青海湖边打来的电话,他说自己正站在金银滩草原上,看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和那位帐篷里的哈萨克姑娘;我曾经接到大刚从西安华清池旁打来的电话,感谢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女性、谱写了一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歌;我曾经在北京送大刚东去,他要坐火车去北戴河领略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英雄感慨;然后,我又在泸州与大刚碰面,此时他为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刚从台湾旅游归来,我笑称他将在书中把台湾统一进来。
对于《笔走五大洲》,我想换一种描述方式——熟悉大刚的人都知道,“刚哥”其实个子不高、身体不壮,但要写一部自己的“国家地理”和“世界地理”,你起码先得有一个与此相应的“国防身体”,支撑着你任性去走中国和世界的基本而典型的人类景点。为此,大刚通过坚持在泸州的长江里冬泳来强身健体——有一个冬天,我从微信上看到大刚在长江里冬泳后,穿着一条“火窑裤”迎风留影,简直拉风得很——外形虽然还是那个大刚,但体质已经外柔内刚了。想到其透露出来的为写作这两部游记而产生的坚强意志,我是从内心佩服不已。
我曾坐过十二三个小时的飞机,一万多公里的天路,从北京到美国加州,如果再加上倒时差的话,那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绝对是一种考验。但大刚除南极洲外,把地球上有人居住的几大洲都跑遍了,行程三十多万公里,囊括四十二个重要国家——如果把《笔走大中国》和《笔走五大洲》的行程铺开,就是一幅大刚用双脚画下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人类那些著名景点,都成了大刚文学地图上的一枚枚珍珠。
以上属于“写什么”范畴,大刚一旦认准两部游记的文学价值,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却能不停地上下求索。我接着将要谈的,是大刚这两部游记的另一半价值,也就是在“怎么写”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绩。
我从俄罗斯旅游回来后,就想写一部长篇游记,标题都想好了,叫“俄罗斯记”,想以中国视角来叙述俄罗斯历史,写出两个国家共同的孤独和忧伤:以俄罗斯为例,至少从十二月党人开始,从普希金、果戈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莱蒙托夫,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他们都是一些何等伟大也何等善良、何等聪明又何等执着的知识分子啊,他们为俄罗斯民族的灵魂倾注诗意,然而他们的祖国却也是在野蛮和专制的泥淖之中历经苦难,俄罗斯历史的一江春水,仍然是满当当的孤独和忧伤——我曾和大刚交换写游记的理念,大刚催促我写出来供他“参考参考”,那时他的《笔走五大洲》似乎还未动笔;然而两年多过去了,我的“俄罗斯记”仍然没有动笔,大刚的《笔走五大洲》却煌煌然地来到我面前。
我和大刚一样非常看重游记中独具个性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我在《笔走大中国》序中用过的词,在《笔走五大洲》里,也可以用另外一个同义词,那就是大刚曾经说过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文情怀”和“世界观”,应该是任何一部游记作品的核心文学价值。这使我想起《百年孤独》中那句著名的开头:“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亚诺·布恩迪亚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个遥远的下午,外祖父带马尔克斯去见识冰块,这能不能算旅游?反正,对于从没见识过冰块的马孔多人来说,触摸冰块的那一瞬间,绝对是一种有体温的感觉和体验,碰撞到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地理文化。马尔克斯的这次童年体验,几十年后变成了《百年孤独》的著名开头——从本质上说,旅游就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体验、认知和分享;其间的深度,绝对不是对读者来说的表面的新鲜感,而是源于作者对该地域文化体验和认知的深度。
我在这里仅举《玫瑰,玫瑰,我爱你——写在卡赞勒克玫瑰节》一篇为例。大刚的巴尔干半岛之旅,主要就是冲着保加利亚去的,之所以想去保加利亚,又是冲着保加利亚的“卡赞勒克玫瑰节”而去的——这证明大刚的写作主旨是相当清楚的:他要通过这个玫瑰节,写出一种保加利亚精神,其实更是一种欧洲精神。这里是世界玫瑰之都,是上帝的后花园,这里的玫瑰“漫山遍野如同彩霞”……关键是生活在卡赞勒克玫瑰谷的人们,创造了一个诗一样的“玫瑰节”——在这个玫瑰节上,人们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处在一种极为自由轻松的状态,无论是玫瑰花还是女人花,都达到了世界上最鲜艳亮丽的程度:《玫瑰,玫瑰,我爱你》中体现出来的那种生活欢乐的境界,与尼采所推崇的酒神精神,和海德格尔所提倡的诗意栖居境界,在哲学意义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到,大刚是如何从题材、叙述角度和思想境界等多方面赋予他的游记以艺术深度。
在为《笔走五大洲》写序时联想到之前的《笔走大中国》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这两部书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孪生一体,互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大刚的文学壮举——所以,我还是要引用《笔走大中国》序中的一些语句来描述大刚这两部游记的共同特色:大刚从地理的角度切入人类著名景点,他在这两部书中倾注了一生才华与满腔心血,唱响了一曲独具个性基调的华丽而浪漫的人类赞歌——在这两部相当漂亮的游记中,充满了磅礴喷发的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