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程研究:1921-1949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程研究:1921-1949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赵小波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书籍编号:30613901
ISBN:978722010977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93147
版次: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马克思主义理论
全书内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一)现实背景
2015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男女共有一个世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将使社会更加包容和更有活力。”这表明,男女的不平等问题仍是一个世界议题,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彭佩云同志就明确指出:“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妇女发展的基本状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我国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程度已经很高了,应该满足了;一些人则认为妇女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甚至某些社会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之改革开放前倒退了。”事实上,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认识和解决中国妇女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变化着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妇女经过“漫长的革命”,最终摆脱了“四条绳索”的束缚,实现了从“奴隶”到“人”的转变。这个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革命的过程,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过程。其理论成果和历史经验,对当今中国妇女问题的解决仍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理论背景
1990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80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做出过界定。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2008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代表座谈时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充分认识广大妇女的重要作用和做好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尊重广大妇女首创精神,积极为妇女贡献才智、成就事业搭建舞台,为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创造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明确指出:没有妇女解放和进步,就没有人类解放和进步。他还强调:“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将更加积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需要坚持,更需要中国化,需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汲取营养,指导实践。此选题正是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需求。所谓“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中国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是指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中国妇女问题的实践过程;第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还指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解决中国妇女问题进程中形成的新理论和新经验。
1.1.2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深入挖掘、充分提炼和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展现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实现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尝试。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科学性和崇高价值性相统一的学说,本选题以大量史料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指导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中,冲破不同思潮的干扰,克服不同时期环境的险恶,一步一步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价值性的体现过程。
第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实质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传统领域外,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不断推进其中国化,解决中国妇女问题也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视域。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开始,到中国妇女运动的推进者蔡畅、向警予、邓颖超等都留下了宝贵的妇女解放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即使是那些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进行过碰撞、争论甚至斗争的非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也或多或少从另一方面给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提供了教训和思考。对它们进行历史的梳理、分析、总结无疑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因此,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行考察,属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应有之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一,重视妇女的伟大力量。2015年9月2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妇女勇立时代潮头、展现巾帼风采,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当前,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应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高度重视妇女的伟大力量。
第二,推动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习近平同志强调:追求男女平等的事业是伟大的……为实现男女平等的崇高理想,人类走过了不平坦、不平凡的历程。从200多年前世界第一份妇女权利宣言诞生,到“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设立,到联合国成立妇女地位委员会,到通过《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妇女事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当代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妇女问题产生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现实中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男女不平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是需要在现实中逐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无疑的,更重要的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成果中汲取营养,从历史中探寻经验,获得前进的动力。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本选题以“妇女观”为切入点,以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为研究对象,旨在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空间。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有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确立、内涵等阐释性的研究论文较多,而有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专著,特别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阶段性成果的研究比较少。
现有的研究,一般侧重妇女运动史的研究,而对妇女运动具有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却被遮蔽在浩浩荡荡的妇女运动浪潮之中。除此之外,现有研究比较侧重于重要人物个人的妇女解放思想,忽略了重要人物之间横向比较的研究。而有关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也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传播时间、确立时间、意义等的笼统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研究,除去应时的宣传性文章,其他主要侧重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传播、形成、发展、内涵、确立、意义等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传播
陈文联、刘伟在《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两个阶段》(《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中提出:辛亥革命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早期译介阶段;“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广泛传播阶段。陈文联的《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一文则考察了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留学生在十月革命后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刘宁元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华传播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探寻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华传播时间:20世纪初叶,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初步传播及本土化已经开始,十月革命之前,无政府主义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做了难能可贵的铺垫工作。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开始广泛传播,使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妇女解放思潮发生了质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初步传播就此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飞跃阶段。
2.形成和发展
求聪琴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找到了妇女被压迫的根源、实质,指明了妇女解放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论述了妇女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的关系,指出了重视和发挥妇女作用的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公共经济对妇女解放的重要性,指出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是参加社会劳动。程翠平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与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1期)中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文本形成和发展过程。陈文联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与现代路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一文中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历史发展脉络,指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面临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中国现实妇女问题的双重挑战,创新与发展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唯一现实路径。
3.确立
李兴芝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确立》(《东岳论丛》,1990年第6期)一文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22年中共“二大”的召开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确立时期。陈文联在《五四妇女解放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主流地位的确立》(《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女权主义这三种妇女解放思想,竞相登台;受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历史潮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深入,并最终占据了中国思想界的主导地位;党的“二大”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确立。
4.内涵
卢材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初探》(《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确立和发展进行了概述。张凤华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内核》(《求索》,1998年第1期)一文中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概括为:妇女问题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其根源是私有制;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解放的标志是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霍艳《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核》(《社科纵横》,2009年第12期)则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形成过程。而关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内核,该文总结为:妇女问题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无产阶级解放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解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时艳敏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意义》(《学理论》,2010年第10期)一文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人类历史上家庭、婚姻的形式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