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觉醒与沉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觉醒与沉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觉醒与沉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觉醒与沉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马勇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01

书籍编号:30613894

ISBN:978722011432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32705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觉醒与沉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 严复:《与熊纯如书之三十》,严复著,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2页。

    题记


    2018年,又见戊戌。


    这意味着一百二十年前惊天动地的戊戌变政与戊戌政变又到了一个重要的纪念日。一百二十年,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的改革主导者固然不必说已经成历史人物,任人评说。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戊戌变政、政变,都是为了大清帝国的利益,但是正像进入民国严复所追问的那样,当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主观诉求或许是为了大清之江山永续,但结果却是葬送了大清,甚至葬送了光绪帝:“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何以言之?德宗固有意向之人君,向使无康、梁,其母子固未必生衅,西太后天年易尽,俟其百年,政权独揽,徐起更张,此不独其祖宗之所式凭,而亦四百兆人民之洪福。而康乃踵商君故智,卒然得君,不察其所处之地位为何如,所当之沮力为何等,卤莽灭裂,轻易猖狂,驯至于幽其君而杀其友,已则逍遥海外,立名目以敛人财,恬然不以为耻。夫曰保皇,试问其所保者今安在耶?必谓其有意误君,固为太过,而狂谬妄发,自许太过,祸人家国而不自知非,则虽百仪、秦不能为南海作辩护也。”觉醒与沉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严复的说法当然并不全对,康、梁当年的爱国热情、救世情怀,无论如何依然值得肯定。只是两个甲子过去了,文化人、知识人,也应该认真反省,这场原本可以进行下去的改革究竟是因什么原因而夭折?满洲贵族之守旧者不思进取,不懂分权,不知现代政治为何物,固然是变政失败的直接原因,但是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值得检讨的空间呢?


    过去二十多年,我的主要兴趣在研究近代中国的大转型,因为我觉得这个转型就是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巨变,我们还在这个变化之中而不是之后。因而,晚清,不论是甲午,还是戊戌、庚子,都是我阅读的重点,断断续续也写了一些感想。值此重大历史节点之纪念,四川人民出版社李明犊先生约请写一本戊戌文人的书,由于与我的理念极为接近,于是欣然从命,有了这本小书。


    我希望通过这本小书,探讨中国知识人群体在甲午战争之后的觉醒,对维新思潮、实践的推动。由于现代知识体系在这个时候尚未真正形成,戊戌文人还带有浓厚的尚未分化的士大夫情怀,因而他们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育、进步,另一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引发一系列完全可以不必发生的冲突、意外,进而使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变革戛然而止。因而,我也希望从一个知识人的视角反省政治的专业性,知识人对政治干预的边界、限度与惊醒。


    马勇


    2018年2月28日星期三

  • [日]陆奥宗光:《蹇蹇录》,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1页。
  • [英]菲利浦·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7页。
  • 许景澄:《致总理衙门总办函》(光绪二十一年七月),《许文肃公遗稿》卷八,外交部图书处1918年刊本,第47页。
  • [美]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405页。
  • 许景澄:《致总理衙门电》(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许文肃公遗稿》卷十,第22页。
  • [英]菲利普·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0页。
  • 廉立之、王守中:《山东教案史料》,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95页。
  • 《山东巡抚李秉衡电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页。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义和团史料》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8页。
  • 《山东巡抚李秉衡电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第9—10页。
  • 《军机处寄山东巡抚李秉衡电旨》(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第10页。
  •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604页。
  • 转引自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卷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 李鸿章致庆亲王奕劻的信(1897年12月9日),转引自孔祥吉《胶州湾危机与维新运动的兴起》,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 《光绪二十三年山东教案史料》,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卷三,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66页。
  • 孙瑞芹译:《驻彼得堡代办齐尔绪基致外部电》(1897年12月1日),《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卷一,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83页。
  •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卷三,第178页。
  • 严复:《国闻报缘起》,《严复集》,第455页。
  • 梁启超:《南学会叙》,氏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6页。
  •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1页。
  • 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卷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86页。
  •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卷一,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358页。
  • 张荫桓著,任青、马忠文整理:《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页。
  • 宋育仁:《恭忠亲王》,氏撰:《问琴阁诗录》,协美印刷公司民国20年排印本。
  •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09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宏业书局1976年版,第40页。
  • 《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折》(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页。
  • 《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1898年6月),《康有为政论集》上,第257页。
  • 《清实录·德宗实录》卷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81页。
  • 《清实录·德宗实录》卷六,第482页。
  • 康、梁在戊戌政变后竭力夸大所谓《明定国是诏》在当时的影响力,康有为《自编年谱》中以为这两道诏书是在他的多次影响下颁布的,所以他个人或许在当日确实“欢欣”鼓舞,但很难说“举国欢欣”。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在一份奏折中称“臣民捧读(《明定国是诏》)感泣,想望中兴”(《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3页)。但这份奏折实际上是康有为代笔,只是反映了康的个人感受,并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至于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绘声绘色的描写,更是小说家言,不足信。比如他说光绪皇帝“召军机全堂下此诏书,宣示天下,斥墨守旧章之非,著托于老成之谬,定水火门户之争,明夏葛冬裘之尚,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自是天下响风,上自朝廷,下至士人,纷纷言变法,盖为四千年拨旧开新之大举”。这种描述显然不能当作历史来读。从比较密切关注中国政局演变的赫德的记录看,他在当时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两份诏书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而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44页)更是称这两份诏书是一般性的宣示变法的必要性和预示京师大学堂成立的诏书,并不具有更多的意义。
  • 《上谕之一零六》,《戊戌变法》卷二,第48页。
  • 《湖南巡抚陈宝箴折》(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25页。
  • 《出使美国日国秘国大臣伍廷芳折》(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五日),《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36页。
  • 《总理各国事务奕劻等折》(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29页。
  • 《上谕之一一七》,《戊戌变法》卷二,第48页。
  • 《上谕之八九》,《戊戌变法》卷二,第37页。
  • 康有为:《怀翁常熟去国》,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文献研究部编:《万木草堂诗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 据张荫桓回忆,他确实参加了这次谈话,但“语未终,余以有事去,不知作何究竟”。见《驿舍探幽录》,《戊戌变法》卷一,第492页;而据其日记,张荫桓那天先是陪同恭亲王奕、庆亲王奕劻接见英国公使窦纳乐,“并无成见,不欢而去”,接着,又陪同两邸接见俄国公使,“俄使亦如是云”。两使既去,约康有为来见。李鸿章、翁同龢、廖寿恒见之,“余与荣相续出,晤长素高论。荣相先散,余回西堂料理问答。灯后归”。见《张荫桓日记》,第507页;而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谈及此次问话,“至昏乃散,荣禄先行。是日恭、庆两邸不到”。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37页。
  • 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戊戌变法》卷一,第354页。
  • 曹孟其:《说林》,《戊戌变法》卷四,第322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41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44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追忆为“逾十刻钟”,而当时在康有为之后等待光绪帝召见的张元济称康与皇上的谈话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问见张树年主编《张元济年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6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45页。
  • 《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等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6页。
  •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卷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00页。
  •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卷四,第1019页。
  • 《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片》,《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217页。
  • 文悌:《严参康有为折稿》,《戊戌变法》卷二,第489页。
  •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卷四,第4121页。
  • 《上谕之一一五》,《戊戌变法》卷二,第48页。
  • 王照:《礼部代递奏稿》后记(1926),《戊戌变法》卷二,第355页。
  • 王照:《礼部代递奏稿》(光绪二十四年六月),《戊戌变法》卷二,第355页。
  • 《国闻报》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44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54页。
  • 《光绪朝东华录》卷四,第4172页。
  • 《光绪朝东华录》卷四,第4176页。
  • 《戊戌变法》卷一,第530页。
  • 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上,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5页。
  • 《内阁中书阔普通武折》(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三日),《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72页。
  • 《张之洞书牍》附《钱守来电》(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二日午刻到),《戊戌变法》卷二,第614页。
  •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73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56页。
  • 杨锐:《杨锐家书》,转引自《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上,第135页。
  •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107页;康有为后来也曾回忆说:“先是语复生以上无权,荣禄不臣,复生不信,至是乃悟。”见《康南海自编年谱》,第57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56页。
  •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107页。
  • 费行简:《慈禧传信录》,参见汤志钧《怀塔布传》,《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下,第538页。
  • 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 《上谕之二二八》,《戊戌变法》卷二,第92页。
  • 《杨参政公事略》,转引自《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上,第141页。
  • 《光绪朝东华录》卷四,第4195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58页。
  • 《杨参政公事略》,转引自《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上,第141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59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59页。
  • 《新闻报》(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五日),转引自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修订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69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57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57页。
  • 袁世凯:《戊戌日记》,《戊戌变法》卷一,第553页。
  • 《康南海自编年谱》,第60页。
  • 康有为:《康南海先生墨迹》,《戊戌变法》卷一,第418页。
  • 《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杨崇伊折》(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461页。
  • 《光绪朝东华录》卷四,第4200页。
  •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戊戌变法》卷一,第531页。
  • 参见蔡乐苏、张勇、王宪明《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89页。
  • 康有为后来根据各方面的传说记载康广仁在步军统领衙门待了差不多一天,第二天早上四点钟的时候方由步军统领衙门移交给刑部,而刑部堂官亲自提审,依然关心的是康有为的下落,对这一点,康广仁并不忌讳,他答称康有为已经出天津前往上海,审讯者指责康有为何以私逃?康广仁便非常充满正义地称:“是奉旨敦促,经奏报初四日启程,并非私逃。”堂官曰:“汝兄不来,必不释汝,必写信令
  •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