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诗词戏剧 > 将逝之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将逝之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将逝之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将逝之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宫梓铭,赵文瑞,李天翼,(英)温雅惠(WynneGaenorEleri)译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9-01

书籍编号:30613893

ISBN:9787220116148

正文语种:中英对照

字数:139907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诗词戏剧

全书内容:

将逝之诗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关于《将逝之诗》


三个北京十一学校的国际班高二学生,在无涯学海苦渡中偶然发现了一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即利用翻译软件,将自己完全不懂的语言字母随机输入,靠软件的智能联想创造出句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竟然成功地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作。


这些诗歌风格各异,长短不一,原始文本跨越世界十几种语言。在此基础上,他们决定给每首诗歌写一段注释,其中以一些代表意象为线索,草蛇灰线地串起来了几个故事。三位学生还假造了一个作者,假托其名写下了这本书。


该作品的主创宫梓铭自我解读:“以往创作一个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先产生出一个它的‘灵魂’,即内在意义或主题,随后围绕着它搭建文字,即肉体。而我们的作品,是剑走偏锋地先搭建出了文学的肉体,再创造灵魂——真正赋予这些诗歌超越于文本之上的意义的实际上是注释,而它们是在诗歌存在之后被创作出来的。我想,我们的这个尝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文学实验,看看当我们写下完全不知道含义的文本后,能够怎样为它们赋予意义。”


他们将他们的实践称之为:逆文学。


宫梓铭:《人民文学》最年轻的作者;2019年获“北大培文杯”一等奖;曾在《萌芽》《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多篇作品,并出版作品集《去萨莱的路上》。


赵文瑞:中学生独立电影制作人,作品《过气作家》获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最佳中学生作品提名。


李天翼:热爱自然科学,地质学尤甚。

序1 写诗与“作”诗


黄怒波


阅读这本《将逝之诗》的同时,也在看斯蒂芬·金的《它》。


一本诗集,一本小说,没想到在读完之后才发现,它们竟殊途同归——纯属虚构。


斯蒂芬·金述说的故事,你在读它的第一个字起,就已知是虚构,而这本《将逝之诗》,当你认真地从第一个字读起,一直到认真地读完最后一个字,才会在“后记”中发现,它的全部内容都是虚构的。诗集的编译者——号称冰岛的古戈尔·权斯莱特,其实是“Google Translate”,至于把它的国籍归属于冰岛,只是三位真实写手们在使用谷歌翻译时发现的“冰岛语的强大”。用它 “写”出来的诗句往往飘逸有仙气,意象瑰丽而深远,而且颇有些哲学意味蕴含其中。


是啊,难怪那些印着历史之痕,那些涂抹生命之色,那些迸发哲思之光的短诗,以及每首短诗下的细腻到充满着真实的考证元素的注解,无一不拨动着读者头脑中的理性之弦,继而轻柔地奏出冥思后的旋律。正如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在他的《谎言的年代》中所写道的:“这短短数句诗里所表达的,远比他们第一眼瞥见时,来得丰富得多……今天若缺少了诗歌作为一种表达的管道,我们就不能称自己是完整的人。”


小宫同学带着他的两个小伙伴,三个十七岁的中国少年,完美地实践了创意写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是将自己的突发奇想付诸网络,由网络实施的书写。在此之前,宫梓铭出版过自己的小说访谈集《去萨莱路上》,谢冕先生曾肯定他“拥有很多同龄人所没有的探求意识、独立思想和表达能力”,这本《将逝之诗》用小宫的话来说是一次“逆文学”实验。文学,在曾经一以贯之地呐喊或是低语人类的声音之后,如今,又依托毫无人类情感和文明程度、文化积累的电子设备,用几根手指随意敲出了些许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词句,诗文中涉及的宗教、宇宙、时间、生命、死亡……会诱发你对过往的追忆,对未来的畅想,对碌碌无为的懊恼,对无奈生存的力量。


这本薄薄的诗集,是对“写作”方法或是技巧的一种探索,像是文字版的“抖音”,印刷装订而成的“快手”。


这是现代性的一种吗?这是“世俗主义”的一种吗?我们该相信什么?我们能娱乐什么?我们无法超脱在时间之外,我们的内心希望哪些美好能成为永恒?在你一生所受到的善恶分两边的教导中,你仅凭一些表象而做出的评判又都是正确的吗?


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这本诗集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与其他诗人的写作手法“对立”的诗集。它的“写作”手法独特,曾经一度攫获了我的思索,更有一些诗句给我留下了强烈而隽永的记忆。


我由衷希望本书的三位年轻作者,在作品结集出版后,由此向中国原创诗歌创作出发,忠诚于自我美好情感、人间欢愉或悲凉,忠诚于诗歌的尊严。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序2 《将逝之诗》推荐


姚海军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科学技术同样正在冲击艺术的边界。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领域,科学技术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段。


《将逝之诗》中的诗作,也与科学技术有关。这体现在本书富有幻想色彩的创作过程中:三个高二学生依靠翻译软件,以自己完全不掌握的语言字母为元素,随机输入,这批诗作随即产生。如果事情到此为止,读者或许仅会将此视为一个颇具脑洞的文学玩笑,但作者并未止步于此,他们为这些诗作加上了注释,而这些释文本身又形成了另一个故事,讲述一位不存在的诗人对人类文明的发掘。


诗与释的互文创造出新的空间,这让本书有了文学的趣味。


(⊿作者系《三体》出版人、科幻大咖)

序3 “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小宫和他们的“逆文学”实验


《将逝之诗》这本诗集问世了。从未想到儿子笔下会有这样的故事,过去的宫梓铭沉浸在历史里,沉醉于文学的字里行间,如今他又痴迷于宗教、神学与哲学,无中生有地创作出这本“伪书”诗集,成为妈妈艰难时光里的无比安慰。


一切的开端起始于宫梓铭与两个同学在电脑上一番穷极无聊的操作。众所周知,谷歌翻译的联想功能十分强大,可以牵强附会地将一些混乱词语转换为有意义的句子。小宫和小伙伴们便选择一门语言(往往使用拉丁字母),随后按照臆测的发音规则,一点一点地敲打出词语,看着另一边翻译过去的中文,期待着能有什么神奇的结果——


“刚开始是用斯瓦希里语,直到某一天发现冰岛语的强大。用它‘写’出来的诗句往往飘逸有仙气,意象瑰丽而深远,而且颇有些哲学意味蕴含其中。”


三个北京十一学校的国际班高二学生,在无涯学海苦渡中偶然发现的这种奇妙的文字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竟然成功地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作。诗歌风格各异,长短不一,原始文本跨越世界十几种语言。


到这个时候,小宫们的诗歌创作还不过是消遣。直到决定将它们编写成一本“伪书”。小宫突发奇想,将这些谷歌AI诗歌,假托为冰岛诗人“古戈尔·权斯莱特”苦心孤诣寻找的“人类将逝之诗”,然后由他负责撰写大部分注释,解释每首诗背后的故事,如何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其内容颇似态度严谨的考据,实际则是无中生有的杜撰。深厚的知识积累、开阔的视野、老到高级的文字,让这些注释如此可信,以至于妈妈与那些学识渊博的朋友们都认为真有其人、真有其书、真有其事。2019年春,在IB最关键考试的最惨烈时段,三个小伙伴用旺盛的创造力表达对文学的挚爱:他们只花了一周就完成了这个作品,并将其打印出来,到学校的活动上售卖,竟然颇受欢迎。也只有在十一学校自由宽容的土壤里,才能容忍青春如此不羁地绽放。


让我们以最放松的心境,欣赏这青春的创造:


和尚的灯


打开蓝色极地冰


它是真正的火花


在夜晚闪耀


小宫在注释中这样写道:


这首诗来自冰岛西北最寒冷的地区,因此使得其中对“和尚”的描述显得有些奇怪。众所周知,冰岛之前信奉诺德信仰,后来转成基督教,几乎从未与佛教进行接触。我在当地寻求帮助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历史学家伊瓦尔先生,我们经过讨论后理清了这么一条线索:在蒙古人西征的时候,有大量蒙古后裔留在了现在伏尔加河流域(现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境内)。据说利斯塔·阿勃拉姆,一位来自以色列的诺斯替教派信徒,于13世纪来到了这里并定居了下来,诺斯替教与当地的泛灵信仰融合成了一种奇妙的宗教流派。后来16世纪土尔扈特人征服了这里,佛教又与之融合。


在17世纪,一位来自阿斯特拉罕(那附近的一座城市)的独眼商人,也是之前那个诺斯替信徒的后代,利斯塔·阿勃拉姆十二世,来到了冰岛,在西北方向的一座冰山旁建立了一座寺庙。当时的居民不了解其历史,便将他简单地称作“和尚”。他的一家人从此居住在了寺庙里。人们不喜欢这一家人,因为他们说话有严重的口音,且举止怪异:每一代利斯塔都会带着一个眼罩,他们解释为“家族传统”。在二战期间,据历史学家所描述,当地人目击到他的后代利斯塔·阿勃拉姆二十一世举着“橙红色的光”进入了他的寺庙,随后冰面裂开,发出淡淡的蓝光,整个寺庙消失不见,只剩下橙红色的火焰持续燃烧,昼夜不绝。我亲自到那个传说中的地址探索了一遍,甚至雇用了一位渔夫载我前往海里,尝试寻找这座寺庙的痕迹。什么都没有被发现,我唯一的收获是埋在浅海中的一块带链子的石头,石头上凹下去一个三角形的形状。这个也许是项链的东西被我收藏在家中,权当纪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看完这本小书后评价:这本书技术上有新意,建立在孩子们丰富的知识基础上。尽管对自己这种传统作家来讲,还缺少了什么,但他们17岁,前途无量。一向厚爱年轻人的莫言老师,欣然为这本书题写书名,以奖掖中国少年无所畏惧的勇气和才华。一些文学评论家慨叹00后们令人惊叹的创新能力,指出这些注释,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所体现的宏阔视野,所创造的故事意境,让人很难想象出自17岁高中生之手。


后来我知道宫梓铭策划创意这本诗集,更重要的影响源于《哈扎尔辞典》,这是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杰作,它将史诗和传说融在了一股魔鬼气质之中。在这个春天,小宫和妈妈一起出去吃饭时,他总是随身带着这本书。


如同一两个月前,他爱上那位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吃饭的时候也是总带着那本斯坦福大学教授写的厚厚的传记。爱书的孩子啊,尽管吃饭的时候根本没有多少空余的时间看书,但他与书形影不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曾调笑他的偶像们跟着他到海底捞涮羊肉,到徽商小馆吃臭鲑鱼,到家门口小店品小炒口蘑,享尽21世纪的人间味道。不久前去香港看我的日子,他带来的那本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应该也在西贡码头沾染过大海的湿润。感谢我的孩子将我的视野拉入无比辽远的世界。跟着他,那个未名湖畔抄录过一整本诗歌的文学青年,重新走入文学殿堂。充满好奇与激情的自我探索,也让他自己的世界变大了。文学、书籍代表着延展到很远的世界,那是更加开阔的地平线,从那里折回源于各种世代的声音,那些人类历史上最为宝贵丰富的思想,足以穿透习以为常的生活。


当然,对宫梓铭而言,所有的阅读都是对世界丰富性的体验,在文学或史学、哲学的王国里,他是一个幸福的漫游者,全然没有现实世界的包袱。佩索阿说,“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如果说每一位写作者都有一个构建新世界的雄心,那么《将逝之诗》让人们看到小宫们的“新世界”,这里有孟加拉湾湿热的海风、月光照耀的落叶,地点可能是阿斯特拉罕城郊一家旅店、古老丹麦北部的海滩、法国尼斯的萨雷雅集市、伟大的庞贝古城、奥古斯都的德国城堡、尼禄统治下的永恒之城罗马、西班牙科尔多瓦的宫殿、非洲南部的德拉肯斯山脉、高棉王国的壮美都城吴哥窟,以及毫无防范的阿尔及利亚。


故事还可能是蒙古人的西征,诺斯替教派超自然的学说,维京海盗与印第安人的恩怨,纳粹德国的领袖意志,古代腓尼基文难以辨识的宗教符号,列支敦士登的隐秘建筑师组织,一首乌拉尔山石壁上漫漶的斯拉夫诗歌,一段肯尼亚海岸某村庄朽烂的当地木雕,一株埃塞俄比亚东南的沙漠河谷中的参天大树,一座俄罗斯阿斯特拉罕的东正教堂,一位善于写作的虚无主义哲学家,一些没有杂质、仿佛纯粹的火焰一般的巨大星体,或是一位热爱风琴的中世纪贵族。


大海在岛上飞行


月亮变成了白宫


没有故事的洞穴


充满闪电的山峰


你看看周围的镜子


这是噩梦般的粉红色


在我面前的人是精神焕发的


他在我面前疯狂


他没有生气


相反,这是一位孤独的圣人


如果不是作者揭秘,这首看似语无伦次的诗,真像4世纪的宗教呓语。《将逝之诗》中,很多类似诗句及其解释让人不明觉厉,带着原始的神秘,以及古老的敌意,让人充满敬畏,颇能体现作者的知识功力。在煞有其事地讲了一段“寻诗”故事之后,小宫用老练的笔调写着:


有意思的是,这一希腊文作品,被发现于一根石柱上。石柱的另一边有几句对于这位先知的描写,原文如下:


“他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无法行走;但是他的眼睛 ——哦!他的眼睛是如此的深邃,令人难以捉摸,仿佛在凝视着海底的深渊一般……可能那就是为什么他只有一只眼睛的原因,伟大的诸神无法忍受有一双这样的眼睛……”


这段描写的下方,有另外一句话:


“我自由了”


搭建一个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先产生出一个它的“灵魂”,即内在意义或主题,随后围绕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