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全3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全3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杜继东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3-01
书籍编号:30613834
ISBN:978752016324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5038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总目录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 第1卷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 第2卷 新西兰华侨华人口述访谈录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 第3卷 新西兰华工历史图片集
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编委会
主任 高翔
副主任 李国强
委员 (按姓氏笔画排列)
卜宪群 王建朗 王震中 邢广程 余新华
汪朝光 张生 陈春声 陈星灿 武力
夏春涛 晁福林 钱乘旦 黄一兵 黄兴涛
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切实履行好统筹指导全国史学研究的职责,中国历史研究院设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面向全国史学界,每年遴选资助出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的高质量史学类学术成果。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能够展现当前我国史学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体现我国史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中国历史研究院愿与全国史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把“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打造成为中国史学学术成果出版的高端平台;在传承、弘扬中国优秀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史学智慧。
中国历史研究院
2020年3月
总序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流动史、移民史、斗争史、融合史。从氏族、部落、族群,到民族,到国家,无不如此。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不乏大规模的族群迁徙,与之伴随的,既有残酷的杀戮和奴役,也有宽容的接纳与共生。在此过程中,各个族群进行融合,形成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进而形成包含一个或多个民族的国家。19世纪以来,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相对固定,大规模的族群迁徙可能性较小,以个体和家庭为主的移民模式成为主流。从这个角度讲,研究人类的历史,移民史永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当今学术界流行的跨国史、离散史、全球史等研究范式,均与移民史有渊源关系。
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是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与世界大多数民族一样,中华民族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之一是汉民族,但汉民族本身也非单一民族,也是华夏大地不同族群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交往、斗争和融合而形成的共同族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某个族群想要保持纯正的血统,只能是一个神话。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中国居天下之中央,在地理上以此定位中外之远近;中国是文明的中心,在文化上以此区别华夷之高下;帝王乃上天之子,奉天命而治天下,既秉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又坚持“夷夏之辨”,严守“夷夏之防”,形成独特的中国中心观和华夷秩序观,并由此发展出维系世界秩序的朝贡体制,以“八方来朝,万国来贡”为荣耀。周边民族只要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称臣纳贡,中原王朝即不干涉其内政,以此维持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中国人虽然较早即迈开向海外移民的脚步,但规模一直不大。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沿海一带民众到海外,特别是东南亚谋生者越来越多,形成一股民间自主移民的潜流。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门开放和西风东渐,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外移民的人数大增,移民方式和目的地亦呈现多样化。自19世纪中叶开始勃兴于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淘金热,吸引千千万万中国人出国追求金山梦,继之外出者,或经商,或留学,或业农,或学艺,或探亲,或入籍,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一百多年来,他们有的圆梦成功、衣锦还乡,有的颠沛流离、客死异域,有的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海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出国数量急剧增长,形成前所未有的移民高潮。截至目前,全世界华人总数已达到约6000万,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华侨华人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活动,构成华侨华人的历史。有了历史,就会有历史的研究者。清朝末年,伴随着出国潮的涌动,关于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成果就开始陆续面世。初期的成果难免粗疏,但开创之功值得珍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开拓,不断创新,使华侨华人史研究逐渐成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形成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国外学术界齐头并进的景象。不过,由于各种因素,华侨华人史的研究,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为主的亚洲华侨华人史研究,以美国、加拿大为主的北美华侨华人史研究和欧洲华侨华人史研究,更多地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新西兰地处偏远,历史资料不易获得,加之以前华侨华人数量较少,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中文研究成果,鲜见有分量者。英文研究著述稍多,但贯通新西兰华侨华人150余年历史的通史性著作,尚未之见。
新西兰华侨华人的数量虽然较少,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自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中国学人逐渐拓宽华侨华人史的研究范围和视野,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均出现研究大洋洲华侨华人史的学者,在这个方面,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重要性仅次于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我们从2014年开始进行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可以说是华侨华人史研究领域的新兵,因起步较晚,尤不敢懈怠。
柯文教授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一书中,揭示历史事实、历史亲历者的感受、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叙写、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解释、历史的神话化(迷思化)等词语的内涵和多重面相,以及它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给我们以极大启发。我们正是参照柯文先生所说的历史“三调”中的“两调”,即历史事实和历史亲历者的感受,来展开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的。
首先,我们在海内外尽全力收集档案资料、报刊资料、口述资料、图片资料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事件为中心,采取实证研究方法,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考察、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的均衡协调,以及华侨史与其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期最大限度地描述新西兰华侨华人的历史图景。这方面努力的结果,形成本书的第一卷《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
全卷共九章,各章执笔人如下:
绪论:杜继东 张丽
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一节:张丽
第三章:赵晓阳
第四章第二、三、四节,第五章:吴敏超
第六章、第七章:赵庆云
第八章、第九章:邱志红
结语:杜继东 吴敏超
其次,我们采访了新西兰华侨华人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包括新西兰本地的老侨,以及华人新移民、“回流”移民和再移民群体,既有社团领袖、党政俊杰、文教精英、商界翘楚,又有普通民众。这些历史亲历者的声音,构成本书的第二卷《新西兰华侨华人口述访谈录》。
再次,我们广泛收集与早期华工相关的图片,遴选出其中最为珍贵的200余幅,配以文字说明,加以精心编排,旨在“以图证史、以图补史、以图解史、以图说史和以图明史”。这也契合了当前影像史学方兴未艾的新趋向。本书的第三卷《新西兰华工历史图片集》,就是顺应这一趋向的产物。
柯文先生所说的历史第三调,即历史的神话化或迷思化,使我们时刻警惕历史研究者的能力边界。在第一卷中,我们确定章节、设立框架、取舍资料、叙述史实、解释历史,纵向可见历史风云变幻中的华人社会演变,横向可见各个主题的精微刻画,可以说这是第一部新西兰华侨华人通史著作。但必须指出,这是我们眼中和笔下的新西兰华侨华人史,原始资料的不足和已有资料的取舍,已使部分历史事实被遮蔽,甚至消失于无形。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既不同于历史亲历者的感受,也不同于其他历史研究者的理解和解释,更何况,许多历史亲历者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处于失语状态。如果说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那也是一家之言,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来者。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的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海内外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杜继东
2020年3月16日
鸣谢
《新西兰华侨华人史》三卷本成果,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研究”项目。从项目设立、经费安排、学术史回顾、资料收集、写作大纲修订、口述访谈、项目推进、阶段性成果的发表,到结项、修改、出版,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要列出一长串名字,代表项目组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项目的设立,得益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研究员的大力推动。国际合作局王镭局长、周云帆副局长、贾俐处长(现任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华处长、刘泉平处长、项目官员许文峰先生,在项目设立、经费安排、中期检查、结项等方面,自始至终给予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指导、鞭策和鼓励,这个项目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
2014年3月5—17日,王建朗所长率领我、张丽、赵晓阳赴新西兰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箭镇、达尼丁等地进行初步调研。奥克兰的王耀东、裴小萍夫妇,温多利布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国华、朱淑文夫妇,奥克兰华人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王玲娟女士,老侨黄美美女士(Meemee Phipps)向我们介绍奥克兰华侨华人现状;奥克兰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叶宋曼瑛(Manying Ip)在刘晓婷博士的协助下召开小型座谈会,向我们介绍新西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情况,展示她数十年来研究新西兰华侨华人史的成果和收集的珍贵资料,推荐可以查阅相关资料的新西兰网站;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的林海青先生带我们参观图书馆亚洲部藏书,特别是华侨华人各个时期创办的一些中文报纸。他们的指点和介绍,使我们对新西兰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惠灵顿的维多利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黄小明教授向我们介绍新西兰的移民政策和中国新移民人数的增加对新西兰社会的影响;新西兰国家档案馆的Donal Raethel先生向我们介绍新西兰华侨华人档案的收藏、编目、查阅等方面的资讯,并调取晚清时期华工进入新西兰的登记册供我们阅览和拍照。
时任中国驻基督城总领事谭秀甜女士、副总领事李昕先生、领事刘炼先生为我们精心筹划和安排南岛调研路线,联络拜访对象;基督城新西兰民族事务办公室高级顾问Deborah Lam女士、顾问伍翠群(Candy Wu Zhang)女士向我们介绍新西兰的民族政策和华人族群融入新西兰社会的情况;新西兰中华协会会长欧阳宇先生陪同我们访问库马拉镇、格雷茅斯市和仙蒂镇;库马拉镇Theatre Royal Hotel经理Kerrie Fitzgibbon女士、格雷茅斯市惩教署官员谭铭勋先生(太平绅士)、仙蒂镇淘金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Nickelle de Seymour女士等,分别与我们座谈,介绍相关情况。
箭镇的湖区博物馆(Lakes District Museum)馆长David Clarke先生介绍博物馆实物展览,提供许多档案线索和图书信息,还热情地引导我们参观附近的华人村国家公园。
达尼丁的老侨伍德明(James Ng)先生和夫人黄绮华(Eva)女士、黄润樵(Leslie Wong)先生、陈永豪(Peter Chin)先生、黄君权(Malcom Huang)先生给予我们很多帮助。伍德明先生赐赠自费出版的四卷本巨著《华人历史之窗》(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黄润樵、黄君权先生陪同我们参观诺克斯学院的华工展览、达尼丁华侨墓地;陈永豪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中国花园”——兰园,介绍他担任达尼丁市长的经历和兰园修建过程。
王建朗所长给予我最大的信任,让我担任项目主持人,并为项目组配备各有所长的研究人员,为项目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和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以及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始终关心本项目的进展,对我们取得的任何一点成绩都给予褒扬,使我们备受鼓舞。
2014年9月6日,项目组拜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研究员、副所长张秀明研究员召集信息综合研究部副主任韩艳华,以及王祎、李章鹏、罗杨、路阳、乔印伟等青年科研人员与我们座谈,向我们提供珍贵的资料。项目组随后赴各地调研、拜访,张春旺所长亲自安排、联络,开具介绍函,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014年9月21日,项目组在潮州市潮州宾馆召开“海外华侨华人研究座谈会”,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教授,潮州市侨联主席、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兼职教授杨锡铭先生,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教授,韩山师范学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