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新知 > 环境科学 > 中国碳市场的机制设计、市场对接及减排绩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碳市场的机制设计、市场对接及减排绩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碳市场的机制设计、市场对接及减排绩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碳市场的机制设计、市场对接及减排绩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伟伟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书籍编号:30613832

ISBN:978752015314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81412

版次:1

所属分类:科学新知-环境科学

全书内容:

中国碳市场的机制设计、市场对接及减排绩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碳市场的机制设计、市场对接及减排绩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作者简介


张伟伟 男,1981年9月生,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吉林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长春理工大学大珩学者。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发表CSSCI收录论文26篇,论文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1篇,出版专著13部、译著2部、教材2部。获得省级一等奖等科研类奖项10项。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各国加大了对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表明:在众多减排措施中,碳市场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及碳资源供给国,同时又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在2011年进行了7省市的碳交易试点,并以此为基础,于2017年启动了全国碳交易市场。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同时也是中国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首选之路。在中国统一碳市场的发展初期,如何设计中国碳市场机制、如何对各地方的碳市场进行有效衔接?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全国性碳市场的发展,争夺碳商品国际定价权,从而摆脱目前中国在国际碳市场及碳交易链中的低端地位,而且还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或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问题,更有助于促进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


本书对中国碳市场的机制设计、市场对接及减排绩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共分为八部分。一是绪论部分,在深入剖析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对碳市场的运行机制、主要功能、障碍与风险、影响因素及对接体系等文献进行了详细回顾,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二是回顾了外部性、科斯产权、碳排放权指标分配等相关理论,为中国碳市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详细分析了国际碳市场交易机制,重点分析了欧盟、美国、日本等经济体的碳市场发展经验。四是回顾了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五是对中国碳市场进行体系设计。建议通过规划引领,分阶段发展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及构建以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为中心的制度框架。六是依据碳市场对接理论,借鉴国外碳市场体系对接经验,系统分析了中国碳市场的对接问题。七是运用碳强度指标衡量了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碳市场减排绩效;采用脱钩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脱钩程度;通过倍差法和半参数倍差法对碳市场的减排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八是从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基本思路、推动碳市场发展的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碳市场 机制设计 市场对接 减排绩效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在环境恶化和能源枯竭的双重压力下,国际社会努力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媒体、学者以及广大民众关注的热点。低碳经济中蕴含的经济学原理为发展低碳经济指明了方向。应对碳产品的公共品特性,需要依靠制度设计将二氧化碳排放权变成稀缺资源,使其具备商品属性。此外,碳市场交易还得到科斯定理的有力支持——通过碳商品的市场交易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尤其是降低发达国家履行减排责任的成本。作为新兴的商品交易市场,全球碳交易市场在2003年初具规模,且发展态势迅猛。目前,碳交易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制度已被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的减排制度,也将是中国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首选之路。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凭借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粗放式发展战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凭借GDP的持续扩大,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总额跃居世界之首,人民币进入SDR,“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尽管如此,伴随经济的持续扩张,国内经济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人口老龄化现象,尤其是能源的逐渐枯竭和环境的不断恶化正在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寄生品,同时也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社会各界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逐渐高涨。倡导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参加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在演讲中向世界各国郑重承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1]


近年来,中国在碳交易市场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包括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长沙、深圳和昆明等均设立了碳交易所。特别是在2011年底,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大直辖市,外加湖北(武汉)、广东(广州)、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目前,中国已超美国跃居全球碳排放榜首,尽管目前中国有“最大的碳交易资源供给国”之称,但是由于定价权缺失致使其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而中国碳市场的建立正是中国谋求碳定价权的基础。2017年12月启动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标志着中国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研究意义


对中国碳市场的机制设计、市场对接及减排绩效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从理论上而言,现有研究多是对碳市场的交易工具与功能、低碳政策选择与绩效等问题的分析。对于碳市场的机制设计及体系对接问题,国内尚未有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中国碳市场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经济绩效的比较研究尤为匮乏。本书结合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其他国家的碳市场发展经验,综合考察中国碳市场的机制设计、市场对接及减排绩效问题,以期丰富有关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其现实指导价值在于,中国是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国以及碳资源供给国,尤为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背景并不是简单的工业化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绝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GDP的增长。因此,关注如何设计中国碳市场机制、如何对各地方的碳市场进行有效衔接以及提高碳市场的经济绩效,不仅有助于促进全国性碳市场的发展,争夺碳商品定价权,从而摆脱目前中国在国际碳市场及碳交易链中的低端地位,而且还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问题,更有助于推进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质量。


二 文献回顾与述评


近年来,随着全球碳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碳交易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兴碳市场的不断扩充,国内外学者对碳市场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多,已经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国碳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归纳为碳市场的运行机制、碳市场的主要功能、碳市场障碍与风险、碳价格的影响因素、碳市场的体系对接五个方面。


(一)碳市场的运行机制


《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签约国被分为以主要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附件一国家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附件二国家,附件一中的国家被要求完成强制性减排任务,附件二中的国家实行自愿减排。为促进减排,《京都议定书》还设置了“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交易”(ET)三种机制。“联合履约”机制规定附件一国家间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共同完成减排任务;“清洁发展机制”规定发达国家可以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以完成减排目标;“国际排放交易”机制规定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国家可以在碳商品市场上购买其他国家的碳排放额度以履行减排义务。需要强调的是,2018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由特朗普掀起的贸易战使国际经济环境堪忧,致使国际碳交易市场机制的走向依然扑朔迷离,其走向取决于各方的利益博弈。


根据行动类型、交易商品、管理规则的不同,碳交易市场可以分为强制性减排市场和自愿性减排市场两类。在强制性碳交易市场中,国际排放交易市场、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和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等具有代表性的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机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2]其中,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现有的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其交易量与交易额占全球温室气体交易的70%左右。[3]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也是其他国家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模板,中国2007年末在浙江省建立的第一个区域性排放权交易试点在排污总量的限定、制定排污权的价格等环节都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类似。在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机制设计中,初始配额的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体系的效率,这一问题自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饶蕾等指出,在欧盟碳市场的第一阶段(2005~2008年),欧盟各国政府按照现有排放状况并考虑减排潜力等因素,将95%的初始排放配额免费发放给各企业,即按企业现实排放量的95%发放,其余5%拍卖给后进入的企业。第二阶段(2008~2012年),免费配额的比例降至90%。[4]


在碳配额分配方案中,虽然学术研究成果中对混合分配方式的论述较少,但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实践十分常见,根据碳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免费分配与拍卖的方式综合运用。而在中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成立初期,诸多学者在对统一市场初始碳排放权的分配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同时,对该方面内容的涉猎较多,国内鲁炜、崔丽琴较早提出以免费分配为主、有偿拍卖为辅的混合分配方式。[5]冯路、王天庆认为,混合模式具有先天的优势,其更灵活且可操作性更强。[6]吴洁等预测全国统一碳市场建立初期的发展情况,指出在能源行业配额免费发放、高耗能行业配额拍卖的混合分配方式是最优的分配方式。[7]胡东滨等指出在低能耗行业集聚区域采用祖父制分配方式,在高耗能行业区域采用拍卖分配方式。[8]


(二)碳市场的主要功能


碳市场交易之所以被众多国家与地区采用,原因是碳市场具有一些重要功能,如价格发现及资金积聚功能等。


碳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不同碳市场上的同种碳商品或者同一碳市场上的不同碳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关联性。Milunovich和Joyeux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线性协整方法考察了欧盟EUA市场的有效性和价格发现问题。研究得出:在欧盟碳市场第一阶段,EUA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关联关系,即从双边信息传输角度看,现货和期货价格可以有效地信息共享,共同促进价格发现。[9]戚婷婷和鲁炜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公共因子模型实证得出,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弱,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强。[10]黄明皓等发现,CER期货市场具有较好的短期价格发现功能,但其长期价格发现功能不明显。[11]Uhrig-Homburg和Wagner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得出:欧盟第一阶段的EUA期货价格和理论期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关联关系,而期货价格主导了长期价格发现过程。[12]Mizrach同样支持在欧盟碳市场的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作者同时指出,由于CDM在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使欧盟碳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的价格并不收敛,RGGI与欧盟碳排放配额的价格变动趋势相同,欧盟碳排放配额的价格随着RGGI价格的调整而调整。[13]Chevalier以欧盟第二阶段碳市场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协整和向量自回归(VAR)分析,实证得出期货价格引领了欧盟碳市场的价格发现过程。[14]杜莉等从机制和实证两个角度,以欧盟数据作为样本对碳金融交易的溢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碳金融交易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价格发现功能引导企业进行战略调整,从而优化社会的产业结构布局。[15]Arouri、Jawadi和Nguyen反对利用线性协整方法来考察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认为线性VAR模型不能描述和捕获碳现货和期货价格的非线性联系。作者利用STR-EGARCH模型实证考察了第二阶段EUA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碳现货与期货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