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侦探达尼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小侦探达尼尔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奥)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韦苇译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4-01
书籍编号:30613797
ISBN:978753396034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8248
版次:1
所属分类:少儿-儿童文学
版权信息
书名:小侦探达尼尔
作者:(奥)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ISBN:9787533960346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序
从直击校园生活中发现疑难问题
世界上荣膺国际安徒生奖和林格伦文学奖的作家,无疑是鲜少的。而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其中的一位。她充沛的、惊人的文学创造力在20世纪70年代就得到了世界的一致公认,所以她被授予双大奖,名副其实。
涅斯特林格妙趣横生的小说故事和童话故事作品能将渴望快乐、轻松和幽默的小孩子从“作业机”状态中召唤出来,让他们从教辅读物的书包里,从电子玩具、网络游戏中走出来,呼吸一些真正的童真气息。同时,从这些洋溢着儿童游戏精神的故事里,孩子们也能充分感知女作家那呼啸的想象力、从容的创作智慧,以及对一些新型的、独立的、从儿童本位出发的儿童观念的期待与呼唤。
涅斯特林格的整个少年时代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中度过,她饱尝战火给她带来的四处逃亡、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饥寒交迫的痛苦。战争中成长的涅斯特林格在深刻的战争反思中,使自己的作品特别富有思想。她善于从孩子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反映大人世界的种种弊端和荒谬。她的作品总是在启示人们彼此关怀与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
她以自己独有的锐利目光观察社会环境,把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都纳入自己的思考范围。她用她的作品去表现孩子的种种不幸遭遇,并唤醒他们的抗争意识;孩子难于表达的,她替他们表达。1984年,她在领受国际安徒生奖时说过这样的话:“我给儿童写书的‘办法’很简单,既然他们生长于斯的环境不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乌托邦,那我们就挽起他们的手,向他们展示这个世界可以变得如何美好、快活、正义和人道。”“即便你放弃了通过写作来改变社会的想法,只是把写作当作帮助、安慰、解释和娱乐的手段,以便让孩子们活得好一点,你还是应该自问:什么最重要?孩子们在什么地方最需要帮助?我们是否带着责任感考虑阶层隔阂、早恋、与父母的矛盾、游乐场地、零花钱、冒险、梦幻和吸毒这些问题?是否也要思考能源和第二世界?思考物种灭绝,人类如何生存下去?是否要思考世界大战、酸雨和铅污染?……”
涅斯特林格的创作风格是:幻想力旺盛、人物故事饱浸宽柔的幽默趣味、透过喜剧性的情节发挥针砭时弊的效能。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她成为可与林格伦、扬松比肩的儿童文学大师。
涅斯特林格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渐渐由幻想文学创作转向写实文学创作。第一部《奥尔菲·奥博米尔和俄底修斯》,主要写家中一群女强人把丈夫们都吓跑了,而在女儿国长大的男孩养尊处优,性格中完全没有男性的刚毅,从而无法摆脱恋母情结,无法去养成一个正常的男人性格。小说的喜剧意味和幽默意味让人读来趣味盎然,它告诉人们:一个男人缺席的家庭就像是一个肢体残缺的存在,那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因不能融入社会而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小侦探达尼尔》(1981)问世不久就被译传到国外。小说笔墨集中在被称为“思想家”的达尼尔和他同班的一女一男两个好友身上。达尼尔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科学地对班上连连发生的失窃事件做推理分析,最终揭开了班上多个窃案的根源。其中特别令人难忘的是达尼尔的好朋友李丽贝特竟以“谈恋爱”的方式去侦探失窃案,有趣而动人。
李丽贝特从运动提包里掏出一面小镜子和一支从妈妈梳妆台上拿来的唇膏。她仔细地抹上唇膏,以便让托马斯感觉她更迷人。可是当她照照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化妆”效果时,不由得一边责怪自己,一边掏出纸巾来,赶紧将唇膏擦掉。然后她才飞也似的赴约。
托马斯早就站在约定的地点。他一看见李丽贝特,脸上顿时漾起了幸福的微笑,而当她走近时,他激动不安地问道:
“你怎么啦,李丽贝特,着凉啦?感冒了吗?”
原来李丽贝特的上唇和鼻尖都染上了紫红的颜色,显而易见,李丽贝特对化妆还没有一点经验。李丽贝特抿着嘴不让自己笑出来,支支吾吾地一再声明自己没有感冒。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举止很蠢。
涅斯特林格从常人的生活体验中深谙师生对“贼”的憎恶情绪和心理,使读者一开卷即欲罢不能、不忍释手。毋庸置疑,作家在成功地驾驭着读者心理的同时,利用了侦探破案故事的可读性牢牢抓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作家没有把思想家达尼尔和他的两个朋友拔高,他们之所以矢志要把失窃案查个水落石出,不是从抽象的“道义”和“责任”出发,他们只是为他们的一个外号叫“先生”的混血儿好朋友的人格蒙受冤辱而深感不安。为了把这个混血儿从冤辱困境中解救出来,还他一个清白,他们千方百计、通力合作,决意要把班上真正的贼揪出来。小说细致地描述了他们整个侦探查案过程,其间显示了他们性别不同,性格不同,所处家庭环境和接受教养不同,分析事理角度和能力不同,行事的态度、方式、方法不同,遂使最后的结果也不相同。涅斯特林格在发人深省的故事中寄寓对人生、孩子、社会、时代、历史的敏锐而充满责任感的严肃思索。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容易因自己的种种缺陷而毁于孤独,这种孤独感唯同龄人的友爱温暖能使其化解,可是让孩子们去喜欢一个他们所厌恶的人,能做到吗?人的理智能使人转厌恶为喜爱吗?开启锈锁的钥匙在哪里呢?涅斯特林格的作品就这样向教师、家长和孩子诘问着,从而引起社会讨论的兴趣;同时把有色人种受歧视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
世间的好小说都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其首要任务不是给社会存在的问题开药方。这里,作家只是展现校园中一类典型问题的疑难性,通过人物和故事提出自己的思考。而思考的独立性、通透性正是《小侦探达尼尔》应该在中国读者中广泛传播的理由。
韦苇
第一章
这不是故事的开头,只供读者熟悉一下全篇的几个主要人物。
招风耳奥特尔,头发又短又硬,像是一蓬火红火红的猪鬃。细高个儿,精瘦精瘦,密密麻麻的雀斑挤满了他的脸,不过一点儿也不像翘鼻子小姑娘脸上的雀斑——那种金黄色的雀斑,细细密密的,挺可爱,谁看见都欣赏。不,奥特尔的雀斑是灰褐色的,看着就让人联想起英国种小花斑狗。甚至可以认为他跟油漆工最最相像,仿佛他刚刚仰脸往天花板喷洒完灰褐色油漆,整张脸上溅上了斑斑点点。在奥特尔数不胜数的雀斑中,有两个雀斑块确实值得人们赞叹:左脸颊一个雀斑块非常显眼,形状简直像非洲地图,上头找得到开罗和好望角。右脸颊一个雀斑块有大拇指甲那么大,模样儿挺像一颗心,凹进去的地方有一条小尾巴,所以更像是黑桃爱司。难怪全班同学都管他叫“黑桃爱司”,而从不唤他奥特尔。只有托马斯一人总叫他“骆驼”,那是因为他的腿细长,膝盖鼓凸起来。不过也就托马斯一人这样叫,别人并不跟着叫,谁都知道他跟奥特尔早就闹翻了。
米哈艾尔也像奥特尔一样又高又瘦,只是清一色淡褐皮肤,挺像是加了咖啡的牛奶。米哈艾尔的外公是地地道道的黑人,过去是驻奥地利的美军士兵。他的母亲当然就是个黑白混血儿,或者如有些人所说的,是一个半混血种。这样,米哈艾尔当然也是个混血儿,或者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个四分之一混血种。
米哈艾尔有一头长长的鬈发,一双黑褐色的眼睛和一对毛茸茸的眉毛,那些小姑娘公认他是头号美男子。此外,米哈艾尔平常的穿着像要登台演出:加花结的白衬衫,蓝夹克衫,胸前小口袋插上一块小手绢,灰裤子两条褶痕烫得笔挺。不错,他有时也穿一身运动员服装,罩一件又细又软的白色羔皮短上衣。谁也不敢伸手去抓他的衣袖,生怕弄脏他的衣服,留下一排手指印。还有,他说话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简直是出口成章。难怪德文老师总把他树立为全班的榜样,常说米哈艾尔对祖国语言掌握得非常出色。全班同学都管他叫“先生”,甚至托马斯也不例外。
达尼尔的个儿并不突出,身体圆滚滚的。他的面颊红扑扑的,有一头淡黄色的头发,像小姑娘。他胖倒是很胖,可谁也没有看见他比别人吃得多。他从不愿到外头去溜达,脸色却总是绯红。他的学习成绩比谁都好,不过谁也看不出他做作业特别用功,听讲特别专心。往常达尼尔总坐在座位上,双眼半开半闭,出神地吮着手指,从旁看去,仿佛他就要打起瞌睡来,有时连老师们也以为他入睡了。
“醒醒,达尼尔!”老师们总是这样亲切地大声提醒他。所有老师对班上成绩拔尖的学生,态度都是很亲切的。
每逢这种时候,达尼尔总是赶紧把手指从嘴巴里拿出来,低声回答道:
“我没睡,我在动脑筋!……”
他在想些什么,他从不对人说。要是有人问他在想些什么,他总是支支吾吾地回答说:
“可不就是什么都想想呗。”
要不,他就这样回答:
“我让自己的思想自由驰骋,它们一会儿跳到这儿,一会儿蹦到那儿,我只是在一旁注意领会罢了。”
班上同学给达尼尔起了个雅号,叫作“思想家”。
思想家、先生、黑桃爱司三人是老朋友。他们一块儿进幼儿园,一块儿进小学,如今又一起在同一所中学的同一个班里学习。先生和黑桃爱司并排坐,思想家坐在他们的前一排,更确切地说是坐在黑桃爱司的前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丽贝特也属于他们一伙的。她是跟他们一起从同一所幼儿园、同一所小学升上来的。就因为这个缘故,思想家让她跟自己坐同一张课桌,允许她抄袭自己的各科作业。如今她是样样满分。有时不能抄袭,比如考数学,老师对并排坐的同学各出一套题,往往一个考A卷,一个考B卷,那时,思想家就替她先做好B卷,悄悄塞给她。对思想家来说,考试时间很充裕,答卷不消二十分钟就可填满。
尽管如此,李丽贝特并不能成为思想家、黑桃爱司和先生的真正的朋友。其中原因是她有个要命的毛病,说得更准确些,那算不得是她的毛病,而是她妈妈的毛病:她妈妈这不准那不许,对她管头又管脚。一放学,她就不顾一切,抄近路飞跑回家。“打学校回到家不得超过十分钟。”——李丽贝特的妈妈对女儿做了规定,并亲自检查她是否准时。要是放学铃响过十五分钟以后,李丽贝特还不到家,她就会惊惶不安。要是李丽贝特过了二十分钟才气咻咻地回到家,那她准已经迎出门来,在大街上哭哭啼啼、喋喋不休地埋怨。万一李丽贝特迟回家半个钟头怎么办?那简直就无法形容了。
“那她呀,要是不心肌梗死,准会不停地给警察局打电话,扰得他们脑袋发胀。”李丽贝特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李丽贝特的妈妈倒不是一个很凶的妈妈,只是有一种说来叫人很难相信的恐惧症,时刻被一些可怕的事情折磨着:总好像她的李丽贝特遭遇了什么不幸,不是让电车就是让小汽车撞倒了。她尤其害怕女儿会遇上凶手、流氓和街上各种各样的狂徒。特别是报上连连登载这类犯罪案件的日子里,李丽贝特的妈妈要求女儿赶回家的时间便不是十分钟,而是八分钟了。女儿为了不让她提心吊胆,也只好满足她的要求。
“李丽贝特,我的小天使,跑快点。”她恳求女儿道,“要不我会吓死的!”
午后,李丽贝特也不能一个人出去玩。冬天,天黑得早,妈妈总到学校去接她。有时李丽贝特排练大合唱,她就在校门口等候。李丽贝特去游泳,她就在游泳池的前厅,边看报纸边等着。要是李丽贝特去滑冰,她就在观众席上目不转睛地盯着。
当然,思想家、黑桃爱司和先生都认为,对李丽贝特这样一个处处被人管着、护着的小姑娘,是应该尽一切可能好好照顾的,不过他们又一致认为同她建立真正的友谊,那是不合适的。谁都知道,真正的友谊需要交友对象有自己足以支配的时间,而李丽贝特一点也没有这种时间。
和这三个同学不同,托马斯一心一意想跟李丽贝特建立真正的友谊。开学头一天,他在校门口头一眼看见她,就喜欢上她了。托马斯甚至打定主意天天放学后到李丽贝特家做客,跟她一起玩骨牌、打扑克,吃李丽贝特的妈妈烤的馅饼,尽管他并不喜欢骨牌、扑克和馅饼。瞧,他喜欢李丽贝特到了这种程度!可是李丽贝特却一点也不热心。谁跟先生、黑桃爱司和思想家作对,谁就是她的对立面。托马斯可以给李丽贝特写几张不管有多长的字条,又是解释又是建议,可是这个局面还是无法改变。
第二章
这虽是普通的一天,却发生了许多事情。三年级[1]五班发生了一些坏事,坏事的情况还算不得很严重。
三年级五班有十五张课桌,每张课桌连着两把椅子。这一天早晨,有些桌子空着,有些桌子只坐了一名学生。原来流行性感冒蔓延开来了。玛苔尔坐在靠窗最后一排,连连打着喷嚏,上拉丁文课的女教师玛叶尔太太在讲台上高声对玛苔尔说:
“请你捂住嘴,玛苔尔,要不然会传染给旁边同学的!”
玛苔尔气鼓鼓地用手指戳戳旁边没人坐的空位子说:
“施奈台尔已经感冒了。感冒就是他传染给我的。”
“可这会儿你喷了我一头。”坐在玛苔尔前面的托马斯转过身来,用手掌去擦后脑勺的喷嚏沫子。
“我打喷嚏是捂着嘴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