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古今天地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漂泊古今天地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该书是作者治史的文学结晶,是意图面向更多读者的普及性读物。
作者:王春瑜著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书籍编号:30613762
ISBN:97875507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5710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散文随笔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漂泊古今天地间/王春瑜著.--深圳:海天出版社,2019.4
(王春瑜文史精华)
ISBN 978-7-5507-2600-0
Ⅰ. ①漂… Ⅱ. ①王… Ⅲ. ①杂文集-中国-当代②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67.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19662号
漂泊古今天地间
PAOBO GUJIN TIANDI JIAN
出 品 人 聂雄前
出版策划 于志斌
责任编辑 韩海彬
责任技编 梁立新
责任校对 万妮霞
装帧设计 龙瀚文化
出版发行 海天出版社
地 址 深圳市彩田南路海天综合大厦(518033)
网 址 www.htph.com.cn
订购电话 0755-83460397(批发)0755-83460239(邮购)
排版制作 深圳市龙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0755-33133493
印 刷 深圳市新联美术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787mm×1092mm 1/32
印 张 9.5
字 数 182千
版 次 2019年4月第1版
印 次 2019年4月第1次
定 价 46.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有印装质量问题,请随时向承印厂调换。
王春瑜漫画像 丁聪画
王春瑜漫画像 叶春旸画
自序
陆放翁有诗曰:“勿言牛老行苦迟,我今八十耕犹力。”读此诗,我感到特别亲切。我属牛,今年刚好八十。童年乡居,曾与牛同居一屋(敝乡直呼牛屋),深夜,老牛之叹息声,令我心酸。一九五八年,大刮“共产风”,邻村一位生产队长,仅付五元所谓解绳费,即将牛牵走。家母长叹一声,对牛说:老牛,从此你不姓王,姓公了!老牛听了,顿时泪如雨下,家母连连叹息,家父赶忙又喂了老牛一些草料,才只好与它依依惜别。我珍视、眷恋老牛,颜书斋曰老牛堂,遂请王元化前辈书匾,悬于书房,朝夕相对。时时告诫自己,毋忘老牛之朴实、韧性精神,耕耘不止。
感谢深圳海天出版社,将不才四本旧作《续封神》《漂泊古今天地间》《看了明朝就明白》《新世说》重印。这四本书,与我的其他书一样,都是我在老牛堂辛勤耕耘的结果。今后,我当继续耕耘,与读者共享“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
2017年中秋节后第三天
于老牛堂
代序
其一
板桥名句何堂堂:
直摅血性写文章!
白纸黑字千古事,
平生最厌孟婆汤。
其二
冬天童话亦何多,
犹似风吹野山坡。
金盆狗矢添笑料,
人海无日不风波。
其三
治学如登地狱门,
九死方能求一生……
——摘自拙著《撑的慌》打油诗集
虎年元月二十五日于京南芳星园老牛堂
壹 胆剑篇
论“口袋运动”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口袋,倘若以用途来划分,无非是两大类:装钱、装物。不才少见多怪,生平所见口袋中,给我留下特别印象的,有二:一是童年时所见新四军战士所背米袋,常常未能装满,看上去有点“松松垮垮”;二是四十年前,在复旦大学求学时,中文系的赵宋庆先生给我们上文学史,此老留着贝多芬式的长发,身穿长衫,走上讲座后,手伸进裤袋掏东西,身子渐成四十五度状,掏了好一会儿,才掏出一支粉笔。我很惊异他的口袋怎么会那样深?而且掏之良久,亦仅粉笔一支而已。如此看来,似乎口袋并无文章可作。其实,绝非如此。倘若形象一点说,中国历史就是一只“剪不断,理还乱”,举世无双的大口袋,只要你钻进去稍稍翻动一下,就会发现口袋是太有说头了。
不必去考证是谁发明了口袋。事实上,即使是国学大师,倘若考证此事,也肯定是“枉抛心力作英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口袋运动史。对广大蚩蚩小民来说,口袋足,知荣辱。这里所说的口袋足,是指最低意义而言,即尚能糊口,风雪年关时,杨白劳们、喜儿们,还能有两升白面、两尺头绳。而反过来,如果他们口袋里一个铜板也没有,锅灶上结了蜘蛛网,就会揭竿而起,吃大户,抢官府,用暴力手段争取自己的口袋也能鼓起来,这差不多就是历代农民造反史的缩影。而另一类人,不过是为了夺取黄绫袋里的金印,最终目的也还是使自己口袋里的财富永远装不完,甚至富甲天下或富有天下,并妄图“子孙永葆永享”。第一类人,令人同情,第二类人,令人憎恶;因为正是后者的巧取豪夺,才使前者的口袋空无一物。
回顾历代口袋运动史,耐人寻味。而从根本上说,封建统治者很难吸取历史教训。每个王朝前期尚能注意前朝被口袋运动覆亡的教训,中叶后即弃之脑后,真乃“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五代梁时,浙江奉化有位布袋和尚,经常拿一只布袋,见物即讨,然后又在人前倒出来,说“看看”。显然,他颇有透明度,收入、支出,毫无隐秘。临终前说偈,有谓“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对横征暴敛、贪赃枉法者而言,当然永远是“自不识”。据徐祯卿《翦胜野闻》记载,明初有人在破庙里的墙上,画一布袋和尚,并题诗曰:“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放,放宽些子又何妨!”微服私访的朱元璋看到此画时,墨迹新鲜,但庙内空无一人,也许是知情者特意画给他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家,真正能悟此诗真谛,恐怕为数寥寥。而几乎无官不贪的众多官员,倘若翻开其中绝大多数人的口袋,绝对不会像赵宋庆老师那样,只有一支粉笔,则是毫无疑义的。中国历史上真正袋中如洗的清官,只有几十人,为数之少,足可说明一切。据《濯缨亭笔记》载,明中叶后,“人皆志于富贵,位卑者所求益劳,位高者所得愈广……时人语曰:‘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叉袋口。’”可见贪污成风,权越大,贪欲越大,口袋也越大。但是,取之不义,终难避免垮台。“千层浪里翻身,万丈崖巅失足,猢狲裹在布里,老鼠走在牛角。”(明·屠隆:《娑罗馆逸稿》卷2)落得这样的下场,悔之晚矣!
遥想古人,寄语世人:如能想到新四军战士——当然还有八路军及他们的前身红军战士的米袋,恒念创业艰难,又当如何?让我们还是回到布袋和尚的话题上来。岳飞之孙岳珂曾有诗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不知贪心甚炽者读此诗,能从中有所悟否?
哀赵妪
妪者,老太太也,赵妪者,赵老太太也。天下老太太多矣,何哀之有?笔者所述赵老太太,非普通老太太也,乃明代万历年间宰相、中国古代著名改革家张居正的母亲,姓赵,故以赵妪称之。她多寿,活至七十六岁,集大红大紫、奇耻大辱于一身。而无论她的至尊、大辱,却都是历史的悲哀。她的浮沉,与其子张居正的改革事业息息相关,这就更值得世人回味。
赵妪娘家情况不详,当属小户人家;因为封建社会婚嫁强调门当户对,而张家不过有几十亩田,数间房,余衣甚少,决非大户。本来,她不过是乡间普通妇女,每天看日落日出,相夫教子,闲话桑麻而已。但曾几何时,张居正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并当了位极人臣的宰相后,母因子荣,她成了诰命一品夫人,风光可想而知。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神宗听说张居正的父母还健在,很高兴,当即亲笔致书张居正,“特赐大红蟒衣一袭,银钱二十两;又玉花坠七件,彩衣六匹,乃奉圣母(按:皇太后)恩赐”。赵妪得到这样的礼物,心情之愉悦,《红楼梦》里的贾母也不曾有过。二年后,居正老父张文明在老家江陵病故。张居正悲痛欲绝,更以老母为念,在奏章中说:“臣有老母,今年七十有二,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张太岳行实》)万历皇帝对此很关心,特派司礼监太监魏朝,在这年秋天前往江陵迎接赵妪进京,“仪从煊赫,观者如堵。”(《明史》卷213)沿途地方官员小心翼翼,诚惶诚恐,俨然是伺候西王母。将渡黄河时,老太太有些害怕,私下对奴婢说:“这样大的河流,过河太艰难了吧?”话一传出,立刻有人通知地方政府,同时安慰赵妪说:“过河尚未有期,临时当再报。”后来,快到北京了,老太太未免心疑,问:“怎么还不过黄河?”侍奉左右者告诉她:“您老上次问起后,没几天就过了黄河!”原来,有司早已在黄河南北,“以舟相钩连,填土于上,插柳于两旁,舟行其间如陂塘,太夫人不知也。”(《万历野获编》卷23)显然,即使是皇太后渡河,充其量也不过能享此如天之福也。舟抵通州,时正中午,秋暑尚炽,州守张纶估计老太太一路上定是鱼肉不断,早已吃腻,遂“具绿豆粥以进,但设瓜蔬笋蕨,而不列他味”。赵妪果然大喜,抵京后即对张居正说:“一路烦热,至通州一憩,始游清凉国。”第二天,张纶即调京任户部员外郎,管仓库、粮储等美差相继到手。真是赵妪一顿凉餐,张纶平步青云!
更有甚者,万历皇帝又特命司礼太监李佑出郊慰劳,并护送赵妪至居正私宅。同时,皇太后又特派慈宁宫管事太监李用至京郊外慰劳赵妪,并与李佑一起护送她抵居正家。皇太后当即拟召赵妪入宫见面,只是因其年迈体弱而未成行,由居正至会极门“叩谢龙恩”。皇帝两宫皇太后赐给赵妪的衣服、首饰等,相当可观。赵老太太受到这样高的礼遇,是很罕见的,《明史·张居正传》说万历皇帝及两宫太后“慰谕居正母子,几用家人礼”。以至张居正在《谢赐母首饰等物疏》中感激涕零地说:“实臣子不敢觊之殊恩,亦载籍所未闻之盛事。”(《张太岳文集》第43卷)并誓言“移孝以作忠,苟利国家,敢惜捐躯而碎首”。
但张居正何曾想到,仅仅三年半以后,他就因病在北京家中“捐躯”了;他更难以想到的是,几个月后,他遗骨未寒,政局即开始逆转,他鞠躬尽瘁辅佐的万历皇帝,变脸了,亲自策划对他鞭尸了:剥夺了他所有的功名,剥夺诰命,赵妪由一品夫人而“天上人间”,还原为普通村妇,并贬斥其子孙,抄了她的家,用残忍手段对其子张敬修、张懋修等严刑逼供,要他们招出寄存在外面的二百万两银子,完全是莫须有。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在正式抄家前,荆州府、江陵县地方官已将张居正家包围,把时已七十六岁高龄的赵妪与儿孙等分别隔离,有十几口人被活活饿死。而据当时人记载,“其妇女自赵太夫人而下,始出宅门时,监搜者至揣及亵衣脐腹以下……其婴稚皆扃钥之,悉见啖于饥犬,太惨毒矣!”(《万历野获编》卷8)礼部主事张敬修被逼自杀,在悲愤万状的遗书中,说“吾母素受辛苦”;其弟懋修投井、绝食,侥幸不死;敬修妻高氏“投环求死不得”,复用“茶匕刺其目,血流被面,左目遂枯”。(《续修江陵县志》卷26)可怜赵老太太,以衰朽之躯,眼睁睁地看着其子张居正断气;回到江陵老家不久,遭抄家灭顶之灾,受惊吓,被污辱,又眼睁睁地看着儿孙上吊、饿死、被饿狗吞食,真个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油灯尽”。她再也受不了如此折磨,不久就永远闭上了她那双亲见张居正及其改革事业盛衰荣辱的眼睛。虽然,在一些正直之士的一再呼吁下,万历皇帝下诏留下空宅一所,田十顷,供张家赡养赵妪,但赵妪在地下,再也沾不着所谓的皇恩雨露了。
赵妪漫长的一生中,曾经到京城大开眼界,饱享荣华富贵,但不过是分享了其子改革家张居正的封建特权,也就是皇权的一杯羹而已,与其说是洪福,还不如说是历史的悲哀;在她的暮年,遭逢大难,受到了严重的迫害、摧残,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她是已被万历皇帝抛弃、人亡政息、改革事业付诸东流的张居正的母亲。这是更大的历史悲哀。是皇权把她这位乡间老太太抛上荣誉的顶峰,也是皇权又把她从天上摔到地下,几乎摔得粉身碎骨。哀哉,赵妪!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赵妪是四百年前那一页兴亡史既普通又特殊的见证人。
毕竟东流去
“形势大好”是个新名词,而且应当是革命大词典里的条目。虽说我是在老解放区长大的,但当时并未听到这种说法,全国解放后,才渐有耳闻,第一次听到是哪年哪月哪天,失考。但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次:一是在1962年全国大饥馑、浮肿病蔓延、不少人被活活饿死时,我在上海听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的报告,他居然连续三次说“形势大好,空前的好”,实在令我大惑不解;二是十年动乱时,报刊上没有一天不说形势大好,我在“牛棚里”,见到老棚友写的思想汇报,总是要写上这几句:“当前全国形势大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其实,棚友们心里很清楚,此新式“革命”八股也。按正面文章反面观的原则,谁都知道:打倒成风、揪斗不止、武斗酷烈、经济瘫痪,就是所谓形势大好的注脚,事实胜于雄辩。
如此看来,似乎“形势大好”又是极左分子与“四人帮”的专利,至少也是他们用以欺世惑民的法宝。这究竟是咋回事?同样令我有些纳闷。
其实,形势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是形势大好还是形势大坏,历来因人而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譬如北宋末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织,社会秩序动荡,盗贼蜂起。《水浒》中的好汉之一(此时尚未上梁山泊入伙)杨志,就曾经实事求是地对北京大名府梁中书说过:“……今岁途中盗贼又多……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他知道是金银财宝(按:指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