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暮光之争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马克·兰德勒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书籍编号:30613669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53209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纪实文学
About the Author
关于作者
马克·兰德勒最初是《纽约时报》外交专栏记者,2011年起成为白宫通讯员,在奥巴马任期内一直为《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外交政策。在《纽约时报》的24年中,他担任过香港和法兰克福分社的负责人、欧洲经济专栏记者,以及纽约商业记者。他目前与家人住在马里兰州切维蔡斯。
序言
战士与牧师
2014年4月26日,从韩国起飞去往马来西亚的空军一号经过南中国海时,奥巴马突然来到了媒体舱。奥巴马从未在出访的途中屈尊到飞机后舱接受过媒体的采访,而是将这些安排在飞回华盛顿的返程途中,那时他可以与记者深入讨论刚结束的海外访问。当时奥巴马正在对亚洲各国进行为期一周的国事访问,所以当他突然出现在后舱时,人们都在揣度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奥巴马总统身着蓝色开领衬衫和灰色长裤,带着他特有的严肃表情,冷冷地与《洛杉矶时报》通讯社、CBS新闻电视网络以及其他四家报纸媒体的记者打了招呼。
坐在第三排的我早早地伸出手,等待与总统握手,但他没有理会我,而是转身走回前舱,双手交叉,随意地倚靠在舱壁上,一旁闪烁的电视荧屏正默默地播放着电影。
我不知道奥巴马总统是不是故意无视我,毕竟我被一堆闹哄哄的记者挡在了后面,而且奥巴马也不喜欢寒暄。但是开场时,我提出了一个与中国有关的问题,他有意地回避了。这时,我明显感觉脊背发凉,有如芒刺在背。
“我一会儿再回答这个问题。”总统说,“在这之前,我想先说几件事。”原来总统对当日《纽约时报》的两篇报道相当愤怒,其中一篇出自我和我的同事乔迪·罗得伦(Jodi Rudoren),该报道指称奥巴马的亚洲之行已经遭遇了双重挫败:第一重是亚洲之行首日与日本贸易协商失败;另一重则是未能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和解。另一篇文章则称白宫低估了朝鲜金正恩的好战性。奥巴马想让我们明白,他从来就没指望这次访问能签订什么贸易协定,而且他对朝鲜年轻独裁统治者也从来没有抱任何幻想。奥巴马突然造访飞机后舱是为了纠正记者团关于他外交政策的报道。奥巴马认为我们的报道非常肤浅,将谨慎误解为软弱,将实用主义当成缺乏雄心。
“本和我一直在讨论要不要就我的外交政策做一次演讲,”他边说边瞟了一眼外交助理本杰明·罗兹(Benjamin Rhodes)。本杰明偷偷地溜进记者群,坐在白宫新闻发言人杰伊·卡尼(Jay Carney)旁边,似乎他此刻也不知道总统接下来要说什么。
“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外交政策,”奥巴马停顿了一下,接着强调,“不干狗屁一样的蠢事!”
他说,美国的问题不是不作为或者少作为,而是太多作为,而且很多事情都超出了范围。这个国家的大灾难基本都是不计后果的鲁莽军事冒险导致的,不管是越南战争还是伊拉克问题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外交政策,就不要在美国国家利益没有受到直接威胁的地方纠缠。如叙利亚,什叶派和逊尼派陷入无望的宗派战争之中,美国的协调工作根本起不到作用;再如乌克兰,虽然被强邻俄罗斯所挤压,但美国与乌克兰的外交贸易根本不值一提。话题升温,总统列举了时任政府没有搞砸的国际访问,如中东、亚洲以及东欧。他说,尼克松总统在外交政策上所创下的历史成就,即中美友好,是几十年难遇的案例。如果美国和西方国家与伊朗就其核问题的谈判能够达成协议,奥巴马或许也能创下历史性的外交成就,但在教派冲突频频爆发、“专制”领导人靠不住的时代里,我们不能奢求过多。总统说,就个人而言,他很乐意“小打小闹”,但也会坚持外交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当空军一号抵达吉隆坡,轮子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奥巴马用手撑在舱顶,依然滔滔不绝,并命令那些站在过道里的人坐下。“我才是那个唯一能够站立着的人!”他说着,“虽然我也不想有这样的特权。”在返回自己的机舱更换夹克和领带,踱步走下飞机踏上别国热情的红地毯之前,奥巴马回过头问记者:“现在你们知道我的外交原则了吗?”
“不干蠢事!总统先生。”我们怯怯地回答道,就好像是被老师惩罚背诵准则的调皮学生。
听罢,奥巴马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然后如来时一般悄然地离去,只留下他的外交准则让余下的人深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政策有些不成熟,甚至可以说非常幼稚,尤其是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位特别注意用词,坚信语言可以传递思想力量的人。但这句不成熟的话却让人感觉更真实。与“历史的长河”或“神圣的火花”这些表现他出色口才的词相比,这几个几近幼稚的词似乎更能说明奥巴马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元首,这一不容置疑的事实。
作为《纽约时报》驻白宫通讯记者,我跟随奥巴马拜访过许多国家,报道过总统在30辆车的车队的护送下,前往白金汉宫进行国事访问;也报道过夜晚乘坐黑鹰直升机飞越兴都库什山,到阿富汗视察的秘密行动。在白宫东厅和人民大会堂的新闻发布会,我也都有提问过,听过总统在伦敦、耶路撒冷、布里斯班的演讲中阐述他的世界观。但是直到这个阴郁的周六下午,我和所有空军一号后舱的记者才听到这句奥巴马任职期间最有代表性的话,一句与比尔•克林顿的竞选名言“笨蛋,问题出在经济”类似的外交政策。
很快,“不干蠢事”这句话被纳入了国际词库。奥巴马在接下来与专栏作家和社论作家的面谈之时不断地提到这句话,助手在接受访问的时候也不停地引用。甚至于次月,在纽约的西点军事学校演讲中去除禁忌语之后传达给学员,还被评为有史以来美国总统所说的最矛盾的一句话。一时间,对这句话的睿智和深意进行切实辩论的严肃外交政策分析铺天盖地。这些分析通常都是对其措辞进行修正,使其更委婉和友好一些,让原句从“别做狗屁一般的蠢事”改为“别做愚蠢的事情”。对于奥巴马的批评者来说,这句话正好印证了总统畏首畏尾、拖拖拉拉的领导素质,也证明他抛弃了美国作为世界秩序最终担保人的历史和必要角色。“伊斯兰国”肆虐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种种野蛮暴行,俄罗斯实际上在强力挤压乌克兰……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暴风雨,总统的这种态度似乎不大合适。
这些批评家里包含了希拉里·克林顿——这位奥巴马曾经的忠实助理和对手,她渴望成为他的继任者。担任过国务卿的她在奥巴马时期,直接参与了每一次重大外交政策辩论。她会竞选总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接管他遗留下来的东西。可是,在希拉里第一个任期满后离开内阁,勾勒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时,不可避免地她与之前的老板分道扬镳了,而且这类“分手”和其他分离一样,都不怎么好看。
2014年,当被问及奥巴马的这句口号能让她学到什么时,她回答道:“伟大的民族需要组织原则,‘不做蠢事’并不能被称之为组织原则。”
&
我在2011年搬进了白宫,在我结识还在国务院的希拉里的最初两年里,她对奥巴马的执政理念并没有不同的声音。那段时间,她忠诚得像机器人一样,而且每次说话都以“正如奥巴马总统所说……”和“奥巴马总统非常清楚……”开头,她会斥责每一个批评奥巴马及其政策的助手,而白宫从来没有回报过她的好意。作为一个忠诚、纪律严明、决心做一名善于团队合作的人,她极少在公众面前暴露她与总统的分歧。2008年初选期间,记者都期望看到希拉里与奥巴马的交手会让“雾谷”(雾谷:雾谷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地处宾西法尼亚大道以南的19到24街区。因其地处河岸边常被大雾与工业废气笼罩而得名。由于这里是美国国务院所在地,因而“雾谷”有时被作为一个绰号来称呼美国国务院。——译者注)与椭圆办公室之间爆发战火,然而他们表现出来的团结让这些记者有种窒息的感觉。我曾经陪同国务卿一起访问过四个大洲的43个国家,目睹了一位女性在漫长10年里的惊人变形记。她与她曾经服务过的改革派总统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日渐缩小,反而越来越大。希拉里正在慢慢地褪下自己作为极端右翼社会工程师的痕迹,成为国际舞台上挥斥方遒的新人。能与德黑兰的毛拉(毛拉:伊斯兰教国家对老师、先生、学者的敬称。——译者注)近距离对峙,也能与莫斯科的冷战分子斡旋,没错,她是一位忠诚的助手,但她也是一位等待上任的大将。
表面看来,希拉里身上一直都有摩尼教徒式的世界观。这种性格很早就显现出来了,她曾经在一次密会中直率地预测:伊朗人一定不会接奥巴马抛出的橄榄枝。后来,只要有军事指挥官提出的军事部署高于总统或国防部长的预期,她就会不懈支持,哪怕是五角大楼建议让1万至2万剩余军队驻留伊拉克时,她也会大力支持。希拉里在利比亚实行了空袭企图阻止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Colonel Muammaral-Qaddafi)的大屠杀计划,这时她的世界观已经浮出水面。在她离开国务院之前的那个夏天,她向反对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al-Assad)的反叛军提供了大量武器。此时她的言行举止更加激进了。尽管谨慎,急切的希拉里还是成为奥巴马总统战时内阁中的鹰派成员。2008年冬天,奥巴马和希拉里大吵了一架,即使是亲眼看见了这一幕的人也想不到希拉里会比奥巴马更强硬。当奥巴马说他会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情况下与美国的对手谈判时,她指责这位年轻的竞争对手过于天真。她警告伊朗,如果伊朗敢对以色列发起核战争的话,美国将“彻底消灭”伊朗。然而,希拉里天生警惕,加上苛刻的自我控制以及她加入奥巴马内阁时达成的共识,掩饰了这两位对手的不同。奥巴马将她纳入麾下,是想恢复在乔治·W·布什长达八年的总统任职期间被消磨殆尽的美国形象。而她则是带着被推迟的白宫梦进入奥巴马的内阁,并将此视为获得国家安全方面资历的镀金机会,这能让她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表演。所以,希拉里最不乐意看到的,就是与她的新上司产生公开的芥蒂。
曾经的她只是一位普通的民众,然而在总统之位放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时,两人之间的间隙越加明显,掩盖不住了。这并非她希望看到的局面。曾经热心倡导奥巴马所制定的亚太贸易协议的她,变成了反对者。在针对叙利亚和俄罗斯的政策上她开始与他产生了分歧,这发生在一个渐渐远离他的机会主义助手来说,一点也不奇怪。2014年8月,希拉里说,奥巴马拒绝为叙利亚的武装反叛分子提供武器,因此在那里和伊拉克造成安全真空,以致其被残忍的“伊斯兰国”恐怖分子肆虐。她的批评让本已心烦意乱的总统七窍生烟。几天之后,弗农·乔丹(Vernon Jordan)的妻子安在马萨葡萄园岛举行生日派对,这两个人尴尬地拥抱并和解了。“我整晚都没看见他们两有过互动。”一位坐在他们附近餐桌上的客人仔细地观察了他们的身体语言,如此说道。
希拉里依然接受了奥巴马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毕竟,她自己的外交政策也是如此。2015年秋天,她向布鲁金斯学会的一名成员解释了奥巴马备受争议的伊朗核协议。但布鲁金斯学会发表的讲话只强调了希拉里与奥巴马对这项成就的看法有多大差别。奥巴马称之为“史上最强的反核扩散协议”,而她认为这是一个存在缺陷的交易,只有在强制执行的情况下才有所成效。这是一项遏制伊朗在中东地区的不法行为的协议,是用军事力量来阻止伊朗获得核弹的协议。“我不相信这个协议,”她说道。
希拉里和奥巴马对俄罗斯的态度改变非常相似。她长期怀疑弗拉基米尔·普京,远比奥巴马对普京的不信任感更强。虽然她曾经做出警示,但奥巴马的助手表示她只能在普京的“邪恶”动机付诸行动之时才发出警告。
2014年3月,在加利福尼亚的民主党募捐活动中,她将普京吞并克里米亚半岛的行为与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占领苏台德地区的行动联系在一起。18个月后,她说:奥巴马在应对普京欺凌乌克兰的事件上所作的反应非常勉强。当普京代表阿萨德介入叙利亚内战时,希拉里吹响了新冷战的号角。“所有俄罗斯专家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在柏林墙推倒之时就已经完成了,我希望他们扫一扫材料上的灰,”她如此说道,“我们需要制定一个作战计划,来确定如何试图限制、遏制、阻止俄罗斯对欧洲及世界的扩张行为。”
2015年底的血腥月里,当“伊斯兰国”宗教极端分子在巴黎和加利福尼亚州展开“杀戮狂欢”时,他们之间再次产生分歧。这次大屠杀让恐怖主义显得格外惹眼,比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都更引人注目。突然之间,黎凡特的混乱纠纷对外交政策专家来说不再是单纯的未解之谜了,它对美国造成了直接的威胁,将奥巴马置身于不利处境,让共和党候选人们开始呼吁本土主义和民族主义。她第一次在叙利亚问题上与奥巴马产生分歧,是在是否向其武装反政府军提供武器的问题上。这次他们又一次产生分歧,是关于她呼吁美国在叙利亚北区强加一个禁飞区,就像她的丈夫比尔·克林顿在20世纪90年代为保护库尔德而在伊拉克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