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固《中国美术小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滕固《中国美术小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滕固著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书籍编号:30613005
ISBN:978753147731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3142
版次:1
所属分类:艺术摄影-绘画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先行者
《民国美术史论研究学术文库》序
中国是一个具有七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长期聚合裂变的发展,使中华民族的调整选择不断呈现出新的文化艺术风格。
中国美术的诗性文化中表达,春秋时的画论便有“使民知神奸”“绘事后素”“解衣般礴”的意象化产物。从“圣人之象尽意”为发源,演化出“大象无形”,“含道映物”以及“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成教化,助人伦”的矛盾复合体系,在与其他文艺形态的相识、相通、相融的过程中,成为中国文化复杂完整格局中的一种形态,构成中华民族雄秀并容,天人合一的审美心理趋向。以致形成 “立象尽意”“得鱼忘鉴”“畅神”“气韵生动”“逸妙神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意”“士气”“南北宗论”“一画说”“意境”等等精妙绝伦的美术理论。
即使到了南朝谢赫时,“传移模写”“应物象形”也是在“气韵生动”之后。中国美术是自然论,它使中国艺术家进入自然之中,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如平常意义上的汉赋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种类演绎,也在文艺发展的角度上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变化和光芒。
美术史学史是以美术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各时代及主要人物,看待美术史的方法、观点及其成果为研究对象,做出系统的考察与分析。美术史学史主要面对的成果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术著作与文章。通过阅读与理解,可以体现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观点,有助于接受和传承文化传统,了解文化的建构方式。
中国古代绘画实践与理论历来受到重视,与帝王之学、政治学、经济学都有关系。它是与一门与史学传统相关的门类史,有其自身的特点,画史与画论的结合,评鉴兼容的做法是基本面貌,具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特点,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算起,中国的美术史著作已经有千余年历史,中国美术史著述传统源远流长。然而,如果严谨地说,中国自古并未有“美术”一说,该词源自西方,于“五四”运动时期经由日本传入国内。在中国古代没有“美术史学”一说,而有“画学”,是对美术家从事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现象做历史性的考察、分析,阐明其形成与演变规律的一门学问。中国画学首先是指向“心灵”,而不是简单的“眼睛”、“视觉”的狭隘的概念。
从战国开始至南北朝结束,评鉴画学史方式为品评方式出现时期,“士”阶层风气的变化,完成从“人的品评”到“艺术的品评”的重要阶段。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官修绘画史著作与个人撰史并行时期,绘画鉴藏风气日盛,分科分工独立,宫廷画家与民间画工合流,讨论绘画表现规律,技术特点,风格的形成。画史表述方式变化较大,文人画发展并进入画史,画学内部规律的探讨成为热点,通史、断代史、地方史、专门史、鉴赏笔记等十分丰富。明清时期民间汇编著述风气普及时期,工具书性质汇编流行,汇编、简明画史、著录收藏等成为主要特点。引入新学(西学)的“五四”之后(甚至更早至洋务运动),引入西方方法论,“引史入论”,开始受到重视,开始呈现现代美术史学面貌。
民国时期是中国美术史写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民国时期的画学在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现代性转向。在这一关键时期里涌现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美术史著作。这批著作是中国传统画学论著向现代美术史写作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无论是在美术史文献还是作为美术史学研究资料的意义上,这些著作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在美术史学著述方面,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如姜丹书、郑午昌、滕固、陈师曾、潘天寿、傅抱石等学者,开启了中国美术史写作的新纪元。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画学对史料的重视,另一方面摄取了近代国外美术史家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经验。
这些美术史家更多是从文献中得知绘画的起源,或者是画家的生平及艺术思想等,并未过多地像西方美术史从艺术风格及社会背景中阐释美术史。
例如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中就绘画起源问题进行探讨时,并未从依附于考古资料,而是直接从古代文献中得出论证:伏羲画卦、仓颉制字,是为书画之先河,即为书画同源之实证。从伏羲、仓颉的成果到开启书画之前先河,不仅证实着中国艺术的起源,更富有深意地得出中国古人“仰观宇宙之大,俯查品类之盛”的认知方式,将对宇宙哲学上的认知与书画结合起来,并将中国艺术融入了深刻人文内涵。所以,要读懂中国艺术就要深入认识中国深层的文化结构。
从另一方面来看,民国时期的画学在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现代性转向。从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即可看出,其著作明显受到了中村不折、小鹿青云《中国绘画史》的影响。中村不折与小鹿青云的著作目录可分为三大部分:上世期、中世期、近世期,而潘天寿的目录则是: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大体框架几乎一致。
留学归来的滕固更是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将西方进化论,引入写作之中。他将中国艺术史分为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沉滞时代,将考古类型学和艺术风格学结合使用,重视实地考古,科学考察,并展开风格分析与原因探究。滕固将风格史方法论引入中国绘画史观照,以唐宋繁荣为例,关注风格演变及其根源与动力来源,关注规律、划分阶段,并能够在史论上提出了个人的批判性论述,从史料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整理。
除此之外,近代的中国美术史写作还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以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和胡蛮《中国美术史》为典型代表。胡蛮将阶级斗争与美术史写作相结合,开创了解放区美术史写作及教学的典范。
这批著作是中国传统画学论著向现代美术史写作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无论是在美术史文献还是作为美术史学研究资料的意义上,这些著作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这些美术史学者使得中国美术史研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美术史是应该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经验基础上,得出一个美术史的规律所在,这样才能建构作为美术史学科的基本立场。中国美术史的现代学术道路发展百余年,仍处于草创阶段,美术史的基本规律仍然还在探索之中。
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史就是对峙、抗争、融合的历史。从宏观的历史视野看,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的叠复,其中有浊流,也有清泉;有停顿,也有进步。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近现代历史,又证明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勇气和毅力。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经过了诸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文化人类学者等的辛勤努力,中国文化在接受、吐纳、消化西方文明的同时,正积极建构着中国当代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痛苦耻辱的近现代史,为当代的中国学者奠定了富于韧性的弹力。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远远没有完成,有待于后来者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因此,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在《民国美术史论研究学术文库》框架下,以丛书形式将民国时期的这批著作再次进行集结,重新出版,也是对中国传统画学转向现代美术史这一学术转向的重新审视与学术反思。
为了方便广大读者的阅读,增强该系列丛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在整体设计上,在尽可能保持原著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新编辑出版。同时,本丛书邀请了一批青年学者撰写了导读文字,结合原著内容配以插图,以求更好地引导读者由浅入深地认识与了解民国时期的美术史著作的面貌,以及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赵 农
2017年9月
前言
清末,中国文化大门在西方列强炮轰下被打开。中国有识之士感慨中国文化之落寞,出国留学成为当时挽救垂危国度的重要方式之一。就艺术而言,当时主要有三条留学之路:法国、日本、美国。而留学日本是当时间接学习西方艺术的捷径,原因在于日本地理位置与中国毗邻;再者,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踏上了学习西方之路,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时留学日本的艺术家有郑锦、陈师曾、何香凝、高剑父、高奇峰、李叔同、陈抱一、滕固、常任侠、傅抱石等。他们当中不仅有去日本学习西方油画艺术的,而且也有部分艺术家主攻艺术史研究。当时日本美术界正受西方艺术思想熏陶,留学日本的美术理论家们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艺术观念的启迪。在中国美术史写作上,当时留学日本的美术理论家们从日本学者身上摄取了科学化的美术史写作方式,打破了传统中国趋于传记、著录以及书画与史料记载的写作方法。从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即可窥视出其受到了日本学者伊势专一郎著作《支那的绘画》的影响。
可以说留学日本的画家对中国现代绘画的影响并未像留学法国的艺术家们的影响那么深远,但是留学日本的美术史论家却对中国美术史学的基础性奠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滕固就是其中代表。更有学者认为,滕固是在日本美学、美术史界将中国美术史作为纵深开拓的第一人,而这正是由于他系统学习过日本美术史及美学有关。并且,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观以历史进化论取代历史循环论的理论观点对他也有极大的影响,这也能从其代表作《中国美术小史》中窥视出。
滕固(1901—1941),字若渠,江苏宝山县月蒲镇(今属上海市)人士,自幼家境殷实。1918年,滕固毕业于上海图画美术专科学校;1920年9月,前往日本留学;1921年,考入东京私立东洋大学攻读艺术学与历史学。1924年3月,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而此便返回国内任教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主要教授艺术理论。归国后的滕固把握住了时代的文艺命脉,其艺术思想暗合了“以艺术代宗教”的文化潮流,并且在当时专门史浪潮的影响下,以美术作为专门研究对象成为当时潮流,《中国美术小史》便孕育而生。
姜丹书的《美术史》(1918年)与潘天寿的《中国绘画史》(1926年)相较于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1926年)而言,前两者还是大量引用画论作为写作史料,其史学研究方法并未摆脱传统美术史写作方法,但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更显现出了现代美术史的价值与意义,对之后中国美术史写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美术小史》全文共分五部分:弁言、生长时代、混交时代、昌盛时代、沉滞时代。在弁言中滕固探讨了编写该书的缘由。一为得益于梁启超的影响“曩年得梁任公先生之教示,欲稍事中国美术史之研究”。上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中国历史研究法”“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三部分,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专门史研究。在该书第三部分他说道:“今日之所需之史,当分专门史与普遍史之两途。专门史如法制史、文学史、哲学史、美术史……”所以滕固作《中国美术小史》是时代潮流所趋。二为工作原因。作为上海美专教师,为学生讲授与梳理中国美术史是其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正文中,滕固并非以朝代更替的大脉络为线索进行论述,从其正文四部分的标题我们即可窥视出他明显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在张岂之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谈道:“新史学必须有进化论的历史哲学为指导,以民国文化史为核心,注重历史内容的因果联系。”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人之生命极短,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所谓进化论史学观其实是强调历史的运动性与发展性,所以梁启超的历史观则是运动的历史观,他从历史中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受当时这一风气的影响,滕固的《中国美术小史》在标题的选择上即依起源——繁荣——衰弱这一逻辑关系进行写作,这明显比当时持静态史观学者的态度要高明。在文章具体内容的阐释上,滕固也遵循着进化论原则,在“生长时代”一章中他说道:“汉代衣服上的彩画,比前进步;而真意所在,明白定为制度,用以辨别贵贱。”“比前进步”明显受到了动物进化从低级到高级演变观念的影响。所以说,滕固的艺术史观并非静止的,而是从交替、融合、演变等角度看待美术史的发展。滕固是一位具有胆识与眼光的美术史论家,在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上,他并非封闭自守,而是以开阔的眼光看待美术史的发展。他认为:“历史上最光荣的时代,就是混交时代。”所谓“混交时代”则是指外来文化引进与本民族精神相互作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他谈论道:“文化的生命,其组织至为复杂,成长的条件,果为自发的,内面发达的,然而往往趋于单调,于是要求外来的营养与刺激。有了外来营养与刺激,文化生命的成长,毫不迟滞地向上了。在优生学上,甲国人与乙国人结婚,所生的混血儿女,最为优秀,怕是一例的罢!”所以在滕固看来,正是由于混交时代外来文化的输入,才有隋唐、五代、宋之国民艺术的繁荣与昌盛。滕固用生物学观点将中国美术史联系起来,以更高、更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